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欣
目的:对潍坊市青少年健康素养水平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影响青少年健康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为制定健康教育政策、干预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研究对象,利用统一标准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3.02录入调查问卷的数据,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结果潍坊市青少年健康素养总水平为12.2%。健康基本知识素养水平为18.8%,健康生活方式素养水平为27.4%,健康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44.3%。在问卷设计的各类与青少年健康素养水平有关的因素中,学生的年级、家庭居住地、学习成绩及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性别的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潍坊市青少年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已达到2015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12%(东部地区)的规划目标,基本技能相对较高,健康基本知识与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两个方面相对较低。学生的年级、家庭居住地、学习成绩及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与青少年健康素养水平相关。
作者:刘海田;丁瑞英;初永华;刘学飞 刊期: 2016年第30期
实验实训教学是反映医学教育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志,更是高职医学院校培养学生技能、学生由书本走向实习与就业的主要环节,在培养高技能的护理人才中起到的的作用至关重要。还有部分高职医学院校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为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手动能力很差,缺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能服务于广大患者。该文分析了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实验实训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作者:荆淑杰;荆淑敏 刊期: 2016年第30期
改革临床技能学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更新教学理念,与国际先进教学方法接轨,优化教学内容,把握教学时机的教学理念,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注重贯穿创新教学模式为主线,以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教学平台,以问题导向为中心,加强基本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改革传统考核方式,采用化整为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建设优质教材,提高教师素质为主要改革内容,结果发现,在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作者:陈永衡;周启良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调查了解射阳县兴桥镇2012—2015年在校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状况。方法对兴桥辖镇所有在校中小学生开展体检,主要包括身长发育情况及常见病检查两个方面,在体检工作开展前组织参加体检的所有工作人进行集中培训。结果该镇中小学生身体健康发展趋势不容乐观,中学阶段低于小学阶段,男生低于女生;查出阳性疾病主要包括龋齿、视力不良、肥胖、超重等,其中,龋齿、视力不良的检出率女生高于男生;肥胖和超重男生均高于女生。结论应认清学生体质变化的严峻形势,要加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在学校卫生工作中,以龋齿、视力不良、肥胖和超重防治为主,特别是加强龋齿的防治,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作者:徐彦梅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时进行宫颈渗液肿瘤细胞原血红素a/b/c检测筛查结果,并验证检测方法的有效性。方法某体检中心对19970名女性进行健康体检,有关项目包括常规妇科检查、组织渗液、肿瘤细胞原血红素a/b/c检测,阳性病例再进行TCT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以病理学检查作为诊断标准,检出宫颈癌10例,检出率为0.05%。另外,以TCT检查作为诊断标准,检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1859例(其中CIN III 151例、CIN II 432例、CIN I 1276例),检出率为9.32%。结论肿瘤细胞原血红素a/b/c检测是宫颈癌筛查的适宜技术,在健康体检人群中开展宫颈癌筛查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
作者:宋适恒;单先芬 刊期: 2016年第30期
ICU患者病情变化快,护理管理复杂,工作量大,护士需承受较大心理压力,不利于心理健康,应加强护理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及护理水平,改善护士不良心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是一种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形式,给予多层次、多角度护理管理,保证护理质量。此文对ICU护理管理中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应用进行研究。
作者:韩娟;王福娟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由于目前部分基层医院检验科消毒设备较为落后,工作人员没有强烈的生物安全意识,生物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等,导致检验科成为了医院大的生物安全隐患。加强检验科的生物安全管理,应通过加强检验科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改善检验科的工作环境、规范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等几个方面来实现。
作者:亓志鹏;谢艳英;亓晓云;邹于玲 刊期: 2016年第30期
通过PDCA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系统地利用护理实习护生潜在能力、设备、环境以及社会活动,将护生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可提升护生分析判断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与此同时,应加强对实习护生逻辑思维、创新精神及慎独精神等方面培养。可帮助其正确掌握临床所需护理知识及专业技能,并有效提升整体素质及技术水平,为护理岗位输送优秀的护理人才。
