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萍;王石
目的:应用奥曲肽对患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的老年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8例患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8例)。采用泮托拉唑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泮托拉唑与奥曲肽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消化道出血症状消失时间和连续用药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奥曲肽对患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的老年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徐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内科病房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4月我院内科病房收治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护理环境、护理沟通、护理服务、护理结果的满意度及 SAS、SD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环境、护理沟通、护理服务、护理结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 SAS、SDS 评分低于护理前,观察组评分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 <0.05)。结论通过在内科病房实施舒适护理后,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缓解了焦虑、抑郁程度,对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及患者疾病的康复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袁苏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写在前面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曾指出:“天地之性,唯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贵于生。”人类对健康和生命的追求,是医学唯一和至高的宗旨。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总是日新月异,与医学不断更新的现实规律相符。素有人文传统的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的三位专家,分别就整合医学、循证医学、价值医学等展开讨论,本刊据此推出医学模式大碰撞专题,以飨读者。
作者:苏暄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MSCTA)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3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30例患者均行128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重建(VR)、大密度投影(MIP)显示血管,对128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本组30例患者中8例患者行头颅 CTA 检查,其中6例患者为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22例患者行头颈部 CTA 检查,其中14例患者发育异常,17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系统粥样硬化。结论128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准确性高、快速、安全性高等多种优点,在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作者:鲁华丽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泌尿外科患儿集尿袋更换频率与尿路感染的相关性以及护理预防对策,从而确定更换患儿集尿袋的佳频率,降低尿路感染的风险,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将82例留置导尿的泌尿外科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试验组患儿集尿袋更换频率为1次/周,对照组患儿集尿袋更换频率为1次/d,追踪监测尿培养,比较分析两组患儿采用不同频率更换集尿袋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特定时间内尿培养检出阳性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阳性率明显偏低,差异显著(P <0.05)。结论选择适当的集尿袋更换频率能够减少污染的机会,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临床上集尿袋更换频率以每周1次较为有效。
作者:赵兴兰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对早期结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下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接收治疗的104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早期结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下手术进行治疗,能够降低并发症,加快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术后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赵大鹏;高波;吕元军;汪龙庆;岳振宇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建立注射用兰索拉唑细菌内毒素的检查方法。方法采用凝胶法,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关于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结果判断。结果注射用兰索拉唑与鲎试剂及细菌内毒素不存在干扰。结论凝胶法可以用来检测注射用兰索拉唑的细菌内毒素。
作者:秦序锋;王开颖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分析不同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诊治的BPPV患者126例,按照完全随机法1∶1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3例,63例对照组患者统一行Epley耳石复位法,45例研究组PC-BPPV患者行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18例研究组HC-BPPV患者行Barbecue翻滚法,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症状改善时间与复发次数。结果研究组患者复发率7.94%、PC-BPPV复发率6.67%与PC-BPPV复发率5.56%均比对照组23.81%、23.91%与23.5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次数(1.27±0.23)次、治疗1月的发作次数(1.28±0.31)次与治疗时间(5.06±3.12)d,均比对照组(2.34±0.46)次、(3.24±4.26)次与(8.87±3.29)d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眩晕、恐惧感、恶心呕吐、强迫体位改善时间比对照组低,治疗1月的前庭功能比治疗前与对照组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是PC-BPPV患者的临床有效治愈手段,Barbecue翻滚法是治疗HC-BPPV的可靠有效治疗方案,分型治疗可以有效改善BPPV临床疗效。
作者:于吉友;刘永海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内痰培养致病菌分布情况及对药物的敏感性,指导 ICU 内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ICU 2010年1月~2013年12月1167例痰标本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性结果。结果共分离病原菌592株,阳性率50.73%。革兰阴性菌401株,占67.74%,革兰阳性菌152株,占25.68%,真菌39株,占6.58%;初次痰培养阳性分离率21.18%,3d 后阳性分离率89.71%,治疗后阳性分离率42.20%,三者之间有明显差异。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的多重耐药菌,耐药菌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是 ICU 内肺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是常见的致病菌,且多重耐药现象较严重。在 ICU 住院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预防交叉感染、及时监测病原菌变化及耐药趋势对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冼永浩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肺骤停护理措施,并分析其预防多脏器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本研究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则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心跳恢复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并统计两组发生的并发症及整体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心跳恢复时间和呼吸恢复时间均显著快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发生肋骨骨折、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脑梗死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且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有效的护理配合对于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全身重要脏器损伤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钟旭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社区临终关怀护理中护士所面对的伦理冲突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方法以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2年4月~2014年4月期间的100位临终患者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关于与临终关怀护理有关的一些观念,同时与护士中和临终关怀护理相关的伦理观念结合进行分析。结果在患者的病情告知途径方面,主要是医生和患者家属;在对病情的告知方面,92%的患者都希望能被告知;在死亡观方面,患者都呈现出消极、回避的态度。结论护士内在的伦理道德在对临终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容易和临终关怀的伦理产生冲突,必须采取必要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以便更好地为临终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护理服务。
