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提高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成功率的方法研究

黄美笑;刘雁平;卢美珠

关键词:苄星青霉素, 肌肉注射, 疼痛, 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减轻患者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痛苦、提高注射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选择在门诊注射室需同时进行左右两侧臀部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患者100例,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左侧臀部注射采用传统肌肉注射法;右侧臀部注射采用改进法,即二吸一深三快二匀法,再配合Z型肌肉注射,比较患者前后两次注射成功率及注射后的疼痛程度.结果 改进法一次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法(P<0.01),注射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传统法(P<0.01).结论 改进法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能有效提高注射成功率,显著减轻患者痛苦,减少药物浪费.
国际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康复护理干预的介入时间对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远期功能改善的作用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干预的介入时间对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远期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107例,根据发病后以及实施康复护理的介入时间分为I组(<48 h)、Ⅱ组(2~7 d)、Ⅲ组(8~14d)及Ⅳ组(15 ~ 28 d),全部患者均实施28 d的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所有患者在早期实施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才藤氏吞咽障碍分级方法、藤岛氏吞咽障碍分级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Ⅰ、Ⅱ、Ⅲ组吞咽障碍改善Ⅰ、Ⅱ、Ⅲ组干预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01或P<0.05),Ⅰ组干预后吞咽功能优于Ⅲ组及Ⅳ组(P<0.05或P<O.01).结论 康复护理干预的不同介入时间均可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的远期功能,促进病人吞咽功能的快速恢复,明显减少发病和护理干预的时间间隔,显著增强病人的自主进食能力.

    作者:颜继琼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子宫全切患者疾病不确定感调查及心理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子宫全切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妇产科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子宫全切患者150例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基本资料及疾病不确定感评分调查,观察其疾病不确定感以及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对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对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比较护理前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及负面情绪评分差异.结果 高龄、文化程度较低、已婚、无宗教信仰患者的疾病不确定评分明显高于同类的其他患者(P<0.05);接受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其疾病不确定感及负面情绪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P<0.05).结论 子宫全切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疾病不确定感,高龄、文化程度低、已婚、无宗教信仰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尤其高,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及负面情绪.

    作者:姜卫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家属参与性护理计划对产妇自我效能感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家属参与性护理对产妇自我效能感及分娩方式选择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产科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住院临产妇6130例作为观察组,上两年同期住院的临产妇607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实施家属参与性护理计划,对照组实施产科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产妇自我效能感及分娩方式选择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自我效能感明显强于对照组,观察组选择顺产方式的产妇比例为9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 (P <0.05);两组新生儿出生1 min、5 min阿普加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产后出血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家属参与性护理模式可提高产妇的自我效能感,促进产妇选择自然顺产的分娩方式,对预防产后并发症及新生儿缺氧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相婷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非语言沟通对急诊内科危重患者心理状态及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非语言沟通在急诊内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急诊内科危重患者采用抽签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非语言沟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理状态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宣教、环境、态度、操作及治疗效果方面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非语言沟通是人性化护理的重要表现,可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病情变化,促进危重患者的康复,和谐护患关系.

    作者:张翠英;李莹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手术室人性化护理服务对妇科围手术期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的 探讨手术室人性化护理服务对妇科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健康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妇科非急诊手术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服务.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手术当天血压、心率变化情况,术前睡眠质量,术后疼痛耐受程度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 手术当天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均较入院时升高,但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及心率升高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术前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疼痛观可耐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人性化护理服务措施有利于疏导患者术前紧张焦虑情绪,提高对手术的认识及对术后疼痛的耐受,可为手术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官亚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俯卧位联合抚触配合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研究

    目的 探讨抚触联合俯卧位配合早期微量喂养对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 将180例早产儿分成3组,试验组1、试验组2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1采取早期微量喂养,试验组2采取早期微量喂养,并给予抚触和俯卧位,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24 h后开始喂养.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按照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1(30%)、试验组2(16.7%)喂养不耐受率和对照组(38.3%)相比差异显著(,=5.19,P=0.023),试验组2显著低于试验组1和对照组,试验组1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抚触联合俯卧位配合早期微量喂养可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预防早产喂养不耐受适宜的喂养策略及护理措施.

    作者:王芬;付秀虹;李燕晖;赵秋珍;杨青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彩色药杯发药法对提高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作用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用药,长期治疗涉及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问题.依从性是患者行为与医嘱或治疗建议相一致的程度[1-2],而行为包括用药、合理膳食、运动治疗、自我监测等,其中用药依从性好坏对疾病治疗结局具有决定性影响[3].临床实践证明,单纯饮食和运动疗法仅对少部分发病初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效,大部分(约占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需用药物治疗.由于每类口服降糖药的作用原理不同,药物的特征与临床药物的排泄途径、作用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也有所不同.掌握正确的服药时间,能使药物发挥作用强,使用剂量小,副作用相对少.但是由于药物品种多、服药与进餐时间的配合、服药方法的复杂,导致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下降,从而影响疗效.我们采用彩色药杯发药法用于临床护理,探讨其对提高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作用.

