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娜娜;严芳;郭东梅
目的 探索童年期同伴躯体暴力受害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为进一步开展促进青少年健康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填式不记名问卷调查方法,在北京及河南的2所高等职业院校抽取1 34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有29.43%报告在小学或初中有过下列1项或以上同伴躯体暴力受害的经历:被同学徒手打(24.31%)、被同学用书本/文具打(16.38%)和被同学用木棍或其他物品打(5.86%);男生报告率高于女生(43.22%,17.20%).多因素分析显示,男生(OR=3.39)、16岁前多数时间缺少父母双亲共同陪伴(OR=1.38)、家庭贫困(OR=1.45)是中小学同伴躯体暴力受害的危险因素.校正一般人口学因素后,中小学有同伴躯体暴力受害经历的儿童相对于没有该经历的儿童,在调查前12个月内忧郁或无望(OR=2.23)、自杀意念(OR=3.84)、自杀计划(OR=3.59)、醉酒(OR=1.38)、打架斗殴(OR=1.93)、调查前30 d内吸烟(OR=1.56)、饮酒(OR=1.42)、不健康减重行为(OR=2.62~2.85)的风险明显增高.结论 中小学同伴躯体暴力受害是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应该提高校园暴力对受害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认识,重视校园暴力的预防工作.
作者:马爽;陈晶琦;吕林景;武俊珍;郭苏影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呼和浩特市高职院校男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和性行为现状,为制定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7年5月份在呼和浩特辖区4所高职院校中整群随机抽取一年级男大学生共计508名,采用匿名询问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1.34%(464/508),4所学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486,P=0.058),<18岁与≥18岁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10,P=0.113).男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比例为11.42%(58/508),第1次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达53.70%(29/54).第1次发生性行为的学生中,<18岁发生第1次性行为比例达48.28%(28/58).结论 男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较高,但也有部分认知水平较低,且性行为发生呈现低龄化;应重视中学时期艾滋病及性知识的教育.
作者:刘瑞佳;荣利英;柳文俊;巴特尔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比分析2010和2014年河北省城乡不同组别幼儿之间体质达标率及肥胖率的差异,为提高幼儿体质提供参考.方法 选用2010和2014年河北省3~6岁幼儿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将幼儿分为城镇、乡村2组,再按性别分为4类样本进行体质监测.结果 2014年城镇(25.27±4.43)与乡村(24.89±4.49)幼儿体质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6,P<0.05);2014年幼儿身高、双脚连续跳、10m折返跑、立定跳远的得分均高于2010年,其他.3项得分均低于2010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200,8.675,8.671,P值均<0.05);2014年(94.6%)幼儿体质达标率比2010年(88.5%)增长了6.1百分点,与2010年幼儿的体质评级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7,P<0.01);2014年与2010年的乡村幼儿、城镇幼儿、男性幼儿、女性幼儿体质评级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014年(4.7%)比2010年(6.2%)的幼儿肥胖率降低了1.5百分点,其中乡村幼儿和男性幼儿肥胖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2014年河北省幼儿体质明显提高,但各地市达标率提高的幅度不同,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体质;幼儿下肢素质变化趋势良好,上肢力量、柔韧和平衡能力需引起重视并加强锻炼;幼儿肥胖率明显下降.
作者:杨光;杨雯茜;孟兵林;王海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孕妇孕期参加孕妇学校与3岁儿童品行问题的关系及其可能路径,为开展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以深圳市龙华区2014-2016年间新入园的40 237名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情况,并使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量表评价品行问题.采用Cox回归探讨孕期参加孕妇学校与学龄前儿童品行问题的关系,并评价孕期被动吸烟、母乳喂养和孩子的户外活动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 1 403(3.4%)名儿童品行问题得分高于临界值.不同性别、父母亲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父母婚姻状况儿童品行问题异常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控制儿童性别、父母学历、家庭收入、父母婚姻状况等混杂因素后,母亲孕期不参加孕妇学校与儿童3岁时的品行问题呈正相关(PRR=1.23,95%CI=1.11~1.37).母亲孕期被动吸烟、母乳喂养、0~3岁孩子户外活动情况分别在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与儿童3岁时的品行问题中起中介作用,分别解释总变异的36.8%,3.0%和5.4%.结论 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可降低儿童3岁时的品行问题,主要通过降低孕期母亲被动吸烟、增加母乳喂养和孩子户外活动实现.
