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心室重塑的影响

张俊生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心室重塑, 心衰
摘要:目的 了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室重塑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了解心室重塑的分子细胞学机制和ACEI的主要作用原理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室重塑中的作用.结果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具有抗重塑作用.结论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预防或减缓心室扩张与重塑、改善远期预后、降低死亡率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加强对战争和灾害背景下儿童医疗问题的研究

    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在这次由地震引发的严重自然灾害中,儿童遭受了特别重大的伤亡.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具有特殊和重要的地位.而儿童是脆弱的社会群体,在战争和灾害等特殊情况下,儿童伤亡的相对数和绝对数都是惊人的.对战争和灾害背景下的儿童医疗问题.必须引起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并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以大限度地减轻在战争和灾害背景下儿童所受到的伤害[1].

    作者:史源;李华强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危重新生儿转运的安全护理

    目的 讨论危重新生儿转运的安全护理.方法 通过转运系统将基层医院的危重新生儿转往本院NICU医治.结果 940例治愈,10例好转,转运过程中无1例死亡,未发生一次医疗差错和纠纷,转运成功率100%. 结论 先进的设备、专业的护理人员、及时的处理、恰当的救护措施是安全护理的核心.

    作者:冉欣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输液中微粒的危害及防止

    微粒是指那些外来的、非溶性的、直径50μm以下的、肉眼观察不到的微小颗粒杂质.微生物也是一种微粒物质,而且具有特殊致病性作用.

    作者:代小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地震伤患者常见感染及其防治

    简要综述了地震伤员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的发生原因、常见菌群以及伤口处理、抗生素的使用、全身支持、氧疗和中和毒素等防治措施.

    作者:谭虎;杨天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汶川地震德阳灾区紧急医疗救援体会

    汶川5.12地震之后,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救援队赴重灾区之一的德阳实施救援,并依托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展开工作.本文对医院救治伤员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地震灾区伤情变化规律,为今后地震救援提供参考.

    作者:赵锦宁;史源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脾大、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切除术后发生大出血等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本科2000年5月至2007年12月肝硬化门脉高压病脾切除术(包括同时行门奇断流术)者共计108例行术前、术中、术后全程严密监测处理.结果 本科2000年5月至2007年12月肝硬化门脉高压病脾切除术(包括同时行门奇断流术)者共计108例,无1例出现术中或术后大出血导致严重并发症.结论 术前术中及术后全程严密监测处理可减少和避免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脾大、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切除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

    作者:陈利维;王小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EDTA-K2抗凝可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2例分析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应用,ICSH推荐使用EDTA-K2作为全血细胞分析的抗凝剂,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了2例血小板异常减少,但并无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症状.经反复检查分析,确定为血小板假性减少,为避免临床误诊,对工作中经过全自动分析仪检查血小板计数低于参考值的标本进行手工计数和枸橼酸钠抗凝进行比较,现分析如下.

    作者:陈虹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胃癌穿孔13例诊治分析

    胃癌穿孔是晚期胃癌的一种并发症,这种穿孔远较普通消化性溃疡穿孔的处理困难,预后也较差.本院自1998~2008年共收治胃穿孔108例,其中胃癌穿孔1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青松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1、IL-18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TGF-β1、IL-18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49例CHB患者及30例健康成人血清TGF-β1、IL-18水平,并同时检测各项肝功能指标.结果 CHB患者血清TGF-β1、IL-1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CHB的严重程度增高而升高:血清TGF-β1、IL-18水平与血清各项肝功能指标呈正相关(P<0.01);HBeAg阴性组血清中TGF-β1水平较HBeAg阳性组明显低(P<0.01),HBeAg阳性组血清中IL-18水平较HBeAg阴性组明显低(P<0.01).结论 CHB患者血清TGF-β1、IL-18水平与肝细胞损伤指标呈正相关,这对于了解肝组织炎症活动及肝细胞损伤程度具有重要意义,联合检测TGF-β1及IL-18水平有助于肝脏炎症病变的诊断和评估.

    作者:刘集鸿;李旭艳;曹碧红;曾宏;吴静黎;杨小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肺的代谢功能

    肺脏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除了肺通气、气体交换等呼吸功能外,还具有其他的功能即所谓的肺的非呼吸功能,包括非免疫防御功能、免疫防御功能、代谢生物活性物质、内分泌功能、合成肺表面物质、调节止血功能等等,同时近年研究发现肺脏与多种物质的代谢具有密切关系,本文结合近年文献对肺脏的代谢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黄波;匡凤梧;许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IDO、免疫耐受与过敏性哮喘

    吲哚胺2,3双加氧酶( 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是一种免疫调节酶,可催化色氨酸沿犬尿酸途径进行分解代谢的限速酶.IDO的表达通过降解色氨酸,使局部组织中的色氨酸耗竭,抑制T细胞的增殖,以及通过其代谢产物犬尿氨酸等诱导T细胞凋亡等机制来诱导机体的免疫耐受,而免疫耐受机制缺陷可能是过敏性哮喘发生的始动因素.通过诱导机体免疫耐受可防治对外来抗原及自身抗原起反应的疾病,因此通过改变IDO的活性诱导哮喘的免疫耐受形成可能成为过敏性哮喘防治的新靶点.

