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馨;化轶男;刘欢;卢淑兰
目的 了解1周、上学日、周六周日视屏时间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关系,为改善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状提供参考.方法 对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校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分别抽取城市中学、城市小学、乡村中学、乡村小学各4所学校,对抽中学校的学生共2 670名进行身高、体重等体格测量并连续记录1周运动行为日记.分析不同时段视屏时间与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北京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为32.28%,上学日视屏时间超过3h的学生仅占2.13%,但周六周日视屏时间超过3h的学生升至16.10%.在控制混杂因素后,1周日均视屏时间>2~3 h组与>3 h组的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是≤2 h组的1.388和1.590倍,上学日日均视屏时间>2~3 h组与>3 h组的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是≤2 h组的1.553和1.775倍.未发现周六周日不同视屏时间组学生超重肥胖风险不同.结论 1周日均与上学日日均视屏时间>2h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应关注学生在上学日和周六周日的视屏时间.
作者:安美静;陈天娇;马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江西省青少年药物滥用现状,为青少年药物滥用的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江西省4家戒毒机构收治的青少年戒毒人员(15~25岁)426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26名青少年药物滥用者以男性(86.38%)、初中学历(62.44%)、无业(61.27%)和未婚者(80.05%)为主.在过去12个月曾经非医疗目的和主要滥用的精神活性物质中合成毒品的使用频率均高于传统毒品,其中使用占比高的均是冰毒(分别为69.95%和67.84%);初次滥用药物的平均年龄为(18.27±2.15)岁;使用方式主要是烫吸(60.80%);获得途径以同伴提供(73.71%)为主;使用场所多为宾馆/饭店(50.47%),使用原因以追求欣快/刺激(40.38%)为主.结论 应重视青少年滥用合成毒品和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药物的现象,而低年龄段、低学历、无业、未婚的男性青少年是药物滥用的重点干预和监测人群.
作者:肖惠;李兰;吴磊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究农村初中生寄宿与心理健康现状及相互关系,为促进农村寄宿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法选取陕西7 947名农村初中生为研究样本,运用自制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调查.通过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农村初中生的寄宿和心理健康现状,通过OLS回归分析探究目前是否寄宿、寄宿起始年级、是否寄宿过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 农村初中生严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0%(162/7 947),单项倾向检出率为71.8%(5 707/7 947).目前是否寄宿、寄宿起始年级与MHT得分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367,0.275,P值均>0.05);是否寄宿过与MHT得分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β=0.461,P<0.01).性别、留级和师生关系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是否寄宿过与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关系显著,女生、留级生、师生关系差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差.需要更加关注有寄宿经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梅自颖;史耀疆;白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医学专科学校学生低网络媒介素养及影响因素,为医学专科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医学专科生网络媒介素养调查表,对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2所医学专科学校的1 008名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结果 医学专科生网络媒介素养平均得分为(77.22±10.31)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级、家庭经济状况、每天上网时间、开始接触网络时间和学习成绩是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因素.年级越高、家庭经济状况和学习成绩越差的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越低;相对于每天上网时间<2 h者,上网时间>5 h者的网络媒介素养较低(OR=1.704,95%CI=1.042~2.788,P=0.034);相对于开始接触网络时间为小学者,接触网络时间为高中者的网络媒介素养较低(OR=2.007,95%CI=1.241~3.247,P=0.005).结论 医学专科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学校应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渗透式教育.
作者:王旭;洪静芳;桂玲玲;吴迪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8周力量训练对肥胖男性青少年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作用,为制定特异性的运动处方提供依据.方法 将郑州市某中学24名单纯性肥胖男生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RC)和力量训练组(ST),每组12人.RC组维持正常生活习惯,ST组进行为期8周的力量训练.训练方式为自由负重练习,每周2次,每次持续60 min,2次间歇≥48 h.实验前后分别测定心率、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变异性(HRV)、血压变异性(BPV)和压力反射敏感性(BRS).结果 实验前,2组受试者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后,组内比较,ST组舒张压[实验前(77±5)mm-Hg,实验后(72±4)mmHg]、BPV总功率(TP)[实验前(40.3±6.4) mmHg2,实验后(32.8±5.5) mmHg2]和BPV标准化低频功率(LFn)[实验前(28.6±3.7)%,实验后(19.4±3.9)%]降低(P值均<0.05),安静心率、收缩压、HRV各指标以及BRS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C组所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后,组间比较,ST组舒张压[ST组(72±4) mmHg,RC组(78±4) mmHg]、BPV TP[ST组(32.8±5.5) mmHg2,RC组(42.1±5.9) mmHg2]和BPV LFn[ST组(19.4±3.9)%,RC组(25.2±5.5)%]低于RC组(P值均<0.05).结论 8周力量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肥胖男性青少年交感缩血管神经调节功能.
