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干燥综合征并发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分析

亓峰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 颌面部, 感染
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干燥综合征(SS)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MSI)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8例的干燥综合征患者并发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干燥综合征易造成牙源性感染,且感染症状不易控制。结论根据两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应加强干燥综合征患者口腔宣教,积极预防感染发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循证护理模式对高龄下肢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在高龄下肢动脉硬化患者的护理中,循证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以及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09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的240例高龄下肢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年龄均在80~90岁,其中女性患者66例,男性患者174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循证组,其中对照组按照常规模式进行护理,而循证组采用多方面的循证模式进行护理。4周之后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采用两种不同的模式进行4周的护理,经分析,循证组总胆固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模式在高龄下肢动脉硬化患者临床分析的有效应用,对患者的疾病认知及血脂水平等方面有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作者:朱静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外科护理人力配置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力

    目的:对外科护理人力配置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外科两个病区中的200例患者,A病区实施常规人力配置,B病区优化护理人力配置,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 B病区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A病区,患者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A病区。结论对外科护理人力进行优化配置,可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王君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利培酮口崩片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对老年躁狂症患者的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利培酮口崩片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对老年躁狂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28例老年躁狂症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另给予利培酮口崩片。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分级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利培酮口崩片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可有效的提高对老年躁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朱振梅;谭波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小儿川崎病16例给予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给予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小儿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单纯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观察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患儿发热消退时间、四肢症状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短(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临床效果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作者:陈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盐酸环丙沙星栓剂直肠给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慢性盆腔炎采取盐酸环丙沙星栓直肠给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于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妇科接收的确诊为慢性盆腔炎患者,将其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均给予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静脉滴注,实验组加用盐酸环丙沙星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要高(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慢性盆腔炎采取盐酸环丙沙星栓直肠给药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夏美玲;安家波;王丽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对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将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15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对照组给予曲美他嗪单独治疗,对比两组患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LVEDD、LVESD等心功能指标与BNP、NT-preBNT、hs-CRP等心力衰竭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付敏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性精神症状的影响效果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性精神症状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颅脑损伤性精神症状治疗的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5 d和10 d后精神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性精神症状患者实施护理服务,改善了患者护理后的精神症状,促进了患者的更好康复,值得予以临床推广。

    作者:杨自红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循证药学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价值评析

    目的:分析循证药学对于抗生素在临床上合理运用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56例需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后,根据循证药学原则在数据库中进行资料检索,并结合检索结果为观察组患者制定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以及肝功能损伤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86%(26/28),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提高;且观察组的7 d复发率及肝损伤发生率依次为7.14%(2/28)、3.57%(1/28),较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各项指标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上在应用抗生素时,需始终严格遵从循证药学指导,以便更好确保抗生素的应用合理性,取得更好疗效,大限度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者:陈耀荣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脑供血不足应用丹参注射液与丹红注射液治疗的有效性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脑供血不足应用丹参注射液与丹红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供血不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把78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7d时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7d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对脑供血不足治疗效果理想,可以在短时间内起效,使用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曹光军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探讨分析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分析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15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75例,参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接受中医针灸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痊愈时间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3%显著优于参照组73.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显著,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具有积极的临床采纳和推广价值。

    作者:陈春雁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9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通过万托林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治疗后肺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呼吸困难的分级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74%,明显优于对照组76.59%,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患者通过治疗,患者肺功能指标和呼吸困难分级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采取万托林雾化吸入治疗,治疗效果较佳,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作者:赵妍;李晓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探讨产前护理干预对孕妇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观察分析产前护理干预对孕妇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产科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2例分娩的孕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产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分娩方式、妊娠结局及满意度情况。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妊娠结局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科学的产前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自然分娩率及护理满意度,促进子宫恢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作者:孙瑶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地高辛血清浓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地高辛血清浓度的主要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的100例住院患者,均于治疗药物检测室接受地高辛血清浓度检测,统计不同性别、年龄段、地高辛用药剂量、血清肌酐清除率不同的患者的血清地高辛浓度,以及不同血药浓度患者的中毒情况。结果患者的地高辛血清浓度平均为(1.84±1.02)ng/mL,不同年龄段与不同性别患者的血清地高辛浓度的比较无显著差异,血清肌酐清除率越高,患者的血药浓度越低;服用大剂量地高辛者的血药浓度明显高于低剂量服药者;共10例患者发生地高辛中毒,大剂量组中毒发生率为33.3%,大于小剂量组(6.6%),P<0.05;血清浓度<0.8 ng/mL、0.8~2.0 ng/mL、>2.0 ng/mL者的中毒发生率分别为0、3.7%和23.5%,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地高辛血清浓度过高很可能导致患者中毒,威胁其生命安危,而地高辛血药浓度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医护人员应加强浓度监测,提高用药有效性与安全性。

