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雾霾对高校学生主要活动场所空气微生物浓度的影响

张宏馨;化轶男;刘欢;卢淑兰

关键词:环境污染, 空气微生物学, 公共卫生, 学生
摘要:目的 了解雾霾对校园环境空气中微生物分布的影响,为校园环境卫生治理、疾病防控及个人防护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抽取河北大学医学部室外(医苑广场、医苑路、操场)和室内(食堂、教室、学生宿舍)等6个人员主要活动场所,在无雾霾、轻度雾霾、中度雾霾及重度雾霾天气状况下按自然沉降法分别采样,测定空气中细菌和霉菌菌落总数.结果 中度和重度雾霾天气时室外空气中细菌、霉菌菌落总数均高于室内(P值均<0.05). 室外各采样点细菌、霉菌总数均随雾霾程度加重而升高,其中医苑路升高为显著(P值均<0.05);室内各采样点除学生宿舍内细菌、霉菌浓度在重度雾霾天高于其他天气状况外,食堂、教室随天气变化不明显(P值均>0.05).结论 雾霾程度加重时校园室外空气中细菌、霉菌菌落总数均随之升高,而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与雾霾程度关联较小.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北京湖南宁夏三地儿童青少年甜饮料饮用现状及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北京、湖南、宁夏三地儿童青少年甜饮料摄入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指导青少年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于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在北京、湖南、宁夏三地通过方便样本整群抽取21所中小学校4 087名10~18岁儿童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膳食问卷进行甜饮料饮用行为调查,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甜饮料摄入情况.结果 共纳入有效调查对象3 796名,人均甜饮料摄入(7.1±10.3)杯/周(每杯250 mL);每周饮用甜饮料的对象有3 040名,其人均甜饮料摄入为(8.9±10.8)杯/周.儿童青少年摄入更多甜饮料的独立危险因素(R2=0.262)包括:男生(β=-0.079,95%CI=-0.114~-0.045)、每日视屏时间长(β=0.131,95%CI=0.096~0.165)、家中甜饮料储备多(β=0.218,95%CI=0.183~0.253)、家庭社会经济学得分高(β=0.164,95%CI=0.126~0.203)、不正确的甜饮料饮用观念(β=-0.190,95%CI=-0.225~-0.155)、缺乏健康意识(β=-0.099,95%CI=-0.134~-0.064)以及自我控制力薄弱(β=-0.210,95%CI=-0.244~-0.175).结论 10~ 18岁儿童青少年甜饮料的摄入情况受性别、每日视屏时间、家中甜饮料储备情况、家庭社会经济学得分以及对甜饮料饮用的态度等因素影响.

    作者:程祎明;王楠;丁子尧;李榴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某高校1989-2016年大学生恶性伤害事件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大学生恶性伤害事件的一般规律,为预防该类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省属高校开展1989-2016年共27年的严重伤害事件进行回顾性调查,对大学生恶性伤害事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 大学生恶性伤害事件呈现2个高峰阶段,尤其是从1999年9月至2009年8月,无论是事件数量还是案发率均呈现大值.恶性伤害事件中的自杀和自伤事件有增加趋势,自杀(含自杀未遂)占总体事件的28.57%,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心理问题成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抑郁症成为高校学生自杀的重要因素(占17.14%);人际关系冲突是引发的事件主要的因素,占48.57%.打架斗殴仍然是导致恶性伤害事件的主要表现形式,高达62.5%.结论 大学生恶性伤害事件发生较为频繁.应结合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提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

    作者:洪亮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中国2002-2015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归因分析

    目的 了解2002-2015年期间发生在学校的1 291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归因分析结果,为有效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汇总国家监测和文献2个来源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剔除重复事件,选择致病因素明确的事件1 291起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归因分析.结果 致病因素明确的事件中涉及发病人数58 691例,住院30 055例,死亡12例;致病因素以生物污染物为主(737起,占57.09%),居前3位的致病微生物分别是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菌;原因食品主要为蔬菜类、粮食类和肉类,分别占15.49%,14.56%和8.29%;引发环节以加工不当为主(20.06%).结论 学校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场所.应采取进一步有针对性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将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风险降至低.

