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杨亦春;范艳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法在临床路径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PDCA循环法应用于临床路径管理过程.结果 收效较好,对7879例患者按PDCA循环法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入组率与入组后完成率均达标,变异率逐年下降,同病种平均住院日较未实施路径管理时缩短2 d;患者医疗费用较未实施路径管理时部分略有变化.结论 PDCA循环法在临床路径管理中科学、实用,同时有利于提升医护人员的自我管理行为.
作者:陈锦;杨亦春;范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28岁,民工,因反复发热、上腹饱胀不适1个月余于2014年3月10日入住我院血液风湿免疫科.患者1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畏寒、寒战,自测体温41 ℃,伴有上腹饱胀不适,多汗,无腹痛、腹泻,后自觉左上腹触及包块,病程中偶有咳嗽,咽痛,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应用多种抗菌药物效果不佳,发现全血细胞减少,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病来无头痛、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无皮疹及关节疼痛,无口腔溃疡,无牙龈及鼻出血.病后精神、饮食及睡眠欠佳,体质量下降5 kg.平素体健,既往史无特殊.反复询问患者及家属提供4年来先后在山西太原新县、新疆乌鲁木齐、武汉汉口、北京及甘肃陇南武都等地从事打隧道工作,住宿活动板房内,抽烟10余年,10支/天,无饮酒史.否认家族遗传病、传染病.
作者:邱迟娥;姜志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联合倍然滴眼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110例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倍然滴眼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中医辩证联合倍然滴眼对患者进行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经过治疗后患者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8.18%,两组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中医辨证联合倍然滴眼治疗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应该被大力推广.
作者:曹雪艳;王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社区护患关系的现状和影响护患关系的因素,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途径和方法,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方法 对护士加强培训,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同时要依法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文字书写等.结果 通过培训全面提高社区护士整体素质,掌握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结论 促进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护患关系协调发展,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作者:张秀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护理工作中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5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75例,所有患者均行血液透析、胰岛素注射等治疗,对照组行精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死亡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张丽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和评价不同剂量醒脑对已经注射肌氨肽苷的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和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80例脑卒中患者资料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130例患者分成A、B、C三组.结果 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异常率是41.67%,B组患者治疗后异常率是30.00%,C组患者治疗后异常率是15.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在常规肌氨肽苷治疗基础上,加用35 mL醒脑静,对治疗患者意识障碍效果显著.
作者:陈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和围手术期的并发症等.方法 选取9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内固定物,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住院的时间在12~30 d,平均的时间为18 d,其中手术前住院的时间为1~13 d,平均为6.7 d,临床上骨折愈合的时间为3个半月,有2例患者出现了肺部感染、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1例手术后螺钉脱出,1例腹泻,1例髋内翻,共有7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为7.78%.结论 老年患者的身体功能衰退,大多同时合并多种疾病,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但是经过充分的准备,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作者:周先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加用腰部核心肌力训练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到我院康复科就诊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10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给予系统的康复治疗、康复宣教、药物的对症治疗、理疗、麦肯基治疗技术等.试验组除上述治疗外,再加用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单桥、双桥运动、仰卧抬腿、俯卧撑、膝手平衡)3周为1个疗程.对JOA评分、ODI评分、VAS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试验组在JOA评分、ODI评分、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加用腰部核心肌力训练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代均;白金明;李俊伯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中药复方制剂疏血通注射液联合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在未经溶栓治疗老年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2年8月至2014年10月间收治的6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4例病例.对照组给予疏血通治疗,观察组采用疏血通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47%,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对比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4%,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给予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确切且显著,不会导致患者产生严重不良反应,临床治疗有着较高的可靠性、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振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麻醉中使用右美托咪啶的效果.方法 选择78例在我院接受下注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丙泊酚组和右美托咪啶组,每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0)、椎管麻醉后(t1)、用药后5 min(t2)、用药后15 min(t3)、用药后30 min(t4)以及用药后60 min(t5)各个时点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Ramsay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t3~t5时的HR和RR明显低于t0(P<0.05),且丙泊酚组RR降低更为明显;丙泊酚组患者用药后15 min及以后的MAP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同时也明显低于右美托咪啶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t2~t5时Ramsay评分明显高于t0组(P<0.05).结论 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啶均可用于老年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中,麻醉效果均较好,但应用右美托咪啶能够保证患者手术麻醉的镇静效果,患者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松宝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方法 入选的42例甲状腺癌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上述患者根据甲状腺癌所在的部位、病理分期、患者的年龄和一般状况等,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本组病例中,全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共7例、患侧腺叶和峡部切除共7例、患侧腺叶和峡部及对侧次全切除共19例、患侧腺叶切除4共例、双侧腺叶大部分切除术共4例、姑息切除术共1例.结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并发症中术后出血1例,术后发生一过性声嘶1例,术后发生暂时性的抽搐1例.术后给予甲状腺片服用,剂量为每天40~80 mg,服用过程中根据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结果对剂量进行调整.术后均为本组42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术后有2例患者复发而再次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因病理类型为滤泡状癌远处转移而死亡.4例未分化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6个月.结论 手术治疗是甲状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作者:陈大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对综合医院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情况进行探讨,研究防护对策.方法 分别对两家综合医院共100名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的情况加以问卷调查,通过非参数检验与卡方检验来统计相关数据.结果 医护人员接受职业防护与职业感染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单位培训与学校教育为主,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明显比临床医师高(P<0.05),手术科室明显比非手术科室高(P<0.05);两所医院皆没有完善职业防护的监控机制.结论 综合医院应从医院、个人及卫生行政部门来加强职业防护管理,从而使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有效提高.
