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击伤截肢患者的心理护理

李悦宏;刘冬梅;李明华

关键词:电击伤, 截肢, 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电击伤截肢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6例电击伤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并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心理护理,同时对患者家属采取针对性地情感支持。结果16例患者术后无严重心理障碍,术后情绪良好,并积极配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2例患者3个月内出现残肢痛,经过心理疏导后好转。结论对于电击伤截肢患者根据患者心理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身心及社会功能的康复。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气管切开联合过度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经皮气管切开联合短时间轻~中度过度通气(HV)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预后的研究。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sTBI的患者(GCS评分3~8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行早期(24h内)气管切开联合呼吸机短时间HV,而对照组入院后先予中流量供氧,待出现呼吸衰竭时再行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未行HV),观察两组患者伤后第1~7天颅内压(ICP)的变化、机械通气的时间、伤后6个月后疗效判断(按GOS评估法)。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CP迅速下降(P<0.01),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P<0.01),伤后6个月时疗效评估中良好者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经皮气管切开联合短时间轻~中度HV在sTBI患者中有利于降低ICP,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改善重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黄鹏;黄寨;秦文波;陆政;莫祖聪;肖泉;曾令华;黎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6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对症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探究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对症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6月治愈的60例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合理运用抗生素、退烧药、止咳药及中药等对症进行治疗,连续治疗1周后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60例患者病情均有所好转,对症治疗有效率100%。结论针对上呼吸道感染病例采取对症治疗的手段,能够有效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加快患者的康复。

    作者:叶震文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讨论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及护理对策,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临床表象分析及特殊护理,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正常的护理,比较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28例(60.87%),总有效率91.30%;对照组显效18例(39.13%),总有效率69.5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表现分析及护理对策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实践证明,效果明显,可以临床推广。

    作者:姜春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脑血栓患者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分析其发生原因,总结护理经验,优化护理方案及康复指导对策。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脑血栓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精心的脑血栓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生活护理等。结果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76例患者均恢复良好,下肢深静脉血栓消除,与此同时,患者的脑血栓病情均未恶化,且均有所好转,患者满意度为100%。结论护理工作者认真细致的护理有助于降低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害,对患者的密切观察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相关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总结护理经验有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作者:陶永清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探讨七氟烷在小儿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本文简要针对七氟烷在小儿临床麻醉方面的效果进行探究与分析。方法选择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入院接受治疗的患儿60例,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划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人数30例,观察组患儿应用七氟烷进行麻醉治疗;对照组患儿应用异氟烷进行麻醉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都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同时观察组患儿的麻醉效果较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更卓越。结论应用七氟烷进行小儿临床麻醉具有效果显著、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尚荻;王大波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与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静点。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西药常规止咳、祛痰、解痉平喘、抗感染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以活血化瘀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临床取得很好的疗效。

    作者:牛晓兰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临床诊断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桥梁学科,是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纽带,更是实验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都必备的独立学科,医学生从入校到进入临床工作,将终生运用该学科的知识。为使医学生更好的学习诊断学,适应临床工作,我校结合目前医学院校临床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现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为兄弟院校诊断学实验课教学的改革提供了的经验,促进了临床诊断学实验课改革的力度。

    作者:门小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采用更昔洛韦滴眼液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采用更昔洛韦滴眼液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从我院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中选取74例进行研究分析,并按照患者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采用更昔洛韦滴眼液进行治疗)和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滴眼液进行治疗),均为37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4.59%,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仅为75.68%。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P<0.05;对比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结论更昔洛韦滴眼液在治疗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疾病临床上效果显著,对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良好改善作用。

    作者:宋丽玲;方健磊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妊娠高血压的护理进展研究

    妊娠高血压严重时会威胁生命,因此加强对孕产妇的护理,通过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分娩前护理、分娩后护及康复指导,可以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的死亡。

    作者:潘燕玲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妇科肿瘤疾病治疗中腹腔镜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应用于妇科肿瘤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妇科肿瘤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腹术,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手术切口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6%(P<0.05)。结论腹腔镜用于妇科肿瘤的治疗,创伤小、患者的痛苦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史璟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3.0T MR增强扫描诊断兔VX2腹腔移植瘤的价值评价

