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分子肝素治疗肺心病患者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莫裕春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 肺心病, 疗效, 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肺心病的疗效,总结病情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将我院呼吸内科62例肺心病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按常规给予抗感染、扩血管、氧疗、强心利尿、维持电解质平衡、平喘祛痰治疗,部分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组加用微量泵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低分子肝素钠10000 U,Bid,7 d为1疗程。1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心肺功能、血流动力学、凝血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aO2、PaCO2、BPC、全血高切黏度、FEV1、Fbg间差异显著( P<0.05),治疗期间均未有严重的出血并发症。结论在对肺心病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的同时,采用低分子肝素微泵治疗,可改善心肺功能;治疗的同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护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命质量。
国际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HFMEA在妇科术后患者尿管非计划性拔管风险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HFMEA在妇科术后患者尿管非计划性拔管风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12月在我科实施妇科手术并插尿管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12月在我科实施妇科手术并插导尿管的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在我科实施妇科手术并留置尿管的192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月至12月实施妇科手术并留置尿管的221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根据HFMEA方法,通过组建HFMEA团队,绘制妇科术后留置尿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流程图,找出潜在的失效模式并进行风险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实施过程中及时校正与调整。结果实施HFMEA管理模式前后,患者尿管非计划性拔管率、尿管非计划性拔管风险指数( RPN)均有明显下降(均P<0.05),护士对尿管非计划性拔管风险管理能力满意度及患者对防范尿管非计划性拔管护理质量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 HFMEA在妇科术后患者尿管非计划性拔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可优化护理管理流程,降低医疗成本,增强护士护理风险应对能力,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护士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魏敏;郭爱华;陈敏;于桂云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头盆环牵引治疗重度脊柱侧弯畸形的护理

    脊柱侧弯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在冠状面上偏离身体中线向侧方弯曲,形成一个带有弧度的脊柱畸形,通常还伴有脊柱的旋转和矢状面上后突或前突的增加或减少,同时还有肋骨左右高低不等平、骨盆的旋转倾斜畸形和椎旁的韧带和肌肉的异常,它是一种症状或X线体征,可由多种疾病引起,是一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疾病。对Cobbs角超过90°的重度脊柱侧弯畸形,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内固定矫形系统都无法取得满意疗效,且一次性矫正角度过大,有发生脊柱损伤导致截瘫的危险。我科应用头盆环牵引治疗重度脊柱侧弯畸形是通过头盆环持续、缓慢地撑开牵引,既避免了脊髓不可逆损伤,又取得了单纯内固定矫形所无法取得的疗效。

    作者:黄小敏;苏冰梅;罗爱琼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综合护理方式对老年牙周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牙周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入住本院的180例老年牙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 n=90)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n=90)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即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通过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 SDS)以及生存质量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改变情况、健康知识知晓度、生存质量、菌斑指数( PI )、龈沟出血指数( SBI )进行对比,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照组护理前后SAS及SD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护理前后SAS及SDS得分出现显著的变化,且护理干预后患者上述得分明显低于护理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护理干预后,对照组与观察组SAS及SD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护理前后对照组健康知识知晓度没有明显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健康知识知晓度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的健康知识知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根据生存质量评价标准,护理干预后对照组得分为(101±8)分,观察组得分为(129±7)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患者初诊时,PI及SBI值没有明显差异(P>0.05),经2,4个月的随访,观察组PI及SBI值较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结论将综合护理干预方式应用于老年牙周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之中,能够促使患者的心理状况转良,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同时生存质量也有明显提高,PI与SBI值也有明显地下降,效果尤佳,应该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作者:董敏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使用健康教育路径对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

    目的探讨使用健康教育路径对于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陕西省某医院选择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70例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7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住院期间实验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对其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指标为患儿的住院时间及疾病复发率。结果实验组、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8.5±1.05)天,(15±1.0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7.8%,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护理干预,可明显缩短过敏性紫癜患儿住院时间并可降低疾病复发率。

