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适应国民健康保证的新型卫生保健应用平台设计与构建

高敬龙;张恩科;张航

关键词:健康管理, 卫生保健, 平台
摘要:慢性病和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传统的以医疗为主的卫生保障手段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研究和探索基于公益化和市场化的双重性质的公共卫生体系,构建政府主导、各医疗机构参与、第三方运营的新型卫生保健与医疗服务模式,为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其核心技术在于社会保障体系下的电子医疗(e-health)的应用,为人们提供所需的健康信息管理和医疗事务处理,以适应国民健康保证需求。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胃癌根治术后胃肠减压中采用循证护理的应用体会

    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后胃肠减压中采用循证护理的应用体会。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在术后胃肠加压中采取循证护理,分析患者胃肠功能改善情况。结果40例患者胃肠在(3.0±0.5)d排气,术后未发生并发症,均有效恢复出院,患者经心理护理后,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改善。结论循证护理在胃癌根治术胃肠减压中的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胃肠功能,促进患者排气,疗效显著,值得肯定。

    作者:王丹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改良护士长例会模式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索改良护士长例会模式对提高护士长的业务水平及管理能力效果分析。方法自从2011年以来,我们改变传统的护士长例会模式,会议增加了工作经验交流、相关科室沟通协调、不良事件讨论分析、外出学习培训及读书体会交流等环节,观察改良护士长例会模式对护士长的沟通能力、业务水平、科研教学水平、管理能力等指标。结果改良护士长例会模式对护士长的沟通能力、业务能力、科研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均有大幅提高(P<0.01)。结论改良护士长例会模式有效提高了护士长的综合管理能力,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提高。

    作者:王成林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80例确诊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基础加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100mL,每日1次;疗程均为2周。分别检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血气分析指标变化。结果用药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血气分析差异均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能缓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症状、改善血气分析指标,改善呼吸衰竭及循环衰竭,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黄泽燕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胸腔积液CEA、CYFRA211、NSE、CA125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癌胚抗原(CEA)、非小细胞肺癌(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糖类抗原125(CA125)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CEA、CYFRA211、NSE、CA125测定采用放射免疫(ELISA)方法,标本取自40例肺癌患者和32例非肺癌患者的胸腔积液。结果肺癌患者胸腔积液测定CEA、CYFRA211、NSE的阳性率分别为55.6%、94.8%、87.3%,肺癌组CEA、CYFRA211、NSE水平明显高于非肺癌组(P<0.01),两组间CA125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胸腔积液中检测CEA、CYFRA211、NSE对肺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红丽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食管癌术后锁骨下静脉置管相关心脏事件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出现心脏相关不良事件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182例食管癌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及外周表浅静脉组,观察两组患者出现心脏不良相关事件的比率以及相应护理干预措施的缓解情况。结果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患者在术后体位改变时出现心脏不良相关事件的比率高于外周表浅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患者术后经控制输液速度后,心脏相不良关事件缓解率高于外周表浅静脉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癌切除术患者术后安置锁骨下深静脉置管与心脏不良事件有一定相关性,此类患者术后突然改变体位及输液过快会有快速心率失常的可能。术后护理应注意体位的护理、液体的管理,并加强心理护理,减少心脏不良相关事件的发生。

    作者:梁枫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慢性肝病的治疗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应重视扶正祛邪;早期肝硬化的治疗应重视对肝阴的调补;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尤应注重气血。

    作者:刘世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常见输血反应的护理对策探析

    目的:为了更好地处理患者在输血时产生的不良反应,我们需要对输血反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方法对两所血站2009年至2010年50例输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在输血过程中会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通过分析可知,其中一所血站的护理人员具备基本的输血护理知识,能够有意识地去防止输血反应的发生,因此,这所血站发生输血反应的患者非常少;相反,另一所血站的护理人员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输血护理知识,在输血过程中难免会过于慌乱从而导致输血反应的发生。结论为了保证输血过程能够更好地进行,护理人员需要对输血护理技术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而大大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作者:邢英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血清三酰甘油酶方法测定的标准化分析

    目的:分析和探讨三酰甘油的酶法测定标准化。方法对三酰甘油的生物化学及临床意义、酶法测定血清三酰甘油的方法以及测定标准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采用酶法测定血清三酰甘油,与以往国内外文献作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测定方法及标准化分析与国内外现有研究基本一致。结论与现有研究一致,采用酶法测定血清三酰甘油及其标准化分析,可供临床测定TG参考,该标准化体系将继续完善以解决临床测定标准化难题。

    作者:朱妍;刘悦泽;张雪莹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肿瘤化疗辅助用药的临床发展概况

    化疗是目前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是它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亦带来较多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降低了化疗药的治疗效果,减弱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甚至可以抵消化疗治疗肿瘤带来的正面效益,常见的化疗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心肝肾等脏器损害,脱发等多种临床不良反应。本文就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讲述了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化疗辅助药物的应用。临床常用药物包括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氨磷汀、双磷酸盐、美司钠、亚叶酸钙作为化疗辅助用药的临床应用,归纳分析如下。