    目的:通过对兔VX2腹膜腔移植瘤的MR影像学表现来评估MR平扫加增强扫描对腹腔内移植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开腹直接注入瘤粒悬液法制作兔VX2腹膜腔移植瘤模型,接种后第10天对瘤兔腹部进行MR扫描获得影像学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MR的诊断价值。结果在对<10mm的腹腔种植瘤进行扫描,MR平扫敏感度为60.19%、准确度55.86%,MR平扫加增强扫描敏感度为78.64%、准确度73.64%,对于病灶检出能力MR增强扫描要优于MR平扫;在对10~20mm之间的腹腔种植瘤进行扫描,MR平扫的敏感度为82.35%、准确度77.78%,MR平扫加增强扫描敏感度91.18%、准确度88.57%,对于病灶检出能力MR增强扫描要明显优于MR平扫;在对>20mm的腹腔种植瘤进行扫描时MR平扫与MR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一致,检测能力相同。结论对于<20mm的病灶MR增强扫描检出能力在敏感度、准确度方面优于MR平扫,而对于>20mm的病灶MR平扫与平扫加增强检出结果相同均与病理结果一致。

    作者:佟元涛;任克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胫骨中下段骨折采用经皮小切口钢板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胫骨中下段骨折采用经皮小切口钢板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76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经皮小切口钢板固定术治疗)与参考组(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术),各为3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Johner-wruhs分级及随访期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Johner-wruhs分级优良率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经皮小切口钢板固定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创伤小,可对骨折端血运产生保护作用,术后患者康复良好,并发症少,具有显著的使用价值。

    作者:杨旭东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探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填报工作

    探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填报工作。从申报的过程和数据的汇总分析等方面对现行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优化意见。现行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如能进行优化升级,改进不足,将更好地保证我国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杨燕;陈勇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护理干预对静脉输液患者依从性和耐受性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针对静脉输液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对其依从性与耐受性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开展静脉输液的296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48例。对照组基础护理措施,研究组开展综合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依从性与耐受性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静脉输液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耐受性与依从性,避免不良事件,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马慧博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体会

    目的: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及经验。方法从本县的中心社区和城南社区随机抽取各50例患者进行对照实验。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慢性病管理。实验组给予综合性、系统性的社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血糖的控制力、并发症的发生率、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均有不同程度的认识,血糖控制力好,并发症少,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都很高。结论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综合、系统的社区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的认识,自我控制血糖,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病,提高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同时降低社会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王莉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系统护理对胆结石手术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对胆结石手术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40例嵌顿性结石患者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都采用内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在围手术期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围手术期间给予系统性护理。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治疗组的术后切口出血、切口感染、高淀粉酶血症、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对症处理后明显好转。治疗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为80.0%,治疗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护理的应用能有效减少内镜下治疗嵌顿性结石的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郭孝琴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全身麻醉对剖宫产产妇分娩新生儿的影响

    目的:研究分析全身麻醉对剖宫产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6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08例,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4例。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对照组则给予硬膜外阻滞麻醉,比较分析两组剖宫产新生儿情况。结果2组产妇手术时间以及新生儿1min和5minApgar评分、新生儿的脐动脉血气、静脉血气的pH值、PO2、PCO2、Hct以及SaO2分析结果均处在正常的范围之内,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至胎儿娩出时间方面,观察组所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全身麻醉应用于剖宫产产妇分娩中,对新生儿影响不大,同时具有麻醉诱导较快、镇痛效果较好的特点,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柏安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妊娠合并高脂血症胰腺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2例妊娠合并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妊娠合并高脂血症胰腺炎患者入院时体质量指数、严重程度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均长于对照组。2例患者未能保住胎儿。所有患者经个体化治疗后好转顺利出院。结论妊娠合并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病情重、住院时间长、发病率低,防治应遵循个体化,才能改善预后。

    作者:杨建波;马欢;张丽丽;罗玉君;冯琦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乌灵胶囊联合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伴失眠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乌灵胶囊、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伴失眠患者的效果。方法将90例老年抑郁伴失眠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30例。A组给予乌灵胶囊,B组给予西酞普兰,C组给予乌灵胶囊和西酞普兰,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三组对象的HAMD、PSQI均较治疗前降低,联合治疗组HAMD、PSQI评分均低于乌灵胶囊组和西酞普兰组。结论联合使用乌灵胶囊、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伴失眠患者,可有效改善抑郁程度及睡眠质量。

    作者:王金凤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分析和探讨应用便携式呼吸机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将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急诊科接诊的62例需要院前心肺复苏的急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经口插管后实施简易球形气囊进行辅助呼吸,而观察组患者则在给予经口插管后实施便携式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观察和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及抢救成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院前需要心肺复苏的患者应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而且操作简单方便,值得推广和使用。

    作者:柯道;苏耿 刊期: 2014年第35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