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盐酸胺碘酮治疗慢性房颤的疗效分析

王颖

关键词:小剂量, 盐酸胺碘酮, 去乙基胺碘酮, 血药浓度, 慢性房颤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使用盐酸胺碘酮(AD)对于治疗慢性的房颤患者小的维持剂量,并分析血药浓度的变化对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住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的房颤患者50例,在所有患者给药前全部接受心电图(ECG)检查、检测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同时做胸片和肝肾功能的检查等,经过常规的抗凝治疗之后同时给予一定量的盐酸胺碘酮进行复律,确保维持患者的窦性心律后逐渐减至小的维持量(50~100 mg/d);使用RP-HPLC方法定期的检测患者的血清AD以及去乙基的胺碘酮(DAE)的浓度,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药品的不良反应等。结果使用AD剂量在5~100 mg/d来维持3、6和12个月,患者的慢性房颤窦性维持率则分别达到了85.1%、92.0%、83.1%;但是患者的血清AD以及DEA的浓度发生较大范围的波动,而且血清的AD以及DEA的浓度之和变化较小。结论采用AD来治疗慢性的房颤小的维持量确定为50~100 mg/d,且经过长期的口服没有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另外,通过测量血清的AD和DEA浓度之和有能够作为血药有效浓度监测的指标。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来曲唑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细胞(Ectopic endometrial cells of women with endometriosis,EE)后芳香化酶及芳香化酶转录刺激因子-类固醇源性因子(SF-1)的表达情况,探讨来曲唑作为芳香化酶抑制剂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作用。方法以0、0.1、1、10、100 nmol/L浓度的来曲唑对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者的在位内膜细胞(EE)分别进行刺激。72 h后采用RT-PCR法从核酸水平检测Aromatase和SF-1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浓度的来曲唑均可明显抑制细胞内Aromatasem RNA及SF-1mRNA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结论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对内异症在位内膜细胞具有明显抑制EE细胞内芳香化酶及其转录调节因子SF-1的与mRNA表达。

    作者:庞丽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如何有效推动我国儿童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方面举措的探讨

    为完善我国儿童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方面相关政策提供参考。采用实例对比分析法,探讨我国应该如何提供有效政策保护儿童用药的安全性。我国儿科用药可以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引导制药企业开发满足临床需求的儿科药物,以提高我国儿童健康水平为目标。

    作者:李世浩;区大刚;林伟彬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病因分析与防治研究

    目的:调查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在青年学生中的发病率,主要临床症状及患者对TMD的防治意识如何。方法随机选取大学在校学生560人,年龄17~20岁,均作问卷调查及临床口腔科颞下颌关节检查,对症状典型的患者记录了门诊病史。结果28.57%的受试者有TMD的明显症状和阳性体征,典型症状为关节及关节周围肌肉疼痛、开闭口运动过程中有“卡”“卡”弹响音。160例患者中仅有16例曾采取过积极治疗,但疗效不佳。结论 TMD在青年学生中发病率(28.57%)有增高趋势,病变关节主要处于功能紊乱期或结构紊乱期,绝大多数患者缺乏防治意识,口腔工作者应予以足够重视。

    作者:逄丹;王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Colles骨折中医综合治疗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治疗Colles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150例Colles骨折患者,皆为我院骨科2011年7月至2013年5月接诊,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均分为三组,即A、B、C三组,其中A组采用中医综合治疗,包括手法复位、中药内服外敷、小夹板外固定及功能性锻炼等,B组采用夹板外固定治疗,C组采用石膏托外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三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三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结果显示三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相较于B、C两组,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明显更低,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较于C组要明显更低,差异性显著(P<0.05),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olles骨折患者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效果更佳,安全可靠、恢复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及治疗时间短,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吴烨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盐酸胺碘酮治疗慢性房颤的疗效分析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使用盐酸胺碘酮(AD)对于治疗慢性的房颤患者小的维持剂量,并分析血药浓度的变化对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住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的房颤患者50例,在所有患者给药前全部接受心电图(ECG)检查、检测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同时做胸片和肝肾功能的检查等,经过常规的抗凝治疗之后同时给予一定量的盐酸胺碘酮进行复律,确保维持患者的窦性心律后逐渐减至小的维持量(50~100 mg/d);使用RP-HPLC方法定期的检测患者的血清AD以及去乙基的胺碘酮(DAE)的浓度,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药品的不良反应等。结果使用AD剂量在5~100 mg/d来维持3、6和12个月,患者的慢性房颤窦性维持率则分别达到了85.1%、92.0%、83.1%;但是患者的血清AD以及DEA的浓度发生较大范围的波动,而且血清的AD以及DEA的浓度之和变化较小。结论采用AD来治疗慢性的房颤小的维持量确定为50~100 mg/d,且经过长期的口服没有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另外,通过测量血清的AD和DEA浓度之和有能够作为血药有效浓度监测的指标。

    作者:王颖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秩和比法在医院医疗质量综合评价及其变化发展趋势中的应用

