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李爱群;区美琼;潘秀娟

关键词:冠心病, 支架术后, 护理干预, 随访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对药物治疗依从性、生活方式改善和临床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的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52例和一般护理组48例,护理干预组随访时加强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健康教育,提高遵医行为和改善生活习惯;一般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的用药记录评价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降脂药及危险因素控制3类药物的用药依从性;根据问卷调查评价患者吸烟、健康善食及坚持活动等生活方式的依从性;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住院复查PCI术了解冠心病事件的再发率。结果护理干预组3类药物的用药依从性在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占86.5%、76.9%、69.2%;而一般护理组分别为79.1%、66.7%、41.7%;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生活方式依从性中,有91.05%患者饮食依从性好。结论护理干预组可提高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改善生活习惯,减少冠心病事件的再发。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北五味子乙醇提取物对肠道杆菌抑菌活性的测定

    目的:探讨北五味子乙醇提取物对肠道杆菌的抑菌活性,以期为防治肠道杆菌的感染提供试验依据。方法测定北五味子乙醇提取物对供试菌的抑菌圈直径和低抑菌浓度。结果北五味子乙醇提取物对供试菌的抑菌圈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9.17mm;乙型副伤寒沙门菌:18.06mm;宋内志贺菌:22.84mm;变形杆菌:18.78mm。北五味子乙醇提取物对供试菌的低抑菌浓度分别为,大肠埃希菌:25mg/mL,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宋内志贺菌、变形杆菌:均为12.5mg/mL。结论北五味子乙醇提取物对肠道杆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对宋内志贺菌的抑菌作用显著,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作用相对较弱。

    作者:曹桂范;杜喆;杜惠莲;陶凯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某地区2013年度细菌耐药监测分析

    目的:总结西安市2013年度临床分离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特征,为医药管理部门和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病原菌耐药监测数据。方法常规方法培养分离医院内感染病原菌,并应用半自动或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鉴定到种,药敏试验方法按CLSI规定的标准进行。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度共分离出病原菌株19995株,革兰阴性菌12654株占63.29%,革兰阳性球菌5472株占27.37%,真菌821株占分离率的4.11%,革兰阳性杆菌及厌氧菌205株占1.03%;临床分离占前5位的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发生率为53.49%,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分别为1.75%和0.33%,对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分别为0.44%和1.9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生率分别为68.1%和46.8%。结论院内感染病原菌耐药现象较为普遍,耐药率与去年相比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但耐药监测工作仍要继续进行下去,尤其对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MRSA、VRE、碳氢酶烯类药物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要进行重点监测,且应与临床加强沟通,使得检验结果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作者:徐修礼;陈潇;郝晓柯;张利侠;雷金娥;耿燕;朱建伟;晋兴;孙明德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64例腔隙性脑梗死的TCD分析

    目的:分析64例腔隙性脑梗死TCD情况。方法选取经MRI或CT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共64例为研究对象,均行TCD检测。结果TCD表现64例患者中23例血液缓慢供血不足,22例血速异常增高,19例血速正常。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引起血速异常增高的病因主要以高血压为主,TCD能够作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检查的重要手段。

