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松
体表软组织异物是常见病。大的异物处理较简单,但处于组织深部、比较细小、体表难以触摸的异物处理上比较棘手,取出异物的关键在于精确定位[1]。诊断及定位异物的手段有X线、CT、MRI和超声等。X线对金属异物的显示率为100%,对密度较低的非金属异物的显示率低,不能显示草木类、线头类异物[2-4]。且存在X线辐射、定位欠准确导致异物取出困难等缺点[3]。CT、MRI技术对异物的显示率高,因定位欠准确,价格昂贵,无法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4]。1989年王启才等[5]首次报道B超对软组织异物定位。因受到探头频率限制,超声诊断软组织异物的能力未有明显提高。近年来,超声高频探头快速发展,高频彩超已广泛应用于异物诊断。现将高频超声在软组织异物诊断及辅助治疗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杨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合理用药。方法笔者结合文献复习,就精神分裂症患者合理用药进行分析。结果在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上,有5条基本原则是必须遵循的。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须全面考虑,权衡利弊,适当加减,不能简单地对疗效不显著的患者将药物常用日量大大提高。
作者:李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对急性的心律失常患者所采用的护理策略。方法将74例急性的心律异常患者随机分组:异常组和类似组。对异常组的37例急性的心律失常者所用的护理对策:联合护理。对类似组的37例急性的心律失常者所用的护理对策:基本护理。之后,对比异常组和类似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在对异常组进行联合护理后,患者每分钟的心率是(80±14)次,患者的舒张压以及收缩压分别是(76.6±11.7)mm Hg(1 mm Hg=0.133 kPa)、(123±14.7)mm Hg。在对类似组进行联合护理后,患者每分钟的心率是(159±11)次,患者的舒张压以及收缩压分别是(70.6±13.2)mm Hg、(115±19.9)mm Hg。结论用联合护理法有益于急性的心律失常者的心率的正常化,能使不良表现或者反应得到遏制。对于急性的心律失常者的恢复来说,联合式的护理更有效。
作者:孟改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人次季节变化规律。方法利用门诊工作月报表,采用时间序列季节指数分析法,对我院2006年~2010年的门诊量进行分析。结果我院门诊量随季节变动出现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每年7、8月份为高峰期,1、2月份为低谷期,季节方面以第3季度为峰顶,第1季度为谷底。结论根据门诊量季节变化规律,为合理有效利用医院医疗资源,科学制定医疗工作计划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周玉琴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用护理程序指导工作是临床常用的护理工作方法,对提高护理质量功不可没。为提高手术室护理带教的教学质量,我们将护理程序应用于手术室整个带教过程中,首先进行评估,了解护士实习生的基本情况,然后制定实习计划,并进行有效落实,后进行评价,以上过程发挥了护理程序的科学性,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护生出科考试成绩优良率由此前的86.87%提高到96.68%,因此将护理程序应用于手术室临床带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推广使用,并将大大提升护理质量的提升。
作者:王淑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消化内科常见的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消化内科1013例患者,并对消化内科的用药情况展开分析,并对几种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中有206例患者发生不合理用药情况,其中2010年有64例,2011年有72例,2012年有70例,其中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有:重复用药,药物拮抗,联合用药不当以及抑酸类药物等等。结论在医院中,消化内科是一种较大规模的科室,合理用药时确保患者有效治疗的基本前提,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
作者:潘秀娥;李文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45例在腹腔镜下进行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45例患者的护理体会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所有的患者都痊愈,手术切口都达到了Ⅰ期愈合,住院的平均天数为3~6 d,术后随访6个月没有发生复发的情况。结论利用腹腔镜来行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的优点,再加上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效果非常好。
作者:马玉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国家医改政策强调要大力扶持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而社区医院是城乡居民的健康守门人承担着社区居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检验医学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健康检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临床医师对检验医学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新医改的政策下,基层检验科应抓住机遇,提升科室整体素质,加强与临床沟通更好的发挥检验科的“眼睛”作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为社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平台,从而提高科室在医院的地位。
作者:陈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和分析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方法收集并分析近年发表的关于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的文献或相关研究。结果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众多,药理学各异。结论了解掌握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原则及药动、药效学对该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王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本研究主要就急诊重度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讨论。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19例急诊重度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在入院后对其肝功能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为 ChildC 级,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行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所有患者的曲张静脉栓塞术以及门静脉穿刺均十分成功,其中有18例患者的出血情况在术后得到了有效地控制,1例患者经治疗无效后改行 TIPSS 治疗,在术后1年的随访过程中,4例患者存活;14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再出血情况;15例患者死亡。结论在对急诊重度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治疗的效果相对较好,当患者存在 TIPSS 禁忌证时,可以对此类治疗方式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作者:万新霞;丁桂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讨文山市及下属的乡镇医护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掌握水平现状,给加强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工作的必要性提供佐证。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文山市221名乡镇医护人员及271名城区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无论是乡镇的医护人员还是城区的医护人员均对艾滋病的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掌握程度不够;乡镇医护人员与城区医护人员在艾滋病暴露后的防护处理知识方面存在的差别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加强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知识宣传培训工作很有必要,应建立和健全一整套标准的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的应急处理系统,大限度地降低艾滋病职业暴露对医护人员自身健康的威胁不容忽视。