作者:李欢;吕贵丹;何秀芝 刊期: 2016年第30期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疾控人事管理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对此,疾控人事干部应该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以推动人事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鉴于此,文章就疾控中心人事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建议,以期能加强疾控队伍建设,推动疾控事业顺利发展。
作者:周茜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探讨PDCA模式在改进临床教学管理方面的意义。方法选取某二级医院的临床实习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试验组采用PDCA循环模式对其进行管理,对照组采取一般管理模式,评估并比较两组实习生不良事件发生率、实习生对教学满意度调查、实习生考核成绩等。结果试验组实习生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实习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及其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PDCA循环程序能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便于规范临床教学管理。
作者:王玉秀;谢东浩;杨雅;王红玉;宋维敏;万菁;彭春敏;胡强 刊期: 2016年第30期
医院感染与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患者与医务人员的安全,医院感染也已经成为医院管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生化检验科作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重点管理科室,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较多问题。该文以此为背景,针对医院生化检验工作的感染管理展开了研究,分析了当前医院生化检验工作中的感染管理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提高医院生化检验工作的感染管理水平。
作者:崔太昌;候仰秀;崔倩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在中医临床护理工作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中医科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之前(2015年7—12月)收治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实施人性化管理之后(2016年1—6月)收治的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的临床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对比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患者满意度。结果人性化管理实施后护理质量考核中,护理操作(93.52±3.63)、处理医疗险情(91.53±3.28)、工作责任心(94.72±2.47)、护患沟通(94.97±2.67)、文书书写(92.64±3.66)得分均高于对照组[(80.76±3.90),(79.76±3.75),(81.42±3.14),(80.86±±3.53),(81.53±3.56)](P<0.05);护理人员对工作环境、排班管理、业务培训、人际关系、护理纠纷的满意度(94.74%,89.47%,94.74%,84.21%,73.68%)均高于实施前(73.68%,68.42%,68.42%,63.16%,52.63%)(P<0.05);患者对服务态度、护理技能、护患沟通、环境管理的满意度(94.00%,93.00%,95.00%,91.00%)均高于实施前(78.00%,82.00%,81.00%,83.00%)(P<0.05)。结论在中医临床护理工作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能够改善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乔延平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美沙酮维持治疗海洛因成瘾者,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为促进心理康复奠定一定基础。方法对美沙酮治疗的海洛因成瘾者88例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分析,采用调查问卷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分,分析海洛因成瘾者的心理状况。结果88例美沙酮维持治疗海洛因成瘾患者中躯体化、强迫、抑郁及焦虑作为海洛因成瘾者的主要心理障碍因素。通过采取干预措施以上症状明显减轻。结论美沙酮治疗海洛因成瘾者中均存在不同严重程度的心理问题,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开展心理治疗,提高维持率,促进心理康复,进一步改善和恢复海洛因成瘾者心理健康状况。
作者:高才琴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探讨药学服务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用药偏差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15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药学服务干预组(n=78)及对照组(n=78)。干预组患者在传统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开展糖尿病相关知识教育和用药教育在内药学综合服务;对照组患者仅按照医嘱接受常规医疗服务。与第二个月末进行电话回访,记录两组患者的血糖达标、用药偏差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药学服务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血糖水平较对照组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6.62±1.17) vs (7.81±1.25) mmol/L],血糖达标人数显著增多(χ2=4.162,P<0.05);干预组患者的用药偏差率较对照组患者较低(χ2=5.981,P<0.05);干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患者较低(χ2=3.1251,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药学服务干预措施,能够提高其血糖控制达标率,降低患者长期用药导致的用药偏差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率,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作者:于蕾;韩俊云;李敬芬;郑锐萱;姜斌;周长凤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分析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原因以及有效对策。