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患者阿糖胞苷联合化疗后致骨髓抑制的影响

张文娟;赵京京;张淑青

关键词:护理干预, 阿糖胞苷, 骨髓抑制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患者经阿糖胞苷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后所致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至2013年住院的35例白血病Ⅳ度骨髓抑制患者,进行有预见性的护理对策。结果35例病患经过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后,33例平稳度过骨髓抑制期,总有效率达94.3%。结论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帮助患者度过骨髓抑制期,保证化疗质量,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参麦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的70例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美托洛尔,观察组同时给予美托洛尔和参麦注射液。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心排出量和左室射血分数改变情况。评定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心排出量和左室射血分数分别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排出量和左室射血分数分别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心排出量和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能够显著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作者:刘冬梅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血透患者及时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查的临床管理体会

    目的:为确保血透患者能够及时进行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查,避免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医院感染。方法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及流程,设计了《血液净化患者检查登记表》应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结果自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底,本院收治血透患者105例,均能够及时进行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查。血液透析累计进行了21362例次,未发生因血透引起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及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院内感染。讨论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血透患者进行规范治疗及相关检查,并及时进行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查,能够杜绝血源性传播疾病医院感染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为医院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作者:刘小红;温彩琼;段小平;刘泽凤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50例予恩替卡韦口服,观察治疗第12周、24周、48周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等指标。结果HBeAg阳性患者ALT复常率在治疗第12周、24周、48周分别为50%、56.7%、96.7%;HBeAg阴性患者ALT复常率在治疗第12周、24周、48周分别为35%、45%、90%,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患者HBV-DNA阴转率在治疗第12周、24周、48周分别为70%、80%、96.7%;HBeAg阴性患者HBV-DNA阴转率在治疗第12周、24周、48周分别为60%、70%、85%,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患者HBeAg阴转率在治疗第12周、24周、48周分别为26.6%、33.3%、53.3%,其中12周与48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应用替卡韦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良好,安全性高。

    作者:谭建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体会

    目的: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及经验。方法从本县的中心社区和城南社区随机抽取各50例患者进行对照实验。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慢性病管理。实验组给予综合性、系统性的社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血糖的控制力、并发症的发生率、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均有不同程度的认识,血糖控制力好,并发症少,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都很高。结论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综合、系统的社区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的认识,自我控制血糖,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病,提高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同时降低社会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王莉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确定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子宫脱垂改善总有效率(90.00%)明显好于对照组的(65.0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尿失禁改善总有效率(81.67%)明显好于对照组的(55.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功能和子宫脱垂情况,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孙硕;张慧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早期气管切开联合过度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经皮气管切开联合短时间轻~中度过度通气(HV)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预后的研究。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sTBI的患者(GCS评分3~8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行早期(24h内)气管切开联合呼吸机短时间HV,而对照组入院后先予中流量供氧,待出现呼吸衰竭时再行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未行HV),观察两组患者伤后第1~7天颅内压(ICP)的变化、机械通气的时间、伤后6个月后疗效判断(按GOS评估法)。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CP迅速下降(P<0.01),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P<0.01),伤后6个月时疗效评估中良好者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经皮气管切开联合短时间轻~中度HV在sTBI患者中有利于降低ICP,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改善重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黄鹏;黄寨;秦文波;陆政;莫祖聪;肖泉;曾令华;黎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分析

    目的:探索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19例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的诊治进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病原因、诊断手段、治疗手段以及治愈情况等。结果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在本次的19例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中,术中发现一期手术处理13例,术后发现6例,其中2例经引流痊愈;再次手术的有4例。全部病例经随访愈合良好。结论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类,主观因素在手术过程中过于自信,对三管未作仔细确认,草率断管。客观因素是术中病理因素以及解剖变异造成。术中预防的关键是重视胆囊、胆管手术,仔细辨认胆囊管和胆总管、肝总管的解剖关系,合理的把握手术指证及手术方式。

    作者:钱卫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母乳喂养及护理指导

    母乳是婴儿适宜的天然食品,具有许多优点。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发出了创建爱婴医院的号召。母乳喂养是实施这个目标的主要措施之一。妇幼工作者应指导并协助孕产妇成功实行母乳喂养。

    作者:廖翠勤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治疗体会。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20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即根据患者自身症状情况实施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闭式引流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人数为95例,总有效率为91.3%,无效人数9例,所占比例为8.7%;对照组患者相应的数据分别为77(74.0%)、27(26.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闭式引流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时能够快速的缓解患者的痛苦,创口小因此愈合速度更快,安全性较高因此非常值得在临床上全面推广。

