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张今;王文翔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福利相对不发达,护理设施不齐全的阶段.因此,居家护理成为延缓AD的关键环节,现将近年居家护理现状及体会介绍.
作者:杨春玲;仲维芹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 评价先天性缺牙惠者经正畸治疗后修复的效果,总结该类患者的治疗特点.方法 患者19例,男性12人,女性7人,年龄12~19岁.缺失数目1~6颗,错牙表现为牙列间隙分布不均、牙错位、牙扭转、牙轴不正、深覆()、反()等.对每位患者经正畸后修复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9例患者治疗结束后,牙齿排列整齐,咬()正常,修复体自然美观,疗效满意.结论 正畸配合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可以为修复创造有利的条件,能够更好改善患者口腔功能,保护基矛健康和增加美观效果.
作者:陈霞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相关因素对妇女产后性健康的影响,提高妇女产后性生活质量.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形式,1024例产后妇女的一般资料、产后性问题及相关因素及心理社会因素和家庭关系被调查归纳.结果 调查显示,性生活不满意者达到809例,占79.0%,且与社会、心理、产后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 产后性健康问题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盆底肌肉强度的下降是其重要因素.产后妇女要加强产后性健康的意识,社会相关机构也应给予积极地支持.
作者:陈文英;罗小燕;郑锐青 刊期: 2010年第19期
大系列成功的血脂干预试验已明确展示了调脂治疗在防治CHD中的益处.不论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较高或轻至中度升高,患者有无CHD,用积极的调脂治疗均可达到一级或二级预防的目的,可以肯定的是,降低血清LDL-C水平至少在高危和低危患者中同样有效.
作者:王滨蓉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 建立硫酸氨基葡萄糖凝胶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 建立了酸碱度、卫生学、定性鉴别、含量测定等质量控制方法.结果 硫酸氨基葡萄糖凝胶的pH为6.3~6.5,卫生学检查符合规定,定性鉴别方法简便易行,含量测定平均回收率为100.3%,RSD=2.32%(n=5).结论 制订的质量标准可以控制硫酸氨基葡萄糖凝胶的质量.
作者:洪育萍;王瑜 刊期: 2010年第19期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在妊娠期间发生或首次被发现的糖代谢异常症状.GDM可给母婴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及危害,使孕产妇及胎婴儿发病率及病死率明显增加.其影响主要是由于对GDM漏诊或确诊晚,得不到满意治疗导致.故对高危孕妇有必要开展GDM筛查,及早诊断及防治.
作者:邝红芳;钟建芳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 通过观察加强分娩心理护理,对分娩发生的影响,探讨建立符合分娩的护理模式.方法 选择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在金堂县第三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均为孕足月、单胎头位、枕先露,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经骨盆外测量和B超检查羊水量、胎儿双顶径,估计胎儿体质量,可拟行阴道分娩.按住院号尾数的单双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待产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待产护理基础上,实行心理护理模式护理.比较两组进入产房或手术室后的焦虑程度及分娩后的抑郁程度,第一、二产程的疼痛程度,角色适应良好率,以及分娩方式,自理能力等.结果 观察组进入产房或手术室后的焦虑程度和分娩后的抑郁程度,第一、二产程疼痛程度,角色适应,自理能力,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明显差异;分娩方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加强产妇的心理护理,能减轻产妇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提高产妇角色适应及自理能力,可提高产妇的自我应激能力,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使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者:孙玉环;张素蓉 刊期: 2010年第19期
通过3例患者的诊治过程,分析老年人席汉综合征的误诊原因如下.1 病例资料1.1 例1患者女性,74岁,因腹胀、纳差2个月,以肝硬化腹水收入院.
作者:王义丽;赵伟国;陈尔东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 积累内镜诊断及处理上消化道异物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间148例患者内镜下取异物的方法.结果 148例中共有145例经内镜成功取出,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有3例因异物尖锐端嵌顿等原因,未取出,成功率98%.结论 应用内镜取出消化道异物是安全,有效的,选择适当的准确的治疗方法,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黄娟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本地区中年人群致死疾病谱,指导这部分人群的疾病预防和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某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443名中年住院死亡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 中年患者死亡病因中,以恶性肿瘤和循环系统疾病多见,以恶性肿瘤为突出,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肝癌、胃肠道肿瘤及肺癌.结论 以普及健康知识,提高中年人群的自我检病意识、改变生活方式等方式做好疾病预防工作,是降低中年人群病死率的有效手段.
作者:杜春花 刊期: 2010年第19期
医院药剂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用效的重要环节.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领导必须予以重视,切实加强领导.
作者:张树春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新生几神经行为测定(NBNA)在高胆红素血症处理中的作用.方法 对60例高胆红素血症(高胆)患儿及55例正常足月儿分别在2~5d(黄疸高峰期)、12~14d(黄疽消退期)、26~28d(黄疽消退后期)进行NBNA测定.结果 高胆患儿NBN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均有显着性.结论 NBNA评分可应用于早期诊断由高胆所致的脑损伤,高胆可影响新生儿神经行为能力和智能发育,因此新生儿高胆均应积极治疗,尽量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李彤;张瑞霞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和诊刮病理分析的重要性.方法 对105例41~55岁的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功能失调子宫出血占89.6%(94/105),增生期子宫内膜和分期子宫内膜改变27例(占25.7%),单纯性增生59例(占56.2%),复杂性增生10例(占10.5%),不典型增生8例(占7.6%).子宫内膜良性病变6例(占8.6%);子宫内膜癌5例(占1.9%).结论 子宫内膜增生是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重要原因,年龄和同时患有其他疾病是子宫内膜增生发生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诊刮病理分析是围经期子宫出血的有效诊断手段.