    作者:潘娜;李薇薇;杨淑香;付萍;韩海红;刘继开;郭云昌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中学生自尊在孤独感与网络欺凌间的作用

    目的 了解中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欺凌之间的关系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维护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网络欺凌行为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对整群抽取的辽宁省4所中学的934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中学生孤独感、自尊、实施/受网络欺凌得分在性别、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中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和受网络欺凌分别与自尊存在负相关,与孤独感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0.20;0.24,0.20,P值均<0.01);中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和受网络欺凌呈正相关(r=0.63,P<0.01).自尊在孤独感预测实施网络欺凌/受网络欺凌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36.2%,23.1%.结论 孤独感既能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实施/受网络欺凌行为,也可以通过自尊产生间接影响.

    作者:苑波;张野;张珊珊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应用健康行为过程取向理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

    目的 调查山西省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为制定大学生体育锻炼促进计划和实施相关行为干预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省5所高校的932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体育锻炼阶段评定问卷和体育锻炼态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利用EpiData 3.1和SPSS 20.0对收回的有效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 大学生处于意向阶段的人数多(303人),维持阶段的人数少(73人).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总体得分较高(242.72±28.44)分,态度较积极,但行为控制感(22.14±4.75)、主观标准(17.38±3.41)和失败焦虑(13.80±4.23)3个维度的得分低于量表均分.在行为习惯、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3个维度上,男生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4.663,3.908,6.780,P值均<0.05);女生目标态度、行为认知及失败焦虑得分均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2.181,-3.848,-2.533,P值均<0.05);在行为认知维度上,2014级低于其他年级(F=3.830,P<0.05);不同城乡、BMI水平者体育锻炼态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体育锻炼态度总分及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5个维度的得分,从意向前阶段到维持阶段呈持续上升趋势(P值均<0.05).结论 应根据院校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行为阶段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采取相应措施对大学生不同阶段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菜单式干预.

    作者:张持晨;赵慧宁;陆姣;刘咏菊;靳珍珍;候丽红;李咪咪;薛雅卿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某重点高中学生情绪症状影响因素随访研究

    目的 探讨某重点高中一年级学生心理复原力和完美主义个性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对情绪症状的影响,为预防高中学生的情绪症状提供依据.方法 在合肥市某重点高中一年级新生中进行情绪症状及心理复原力、完美主义及父母情感温暖评定,以无抑郁、焦虑或强迫症状的1 579名学生作为随访对象,在高二年级时进行随访调查,共有1 417名学生接受随访,再次对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强迫症状进行评定.结果 在1 417名高一时无明显情绪症状的学生中,高二时有278名至少出现了1种情绪症状(抑郁、强迫或焦虑),检出率为19.6%,其中254(17.9%)名学生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57(4.0%)名学生出现了明显的强迫症状,26(1.8%)名学生出现明显的焦虑症状.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情绪症状的学生心理复原力及父、母亲情感温暖得分(112.10±13.51,56.40±12.85,58.43±11.70)均低于无情绪症状的学生(115.87±13.29,58.78±13.01,60.34±11.85),而在消极完美主义维度,有情绪症状学生评分(59.78±10.19)高于无情绪症状大学生(55.97±9.77).Cox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复原力和父亲情感温暖评分的降低以及消极完美主义评分的升高,均可增加高中学生情绪症状发生的危险(OR值分别为0.987,0.985,1.033,P值均<0.05).结论 高一年级学生情绪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应发展强化学生心理复原力和削弱消极完美主义的策略和措施,改善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作者:刘晓宇;郭缨;陈圆圆;汪义超;王威;张洪波;王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重庆某区青春期女生月经来潮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了解月经来潮对女生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改善女生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基本情况问卷、青春期生活质量量表,对分层整群抽取的8所中小学校1 690名女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控制混杂因素年龄的情况下,月经来潮对生活质量有影响(F=5.36,P=0.020);月经来潮组女生生活质量在生理维度、社会维度均低于月经未来潮组(F值分别为6.10,11.13,P值均<0.05).视年龄为协变量的偏相关分析发现,月经来潮时间与生活质量得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1,P=0.79);健康教育、主动了解健康信息、能通过父母了解健康信息与月经来潮组生活质量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12,0.13,0.12,P值均<0.05);而与月经未来潮组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月经来潮会降低青春期女生的生活质量,建议有针对性地加强该人群健康干预.