作者:童良娥;厉银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药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用药安全和医院的医疗质量.药品质量的有效管理是保证医疗质量的关键,但目前在我国药品质量的实际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管理漏洞和安全隐患.本文就当前我国医院药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作出一些应对策略.
作者:李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83例我院经电子胃镜和肠镜检查阴性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显性出血组和隐性出血组,所有患者均接受CE检查,对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测.结果 83例患者中,检出消化道出血原因61例,阳性检出率为73.5%,常见原因为小肠血管病变,其次为小肠钩虫病、小肠肿瘤等.其中,显性出血组占58例(74.1%),隐性出血组占25例(72.0%),两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对小肠的检查具有全程性、无创性、稳定性的特点,可以作为小肠检查的首选手段,是诊断OGIB极具价值的工具.
作者:谢江柳;罗文杰;郑旭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围生育期是指一次妊娠从妊娠前、到妊娠期、到分娩期、再到产褥期(哺乳期)的这一时段.它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是生殖健康中涉及到三个或三个以上个体和两代群体的时段.围生育期的营养状况是关系到优生优育的一个大问题,此期营养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妊娠、分娩及产褥期母子的健康,它还会与子代的远期生命质量息息相关.因此作为临床及预防保健医师对育龄夫妇进行正确的营养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宋元元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加强整体护理对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62例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包括急诊抢救护理、心理护理、患者健康教育等方面整体护理.治疗4周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6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32%.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临床常规解痉平喘、吸入布地奈德、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等方法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同时,加强整体护理能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开展.
作者:岳彦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急诊阑尾炎应用彩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入我院就诊的急性阑尾炎患者40例,采取彩超诊断,设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经手术病理诊断的急性阑尾炎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诊断符合率以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彩超诊断符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阑尾炎应用彩超诊断的临床效果显著,诊断安全、方便、无创,且可反复检查,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作者:单小静;颜丙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 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我院收治的140例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70例,分别给予其常规护理与舒适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效果.结果 两组经护理后,心功能情况均有所改善,其中,甲组护理总有效率为77.14%,同乙组的95.71%比较,差异显著(P<0.05);乙组患者水肿消失、气喘缓解与心率恢复正常、住院时间均早于甲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针对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特点,给予其舒适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与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杨琳;李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探讨多层螺旋CT多方法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给予多层螺旋CT扫描,并经VR、MPR、MinIP以及VE等多种方法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患儿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经多层螺旋CT扫描,与内镜检查或手术检查结果一致.异物的分布情况为:位于主气管的有7例,位于左侧支气管和右侧支气管的分别有5例和15例,位于双侧支气管的有3例.经多方法三维重建后,可见合并肺不张、肺气肿、阻塞性肺炎等并发症状的患儿分别有6例、25例、12例.结论 通过多层螺旋CT多方法三维重建技术对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进行诊断的图像清晰、诊断准确率高,可以为患儿的临床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曹丽;魏秀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胃溃疡患者中94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给予研究组患者埃索美拉唑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愈23例,显效17例,有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而对照组患者只有15例治愈,18例显效,6例有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2.98%,明显低于研究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6%,而对照组为12.77%,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胃溃疡患者,埃索美拉唑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奥美拉唑,治疗的效率更高,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毛建娜;王云溪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