学术投稿

我医院门诊抗生素药物应用分析

李学斌

关键词:抗生素, 门诊处方, 用药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门诊患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方法:抽取我院门诊2007年1~11月的处方139624张,对使用抗生素的科室、剂型、联合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抗生素的处方有42856张,占30.7%.单一用药占81.2%.二联用药占17.7%.三联用药占1.1%,抗生素使用基本合理.结论:我院门诊抗生素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用药问题,医院宜制订监控措施,提高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婴幼儿喘息反复发作的预防治疗

    目的:通过对不同病例急性期积极治疗、缓解期预防治疗拄制喘息反复发作.方法:对所有病例根据感染情况分组分期中医辩证施治结合小剂量沙丁胺醇、氟替卡松吸入防治婴幼儿喘息的临床效果.结果:全部病例经过中药辨证治疗1~2个疗程,西药吸入1~2疗程,停药随访一年,均无喘息发作.结论:中药辩证治疗结合沙丁胺醇、氟替卡松吸入对婴幼儿喘息反复发作具有显著的预防治疗作用.

    作者:关利响;刘桂贤;盖翠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58例酒精性肝病临床治疗观察

    目的:研究酒精性肝病(ALD)的临床特征,提高该病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58例ALD患者的临床资科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轻度ALD10例;酒精性脂肪肝16例;酒精性肝炎25例:酒精性肝硬化7例,其中合并食管胃道静脉曲张4例.结果:58例患者初治经严格戒酒及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乏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缓解.随访10个月,饮酒时间在5~10年.每日摄入乙醇量20~40g者,预后好,其余则差,其中3例合并肝癌死亡.结论:ALD发病有逐年增多趋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对于有饮酒嗜好的病人,应定期对AST、AST/ALT、GGT、TBIL等生化指标进行监测,从而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作者:张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OSAHS患者气道内正压通气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气道内正压通气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根据多导睡眠呼吸监测仪监测结果,选择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无明显差异的OSAHS患者45例和健康者40例,采用超声检测血管内皮功能进行比较,给予OSAHS组气道内正压通气(CPAP)治疗三个月后再次复查血管内皮功能,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以观察斑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结果:OSAHS组患者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FMV)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给予CPAP治疗三个月后,OSAHS组FMV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OSAHS组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ECD),CPAF治疗可改善OSAHS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林玲;壮可;乌若丹;吕云辉;杨瑞安;赵燕;张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及其防治原则

    药物是一类特殊的活性物质,具有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生化代谢和基因表达的作用,它具有二重性,除上述能防治疾病解除痛苦作用外,还具有对人体有害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和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而DID是一门新的医药边缘学科,具有流行病学的特点[1],为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与ADR有密切关系,其危害性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感染性疾病,已成为当今主要致死疾病之一[2].本文仅就常见的ADR、DID的诱发因素、诊断与防治原则作一概述.

    作者:刘金英;许恒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53例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0年10月~2008年8月,采用西医常规处理、含用中医方法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病例53例.结果:治愈43例,好转7例,3例无效改手术,总有效率为94.3%.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标本皆治,疗效确切,而且无不照反应,临床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郑清盛;吴大庆;王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半边旗中二萜类化合物5F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机制的探讨

    目的:观察研究半边旗中二萜类化含物5F(11-羟基-15-氧-16-烯-ent贝壳杉烷-19酸)诱导人胰腺痛细胞株PC-3凋亡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在体外培养的胰腺癌细胞株PC-3中加入8.875umol/L,37.5umol/L,142umol/L浓度的5F孵育24h,RT-PCR分析各组细胞中mRNA-PUMA表达,MTT检测细胞相对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利用Lipofectamine<'TM>2000将人类SiRNA-PUMA转染导入胰腺癌细胞PC-3中抑制PUMA的表达后,观察转染96h后的细胞株PC-3在上述浓度的5F的作用下各组细胞中mRNA-PUMA的表达、细胞凋亡以及细胞生长的变化结果:在5F作用下,细胞mlLNA-PUMA表达提高,细胞存活率随着药物浓度的提高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随着药物浓度的提高而明显提高,且呈量效关系:转染siRNA-PUMA后的细胞在5F作用下,细胞中mRNA-PbMA未见明显表达,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率与对照组比无显著性改变.结论:5F可能通过上调PUMA基因表达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