    作者:廖伟;赵聪敏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诊治

    目的 探讨创伤性膈肌破裂的发病机制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 采集本院25例创伤性膈肌破裂(TR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特点、致伤原因、诊断及治疗、麻醉及手术途径进行分析.结果 25例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治愈24例;死亡1例.结论 应该尽早明确诊断和手术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作者:王琦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一起遗弃毒鼠强引起的食物中毒

    国家已严令禁止生产和销售毒鼠强鼠药,但社会上依然有毒鼠强鼠药在流通和使用,因而毒鼠强中毒事件时有发生.2005年6月24日兴业县发生一起遗弃毒鼠强引起的食物中毒,就餐8人,中毒7人,无死亡.作者通过对该起中毒事件的调查,提出预防毒鼠强中毒的几点建议.

    作者:韦显威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新生儿气泡游泳配合婴儿操及抚触浅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气泡按摩游泳配合婴儿操和抚触对新生儿体格发育及胎便初排、黄疸指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剖宫产、阴道分娩孕周为37~41+6,体重为3 000~3 999g的新生儿6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每日给予新生儿气泡按摩游泳配合婴儿操和抚触35例;对照组:单纯沐浴30例分别记录.比较两组新生儿体重增长情况、胎便初排及黄疸指数.结果 两组新生儿出生时体重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胎便时间提前,体重显著性增加,平均黄疸指数第3、5天低于对照组.结论 新生儿气泡按摩游泳配合婴儿操与抚触对新生儿特定部位皮肤、肢体、关节、骨骼各进行主动和被动的活动和刺激,可促进新生儿生长与发育,调节体内应激能力.另外,新生儿抚触能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使新生儿肠蠕动增加,促使胎便排出增加及早排,减少胆红素重吸收,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同时,氧气气泡中的微小气泡还可深入皮下微细毛孔,杀灭微生物,如厌氧菌等,使皮肤清洁健康.

    作者:王楠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盐源县2007年入托入学学生HBsAg检查结果分析

    病毒性乙型肝炎是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乙型肝炎传播广泛,危害性大.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可提高人体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水平,是遏制乙型肝炎传播的有力措施.本县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展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工作以来,为了解本县入托入学学生近年来HBV感染状况,结合预防接种查漏补种工作,对城区新入托入学学生进行了HBsAg检测.现将检测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易向荣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地震灾区受伤人员的麻醉

    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简要综述了地震灾区伤员术前准备、麻醉前用药、麻醉方法与麻醉药物选择和麻醉管理等问题,强调了术前评估和麻醉管理要以心肺功能的维护为重点.

    作者:李洪;杜智勇;杨天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小儿输液潜在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

    分析近2年小儿输液中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和患儿家长投诉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即运用复写输液卡进行摆药、配药、输液时及输液后查对;输液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将输液注意事项作成宣传栏、宣传卡,加强对患儿和家长的宣教工作;护士所有操作注重患者的感受,以患者满意为终目标.这些措施使安全隐患逐步减少,从而降低了护理差错及纠纷的发生率.

    作者:史淑慧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外伤性脑梗死1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1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梗死面积决定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 按GCS判断预后的标准,恢复良好3例,中残5例,重残3例,死亡1例.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时可能并发外伤性脑梗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有一定死亡危险,针对此症应该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

    作者:阿力木江·艾力;阿不都斯麦提·吾麦尔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我国新生儿危重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危重新生儿疾病的研究是新生儿医学的焦点问题,提高新生儿危重症的救治水平,对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规范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数量越来越多,新生儿危重症的救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然而,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新生儿危重症的临床研究仍然有较大差距[1].

    作者:史源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2007年门诊不合理处方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本院门诊处方不合理使用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2007年度门诊处方,根据药品说明书、临床药理学知识及文献资料,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分析,并加以分类统计.结果 共抽查处方12 850张,不合理现象表现在给药方案、重复用药、溶媒不当、不合理配伍、选药不合理等方面.结论 本院临床用药存在一定程度不合理用药现象,不合理用药亟待改进.

    作者:卞德轩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