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和MRI对中晚期胆囊癌周围脏器侵袭和转移的诊断价值

龚志高

关键词:CT, MRI, 中晚期, 胆囊癌, 周围脏器
摘要:目的:分析CT和MRI对中晚期胆囊癌周围脏器侵袭和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0例中晚期胆囊癌患者,分别对其行CT及MRI检查。结果本组胆囊癌患者MRI与CT的诊断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胆囊癌周围器官侵袭及转移的诊断率显著CT(P<0.05);其中MRI对肝脏转移的诊断率为96.67%,显著高于CT的73.33%(P<0.05)。结论 CT与MRI在胆囊癌的诊断中均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但MRI对周围脏器侵袭与转移的诊断效果优于CT,适于推广。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CA153、CA125联合CEA检验在肺癌临床诊断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CA153、CA125联合CEA检验在肺癌临床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4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甲组;选择同期治疗的66例肺部良性肿瘤患者为乙组;以100例健康人作为丙组,对三组患者均进行CA153、CA125联合CEA检验。对比不同受检对象的指标差异。结果甲组肺癌患者的CA153、CA125、CEA指标结果明显高于乙组和丙组受检对象,差异结果显著(P<0.05);联合检测对于肺癌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均高于单独应用CA153、CA125、CEA指标结果,差异同样显著(P<0.05)。结论 CA153、CA125联合CEA检验能够显著提高肺癌临床诊断准确率,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很高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丽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米非司酮不用用药途径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口服和阴道使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超声及妇科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要求药物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口服米非司酮10 mg,每天1次,共3个月,治疗组阴道外用米非司酮10 mg,每天1次,共3个月,每月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3个月后复查超声,并随访6个月。结果口服及阴道外用米非司酮3个月后,子宫体积较前缩小,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常规中血红蛋白较前明显上升,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肾疾患患者合并子宫肌瘤,外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时,复查肝肾功能正常,未造成肝肾损伤。结论口服及阴道外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均有较好疗效,阴道外用米非司酮不良反应小,尤其适合合并肝肾疾患患者。

    作者:郭俊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人性化护理对提高手术患者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的作用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对改善手术室整体护理质量,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的作用。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我院184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给予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统计术前、术后患者舒适度及对手术室护士护理满意度,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中感觉舒适者72.8%,对照组48.8%;观察组术后感觉舒适者82.6%,对照组55.8%;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观察组92.4%,对照组77.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可有效提高手术室整体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患者术前、术中舒适度,以及对手术室护理满意度。

    作者:朱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前救治及护理方法的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前救治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52例行PCI术前救护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PCI术前护理措施。结果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后血运重建全部成功,并发症减少,PCI术前急救与护理是初和重要的急救措施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结论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前护理,能够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玉洁;汤若琪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全身用糖皮质激素致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例

    因全身及眼病应用糖皮质激素后诱发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文献零星可见。近延边眼耳鼻喉科医院也遇到了2例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后引起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洪莲花;金宝玉;郭辉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CT和MRI对中晚期胆囊癌周围脏器侵袭和转移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CT和MRI对中晚期胆囊癌周围脏器侵袭和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0例中晚期胆囊癌患者,分别对其行CT及MRI检查。结果本组胆囊癌患者MRI与CT的诊断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胆囊癌周围器官侵袭及转移的诊断率显著CT(P<0.05);其中MRI对肝脏转移的诊断率为96.67%,显著高于CT的73.33%(P<0.05)。结论 CT与MRI在胆囊癌的诊断中均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但MRI对周围脏器侵袭与转移的诊断效果优于CT,适于推广。

    作者:龚志高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系统专业的健康教育在直肠癌手术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加强直肠癌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有效的预防和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患者征服疾病的信心,更加重视健康教育直肠癌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实施系统的入院健康教育、术前和术后宣教、造口专项宣教、出院健康指导等健康教育,减少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健康宣教必不可少,对直肠癌手术患者实施系统的生理-心理-社会-专业的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和有意义。

    作者:杨蓉蓉;刘莉;段培蓓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趋势--无张力修补代替传统术式

    目的:探讨无张力修补与传统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选择为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医治的腹股沟斜疝患者100例,为了便于对比及研究,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50例)主要采取传统修补手术治疗,而实验组(50例)主要采取无张力修补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变化情况,并对患者进行为期1~3年的随访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住院平均时间、术后第2天的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等指标均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有45例患者治疗有效,概率为90%,对照组有35例患者治疗有效,概率为70%,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对比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张力修补的治疗方式对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降低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低,值得大力应用推广。

    作者:杨功德;石俊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妇科肿瘤疾病化疗后不良反应的护理研究

    目的:观察妇科肿瘤疾病化疗后不良反应的护理效果。方法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入院确诊的69例使用化疗药物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为样本,进行针对性护理,评价护理措施实施率、基础护理合格率、患者满意度和家属满意度。结果患者护理措施实施率为(95.42±4.66)%、基础护理合格率为(97.31±3.93)%、患者满意度为(95.24±4.37)%、家属满意度为(97.11±5.82)%。结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将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减低至轻,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医患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周静;王琼;唐晓辉;苏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慢性病与控酒限盐