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3月在该院实行血液标本检验标本400份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存在误差标本的数量并分析标本存在误差的主要类型以及形成因素,并针对误差类型和因素分析相应的有效对策。结果400份血液检验标本中存在误差的份数为50份,占总数12.5%。送检时间过长、药物影响、抽血量不足是发生率高的标本误差因素。结论通过各种对策有效控制标本质量,强化血液检验标本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乌云其木格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检测分析在不同季节、时间、地点以及不同献血人群的血液标本,分析影响血液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从而探讨出合适的初筛检验方法。方法该次研究挑选在2013—2015年期间5~10月这个时间段采集研究人员血液的检验结果。分析不同季节、时间以及人群的血液检测结果,并根据采血前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项目的初筛检测和既往献血者的结果进行微机查询。结果时间和地点等因素对于献血者的检测结果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等项目上均有影响,利用献血前初筛检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阳性血液或者是反应性血液的采集,从而减少献血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结论对于流动献血应该加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等可行项目的初筛检验,并微机查询既往献血者的电子档案;在夏季采血时要加强询问献血者的饮食和作息问题,快速检验能够有效减少血液资源浪费和血站环境污染的问题。
作者:刘玲玲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研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在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56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嗜酸性粒细胞症常用药物强的松治疗,试验组在给予强的松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加减药物治疗,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患者疾病类型、病因等等进行调查。结果调查的两组患者经不同用药方案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治愈41例,治愈率为52.56%,情况有所改善患者33例,起效率为42.31%,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患者治愈21例,治愈率为26.92%,情况有所改善的患者31例,起效率为39.74%,总有效率为66.67%。经统计学分析,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多者37例,中度增多者39例,严重增多症2例;对照组中患者轻度增多者36例,中度增多者41例,严重增多者1例;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主要有寄生虫、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药物过敏、念珠菌感染、淋巴干酪样结核病、湿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恶性肿瘤等。结论通过对患者病因分析,并根据症状采取不同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情况,临床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肖中平 刊期: 2016年第30期
将标准化患者引入护理实践教学中,转变传统护理实践教学模式,部分解决了临床病例不足的实际问题,而且更有利于提高护生的护患交流能力。该文通过了解标准化患者的发展状况,分析其优势与局限性,并总结了将标准化患者准确运用到护理实践教学中的体会与良好的效果。
作者:常娜;李宗花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探讨消毒隔离以及有效的护理措施在重症肝炎患者中护理的价值。方法针对2013年9月—2016年2月在该院入院治疗的重症肝炎患者76例,进行病房(及医护人员与病人)的消毒与隔离措施,保证患者的治疗环境,并按照护理方式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38例,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3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措施,如心理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及健康教育等。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对比患者的相关并发症,观察相关医护人员的感染情况。结果①所有护理过程中,相关医护人员无感染案例。研究组患者的总体护理满意度为97.4%,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8.9%,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患者综合并发症发生率为18.4%(7/38),对照组患者的综合并发症发生率为39.5%(15/38),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对于重症肝炎患者的治疗,有效的个性化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预防、及时发现并治疗患者出血的各种并发症,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对重症肝炎患者的治疗环境及相关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对防止患者的交叉感染及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碧晖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观察品管圈应用于手术室病理标本安全管理中的效果。方法研究由9人组成品管圈,观察手术室病理标本的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出现的原因,同时针对问题采取对应的手术方法。结果品管圈活动之前2015年1—6月110个手术病理标本的总缺陷为2.73%。品管圈活动之后的2012年7月—2015年12月的115个手术病理标本的总缺陷率仅为0.87%,品管圈活动前后病理标本缺陷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活动之后优于活动之前,P<0.05。结论品管圈应用于手术室病理标本安全管理中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升全科工作者的团队协作能力,不断发挥护理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
作者:王爱爱;李慧玲 刊期: 2016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