作者:宁林莹;张雄;邓小燕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 对采用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确定为乙型肝炎的患者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探讨实时荧光PCR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乐昌市人民医院自2007年7月到2009年12月门诊及体检中心进行血清学标志物检测(HBV-M)诊断为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336例,采取实时荧光PCR检测,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大部分乙型肝炎患者定量PCR检测HBV-DNA的结果与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一致.大三阳、小三阳患者血清中PCR结果拷贝数均较高,而HBsAb(+)或HBsAg(-)的标本PCR有个别阳性结果,但其拷贝数很低.结论 实时荧光PCR检测HBV-DNA在判断体内HBV是否在复制,复制程度以及HBV血清学标志阴性肝炎患者的诊断方面,较优于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邹敏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口服蓝萼香茶菜乙醇提取物对小鼠急性毒性反应及大鼠和犬的长期毒性反应情况.方法 急性毒性实验采用小鼠一次灌胃和静脉注射给药测定LD50测定法.长期毒性实验为大鼠灌胃和犬口服给药的血液、血液生化、脏器系数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小鼠灌胃给药LD50为78.39g/kg;静脉注射给药LD50为12.26g/kg.大鼠和犬的血液、血液生化、脏器系数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见中毒及异常改变.结论 蓝萼香茶菜在实验剂量范围内,人口服是安全的.
作者:崔婷婷;赵丽娟;刘岩;姜伟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壶腹部肿瘤局部切除的疗效.方法 自2006至2009年间9例壶腹部肿瘤患者行局部切除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病理报告标本切缘均无癌残留,无手术死亡.术后胆漏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随访7例,随访时间8~45个月.2例分别手术后11、20个月死于其他疾病;1例术后14个月复发死亡.术后1年生存率(6/9)66%,2年生存率(4/9)44%.结论 适应于肿瘤直径<2.0cm,无淋巴转移和局部浸润的壶腹部肿瘤,尤其对高龄合并内科疾病患者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王慧峰;刁继华;尉桂杰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传统人流与无痛人流终止早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20例要求终止早孕者,分为无痛人流组术(A组)220例和传统人流术组(B组)200例,比较两组镇痛效果、出血量、宫颈软化情况、人流综合征发生等.结果 两组年龄,孕产次、流产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45、χ2=2.014、χ2=2.311,P均>0.05);A组0级、Ⅰ级、Ⅱ级疼痛程度明显低于B组(χ2=7.123、χ2=7.245、χ2=7.333,P均<0.001);A组出血量(20.21±3.33)mL与B组出血(22.98±3.3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3,P>0.05);A组术中无阻力扩宫的例数均明显多于B组(χ2=7.145,P<0.01);B组人流综合征发生多于A组(χ2=6.785,P<0.01).结论 无痛人流镇痛效果确切,苏醒迅速,安全,较传统人流更为广大孕妇所接受.
作者:郑晓芬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性同位素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96例食管癌中错配修复基因和4个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进行了检测.结果 96例食管癌中brash3、hmsh6基因突变率分别为10.4%和25%,4个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阳性率分别为D2S123(12.5%)、BAT-26(18.8%)、D17S261(10.4%)、D17S799(8.3%),hmsh3、hmsh6基因突变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多为分化不良的癌,而与患者的性别、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错配修复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是食管癌发生的早期分子事件,是除LOH致癌途径以外的又一新的致癌途径.
作者:李斌;袁宁 刊期: 2010年第19期
试验检查是确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所采用的试验诊断方法应简便、快捷,所选择的试验诊断指标应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由于DIC的几个发展时相实际上是连续和交错存在的,加之因原发病的差别使机体代偿情况不一,故常导致实验诊断结果变异较大,必须紧密结合临床,综合分析与判断结果,且对某些指标应作必要的动态观察.
作者:张显坤;关荣春;李亚东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 检测生脉注射液不同制备工艺中间体含残留蛋白质含量.方法 以残留蛋白质为检测目标,采用透析法获取生脉注射液不同制备工艺中间体中大分子杂质,Bradford法测定各大分子杂质中残留蛋白质含量,结合SDS-PAGE电泳分析各残留蛋白质分子质量.结果 在0~8 μg线性范围内,牛血清白蛋白标准品回归方程为:Y=0.0474X-0.003(r=0.9974);不同工艺对提取液中残留蛋白的影响较大,红参不同工艺提取液含残留蛋白浓度较高,分别为399、353μg/mL;麦冬、五味子提取液残留蛋白含量相对较低;经对SDS-PAGE电泳结果分析,各不同工艺提取液中间体含蛋白质分子质量主要集中于6~11万.结论 生脉注射液中间体提取工艺工程中可能有蛋白质残留,应加强残留蛋白质检测及生脉注射液的工艺改进;Bradford法结合SDS-PAGE电泳分析生脉注射液中的残留蛋白质,快速、准确、敏感性及检测结果均较好,可为工业生产提供科学数据参考.
作者:肖双 刊期: 2010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