    作者:王希满;张克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浅谈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问题及对策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占肺炎约10%~20%,该病常年发病,各年龄组可见,诊断正确率不高,治疗较麻烦,恢复病程较长,常给临床诊治工作带来较多的问题.现将有关问题浅谈如下.

    作者:杨世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政府新增8500亿,用于医政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对提高健康水平有了新要求、新期待.在新的形势下,新医疗改革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正式发布.医改方案汇集众人智慧,反映群众意愿,体现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

    作者:郭岩松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HPLC法测定妇科消炎栓中磺胺嘧啶含量

    目的:建立妇科消炎栓中磺胺嘧啶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磺胺嘧啶的含量,流动相为0.05mol·L<'-1>磷酸二氢钾:甲醇(60:40),选定268nm为测定波长,用外标法计算含量.结果:磺胺嘧啶在浓度为8~40ug·ml<'-1>内线形良好,线形方程为A=0.7659C-0.05228, r=0.9999.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精密度高.

    作者:肖淼生;姜华军;狄伟;郭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天仙子及其炮制品总生物碱含量

    目的:探讨天仙子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应用酸性染科比色法测定天仙子及其炮制品总生物碱含量.结果:硫酸阳托品在2.208 μg·ml~13.248μg·m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为98.41%,RSD为0.96%(n=5).测得天仙子总生物碱含量生品为0.290mg·g-1,清炒品为0.242mg·g-1,醋炒品为0.420mg·g-1,醋煮品为0.548mg·g-1,炮制品中总生物碱含量以醋煮法高.结论:本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准确度好,重现性好.该实验为天仙子及其炮制晶生物碱含量测定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杨丹;李军;解世全;门启鸣;熊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52岁.因颈部、躯干、四肢反复起红斑、结节伴瘙痒及疼痛6年加重1月余,于2008年7月30日至我科就诊.患者于2002年夏季无明显诱因先于左前臂外侧起红斑、结节,伴瘙痒、疼痛,之后皮疹淅增多,先后于双上肢、面颈部、背部及双下肢及足背出现大小不一的鲜红色至紫红色水肿性红斑和结节,境界清楚,部分皮损表面呈淡黄色假性水疱.质硬,皮损不对称,皮疹以面颈部及双前臂为著,双下肢及躯干皮疹稀少.皮疹有触痛及自发痛、肿胀及烧灼感.自02年以来每遇夏季复发,冬季减轻.近1年来发疹无明显季节性.2007年取病理活检确诊为Sweet病.2008年以前未系统用药.

    作者:师小萌;陈潍;胡素叶;白艳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35例结扎术并发症原因及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输卵管结扎术中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将36722例输卵管结扎术中发生并发症35例原因和相应处理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6722例手术者中,发生术中并发症3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0.95‰.其中输卵管撕裂19例,占54,3%;膀胱损伤5例,占14.3%;肠管损伤7例,占20%;肠系膜损伤4例,占11.4%.结论:施术者要工作认真负责,保证质量,术中要做到稳、准、轻、细,才能防止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华素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无偿献血多次献血者和初次献血者献血前筛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多次献血者和初次献血者街头筛查结果.方法:对356名多次献血者和1230名初次献血者进行献血前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shg、TP抗体的筛查,对两组之间的ALT异常率、HBsAg和TP抗体的阳性率统计分析.结果:多次献血者和初次献血者献血前筛查HBsAg的阳性率差异非常显著,而ALT异常率、TP抗体阳性率则无明显差异.结论:多次献血者未能受到全面有效的健康指导.