    作者:张学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聚焦解决模式在产后抑郁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在产后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产后抑郁症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一般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护理。应用90项症状自评表( SCL-90)测定患者的心理状况,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 GQOLI-74)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SCL-90评定总分、总均分和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GQOLI-74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应用聚焦解决模式对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护理,能消除产后抑郁症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障碍,从而促进康复,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作者:廖少玲;曾三梅;周晨慧;刘梅;李小林;杨伟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持续质量改进在供应室集中管理模式应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供应室集中管理模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供应室持续质量改进过程中,重视质量督导全过程,重视全过程质量控制,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健全、完善和改进各项工作。结果在质量持续改进实施后,供应室清洗质量、包装质量、灭菌质量以及发放质量的不合格率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上午常规物品送达科室、下午常规物品送达科室、临时急需物品送达科室的时间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供应室服务态度、及时供给、收送工作、有效沟通的满意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在供应室集中管理模式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曾燕;吴春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前瞻性护理干预对重症肌无力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前瞻性护理干预对重症肌无力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重症肌无力患者8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两组治疗均采用激素阶梯疗法,必要时加用溴吡斯的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前瞻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随访1年时的临床疗效,并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组出院1月、6月及1年时各时间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出院1年后干预组临床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前瞻性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重症肌无力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

    作者:赵娅君;孙欣;刘乃英;张敏;田晓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并发症的预防作用及康复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效果,以及对患者认知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科10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6个月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吸入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及便秘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6个月后语言功能、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能力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部分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语言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刘玉珍;龚华庸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不同医院聘任制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目的通过对医院聘任制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对本地区医院709位聘任制护士进行一般情况及SCL-90测评,经统计学分析,筛选出影响因素。结果年龄、学历、医院体制、职称、薪水待遇对护士的躯体化因素影响(P<0.05),医院体制、学历、职称晋升、薪金待遇(包括福利)对护士的心理健康存在着影响,公立医院上述情况对护士的影响较小;民营医院对护士的影响较大,躯体化、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水平较差(P<0.05),心理影响因素较多。受心理因素影响使护理工作的质量降低,从而影响了医院的服务质量,降低患者满意率。结论本研究就当前民营医院聘任制护理人员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维护其心理健康提供了依据,从而提高护理管理水平促进医院发展。

    作者:杨丽霞;应文娟;黄海星;刘丽珠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早期预警评分在神经内科监护病房的应用

    目的探讨早期预警评分( EWS)对神经内科监护病房患者病情和死亡的预测,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神经内科监护病房收治的149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比较EWS分值在1~3分区间、4~6分区间、≥7分不同区间患者病情与死亡率的差异。结果①EWS不同分值区间死亡率比较1~3分区间1.30%,4~6分区间12.50%,≥7分死亡率高达68.75%。各分值区间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说明分值越高,患者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②EWS评分各分值区间病情程度分辨:1~3分区间病情相对稳定,有潜在病情变化风险;4~6分区间病情不稳定,病情变化快;≥7分病情不稳定,随时有生命危险。结论 EWS评分方法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对神经内科监护病房患者病情及死亡的预测有较强的分辨力,是护士快速判断病情变化的实用工具,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于伟玲;陆皓;苏娟;王菲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希望理论对提高癫痫患者自我效能的作用

    目的探讨希望理论对提高癫痫病人自我效能的作用。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癫痫病人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病人进行常规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4 w的希望干预措施。干预前后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对两组病人进行测评,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干预前癫痫病人GSES评分低于国内常模( P<0.01);护理干预后观察组GSES评分高于干预前(P<0.01),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将希望理论应用于癫痫病人中,能帮助病人增强自信,提高自我效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作者:周玉珍;张晓艳;潘沙沙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自我护理现状调查及对策

