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层医院新聘护士对血液制品的认知现状

刘显兰;龚光梅;张琼

关键词:血液制品, 认知, 调查, 护士
摘要:目的了解新聘护士对血液制品的认知状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43名新聘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新聘护士对全血及红细胞、血小板、浓缩粒细胞、新鲜冷冻血浆及冷沉淀的储存温度知晓率为72.09%、41.86%、34.88%、32.59%;储存时间知晓率为48.84%、41.86%、20.93%、39.53%;输注时速知晓率为55.81%、25.58%、11.63%、48.84%;输注时限知晓率为53.49%、18.60%、11.63%、44.19%。结论对新聘护士应加大输血知识的培训力度,严格落实培训计划,使输血达到佳效果。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口腔颌面部损伤合并颅脑伤的观察与护理

    口腔颌面部损伤是指颌面颅骨和面部的损伤,多因工伤、运动损伤、交通事故和生活中的意外伤害所致。口腔颌面部位于呼吸道上端,损伤时可因组织移位或肿胀、舌后坠、血凝块和分泌物堵塞呼吸道影响呼吸通畅。口腔又是消化道的入口,损伤后常使口腔失去正常功能,发生进食、语言等功能障碍。颌面部上接颅脑,下连颈部,当上颌骨或面中1/3受到损伤后,容易并发颅脑损伤,如脑震荡、脑挫伤、颅底骨折等。如抢救不及时,轻者可发生功能障碍,面部畸形,重者危及生命。近年来我院治疗138例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其中60例患者伴发颅脑损伤,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宋玉红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药剂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药剂学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整个药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药学专业人才,从药剂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内容与模式等六方面入手,结合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药剂学教学改革对策。

    作者:鄢海燕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老年患者无痛胃镜和无痛肠镜检查的临床探析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患者无痛胃镜和无痛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以及探究这两种检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从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400例老年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无痛肠镜组、无痛胃镜组、普通肠镜组和普通胃镜组,每组各100例患者。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普通胃镜组和普通肠镜组的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的患者明显高于无痛胃镜组和无痛肠镜组,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痛胃镜组和无痛肠镜组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优于普通胃镜组和普通肠镜组,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采用无痛胃镜和无痛肠镜具有比较好的检查效果,安全性和舒适度都比较好。

    作者:张兵兵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产程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产程的观察及护理,为临床提供进一步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4月至2012年3月收治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168例,对其临床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其中行再次剖宫产术81例,阴道分娩试产87例。结果行阴道分娩87例产妇,阴道成功分娩72例,行阴道试产失败改为剖宫产15例,阴道分娩成功率达82.76%。本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产妇均得到了良好的临床护理,手术前后的护理减轻了产妇焦虑、紧张等情绪,从而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条件符合阴道分娩的患者,在严密产程护理下进行阴道分娩是可行并且安全的,产程的严密的监护与相关的临床护理可提高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成功率。

    作者:宾彩容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胃黏膜保护研究的新进展

    胃黏膜是存在于胃部内壁的一层很薄、很脆弱的黏膜组织,如同一堵天然“屏障”保护着胃壁的安全。它具有一个损伤与自我修复的动态平衡机制,保护着胃部的正常运作。一旦外界给予胃的负担过重或刺激过强,动态平衡就会被打破,胃酸便开始对胃壁的“自我消化”,继而形成凹入表面的破损。胃黏膜一旦受损,就很难再恢复如初。随之而来的就是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一系列胃部不适的症状。专家指出,保护胃黏膜免受伤害,除了要减少不良因素对胃的刺激外,还需同时修复和保护相对脆弱的胃黏膜,这样才能避免胃病发生和复发。

    作者:施伟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大型水电厂工人劳动环境空气卫生状况监测分析

    目的对大型水电厂工人劳动环境卫生状况检测,预防空气微生物带来的潜在风险。方法高压灭菌的营养琼脂平皿和兔血琼脂平皿,采用平皿暴露空气沉降法,结果11个区域内布点采样54个,茵落总数合格率63%,链球菌合格率43%。结论对大型水电厂劳动环境监测,保证了工人在合格的环境条件下工作,预防了空气微生物带来的威胁。菌落总数的结果和链球菌结果大体一致,二者互相映证。

    作者:陈建萍;陈晓明;王文斌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在临床所取得的疗效。方法选择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来我院眼科门诊就诊并由门诊医生收住入院的52例54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对52例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52例患者术后共有50例52眼眼压明显下降,术前平均眼压为(23.34±2.68)mmHg,术后平均眼压为(13.56±2.29)mmHg,并且48例50眼术后前房平均深度(3.89±0.34)mm,术前前房平均深度为(2.46±0.19)mm。结论通过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联合术后人工晶状体植入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眼压,提高患者视力,从而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军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与盐酸氨溴索存在配伍禁忌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盐酸氨溴索配伍反应。方法将以上这两种药物按照临床常规用法分别配制两种药物然后取10mL注射一付,将两种稀释后的药物各抽取5mL直接混合。结果混合液立即出现乳白色混浊样改变,静置30 min后仍为乳白色混浊液体。讨论经临床应用及实验结果显示,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与盐酸氨溴索存在配伍禁忌。