    作者:旋静;高金良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临床病理讨论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究临床病理讨论(clinicalpathologicalconference,CPC)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分析我校2012级护理专业和助产专业共300名学生病理学学习情况,依据病理学实验教学方式不同进行分组,150名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和150名为实验组(采用CPC教学),实验组使用互动教学,病案教学的方法把CPC融进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结果实验组学生病理学笔试试卷评分和问卷调查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PC于实验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构建临床思维能力,开扩视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作者:陈桂军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某院16种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的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16种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存在的问题,以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收集本院现使用的,具有国药准字Z批准文号的16种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对其说明书中标明的配伍输液与文献报道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16种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标注可以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的有8种(50.00%);标注可以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有15种(93.75%);标注可以与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有8种(50.00%);无标注的有1种(6.25%)。结论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其与输液配伍方面内容不完整、有待规范,建议加强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作者:李美花;朴凤花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心电监护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时效分析

    目的:本文就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应用心电监护的有效时间,提高监护水平进行理论研究分析。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共计一年时间里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发病后,根据心律失常易发生的时间和时段选择性的进行心电监护。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发病后的心电监护的有效时间为2d内持续心电监护24h,2d后每天心电监测的时间段6:00~18:00,5d后为6:00~12:00。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律失常易发时间、时段进行心电监护加强护理观察,可降低病死率、降低住院费用、避免因长时间心电监护给患者带来的不适。

    作者:郭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在本地区较为客观确切的发病率及其原因。方法收集本院3年间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738例,其中纳入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239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约为5.04%,将其发病率与各个实验中心所报道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进行比较。结果本实验与各个实验中心所报道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比较明显偏低,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进展型卒中的发病率各个临床报道资料差异相当大,其关键是与各级统计单位级别的不同及纳入标准的差异和现阶段诊治及防治水平的提高等因素相关。

    作者:郑锐锋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浅谈健康教育在住院糖尿病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住院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住院患者有计划性的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结果通过教育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掌握了调整饮食及运动疗法的重要性、认识到控制血糖的方法,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健康教育可有效的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控制糖尿病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金香玉;乔丽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及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

    目的:分析讨论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以及降低剖宫产率应采取的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院(天等县妇幼保健院)进行剖宫产的孕妇在住院期间剖宫产手术指征(胎儿窘迫、头盆不称、胎位异常、瘢痕子宫、羊水过少、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社会因素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资料显示,我院的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其中的手术指征有胎位异常、胎儿窘迫、羊水过少、头盆不称等。结论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剖宫产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同时剖宫产率的升高还由于手术指征的放宽和社会因素;为减低剖宫产率,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提高医护人员医疗素质、加强优生优育的教育宣传、减少人为干预。

    作者:农青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进展

    秋季腹泻是一组多因素、多病原导致的消化道综合征,80%主要是由A组人类轮状病毒(HRV)引起的急性肠炎,6~12个月的小儿发病率高,且病死率局婴幼儿疾病的第四位。近年来对该病的治疗的探索从未间断,并且在疗效方面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本文在总结前人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就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石泽章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适应国民健康保证的新型卫生保健应用平台设计与构建

    慢性病和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传统的以医疗为主的卫生保障手段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研究和探索基于公益化和市场化的双重性质的公共卫生体系,构建政府主导、各医疗机构参与、第三方运营的新型卫生保健与医疗服务模式,为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其核心技术在于社会保障体系下的电子医疗(e-health)的应用,为人们提供所需的健康信息管理和医疗事务处理,以适应国民健康保证需求。

    作者:高敬龙;张恩科;张航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中药五苓散的药理作用与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妙用

    目的:总结中药五苓散的临床药理作用,探讨中药五苓散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西医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接受西医常规保守治疗+中药五苓散。观察对比指标包括:清醒时间及清醒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的平均清醒时间是(3.74±0.48)d,随访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清醒率达49例(98%),GCS评分(9.74±0.35)分;对照组50例患者的平均清醒时间是(6.13±0.79)d,随访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清醒率达40例(80%),GCS评分(7.58±0.49)分。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1个月清醒率显著大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36%,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中药五苓散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天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卵巢甲状腺肿伴Meigs综合征、糖类抗原125升高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卵巢甲状腺肿的诊治特点。方法分析1例卵巢甲状腺肿合并麦格综合证病例的治疗过程,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巨检示肿块为囊实性,且多见以卵巢实性;镜检为肿瘤组织由分化较好的甲状腺滤泡构成,包膜内由含有少量类胶质的小滤泡构成,小滤泡排列较疏松,间质有明显水肿。糖类抗原125为600U/mL。免疫组化:甲状腺TG、CK胞质,胞膜阳性,类癌成分Syn和CgA阴性。患者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无并发症。结论卵巢甲状腺肿临床特征独特,发病率低,预后好。

    作者:张晓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抑郁的疗效及其安全性评价分析

    目的:探讨帕金森抑郁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接收的帕金森抑郁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给予对照组美多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补肝汤加味口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的MMSE评分与HAMD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以76.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6.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的MMSE评分与HAMD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治疗8周后的MMSE评分与HAMD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的潜伏期N2、振幅P2与振幅P3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治疗8周后的潜伏期N2、振幅P2、振幅P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帕金森抑郁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栾慧;付经桥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