    作者:杨辉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胆道梗阻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运用多层螺旋CT(MSCT)胆道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在胆道梗阻性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多层的螺旋CT胆道多平面重组技术对50例胆道梗阻性疾病检查,将选取的病例影像学资料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胆道的梗阻性疾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多层螺旋CT多层面重组技术在胆道梗阻性疾病的术前定位及梗阻程度诊断准确率达95%,定性的诊断准确率达88%。结论对于多层的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胆道梗阻定位和定性有较高的差异性,它是一种比较快速、准确并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可以对胆道的梗阻术前评价和诊治提供充分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柏国宏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急诊及创伤外科中脉搏氧饱和度监测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脉搏氧饱和度(SpO2)波形在急诊及创伤外科中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急诊及创伤外科收治的200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0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复苏后监测中,44例轻度低氧血症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缺氧状态均有效缓解,3例患者多脏器衰竭死亡;93例中度低氧血症患者中59例缺氧状态均有效缓解,34例未缓解,6例患者转院治疗,22例患者多脏器衰竭死亡、6例患者呼吸衰竭死亡;63例严重低氧血症患者中有31例缺氧状态得到缓解,32例未缓解。其中3例因家属要求转上级医院治疗;25例多脏器衰竭死亡,4例患者因呼吸衰竭死亡。中重度低氧血症患者与正常患者、轻度低氧血症患者存活率有显著差异(P<0.01),低氧血症程度与存活率密切相关。结论SpO2监测对急诊及创伤外科患者的临床救治有明显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刘健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冠心病患者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其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究对冠心病患者应用系统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95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对照组47例;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系统性护理干预,分析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和负性情绪的影响。结果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负性情绪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郭慧玲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卵巢甲状腺肿伴Meigs综合征、糖类抗原125升高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卵巢甲状腺肿的诊治特点。方法分析1例卵巢甲状腺肿合并麦格综合证病例的治疗过程,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巨检示肿块为囊实性,且多见以卵巢实性;镜检为肿瘤组织由分化较好的甲状腺滤泡构成,包膜内由含有少量类胶质的小滤泡构成,小滤泡排列较疏松,间质有明显水肿。糖类抗原125为600U/mL。免疫组化:甲状腺TG、CK胞质,胞膜阳性,类癌成分Syn和CgA阴性。患者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无并发症。结论卵巢甲状腺肿临床特征独特,发病率低,预后好。

    作者:张晓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某院16种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的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16种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存在的问题,以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收集本院现使用的,具有国药准字Z批准文号的16种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对其说明书中标明的配伍输液与文献报道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16种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标注可以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的有8种(50.00%);标注可以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有15种(93.75%);标注可以与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有8种(50.00%);无标注的有1种(6.25%)。结论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其与输液配伍方面内容不完整、有待规范,建议加强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作者:李美花;朴凤花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血清三酰甘油酶方法测定的标准化分析

    目的:分析和探讨三酰甘油的酶法测定标准化。方法对三酰甘油的生物化学及临床意义、酶法测定血清三酰甘油的方法以及测定标准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采用酶法测定血清三酰甘油,与以往国内外文献作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测定方法及标准化分析与国内外现有研究基本一致。结论与现有研究一致,采用酶法测定血清三酰甘油及其标准化分析,可供临床测定TG参考,该标准化体系将继续完善以解决临床测定标准化难题。

    作者:朱妍;刘悦泽;张雪莹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胸腔积液CEA、CYFRA211、NSE、CA125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癌胚抗原(CEA)、非小细胞肺癌(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糖类抗原125(CA125)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CEA、CYFRA211、NSE、CA125测定采用放射免疫(ELISA)方法,标本取自40例肺癌患者和32例非肺癌患者的胸腔积液。结果肺癌患者胸腔积液测定CEA、CYFRA211、NSE的阳性率分别为55.6%、94.8%、87.3%,肺癌组CEA、CYFRA211、NSE水平明显高于非肺癌组(P<0.01),两组间CA125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胸腔积液中检测CEA、CYFRA211、NSE对肺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红丽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适应国民健康保证的新型卫生保健应用平台设计与构建

    慢性病和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传统的以医疗为主的卫生保障手段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研究和探索基于公益化和市场化的双重性质的公共卫生体系,构建政府主导、各医疗机构参与、第三方运营的新型卫生保健与医疗服务模式,为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其核心技术在于社会保障体系下的电子医疗(e-health)的应用,为人们提供所需的健康信息管理和医疗事务处理,以适应国民健康保证需求。

    作者:高敬龙;张恩科;张航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7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建立循证小组,并给予培训,按循证的方法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全部患者均抢救成功,未发生死亡病例,住院期间发生并发症7例次,患者平均住院(17.3±7.5)d,患者心理情绪均处于稳定状态,对本次护理均表示满意。结论循证护理使护士更加关注患者感受,,对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表现给予及时检索、发现问题及早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护患关系。