    作者:杨静薇;王宏;何芳;彭林丽;冉敏;刁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中职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集娱乐、通讯、休闲于一体的生活必备物品[1].手机依赖是指过度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感,并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受损的行为[2].中职学生比普通高中学生的自由时间多、学习任务轻,所以手机的使用更普遍,手机依赖问题更需引起高度的关注和重视[3].本研究拟通过调查中职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和手机使用动机,并探讨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减少中职学生手机依赖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王瑜;梁爽;何立红;贺超;石全娟;刘启贵;宋桂荣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生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目的 了解1周、上学日、周六周日视屏时间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关系,为改善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状提供参考.方法 对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校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分别抽取城市中学、城市小学、乡村中学、乡村小学各4所学校,对抽中学校的学生共2 670名进行身高、体重等体格测量并连续记录1周运动行为日记.分析不同时段视屏时间与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北京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为32.28%,上学日视屏时间超过3h的学生仅占2.13%,但周六周日视屏时间超过3h的学生升至16.10%.在控制混杂因素后,1周日均视屏时间>2~3 h组与>3 h组的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是≤2 h组的1.388和1.590倍,上学日日均视屏时间>2~3 h组与>3 h组的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是≤2 h组的1.553和1.775倍.未发现周六周日不同视屏时间组学生超重肥胖风险不同.结论 1周日均与上学日日均视屏时间>2h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应关注学生在上学日和周六周日的视屏时间.

    作者:安美静;陈天娇;马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制度体系日益完善、健康教育稳步推进、疾病防控不断强化等显著成绩,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要严格把握党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和具体要求,认真分析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

    作者:樊泽民;刘立京;杨海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大学生无聊倾向抵制效能感与烟酒使用行为的关系

    目的 了解大学生烟酒使用行为及其与无聊倾向、抵制效能感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饮酒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黑龙江省4所高校的1 5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抵制效能感量表和烟酒使用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吸烟率为10.19%(156/1 530),饮酒率为48.04%(735/1 530),男生吸烟率、饮酒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111.97,270.08,P值均<0.01).无聊倾向(除创造缺乏外)与烟酒使用行为呈正相关(P值均<0.05),抵制效能感与无聊倾向、烟酒使用行为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抵制效能感在无聊倾向预测烟酒使用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x2/df=3.87,CFI=0.89,TLI=0.90,RMSEA=0.05,SRMR=0.06,AIC=27 431.63,BIC=27 812.48),中介效应占比为37.14%.结论 无聊倾向既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烟酒使用行为,同时也可通过抵制效能感影响烟酒使用行为.

    作者:刘勇;王云龙;赵建芳;孟凡琦;姜永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青少年抑郁症状与清晨觉醒唾液皮质醇水平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状与清晨觉醒唾液皮质醇水平的关联,为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招募安徽省马鞍山市3所小学二至五年级学生共1 552名,收集其清晨即刻唾液,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测定皮质醇质量体积浓度;抑郁症状使用情绪与心境问卷量表评价,同时收集体力活动、视频时间、睡眠时间、父母文化程度、青春期发育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并测量身高和体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唾液皮质醇水平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 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6.4%,抑郁症状组皮质醇水平中位数(374.38 ng/mL)高于非抑郁症状组(339.42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38,P<0.01).控制性别、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等混杂因素后,相比于皮质醇水平位于P25~ P75组青少年,<P25组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较低(OR=0.52,95%CI=0.35~0.78),>P75组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OR=1.47,95%CI=1.07~2.01).结论 青少年清晨唾液高水平皮质醇浓度与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高度关联.

    作者:郭策;段晓楠;来亚平;胡晶晶;徐耿;孟秀红;孙莹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河北省城乡幼儿2010和2014年体质现状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

    目的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比分析2010和2014年河北省城乡不同组别幼儿之间体质达标率及肥胖率的差异,为提高幼儿体质提供参考.方法 选用2010和2014年河北省3~6岁幼儿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将幼儿分为城镇、乡村2组,再按性别分为4类样本进行体质监测.结果 2014年城镇(25.27±4.43)与乡村(24.89±4.49)幼儿体质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6,P<0.05);2014年幼儿身高、双脚连续跳、10m折返跑、立定跳远的得分均高于2010年,其他.3项得分均低于2010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200,8.675,8.671,P值均<0.05);2014年(94.6%)幼儿体质达标率比2010年(88.5%)增长了6.1百分点,与2010年幼儿的体质评级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7,P<0.01);2014年与2010年的乡村幼儿、城镇幼儿、男性幼儿、女性幼儿体质评级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014年(4.7%)比2010年(6.2%)的幼儿肥胖率降低了1.5百分点,其中乡村幼儿和男性幼儿肥胖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2014年河北省幼儿体质明显提高,但各地市达标率提高的幅度不同,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体质;幼儿下肢素质变化趋势良好,上肢力量、柔韧和平衡能力需引起重视并加强锻炼;幼儿肥胖率明显下降.