    作者:陶伟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1091例细菌性腹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研究急性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及药敏情况,以了解该地区的流行病学状况,并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091份腹泻患者粪便进行细菌学堵养、鉴定及抗生素敏感实验,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091例腹泻患者炎便标本中,共检出337株致病菌,分离率为30.9%.病原菌以志贺菌居首位,占60.4%,其次是弧菌属,占21.4%.各曲属对抗生素的敏感率有差异,福氏志贺菌和沙门菌多重耐药较多,而宋内志贺菌和弧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结论:志贺菌属是急性细菌性腹泻的第一位病原菌,且以F4c生物亚型为主.弧菌属也占较高比例,不容忽视.应根据鉴定结果及耐药性监测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

    作者:李文郎;陈爱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实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所导致的排尿功能障碍是目前SCI治疗中较为棘手的问题.SCI并发的肾积水可导致肾功能不全,是SCI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1,2],而尿失禁、长期留置导尿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何做好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治疗,减少并发症,实现低压储尿和低压排尿,恢复膀胱功能,选择恰当的排尿方式,改善排尿症状,减少残余尿和防止尿路感染是提高SCI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的关键所在.

    作者:姬卫华;陈欧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药品标签特显儿科安全信息警示语的探讨

    儿科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病人群体,药物在这一病人群体中的药动学、药效学、疗效和不良反应与成人存在明显差异[1].许多药害和药物不良反应及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在现阶段的医疗模式下,因医务人员药物信息的缺乏,以及药物处方和调配阶段过程、药品标签(说明书)内容、国民群体阅读药品说明书能力程度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使儿童遭受伤害.为此,在如此海量的药学知识中,如何掌握和利用信息,做到儿科病人科学用药,使我们医药同仁应该共同讨论的课题.

    作者:蒋龙福;聂晶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PPH治疗环状混合痔42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环状混合痔行PPH手术.结果:术后肛门口平整无水肿,捧便后末见痔核脱出及肛门异物感,无肛管缩小和肛门狭窄.结论:环状混合痔采取PPH疗效满意,较传统手术恢复快、无痛、术后并发症少三大临床优势,切实可行.

    作者:赖仁展;赵兴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盐酸地尔硫(艹卓)联用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盐酸地尔硫<艹卓>(合贝爽)联用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合贝爽90mg口服,每日一次,辛伐他汀40mg,每晚睡前口服,疗程均为14d.结果:观察组主要症状和ECG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无1例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死亡,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1例进展为AMI,有效率为70.59%,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贝爽联用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可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并改善心肌缺血,疗效好且安全可靠.

    作者:李庆辉;刘霞;杨天伦;周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肺炎性结节的4排螺旋CT征象分析

    目的:探讨肺炎性结节的CT诊断和鉴别.方法:20例常规胸部CT和高分辨率CT(HRCT)扫描,炎性假瘤12例手术病理证实,8例球形肺炎随访1~2月明显缩小或吸收.另按CT序号收集同期病理证实≤3 cm周围型肺癌20例,结核球8例与之鉴别.结果:17/20肺炎性缩节居上叶后段或下叶背段、基底段肺周边紧贴胸膜;形态多样14/20,类圆形6/20:轮廓模糊不规则和长条索18/20:空气支气管征5/20,空洞4/20,密度均匀10/20;15/20周围有较明显点片絮状炎症表现,16/20不同程度胸膜增厚.结论:大多数肺炎性结节的C T表现与周围型肺癌、结核球者是不同的.

    作者:张顺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胸壁结核的外科治疗体会(附4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胸壁结核的外科治疗.方法:对外科手术治疗的47例胸壁结核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中45例一次性手术治愈,2例患者切口部位复发,均经再次手术痊愈.结论:规则的抗痨治疗,充分的术前准备,彻底清除病灶,消灭残腔,加压包扎是避免或减少术后复发的重要捎施.

    作者:胡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