    作者:邱翠琼;朱胜伶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主动服务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的应用评价

    目的 改变工作模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创造优质护理.方法 以APN连续排班制、护士层级管理为基础,每班根据病人数量、病情程度以及工作量合理安排值班护士分管病房,包床到护,护士到床边主动为病人提供治疗及护理服务.结果 观察病情及时准确,医护配合默契,医生的满意度提高(P<0.05);护理服务主动及时,患者的满意度提高(P<0.05);护士劳动强度减少,体现了自身价值,护士的满意度提高(P<0.05).结论 护士被动服务变主动服务的模式转变,护士愿意,医生、患者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继平;董惠翔;姜朝霞;黄妙娟;林建姣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护理综合训练在本科《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通过在本科《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开展护理综合训练,探讨提高护生临床护理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择2009级护理本科生2个班为研究对象,1班48名为对照组,2班49名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方法,实验组则在每个系统理论教学后增加了护理综合性训练的实验教学.在课程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护生进行理论考核、实验技能考核和综合能力评价.结果 实验组护生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综合训练可调动护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护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

    作者:管映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自我效能感护理对初产妇产程和分娩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自我效能感护理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90例初产妇按床位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住院期间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发挥产妇的自我效能感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长短及分娩结局.结果 观察组的第一、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我效能感护理能够显著提高产妇的分娩信心,缩短产程,改善分娩结局.

    作者:王秀梅;邢梅;刘冬雅;李薇;张晨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Neuman理论在ICU综合征患者心理危机干预中应用的意义

    目的 探讨以Neuman理论为指导的护理方法在ICU综合征患者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ICU综合征患者14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7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的治疗和生活护理,干预组患者采用根据Neuman理论设定的心理危机实施干预措施.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于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心理干预后治疗组患者HAMD总评分显著改善(P<0.05),同时焦虑/躯体化、阻滞、认知障碍3类因子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Neuman理论为指导的护理方法在ICU综合征患者心理危机干预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各级医院护理人员中进行普及推广.

    作者:樊蕴莉;张红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眼科显微手术器械如何清洁、消毒、维护与保养

    目的 探讨眼科显微手术器械的清洁、消毒、维护和保养的方法,并且进行相应的分析.方法 选取某医院眼科的显微手术器械,这些器械能够进行眼部手术.结果 对眼科显微手术器械进行清洁、消毒、维护和保养.结论 通过本文的探讨研究得出纤维器械的管理和保养要落实到专人身上,而且护理器械的人员一定要有责任心.除此之外进行保养护理的人员还要掌握相当的技术和方法,不同的器械需要不同的护理清洗等方法.

    作者:遇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延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

    目的 探讨延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的作用.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主要是对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周到的照顾.实验组患者给予延续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后每周与患者通电话一次,每个月进行随访一次.采用SF-36量表评定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护理干预后5个月的生存质量.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护理前生存质量无显著差异,护理干预后5个月实验组生存质量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护理干预中,应用延续护理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井宣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改良治疗盘对减少临床医护人员针刺伤的研究

    目的 设计出改良治疗盘,使医护人员在做临时操作时,减少甚至避免针刺伤的发生.方法 对临床使用的常规治疗盘进行改良,在保留原有治疗盘的优点同时,增加了一个一次性塑料锐器盒和带短脚的隔断.将设计好的治疗盘应用到临床,将外科疗区200名护士随机分成6个临床小组,其中3个小组的护士使用传统治疗盘,3个小组的护士使用改良治疗盘.成立研究小组,制定考察表.调查3个月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例数,并进行分析.结果 统计分析显示,使用改良型治疗盘针刺伤概率明显小于使用传统治疗盘针刺伤概率.结论 改良型治疗盘减少了临床医护人员的针刺伤,在临床的使用上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作者:林春楠;马志华;霍明;应宁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多元化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术后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多元化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术后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间收治的84例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多元化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2%,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有显著提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实施多元化的健康教育干预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徐文婧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骨科无痛病房优质护理工作模式的探讨

    目的 提升护士疼痛管理理念,使患者得到优质的无痛护理.方法 构建骨科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具体方法包括:明确组织架构与职责.进行持续性的护士培训、教育与考核,制订及实施疼痛控制程序,落实疼痛教育,进行阶段总结与反馈.结果 骨科病房无痛护理工作模式建立后,护士在疼痛评估、疼痛一般知识、药物镇痛知识、疼痛知识的综合应用得分均高于此模式建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无痛病房管理后,患者接受调查时、过去24h、手术后所经历的严重疼痛程度均在5分以下(0 ~10级评分);患者对疼痛治疗方式、疼痛照顾、止痛效果的满意度评分在4分以上(5级评分),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满意度评分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病房无痛护理以患者为中心,实施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提高了护士的疼痛管理知识和技能,提高了患者的疼痛控制质量,患者得到了优质的无痛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

    作者:张莉;梁爱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不良反应和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对生存质量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妇科恶性肿瘤实施化疗治疗的患者共100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对照组行妇科常规护理,观察组以此为基础,加强整体护理干预.回顾分析相关资料.结果 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对照组为68%,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88%,对照组为56%,观察组生存质量给项目评分优于对照组,不同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整体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重要的推广价值.

    作者:黄瑞英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整体护理对烧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对烧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选取烧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整体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定量表所有指标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自尊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整体护理能提高烧伤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

    作者:胡英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低体重新生儿硬膜外麻醉的护理配合

    目的 探讨低体重新生儿硬膜外麻醉中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拟行手术的低体重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常规护理配合措施,观察组采用有针对性的硬膜外麻醉护理配合措施.观察两组患儿麻醉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麻醉后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配合可以提高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率,降低低体重新生儿硬膜外麻醉的不良反应,提高麻醉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崔丽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舒适护理改善手术室患者生理指标及心理状态的效果

    目的 观察舒适护理改善手术室患者生理指标及心理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50例手术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所有患者均按整体护理要求做好手术室的各项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理指标及心理状态.结果 观察组生理指标较术前和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术中正常心理状态比例为44.0%,高于对照组28.o% (P >0.05).结论 舒适护理可明显改善手术室患者的生理指标及心理状态,在手术室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竞赛;夏玲蓉;邹艳红;邓旭珍;薛伟;欧阳秋菊;孙喜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国际护理学杂志

国际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