    作者:杨光;杨雯茜;孟兵林;王海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儿童精神分裂症与家庭环境关系分析

    目的 研究家庭环境与儿童精神分裂症个性特征的关联性,为儿童生命早期健康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从新乡某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儿童精神病科住院的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抽取100例患者及其父母为观察组;随机抽取新乡某社区正常儿童100例为对照组.对观察组患儿测定阳性和阴性症状表(PANSS),2组儿童及父母均进行一般情况调查表、大五人格问卷简化版、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量表调查.结果 100例观察组患儿中,偏执型62例,青春型16例,单纯型6例,未分化型16例,平均病程(14.62±10.24)个月,PANSS阳性得分为(20.08±4.96)分,PANSS阴性得分为(38.02±8.27)分;观察组在宜人性、外向性和开放性上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观察组在父亲教养方式的13个项目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理想亲密度、亲密度不满程度和适应性不满程度高于对照组,实际适应性低于对照组;家庭类型分类中,极端型家庭的观察组有18例,对照组7例;中间型家庭的观察组有48例,对照组有21例;平衡型家庭的观察组有34例,对照组有62例.结论 与正常儿童相比,精神分裂症患儿在人格特征、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应针对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儿制订家庭干预计划,实施合理的家庭教育措施.

    作者:曹娜娜;严芳;郭东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膳食营养教育与运动综合方法对大学生肥胖干预效果观察

    大学生肥胖与各种慢性疾病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巨大的压力[1-3].肥胖干预研究涉及面广,其中心理学理论占重要地位,包括社会认知、健康信念、计划行为等[4-5].与其他理论比较,社会认知理论着重突出周围环境的重要性,强调依靠他人的引导、启发、鼓励等改善自己日常的健康行为.同伴教育是该理论实施的首要途径,主要指在一定范围的人群中,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分享自己的健康理念,运用朋辈力量传递健康知识,终实现教育目标.

    作者:刘朝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上海市小学生家长健康素养现况

    目的 了解上海市小学生家长的健康素养水平,为促进小学生健康素养提升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方法 2015年9-10月期间,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4所小学、郊区2所小学共3 283名小学生,对其家长进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调查.结果 在全部参与调查的家长中,具备健康素养的家长占21.6%.随着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具备健康素养的家长占比也逐渐提高(x2值分别为110.500,113.886,P值均<0.01).户籍为“上海市”和“外国国籍”的学生家长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相当(均为24.56%),均高于非上海市的中国户籍学生家长(16.69%) (x2=27.771,P<0.01).父、母职业为农业劳动者的健康素养具备率均低于其他职业(P值均<0.01).此外,家长对安全标志的辨识,正确率仅为0.27%;“蚊子、苍蝇、老鼠和蟑螂传播疾病的种类”正确率仅为7.58%;“您是否能做到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正确率仅为10.94%.结论 开展小学生健康素养促进工作要加强对低文化水平、非上海籍在上海就读中国学生家长的关注.

    作者:曹志娟;王书梅;曲爽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青少年童年期同伴躯体暴力受害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

    目的 探索童年期同伴躯体暴力受害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为进一步开展促进青少年健康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填式不记名问卷调查方法,在北京及河南的2所高等职业院校抽取1 34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有29.43%报告在小学或初中有过下列1项或以上同伴躯体暴力受害的经历:被同学徒手打(24.31%)、被同学用书本/文具打(16.38%)和被同学用木棍或其他物品打(5.86%);男生报告率高于女生(43.22%,17.20%).多因素分析显示,男生(OR=3.39)、16岁前多数时间缺少父母双亲共同陪伴(OR=1.38)、家庭贫困(OR=1.45)是中小学同伴躯体暴力受害的危险因素.校正一般人口学因素后,中小学有同伴躯体暴力受害经历的儿童相对于没有该经历的儿童,在调查前12个月内忧郁或无望(OR=2.23)、自杀意念(OR=3.84)、自杀计划(OR=3.59)、醉酒(OR=1.38)、打架斗殴(OR=1.93)、调查前30 d内吸烟(OR=1.56)、饮酒(OR=1.42)、不健康减重行为(OR=2.62~2.85)的风险明显增高.结论 中小学同伴躯体暴力受害是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应该提高校园暴力对受害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认识,重视校园暴力的预防工作.