作者:范朋琦;王晨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烟酒使用行为及其与无聊倾向、抵制效能感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饮酒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黑龙江省4所高校的1 5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抵制效能感量表和烟酒使用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吸烟率为10.19%(156/1 530),饮酒率为48.04%(735/1 530),男生吸烟率、饮酒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111.97,270.08,P值均<0.01).无聊倾向(除创造缺乏外)与烟酒使用行为呈正相关(P值均<0.05),抵制效能感与无聊倾向、烟酒使用行为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抵制效能感在无聊倾向预测烟酒使用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x2/df=3.87,CFI=0.89,TLI=0.90,RMSEA=0.05,SRMR=0.06,AIC=27 431.63,BIC=27 812.48),中介效应占比为37.14%.结论 无聊倾向既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烟酒使用行为,同时也可通过抵制效能感影响烟酒使用行为.
作者:刘勇;王云龙;赵建芳;孟凡琦;姜永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月经来潮对女生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改善女生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基本情况问卷、青春期生活质量量表,对分层整群抽取的8所中小学校1 690名女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控制混杂因素年龄的情况下,月经来潮对生活质量有影响(F=5.36,P=0.020);月经来潮组女生生活质量在生理维度、社会维度均低于月经未来潮组(F值分别为6.10,11.13,P值均<0.05).视年龄为协变量的偏相关分析发现,月经来潮时间与生活质量得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1,P=0.79);健康教育、主动了解健康信息、能通过父母了解健康信息与月经来潮组生活质量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12,0.13,0.12,P值均<0.05);而与月经未来潮组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月经来潮会降低青春期女生的生活质量,建议有针对性地加强该人群健康干预.
作者:杨静薇;王宏;何芳;彭林丽;冉敏;刁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西藏民族大学新生结核菌素(PPD)试验结果,为学校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2017年西藏民族大学新生共4 786名,应用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进行注射并判断结果.结果 4 786名大学新生PPD阳性231例,阳性率为4.83%;其中男生为4.23%,女生为5.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3,P>0.05).汉族学生PPD阳性率为1.86%,藏族学生为7.22%,其他民族学生为2.88%,不同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4,P<0.01);PPD强阳性223例,强阳性率为4.66%,其中男生为3.51%(63/1 797),女生为5.35%(160/2 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2,P<0.01).汉族学生PPD强阳性率为1.18%(24/2 040),藏族学生为7.46%(197/2 642),其他民族学生为1.92%(2/104),不同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99,P<0.01).共确诊结核病患者28例,患病率为585.04/10万.结论 对大学新生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有助于及时发现结核病患者,来自于结核病高发地区的大学新生是结核病筛查的重点对象,应对其进行相关健康教育,以有效控制结核病在民族高校的传播和流行.
作者:何树梅;梁贵年;马丽霞;杨胜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比分析2010和2014年河北省城乡不同组别幼儿之间体质达标率及肥胖率的差异,为提高幼儿体质提供参考.方法 选用2010和2014年河北省3~6岁幼儿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将幼儿分为城镇、乡村2组,再按性别分为4类样本进行体质监测.结果 2014年城镇(25.27±4.43)与乡村(24.89±4.49)幼儿体质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6,P<0.05);2014年幼儿身高、双脚连续跳、10m折返跑、立定跳远的得分均高于2010年,其他.3项得分均低于2010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200,8.675,8.671,P值均<0.05);2014年(94.6%)幼儿体质达标率比2010年(88.5%)增长了6.1百分点,与2010年幼儿的体质评级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7,P<0.01);2014年与2010年的乡村幼儿、城镇幼儿、男性幼儿、女性幼儿体质评级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014年(4.7%)比2010年(6.2%)的幼儿肥胖率降低了1.5百分点,其中乡村幼儿和男性幼儿肥胖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2014年河北省幼儿体质明显提高,但各地市达标率提高的幅度不同,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体质;幼儿下肢素质变化趋势良好,上肢力量、柔韧和平衡能力需引起重视并加强锻炼;幼儿肥胖率明显下降.