作者:钟惠;谢霞平;陈燕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共纳入82例入住我院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给予罗红霉素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临床疗效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6%及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出现恶心、呕吐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同时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鹤;王丽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治疗妊娠合并糖尿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64例的临床资料,31例采用二甲双胍治疗为二甲双胍组,33例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为胰岛素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妊娠结局。结果胰岛素组孕产妇发生子痫前发病率,体重增加,<37周分娩比例、空腹血糖显著高于二甲双胍组(P <0.05)。胰岛素组围产儿巨大儿、低血糖、黄单症发生率显著高于二甲双胍组(P <0.05)。结论二甲双胍治疗妊娠合并糖尿病能够显著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并发症。
作者:邢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了解常州市新北区梅毒流行现状,评价梅毒控制策略实施效果,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新北区梅毒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9年1月~2012年12月全区共报告梅毒患者774例,2009年发病率高(43.21/10万),其中Ⅰ期272例,Ⅱ期212例,Ⅲ期8例,胎传梅毒3例,隐性梅毒279例。男女比例为1∶1.07,职业分布以工人发病比例高,占26.49%。结论该区梅毒防控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要加大工人和农民的防控力度。
作者:樊玉琴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喜炎平雾化吸入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48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mg/(kg·d),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喜炎平5mg/kg 加入生理盐水10mL 雾化吸入,2次/d。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疱疹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喜炎平雾化吸入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霍中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持续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诊治的持续性哮喘患者13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67例患者采用福莫特罗治疗为对照组,67例患者采用布地奈德联合福莫特罗治疗为观察组,采用哮喘控制测试评分和哮喘控制问卷评分评定患者的病症控制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缓解药物用量均显著减少,而病情评估达标率、FEV1.0占预计值百分比、PEF 占预计值百分比均显著提升。观察组患者缓解药物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病情评估达标率、FEV1.0占预计值百分比、PEF 占预计值百分比、哮喘控制测试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病症控制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哮喘控制问卷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持续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不良反应少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翠萍;王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健脾益气法在消化道肿瘤患者术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194例门诊患者按照收治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7例。观察组给予健脾益气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组治疗第1、2、4周的外周血小板计数呈上升趋势,对照组则逐渐下降,且两组患者第4周外周血小板计数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2)观察组治疗后体重与Karnofsky 评分较治疗前略有上升,但不明显;对照组治疗后体重及 Karnofsky 评分较治疗前有较明显下降,但不明显。(3)不良反应:观察组在化疗过程中只轻微胃肠道反应5例(5.15%),未出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在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治疗中开展健脾益气法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外周血小板计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缓解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朱政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采用 MTA 经三明治技术修复侵袭性根颈吸收同时保持患牙牙髓活力的疗效。方法选用2006年10月~2010年3月我科门诊诊断为侵袭性根颈吸收患者3例,采用 MTA 联合玻璃离子水门汀,复合树脂进行修复治疗,平均随访2年。结果采用 MTA 经三明治技术修复侵袭性根颈吸收可中止进行性根颈吸收的进度,治疗有效。结论以 MTA 联合玻璃离子水门汀,复合树脂修复侵袭性根颈吸收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高卫星;仲庆军;郑凌云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在卵巢肿瘤临床中诊断价值。方法收集84例卵巢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42例,研究组给予 MRI 诊断,对照组给予 B 超诊断,观察两组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研究组患者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研究组对卵巢肿瘤的定性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结论在卵巢肿瘤中采用 MRI 诊断,其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都比较高,且能对肿瘤准确定性,值得推广。
作者:梁彦中;张宏伟;崔强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评价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联用呼吸兴奋剂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8例慢阻肺呼吸竭合并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和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联用呼吸兴奋剂治疗,评价联合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通气3h 后和治疗结束时的 pH、PaO2和 PaCO2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通气有效率85.29%,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气管插管率和胃胀气发生率分别为14.71%和32.35%,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均为2.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联用呼吸兴奋剂治疗慢阻肺呼吸竭合并肺性脑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伟鑫 刊期: 201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