    作者:马爽;陈晶琦;吕林景;武俊珍;郭苏影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深圳市小学一年级学生膳食模式与体质量指数的关联

    目的 分析深圳市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膳食模式及其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联,为指导学生科学膳食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随机整群抽样原则,于2016年7-10月在深圳市抽取33所小学,以抽中学校的全部一年级学生共6 089名为调查对象.采用家长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膳食调查,共调查14种食物的摄入频率,分析学生的膳食行为模式.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膳食行为与儿童BMI的关联.结果 小学一年级学生中超重率为9.9%(605名),肥胖率为12.2%(742名);其中男生超重率为10.8%(360名),肥胖率为15.1%(489名);女生超重率为8.9%(345名),肥胖率为9.1%(253名).男生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6.587,43.747,P值均<0.01).共提取了高糖高脂饮食、相对均衡饮食、高蛋白饮食、蔬菜水果饮食、补品饮食5种膳食模式,方差贡献率分别为0.245,0.170,0.076,0.070,0.069,累计方差贡献率为0.6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糖高脂饮食会增加超重肥胖的风险(OR=1.069),相对均衡饮食则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912).结论 深圳市不同性别小学一年级学生有不同的饮食模式和特点,高糖高脂饮食是主要的饮食行为,且与肥胖相关,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早期干预.

    作者:孟凡顺;谌丁艳;吴宇;谢红卫;周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宁夏儿童青少年不同肥胖类型与血压水平的关联

    目的 探讨宁夏儿童青少年不同肥胖类型与血压水平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4年全国青少年体质与健康调研宁夏地区资料,根据相关筛选标准,选取11 260名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肥胖类型与血压水平的关系.结果 宁夏儿童青少年肥胖总检出率为5.2%,单纯腹型肥胖、外周型肥胖、混合型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5%,0.5%,4.7%,高血压总检出率为13.8%.总人群BMI、腰围与SBP和DBP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9,0.515;0.372,0.384,P值均<0.01),SBP和DBP在不同肥胖类型间的增高趋势为混合型肥胖>单纯腹型肥胖>外周型肥胖>正常体型(P值均<0.05).正常体型、单纯腹型肥胖、外周型肥胖、混合型肥胖高血压检出率依次为11.1%,24.2%,14.0%,41.9%.相对于正常体型学生,混合型肥胖者血压偏高的危险性大,单纯腹型肥胖次之,外周型肥胖低[OR值分别为5.8(4.8~7.0),4.4(2.1~9.5),2.3(1.8~2.8)].结论 肥胖是引起儿童青少年血压升高的一个危险因素,混合型肥胖与血压升高的关系更为密切.预防儿童高血压应从预防肥胖做起.

    作者:孙丽姣;刘尚红;李静;曹娟;赵海萍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青少年社交自我效能感和满意度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与交往焦虑的作用

    目的 探讨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社交满意度在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与交往焦虑间的作用,为寻求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改善青少年社交能力的路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问卷、手机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影响因素问卷和交往焦虑量表,按照年级整群分层方式选取全国11所中学和大学的2 056名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 18.0和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法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与社交自我效能感和交往焦虑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4和0.318,P值均<0.01),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社交满意度呈正相关(r=0.224,P<0.01).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对交往焦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87,P<0.01),社交自我效能感和社交满意度对交往焦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370和-0.090,P<0.01).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可以分别通过社交自我效能感和社交自我效能感→社交满意度2条间接路径对交往焦虑产生中介效应(直接效应为0.152,95%CI=0.119~0.185).结论 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可以通过社交自我效能感和社交满意度降低青少年的交往焦虑,改善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作者:覃江霞;姜永志;白晓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