    作者:徐伟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黄疸的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C)后黄疸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性本院4362例LC后发生黄疸的36例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内科性黄疸16例,梗阻性黄疸20例(包括胆道损伤7例,胆总管结石9例,胆道蛔虫2例,原因不明2例)。开腹手术中1例患者继发腹腔脓肿转上级医院治疗,其余治愈。结论LC后黄疸与许多因素有关,十分复杂,我们必须详细全面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区分梗阻性黄疸与内科性黄疸。梗阻性黄疸以胆管损伤和胆道结石为主要原因,内科性黄疸与术前患者的肝功能状况、中气腹压力大小、手术时间长短密切相关,当诊断不明确时,处理应更为谨慎,强调对发生黄疸病例的处理采用个体化原则。

    作者:杨兴建;康欣;赵良松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6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对症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探究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对症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6月治愈的60例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合理运用抗生素、退烧药、止咳药及中药等对症进行治疗,连续治疗1周后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60例患者病情均有所好转,对症治疗有效率100%。结论针对上呼吸道感染病例采取对症治疗的手段,能够有效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加快患者的康复。

    作者:叶震文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浅谈内部审核检验科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本文通过分析内部审核基本内涵及其在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探讨现阶段检验科实验室在质量管理中如何有效实施内部审核活动,并特别指出实验室高层管理和内审员对内部审核的重要性,应引起注意。

    作者:邹莉;徐庆;丁莹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全身麻醉对剖宫产产妇分娩新生儿的影响

    目的:研究分析全身麻醉对剖宫产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6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08例,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4例。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对照组则给予硬膜外阻滞麻醉,比较分析两组剖宫产新生儿情况。结果2组产妇手术时间以及新生儿1min和5minApgar评分、新生儿的脐动脉血气、静脉血气的pH值、PO2、PCO2、Hct以及SaO2分析结果均处在正常的范围之内,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至胎儿娩出时间方面,观察组所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全身麻醉应用于剖宫产产妇分娩中,对新生儿影响不大,同时具有麻醉诱导较快、镇痛效果较好的特点,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柏安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全凭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患者采取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36例患者采取静吸复合麻醉处理。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气腹后和手术结束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观察比较两组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气腹后和手术结束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同诱导前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气腹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同诱导前比较有显著性变化,两组的血氧分压手术过程中未见显著性变化;观察组的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分别为(9.0±2.3)min和(7.2±1.6)min,两项麻醉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是更为有效的麻醉方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心率、血压的控制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丁森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多元化临床考核体系在中医临床考核评估中的应用

    临床能力培养是中医学教育重要的目的之一,也是造就合格中医学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针对临床能力的培养、测评成为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改革和探索的热点。毕业生质量是判断学校教育质量的终极尺度[1],毕业实习是提高学生临床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了督促、积极引导学生注重实践技能,以尽快适应毕业后的临床工作,就必须完善考核措施,加强考核管理,才能真正发挥其把关、督促作用,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学目的[2]。

    作者:张宁苏;刘鑫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与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类临床常用药物,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以及抗真菌和抗病毒药。这类药物在治愈并挽救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由于其不合理使用不良后果也相应增加,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大、患者治疗失败、医疗资源浪费以及给患者健康造成重大损害,甚至致残致死。因此,笔者就其临床合理应用与不良反应及其防治阐述如下。

    作者:景丽敏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脑血栓患者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分析其发生原因,总结护理经验,优化护理方案及康复指导对策。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脑血栓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精心的脑血栓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生活护理等。结果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76例患者均恢复良好,下肢深静脉血栓消除,与此同时,患者的脑血栓病情均未恶化,且均有所好转,患者满意度为100%。结论护理工作者认真细致的护理有助于降低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害,对患者的密切观察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相关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总结护理经验有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作者:陶永清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中收治的329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为165例,而对照组患者为164例,治疗组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而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模式,所有患者在经过3个月的护理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以及对于护理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达到了80%,而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仅有64.02%,治疗组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人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显著,患者对于护理满意度高,显著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值得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李利芳;张凤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标准曲线法测定土霉素片的抗生素效价

    目的:探讨用标准曲线法测定土霉素片的抗生素效价。方法利用标准曲线法测定其效价,与中国药典规定用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二剂量法测定其效价进行比较。结果标准曲线法测定其浓度在7.0~25.5U/mL范围内菌圈清晰,标准品菌圈直径与中心浓度菌圈的差与抗生素浓度对数线性关系良好(r=0.99878)。结论本法与二剂量法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准确,重复性好。

    作者:乔晓芳;杨景秀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乌灵胶囊联合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伴失眠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乌灵胶囊、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伴失眠患者的效果。方法将90例老年抑郁伴失眠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30例。A组给予乌灵胶囊,B组给予西酞普兰,C组给予乌灵胶囊和西酞普兰,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三组对象的HAMD、PSQI均较治疗前降低,联合治疗组HAMD、PSQI评分均低于乌灵胶囊组和西酞普兰组。结论联合使用乌灵胶囊、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伴失眠患者,可有效改善抑郁程度及睡眠质量。

    作者:王金凤 刊期: 2014年第35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