    目的探讨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以及相应对策。方法选取髋膝关节置换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并使其具有可比性。对照组( n=31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 n=34例)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疾病及康复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和自我护理能力,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并实施。统计观察组患者问卷调查结果,对两组患者术后自理能力、疼痛持续时间、卧床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发放问卷调查得知,在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宣教以前,患者对疾病以及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很少,而经过护理则明显提高,患者自认为具备自理能力在护理前仅为14.71%,经过护理后高达94.12%,不良情绪也得到明显改善。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自理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疼痛时间和卧床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髋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有效的自我护理指导可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姚晓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高仿真模拟教学在护理药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高仿真模拟教学在护理药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34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6名)进行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救治的高仿真模拟教学,对照组(18名)采用传统授课方法。比较两组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及知识掌握情况。结果实验组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知识考核总体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药理学中开展高仿真模拟教学是可行的,通过采用“3P”高仿真模拟教学模式,可提高护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作者:陈沁;王桂平;钟丽强;阳小雅;周琼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心理干预对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青壮年心肌梗死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将56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且住院时间>2周的青壮年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实施一般(支持性)心理护理,观察组实施集心理支持、社会支持、集体心理治疗和健康教育等措施为一体的综合心理干预。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和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 )测量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结果干预后观察组HAMD和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抑郁、焦虑情绪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性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伟勤;唐文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肺心病患者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肺心病的疗效,总结病情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将我院呼吸内科62例肺心病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按常规给予抗感染、扩血管、氧疗、强心利尿、维持电解质平衡、平喘祛痰治疗,部分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组加用微量泵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低分子肝素钠10000 U,Bid,7 d为1疗程。1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心肺功能、血流动力学、凝血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aO2、PaCO2、BPC、全血高切黏度、FEV1、Fbg间差异显著( P<0.05),治疗期间均未有严重的出血并发症。结论在对肺心病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的同时,采用低分子肝素微泵治疗,可改善心肺功能;治疗的同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护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命质量。

    作者:莫裕春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持续质量改进在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将2010年1~12月的298例艾滋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1年1~12月的308例艾滋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对对照组患者的筛查工作中查找并分析问题,对观察组患者筛查中进行持续质量改进,通过重视人文关怀,加强护患有效沟通,对护理人员进行素质培训,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1年后,观察组患者结核杆菌涂片和培养检查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提高了艾滋病合并结核病双重感染患者的筛检率,从而提高患者的诊断率。

    作者:周倩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家庭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鼻出血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鼻出血患者遵医行为程度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8例老年高血压鼻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出院时按常规行出院指导,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回院复查,不加家庭护理干预;实验组除常规出院指导和定期回院复查外,以电话随访等方式进行家庭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出院后的遵医行为程度及血压控制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鼻出血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老年高血压鼻出血患者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改变家庭的不良生活方式,有效的控制血压,从而预防鼻出血的复发。

    作者:苏文婷;张子平;张幼恋;吕丽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应用PDCA管理循环在术后患者护理质量控制中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PDCA管理循环在术后患者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PDCA管理循环方法制定年度护理质控方案,按照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卫医发[2008]27号)要求,自行设计病区管理质量评价标准、消毒隔离质量评价标准、安全管理质量评价标准、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科室2008年至2011年的年度评测结果进行四个方面评测。结果以2008年为年度评测基点,2009年、2010年、2011年的年度PDCA管理循环护理质量评测分数分别呈现逐年提高趋势,尤以各年度基础护理质量和安全质量提高显著。结论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制定临床护理操作流程及监督评估标准,可以达到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目的,并可推动临床护理工作有序合理地发展。

    作者:赵艳晶;纪秀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间歇性导尿术在骨科术后尿潴留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术在骨科术后尿潴留经诱导排尿无效的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术后尿潴留经诱导排尿无效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留置导尿;实验组患者在经诱导排尿无效情况下,采用间歇性导尿术。比较两组患者自行排尿时间( h)、发生尿道疼痛、重新留置尿管及实验室检查的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自行排尿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1),发生尿道疼痛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发生泌尿系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感染率(P<0.05)。结论间歇性导尿术对骨科术后尿潴留经诱导排尿无效的患者能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能够缩短患者自行排尿时间,减少患者尿道疼痛的发生。

    作者:李晓莲;叶慧婕;张虹;肖育卿;侯晓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肿瘤科化疗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临床路径的思维方式对癌症知情的住院化疗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的2010年1月至12月176例在我科住院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对照组),与采用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的2011年1月至12月176例在我科住院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实验组)。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情绪变化( P<0.01)、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治疗依从性和自我护理能力以及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面的结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1)。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肿瘤科化疗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明显改善肿瘤化疗患者焦虑、悲观等负性情绪、提高化疗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对提高肿瘤科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汪新菊;潘谷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国际护理学杂志

国际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