    医疗质量是医院得以长足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影响医疗质量的因素很多,同一指标在不同年度观测值的变化往往表现出不一致性,如何科学地分析与评价医疗质量,对于提高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应用加权秩和比法比较某医院2006年~2011年的医疗质量及其发展变化趋势,为医院管理和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雪侠;孙爱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预检分诊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分析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推动下,多种传染性疾病不断出现,比如,非典、手足口病、甲型流感、禽流感等,这些疾病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情况严重者,甚至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医院是一个众多患者聚集的地方,极为容易出现感染,因此,如何预防交叉感染,对传染病进行有效的防治是各大医院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主要是对预检分诊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作者:梁佩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的护理

    目的:为了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探讨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效而安全的方法以及护理。方法通过临床上的护理,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对蓝光照射的依从性好,黄疸消退。结论蓝光治疗中正确,精心,细致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作者:胡莉芝;张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泮托拉唑加达立通颗粒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0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加达立通颗粒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0例给予泮托拉唑加达立通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加莫沙必利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后判定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3.3%,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3%;观察组胃镜疗效总有效率86.7%,优于对照组6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泮托拉唑加达立通颗粒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健;李秀华;杨华;王雪燕;杨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老年口腔修复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的方法、特点和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口腔科收治的老年口腔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老年患者口腔恢复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活动义齿修复占82.61%,明显高于固定义齿修复的17.39%(P<0.05);活动义齿修复平均每人缺失牙齿13.11颗;活动义齿修复中包括全口义齿40.13%,上半口义齿20.39%,下半口义齿20.72%和赝复体18.75%;而固定义齿修复共修复牙单位277个(男性197个和女性80个);食物嵌塞发生率为20.11%,且男女之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上下牙列间有咬关系且在修复时按照原咬关系修复占60.33%,明显高于上下颌间无咬接触关系(19.29%)和义齿修复过程中出现咬抬高(2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义齿修复是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的主要方法,而咬重建、颞下颌关节病及防治食物嵌塞是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的关键。

    作者:孔德让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13例布氏杆菌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布氏杆菌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氏杆菌引起,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慢性化和易复发为特征的传染病。我国流行的布氏菌属主要为羊种菌,病原菌通过体表黏膜、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而引起感染,主要累及单核-巨噬细胞、骨关节及神经系统。该病病程相对较长,加强患者的观察及护理对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促进康复的非常必要。

    作者:金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甲状腺疾病的古籍及现代研究

    1甲状腺疾病的中医古籍研究中医古籍文献是中国医药卫生和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中医学术保存和传承的载体,对包括医疗、科研、教学在内的当代中医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退行性变、炎症、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甲状腺肿、腺瘤、甲状腺癌等多种病变,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常见疾病。

    作者:周柯鑫;汪唐顺;陈晓恒;安松林;高翔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某院药师对住院患者的药学服务

    提高住院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和用药合理性。对我院药师开展住院患者药学服务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为住院患者开展药学服务,既促进了用药的安全性与合理性,又发挥了医院药师的作用。

    作者:王欢;龙远华;刘同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舒适护理在门诊注射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门诊注射室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门诊部2011年12月至2013年2月在注射室400例静脉注射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注射前后的正常心率和血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医患纠纷的发生率、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舒适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适护理有利于满足患者注射过程中的身心要求,提高满意率。

    作者:丁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小儿肾病综合征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常规利尿消肿、抑制免疫、抗感染、降血压等综合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加黄芪注射液1~2 mL/kg,每天一次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病例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清蛋白和胆固醇,并进行组间及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清蛋白、胆固醇含量两组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鸣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目标治疗对儿科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采用目标治疗方法对于儿科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间本院儿科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98例。应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上述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经验治疗的方法,而研究组患儿则采用目标治疗的方法。针对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感染控制率、合理用药以及住院费用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经以不同方法治疗后,其研究组患儿临床疗效、感染控制率、合理用药以及住院费用等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以专业的用药前病原学检测为基础的目标治疗方式对于儿科呼吸道感染患儿疗效显著,且运用此方法各治疗后情况均明显优于传统的经验治疗方式。

    作者:贺秀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72例盆腔炎患者予中药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临床面对盆腔炎患者时,给予其实施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近期内收治的140例盆腔炎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给予A组68例患者实施常规西药治疗,在A组患者治疗的治疗基础上给予B组72例患者增加实施中药的保留灌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B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A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6.47%(P<0.05)。结论临床对盆腔炎患者实施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临床效果是显著的,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段美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务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医院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的病死率,而且使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大大增加,因此预防感染是全球性有关医院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因此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管理,有效地预防感染的发生。

    作者:郭丽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浅谈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1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1.1锐器伤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护士经常直接接触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锐利器械(如:针、刀、剪、钩)的使用较多,极易损伤自己和他人,使患者血液溅到眼睛,污染皮肤、黏膜,可经血液传播多种疾病,常见可怕的是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它们通过血液一次性即可感染,资料证明,针刺伤感染概率高,达80%。

    作者:林红菊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儿科护理不安全隐患的分析与防范

    目的:针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探讨其预防对策。方法通过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将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结果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增加了护士的责任心和护理技术水平。结论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对护理不安全隐患预防措施的落实,使护理安全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患者提供安全、方便、满意、放心的护理服务。

    作者:郭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