作者:杨光;杨雯茜;孟兵林;王海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集娱乐、通讯、休闲于一体的生活必备物品[1].手机依赖是指过度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感,并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受损的行为[2].中职学生比普通高中学生的自由时间多、学习任务轻,所以手机的使用更普遍,手机依赖问题更需引起高度的关注和重视[3].本研究拟通过调查中职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和手机使用动机,并探讨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减少中职学生手机依赖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王瑜;梁爽;何立红;贺超;石全娟;刘启贵;宋桂荣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北京市西城区2012-2013学年辖区内部分小学一年级新生视力不良病因,为学生视力不良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10月选取北京市西城区部分学校学生体检中小学一年级视力不良的学生共3 681名,于2012年11月进行眼科检查,内容包括复查远视力、小瞳自动验光仪验光、主觉插片法验光、遮盖法检查眼位、面对面询问学生眼病史等,并对1年、2年后视力进行随访.结果 13所小学一年级学生共3 681名,复查视力不良的有778名(21.13%),女生视力不良率(22.59%)高于男生(1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1,P<0.05).小瞳验光结果显示,导致视力不良的各种屈光类型所占比例依次为单纯近视散光(32.33%)>单纯近视(23.23%)>复性近视散光(12.75%)>复性远视散光(10.64%)>单纯远视散光(7.39%)>混合散光(6.74%)>单纯远视(5.77%)>正视(0.97%).随访结果显示,64.74%学生2年中视力没有恢复,14.11%在二、三年级均恢复正常,9.34%在二年级恢复正常,但随后三年级又视力不良,11.78%在三年级恢复正常.结论 北京市西城区小学一年级学生视力不良主要原因为近视和散光,经2年视力随访,视力恢复正常的比例较低.学生近视防控和弱视筛查均应提前到幼儿园阶段,同时在小学一年级进一步加大干预力度.
作者:程广印;毛苒;张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雾霾对校园环境空气中微生物分布的影响,为校园环境卫生治理、疾病防控及个人防护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抽取河北大学医学部室外(医苑广场、医苑路、操场)和室内(食堂、教室、学生宿舍)等6个人员主要活动场所,在无雾霾、轻度雾霾、中度雾霾及重度雾霾天气状况下按自然沉降法分别采样,测定空气中细菌和霉菌菌落总数.结果 中度和重度雾霾天气时室外空气中细菌、霉菌菌落总数均高于室内(P值均<0.05). 室外各采样点细菌、霉菌总数均随雾霾程度加重而升高,其中医苑路升高为显著(P值均<0.05);室内各采样点除学生宿舍内细菌、霉菌浓度在重度雾霾天高于其他天气状况外,食堂、教室随天气变化不明显(P值均>0.05).结论 雾霾程度加重时校园室外空气中细菌、霉菌菌落总数均随之升高,而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与雾霾程度关联较小.
作者:张宏馨;化轶男;刘欢;卢淑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古蔺县地氟病区中小学生氟斑牙患病情况及变化趋势,为科学开展地氟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古蔺县地氟病区3 846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氟斑牙诊断.结果 中小学生氟斑牙总检出率为55.5%,轻中重病区检出率分别为37.0%,64.5%和64.8%(x2=260.31,P<0.01).除轻病区外,调查对象氟斑牙检出率和氟斑牙指数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P值均<0.05).在患有氟斑牙的2 144名学生中,中重度氟斑牙所占比例为33.6%,其中,轻中重病区所占比例分别为17.6%,36.7%和40.0% (x2=71.56,P<0.01);轻中重病区的中重度氟斑牙所占比例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x2值分别为13.63,31.58,16.10,P<0.05).在1 635名8~ 12周岁学生中,氟斑牙总检出率为49.7%,氟斑牙指数为0.94.结论 该地区氟斑牙患病率依然很高,地氟病防制任务依然较重.
作者:张成全;叶运莉;赖晋锋;冷竹红;赵凤;钟邦海;陈建国;刘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公立和农民工子弟小学高年级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学生伤害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5年深圳市宝安区小学四至六年级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二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该区14所公立小学和6所农民工子弟小学5 608名学生,对实施伤害及其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近1年来的伤害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以及受伤害严重或记忆清楚的1次伤害的构成情况.结果 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8.4%,公立小学为18.9%,农民工子弟小学为1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1,P-0.27).公立小学学生割/刺伤和烧/烫伤发生率较低,分别为6.3%和2.7%;在学校内和参加体育活动时受伤害比例较高,分别为37.6%和18.0%;农民工子弟小学学生在家中、从事家务、打架时受伤害比例较高,分别为41.6%,9.4%和2.2%;公立小学学生受伤部位为手指/脚趾和受伤后住院比例低于农民工子弟小学学生,因伤休息7d以内比例高于农民工子弟小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男性、四~五年级、经常玩网络游戏、经常在校外游荡、经常逃学、父母经常吵架和父母离异是学生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班级朋友较多、父母在一起居住和喜欢体育运动是保护因素.建议加强宣传教育,控制学生伤害的发生.