    慢性病,尤其是循环系统慢性病,发病率与病死率均比较高,且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对社区居民健康的造成比较重要威胁。为探索慢性病的发展规律及防治方法,提高居民总体健康水平,提出限盐、控酒等一系列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居民和高血压患者在慢性病防治知识掌握率、降低吸烟、饮酒率、减少食盐摄入等方面,以及高血压患者的症状改善、血压下降等方面,实验区都优于对照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作者:郑延春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不同血透模式对透析患者中大溶质清除的影响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存在中大分子代谢紊乱时,比较两种不同透析方式(单纯血液透析及组合型人工肾)进行透析治疗对中大分子清除的差别。方法选取50例中大分子代谢紊乱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25例采用组合型人工肾(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25例单纯血液透析(HD组)治疗,分别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血并比较血尿素氮(BUN)、肌酐(Cr)、血钙(Ca)、磷(P)、β2微球蛋白(β2-MG)、血红蛋白(HGB)、血浆白蛋白(AL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甲状旁腺激素(PTH)。结果两组钙均有上升, HP+HD组磷水平基本稳定,HD组磷却略有升高。HP+HD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ALB)明显上升(P<0.05),SCr、BUN、iPTH, C反应蛋白(hs-CRP)明显下降(P<0.01),HD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论采用人工肾的治疗模式,对尿毒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存时间的延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其社会效益深远。

    作者:马聪;吕睿婷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优质护理服务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神经内科患者100例,将入组研究对象在签署入组同意书的基础上,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研究对象,对照组50例研究对象。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病房环境设施、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理过程、护理质量结果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观察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35例,基本满意14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8.0%;对照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26例,基本满意16例,不满意8例,满意度为84.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可显著提高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

    作者:宋丽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病理的形态特征及免疫表型与分子病理检测相关性的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病理形态特征以及免疫表型与分子病理检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对其进行免疫组化CK5/6以及EGFR检测,并从中选择7例为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观察患者的病理特征以及免疫表型与分子病理检测的关系。结果80例患者中,EGFR阳性表达率为76.3%(61/80)、CK5/6阳性表达率为78.8%(63/80)。出现EGFR基因扩增的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率相对于没有出现基因扩增的患者要高(P<0.05),且EGFR蛋白表达与EGFR基因扩增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性。结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在临床上,具有较为特殊的组织形态特点以及免疫组化特征,是一种新型的乳腺癌亚型,具有EGFR基因扩增的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率更高。

    作者:甄时建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四物二陈汤加减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四物二陈汤加减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大连医院中医康复科就诊的80例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按照常规西医对症治疗,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四物二陈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ADL评分。结果治疗后试验组NIHSS评分、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四物二陈汤加减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有效缓解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孙晓天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脑梗死的应用效果。方法以随机方式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予以对照组患者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则予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程全双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围术期血清神经功能指标的变化研究

    目的:研究及观察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围术期血清神经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8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4例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同龄的24例健康者被选为对照组,然后将观察组术前1 d及术后1周、2周及4周和对照组的血清神经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上述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术前1d及术后1周、2周的血清神经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术后4周则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均>0.05,且观察组术后1周的血清检测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1 d及术后2周、4周的检测水平,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围术期血清神经功能指标的变化较大,应针对其波动给予密切监测及干预。

    作者:隋琳倩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手术室夜间工作质量提高的措施

    目的:探讨手术室夜间工作质量提高的措施。方法本次研究的160例在夜间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均为我院在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收治,将其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1.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50%,其比较有显著差异,且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结论对行夜间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有助于提高手术室的夜间工作质量,提升其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李萍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精细化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精细化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开展了为期1年的精细化护理管理,观察精细化管理前后患者住院期间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一级护理合格率、特级护理合格率以及基础护理合格率等指标。结果神经内科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后的护理并发症发生率、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特级护理合格率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神经内科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助于降低护理并发症发生率和意外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和特级护理合格率,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安长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重型颅脑外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的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术后腰大池持续引流与腰椎穿刺放液的疗效。方法将7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tSAH开颅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行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对照组35例,行腰椎穿刺放液,比较两组术后的颅内压(ICP)指标变化、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后第1、3、5、7天的ICP指标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合并tSAH术后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有利于降低ICP,清除血性脑脊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杨钟灵;宋勇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关于如何培养中医护理人才的一点思考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础,也是中医针对每个人的不同的体质辨证分型的个性化的体现。今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整体上中医药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当前的中医的护理人才培养上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中医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和发展的分析,总结出来了几点关于培养中医的护理人才的条件,希望能对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

    作者:孙志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