    作者:季艳丽;胡志霞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某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为了研究和探讨惠城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现状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从而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本文选取了惠城区676例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结果①本次调查的676例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中,可以能够按照相关医护人员的要求进行规则治疗的患者592例,所占比例为87.57%,不能按照相关医护人员的要求进行规则治疗的患者84例,所占比例为12.43%;②在文化程度、是否有医疗保险、服药方式以及是否有医师上门随访等4个方面进行分组比较研究,这4个方面分组比较研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治疗依从性是影响惠城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我们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

    作者:黄培生;赖晓宇;张东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80例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胃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分析针对急诊胃出血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9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急诊胃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性护理方法,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4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4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7.5%;其中观察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7.5%,对照组复发11例,复发率为27.5%;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对急诊胃出血患者的病情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满意度较高。

    作者:张晓萍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妊娠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妊娠后的狼疮活动情况与妊娠结局。方法将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院治疗的3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妊娠患者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依据患者妊娠后狼疮病情发展控制情况,分为狼疮活动组11例与狼疮控制组26例。结果狼疮活动组并发症发病率高于狼疮控制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狼疮活动组低于34孕周分娩患者显著多于狼疮控制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狼疮活动组终止妊娠平均孕周低于狼疮控制组,新生儿体质量显著少于狼疮控制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SLE合并妊娠时,病情出现进展活动,SLE患者妊娠时对其病情进展的控制情况与妊娠结局影响较大,需要加强孕期检测,控制并发症发生。

    作者:何春媚;张科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37例行PPH治疗痔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PPH治疗痔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为PPH护理积累经验。方法收集37例行PPH的痔患者资料,对围手术期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合理、有效地术前术后护理,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治愈出院。结论合理、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对预防、减少PPH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永红;谢亚丽;王启利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中药五苓散的药理作用与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妙用

    目的:总结中药五苓散的临床药理作用,探讨中药五苓散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西医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接受西医常规保守治疗+中药五苓散。观察对比指标包括:清醒时间及清醒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的平均清醒时间是(3.74±0.48)d,随访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清醒率达49例(98%),GCS评分(9.74±0.35)分;对照组50例患者的平均清醒时间是(6.13±0.79)d,随访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清醒率达40例(80%),GCS评分(7.58±0.49)分。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1个月清醒率显著大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36%,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中药五苓散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天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心电监护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时效分析

    目的:本文就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应用心电监护的有效时间,提高监护水平进行理论研究分析。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共计一年时间里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发病后,根据心律失常易发生的时间和时段选择性的进行心电监护。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发病后的心电监护的有效时间为2d内持续心电监护24h,2d后每天心电监测的时间段6:00~18:00,5d后为6:00~12:00。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律失常易发时间、时段进行心电监护加强护理观察,可降低病死率、降低住院费用、避免因长时间心电监护给患者带来的不适。

    作者:郭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基层医院内科护理服务质量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调查并分析基层医院的内科护理服务的质量。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选择我基层医院的1000例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住院治疗的患者,并进行问卷调查,关于内科护理服务质量及内科护理亟需改进的方面,同时提供相应的改进意见。结果经过详细的调查及分析可以发现:在基层医院中,内科护理服务的质量中仍需要很大的改进。目前,候诊时间以及健康教育咨询和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是亟需解决的主要方面。结论在基层的医院中,需不断地改善内科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及教育,切实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服务质量。

    作者:罗素霞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浅谈临床免疫学的远程教育模式

    风湿免疫性疾病是基层部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破坏关节及其周围组织且临床表现纷繁复杂、严重危害广大官兵的身体健康。临床免疫学涉及面广、知识更新快、目前单一的学历教育无法满足基层部队的需要,而基于网络技术的远程教育模式可充分发挥军医大学和全军风湿病专科研究所的优势,以点带面逐步提高基层医疗保障水平,为基层部队医务工作者提供坚强的后盾,为建立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长城提供高效、优质的卫生保健服务,为早日实现我们强军梦保驾护航。

    作者:吴振彪;李学义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