作者:高飞;孙群露;刘晓峰;马会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对转学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为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榆林市52所学校173名转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92名)和对照组(81名).干预组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社会情感的培训,每周1节,共32周;对照组不参加.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试量表(Mental Health Test,MHT)进行心理焦虑的评价.结果 干预前2组转学学生的MHT总分及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1个学期后,干预组学生的MHT得分为(35.46± 14.01)分,低于对照组的(40.17± 12.97)分(t=2.29,P<0.05);干预2个学期后,2组学生的MHT得分差值进一步扩大(t=2.59,P<0.05).随着干预后时间的延长,干预组转学学生的心理焦虑水平持续降低.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缓解了转学初中生的心理焦虑.
作者:刘红艳;史耀疆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社交满意度在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与交往焦虑间的作用,为寻求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改善青少年社交能力的路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问卷、手机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影响因素问卷和交往焦虑量表,按照年级整群分层方式选取全国11所中学和大学的2 056名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 18.0和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法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与社交自我效能感和交往焦虑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4和0.318,P值均<0.01),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社交满意度呈正相关(r=0.224,P<0.01).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对交往焦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87,P<0.01),社交自我效能感和社交满意度对交往焦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370和-0.090,P<0.01).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可以分别通过社交自我效能感和社交自我效能感→社交满意度2条间接路径对交往焦虑产生中介效应(直接效应为0.152,95%CI=0.119~0.185).结论 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可以通过社交自我效能感和社交满意度降低青少年的交往焦虑,改善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作者:覃江霞;姜永志;白晓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为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合肥市农村和城市地区共抽取8所幼儿园2 407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采用自编问卷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采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收集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情况.结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9.40%(467/2 407).心理行为问题各子项目均有检出,其中学习问题和心身问题检出率高,分别为10.51%,9.31%,品行异常检出率为3.49%,多动异常检出率为2.83%.农村地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城市地区(x2=44.35,P<0.01),男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x2=155.18,P<0.01).结论 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国内其他地区相近,值得关注.
作者:王燕;殷刚柱;郭锋;丁婧;姚厚琼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大学生肥胖与各种慢性疾病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巨大的压力[1-3].肥胖干预研究涉及面广,其中心理学理论占重要地位,包括社会认知、健康信念、计划行为等[4-5].与其他理论比较,社会认知理论着重突出周围环境的重要性,强调依靠他人的引导、启发、鼓励等改善自己日常的健康行为.同伴教育是该理论实施的首要途径,主要指在一定范围的人群中,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分享自己的健康理念,运用朋辈力量传递健康知识,终实现教育目标.
作者:刘朝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采用体力活动客观测量工具加速度计作为效标,研制适合中国青少年的三日体力活动记录工具,并进行信效度研究,为有效调查中国青少年体力活动提供参考.方法 抽取北京市某校初高中148名12~17岁青少年(男生70名,女生78名).记录工具与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一同发放,1周后统一回收加速度计和记录工具.再次发放记录工具填写进行信度检验.通过分析记录工具和加速度计体力活动水平的Spearman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图来评价效度,通过组内相关系数评价信度.结果 记录工具结果同加速度计测量值之间的Spearman系数处于0.246~0.557之间(P<0.05).Bland-Altman的一致性分析显示中强度、高强度、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结果的一致性分别为94.59%,95.27%,93.24%,具有较高的效度.2次测量的平均每天代谢当量总分的组内相关系数系数均大于0.7,表明该记录工具的信度较好.结论 3d体力活动记录工具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可用于青少年的日常体力活动大样本调查.
作者:闫文菁;李红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2002-2015年期间发生在学校的1 291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归因分析结果,为有效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汇总国家监测和文献2个来源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剔除重复事件,选择致病因素明确的事件1 291起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归因分析.结果 致病因素明确的事件中涉及发病人数58 691例,住院30 055例,死亡12例;致病因素以生物污染物为主(737起,占57.09%),居前3位的致病微生物分别是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菌;原因食品主要为蔬菜类、粮食类和肉类,分别占15.49%,14.56%和8.29%;引发环节以加工不当为主(20.06%).结论 学校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场所.应采取进一步有针对性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将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风险降至低.
作者:潘娜;李薇薇;杨淑香;付萍;韩海红;刘继开;郭云昌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