作者:付远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究并总结重症胰腺炎患者行腹腔置管灌洗治疗的护理要点,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以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4例 SAP 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微创腹腔置管灌洗术的治疗疗效及护理措施。结果14例患者接受腹腔灌洗治疗后,责任护士分别从灌洗前护理、灌洗护理、营养支持、患者病情监测和灌洗后护理角度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与治疗前比较,SAP 患者的腹水淀粉酶含量、APACHE Ⅱ评分均得到了显著降低,且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面合理的护理方案对于 SAP 患者顺利进行腹腔置管灌洗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杰;范明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阐述预防妇科中需做盆腔手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对策。方法在围手术期中,为了预防妇科中需做盆腔手术的241例患者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在护理时,将这250例妇科患者随机分组:妇科组和调查组。对妇科组的125例妇科病进行体系化护理,对调查组的125例妇科患者进行平常化的护理。之后,统计围手术期中调查组的妇科患者的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人数,统计围手术期中妇科组的妇科患者的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人数。将调查组的统计结果与妇科组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以此探讨出佳的防范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对策。结果妇科组结果好于调查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体系化的护理能高效地预防妇科中需做盆腔手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状况,因此应注重对体系化护理的实施。
作者:于玲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肝硬化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晚期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1]。而上消化道出血是本病常见的并发症,由于食管下段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突然大量的呕血和黑便,常引起出血性休克或诱发肝性脑病,病死率高[1]。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均会有门脉增宽的表现。我们发现对于肝硬化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指导,可以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 B 超检查在异位妊娠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异位妊娠患者的 B 超影像学资料,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对照。结果经阴道 B 超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6.23%(102/106),经腹部 B 超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2.64%(77/106),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经阴道 B 超检查具有比经腹部 B 超更高的灵敏度,而且具有快捷、方便、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曾玫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震动感觉阈值(VPT)对糖尿病神经病变(DPN)风险的评估价值,分析 DPN 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为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足进行护理干预。方法采用震动感觉测量仪对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19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 VPT 测定,并按年龄、病程、临床症状、血糖控制水平分组,各组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PN 组、病程>5年组、年龄>60岁组、HbA1C 异常组糖尿病患者足溃疡风险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P <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PT 测定方法简便、无创,可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 DPN 的存在,为糖尿病足风险护理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秀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水平变化在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 l 月至2013年10月接受诊断和治疗的80例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并根据患者来我院时间(单日、双日)分为两组,每组共有40例。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如患者的心肺功能、体温等。并检测患者的血浆 BNP、NYHA 分级等指标。结果本次实验中,两组患者均治疗30 d,实验组患者的血浆 BNP 水平(568.678±157.431)pg/mL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86.832±114.675)pg/mL(P <0.05)。两组患者随着 NYHA 分级的提高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等指标均得到提高,且患者体内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存在正相关关系(r1=0.75,r2=0.80),而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存在负相关关系(r=-0.71)。结论临床上,医护人员可以将 BNP 水平作为诊断和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指标之一。但是,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 BNP 水平升高的机制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还需要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及结合文献探讨我院2010年01月至2013年03月明确诊断住院治疗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65例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法,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本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0~45 d,平均33 d。复查头部及脊髓 MRI,病灶吸收明显43例,2例死亡。结论 ADEM 病因发杂,临床表现多样,临床诊断困难, MRI 及脑脊液、脑电图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早期给予即时大剂量长程糖皮质激素及对症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前驱感染仍然是主要的诱发因素,应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
作者:顾德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现代医学已经对哮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GINA为哮喘制定了详细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并在世界范围内不遗余力的推广。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基于GINA方案的哮喘治疗手段,能够解决一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达到并维持哮喘临床控制的目标。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部分患者,根据GINA方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故我们在GINA方案治疗基础上,针对一些西医治疗后哮喘症状仍然不能控制的患者,开展自血穴位注射治疗,哮喘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对其中一部分自血穴位注射的哮喘患者进行了肺功能和支气管激发试验前后对照,初步结果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俊雄;张晓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对直肠癌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实施手术治疗的74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与系统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可明显促进直肠癌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园;曹雅俊;田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