    作者:王曦林;余海清;舒红利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四物二陈汤加减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四物二陈汤加减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大连医院中医康复科就诊的80例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按照常规西医对症治疗,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四物二陈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ADL评分。结果治疗后试验组NIHSS评分、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四物二陈汤加减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有效缓解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孙晓天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米非司酮不用用药途径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口服和阴道使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超声及妇科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要求药物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口服米非司酮10 mg,每天1次,共3个月,治疗组阴道外用米非司酮10 mg,每天1次,共3个月,每月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3个月后复查超声,并随访6个月。结果口服及阴道外用米非司酮3个月后,子宫体积较前缩小,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常规中血红蛋白较前明显上升,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肾疾患患者合并子宫肌瘤,外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时,复查肝肾功能正常,未造成肝肾损伤。结论口服及阴道外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均有较好疗效,阴道外用米非司酮不良反应小,尤其适合合并肝肾疾患患者。

    作者:郭俊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痔消散对PPH术后早期尿潴留的临床分析

    目的:针对痔消散治疗PPH术后早期的尿潴留症状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采取了PPH术治疗的重度痔患者120例,并将12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一般的护理方法,包括在术后及时的检查病况,医护人员提供专业有效的饮食方面的建议,对患者的排便及肛周的皮肤进行护理,防止进一步的感染的发生,用高锰酸钾外用片与温水配成浓度1∶5000溶液进行坐浴。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痔消散坐浴治疗。研究组和对照组在疾病严重程度分级、文化层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结果对照组在采用常规护理之后,其有效率为66.67%,而研究组在采用痔消散坐浴治疗后,患者有效率为90.00%。研究组的尿潴留治疗效果远远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说明PPH术后采用痔消散坐浴治疗尿潴留,其疗效显著。两组对比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痔消散治疗PPH术后早期尿潴留临床效果显著,其安全、有效,能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值得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与推广。

    作者:彭源荣;李升明;黄基正;谭剑鹏;刘先娣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精细化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精细化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开展了为期1年的精细化护理管理,观察精细化管理前后患者住院期间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一级护理合格率、特级护理合格率以及基础护理合格率等指标。结果神经内科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后的护理并发症发生率、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特级护理合格率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神经内科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助于降低护理并发症发生率和意外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和特级护理合格率,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安长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CT和MRI对中晚期胆囊癌周围脏器侵袭和转移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CT和MRI对中晚期胆囊癌周围脏器侵袭和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0例中晚期胆囊癌患者,分别对其行CT及MRI检查。结果本组胆囊癌患者MRI与CT的诊断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胆囊癌周围器官侵袭及转移的诊断率显著CT(P<0.05);其中MRI对肝脏转移的诊断率为96.67%,显著高于CT的73.33%(P<0.05)。结论 CT与MRI在胆囊癌的诊断中均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但MRI对周围脏器侵袭与转移的诊断效果优于CT,适于推广。

    作者:龚志高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主动脉夹层和壁内血肿的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常见的误诊原因,提高主动脉夹层的及时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2年11月就诊我院的12例AD临床资料,分析AD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结果12例AD中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5例,冠心病待查2例,肾结石、心力衰竭伴胸腔积液、发热原因待查、右下肢栓塞、高血压伴左肾萎缩各1例。1例选择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其余11例行主动脉腔内介入治疗,1例术后死亡,10例随访1个月~4年预后良好。结论 AD起病急,部分夹层患者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复杂多样,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病史采集不全面是首诊误诊的主要原因。应掌握AD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提高警觉性,以减少误诊,降低病死率。

    作者:杜微微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不同血透模式对透析患者中大溶质清除的影响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存在中大分子代谢紊乱时,比较两种不同透析方式(单纯血液透析及组合型人工肾)进行透析治疗对中大分子清除的差别。方法选取50例中大分子代谢紊乱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25例采用组合型人工肾(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25例单纯血液透析(HD组)治疗,分别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血并比较血尿素氮(BUN)、肌酐(Cr)、血钙(Ca)、磷(P)、β2微球蛋白(β2-MG)、血红蛋白(HGB)、血浆白蛋白(AL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甲状旁腺激素(PTH)。结果两组钙均有上升, HP+HD组磷水平基本稳定,HD组磷却略有升高。HP+HD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ALB)明显上升(P<0.05),SCr、BUN、iPTH, C反应蛋白(hs-CRP)明显下降(P<0.01),HD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论采用人工肾的治疗模式,对尿毒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存时间的延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其社会效益深远。

    作者:马聪;吕睿婷 刊期: 2016年第19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