    作者:凌丽华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本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6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RPN值、护理满意度、人工关节脱位发生率、住院时间和防脱位知识得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知,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巩固,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

    作者:刘萍;徐梅;闫庆梅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厄贝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分析

    目的调查研究厄贝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给予两组正常的高血压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厄贝沙坦。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8.2%,与对照组的67.7%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基础上增加使用厄贝沙坦可有效降低老年人的血压,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作者:张琦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达到合理方式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目的。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选取我院10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按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西药治疗,观察组58例则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分组治疗后随访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9.3%和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在改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方面有其独特的临床作用,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建龙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基层年青医师如何诊断和处理急腹症

    在我国边、少、穷地区、绝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设备、条件较差,老、中、青医师青黄不接,年青医师学习、进修机会少,对急腹症这类的一些急危重患者的诊断和处理缺乏经验,致使患者失去抢救和治疗机会。笔者二十年从事基层医疗临床实践经验和学习所得与广大基层年青医师共同交流如何诊断和处理急腹症,以对基层年青医师有点滴收获[1]。

    作者:李新明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心律失常患者中的诊断体会

    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心律失常患者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诊断准确率高,安全无创。本文主要从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优势、老年患者心律失常特点及原因、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监测的相关情况以及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监测中的注意事项几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心律失常患者中的诊断体会。

    作者:于双亲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体会,为以后临床工作积累经验。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收治的7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等,增强患者治病信心,使其主动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共同治疗疾病。结果通过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70例患者大多能保持稳定的复诊依从性,对自身疾病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病情控制相对稳定。结论正确的护理和健康宣教能够提高患者的认知和能力,有力与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作者:徐小青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基层医院新聘护士对血液制品的认知现状

    目的了解新聘护士对血液制品的认知状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43名新聘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新聘护士对全血及红细胞、血小板、浓缩粒细胞、新鲜冷冻血浆及冷沉淀的储存温度知晓率为72.09%、41.86%、34.88%、32.59%;储存时间知晓率为48.84%、41.86%、20.93%、39.53%;输注时速知晓率为55.81%、25.58%、11.63%、48.84%;输注时限知晓率为53.49%、18.60%、11.63%、44.19%。结论对新聘护士应加大输血知识的培训力度,严格落实培训计划,使输血达到佳效果。

    作者:刘显兰;龚光梅;张琼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护理干预在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探讨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有效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我院自2009年9月起开展了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干预护理,选取干预护理实施前3年内收治的67例患者组成A组,选取干预护理实施后收治的69例患者组成B组,比较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实施干预护理的B组患者其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A组患者(P<0.05)。结论给予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实施有效的干预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疾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温奇标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新形势下门诊管理模式的探索

    医院门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在医院的整体功能中,门诊是患者就医时早接触的场所,是医院的前沿阵地,是社会和患者感受并检验医院服务质量、技术水平的门户。门诊管理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1]。我院是二级甲等医院,承担着全市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康复、急救等职责,收治全市城区及各乡镇的患者。我院自2009年1月份新门诊大楼启用后,业务量飞速发展,日均门诊例次突破1500例次。2011年,我院成为江苏省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单位,为了提高门诊管理效率,我们对门诊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对门诊的一些就诊服务流程进行再造,取得较好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作者:陈淑琴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黑豆汁拌蒸何首乌抗衰老作用的原理

    目的综述何首乌抗衰老的原理。方法查阅古今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何首乌具有抗衰老及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的作用。

    作者:曾腾亿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疗效及护理。方法对50例颅脑损伤进行护理干预:入舱前护理(详细询问病史认真监测生命体征;心理护理及其他护理);入舱护理(升压、稳压、减压护理);出舱后护理。结果50患者实施高压氧治疗(1.87±0.34)疗程;临床疗效显效22例、有效26例、无效2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49例。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急性颅脑损伤临床疗效显著,及时做好护理工作十分必要。

    作者:张玲玉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解析全麻手术患者围拔管期的护理体会

    目的通过解析不同年龄各类别的全麻手术患者的围拔管期的护理体会,探讨与分析针对全麻手术患者的围拔管期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400例全麻手术的患者,分成观察组A组200例,分析并记录其不同的针对性护理,心理护理,拔管前后的相应护理的护理方法以及效果。B组对照组200例,未进行任何心理和护理干预。结果 A组全部200例全麻手术的患者经过了围拔管期的相应护理、心理护理、拔管护理等圆满的达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发生麻醉苏醒意外0例,发生麻醉气管插管后并发症0例,发生严重手术后并发症0例,无其他并发症。B组200例发生相关并发症19例。结论针对于全麻手术的患者需要提前制定针对性的围拔管期的护理计划,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要高度重视,积极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同时要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教育,针对病患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对于提高护理的效果,减少手术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有很大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英妮 刊期: 2013年第24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