作者:张超;刘俐;尹晓娜;孙灯利;陈招弟;吴传安;陈维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合肥市学校医疗机构(以下统称“卫生室”)和保健室的设置以及卫生技术人员配备情况,为制定学校卫生工作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以“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信息平台”中学校卫生被监督单位信息卡作为调查表,对合肥市1176所学校进行全面调查.结果 设置卫生室或保健室的有296所学校(25.17%),其中设置卫生室的有118所学校(10.03%),设置保健室178所(15.14%).小学、初中、高中、高校卫生室或保健室设置率分别为12.15%,30.04%,59.80%,9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0.2,P<0.01).寄宿制中小学共178所,设置卫生室的有48所(26.97%),其中卫技人员配备符合要求的仅8所(16.67%),仅占寄宿制中小学的4.49%.结论 合肥市学校卫生室与保健室的设置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情况较差,应采取多种举措予以改善.
作者:张明志;张志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天津市高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性行为现况,为完善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2016年11月,在天津市高校学生中利用网络自填问卷开展横断面调查.结果 共招募10 138名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71.0%.1 532名(15.1%)学生自述发生过性行为,其中51.4%自述与性伴发生性行为每次均使用安全套.28.2%的学生首次性行为年龄未满18岁,男生(33.2%)高于女生(22.0%)(x2=16.904,P<0.01),专科(33.6%)高于本科(28.2%)(x2=4.216,P<0.05)、天津市学生(35.1%)高于外省学生(27.9%)(x2=6.955,P<0.05).1.8%(180名)的学生近1年找过临时性伴,其中27.8%(50名)近1次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男生中有1.6%(81名)近1年发生过男男性行为.结论 天津市高校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缺乏全面了解,部分发生过危险性行为.需加强高校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和行为干预.
作者:王贞玉;刘轶;范颂;于茂河;邹华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华侨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该群体相对特殊,而且数量庞大并逐年增加,其父母一方或双方长居国外,与其他留守儿童相比,虽有相对优越的经济条件,但缺少家庭教育资源,更缺乏与父母的心理互动[1].孤独感是他们报告多的内在情绪体验[2].以往研究认为,留守经历对他们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长期处于弥漫性的、消极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导致适应不良[3].然而,一定程度的孤独体验可能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积极作用.此外,适应也不应该只是被动的,尤其是有负性成长经历的留守儿童,如果缺乏面向未来的积极适应观,将对其成长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4].研究发现,心理弹性、安全感、自尊、心理控制等积极的心理因素对留守儿童的适应产生积极影响[5-6].本研究探索华侨留守儿童孤独感与积极心理品质、前瞻适应的关系,为促进华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作者:谭钧文;李航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北京市西城区2012-2013学年辖区内部分小学一年级新生视力不良病因,为学生视力不良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10月选取北京市西城区部分学校学生体检中小学一年级视力不良的学生共3 681名,于2012年11月进行眼科检查,内容包括复查远视力、小瞳自动验光仪验光、主觉插片法验光、遮盖法检查眼位、面对面询问学生眼病史等,并对1年、2年后视力进行随访.结果 13所小学一年级学生共3 681名,复查视力不良的有778名(21.13%),女生视力不良率(22.59%)高于男生(1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1,P<0.05).小瞳验光结果显示,导致视力不良的各种屈光类型所占比例依次为单纯近视散光(32.33%)>单纯近视(23.23%)>复性近视散光(12.75%)>复性远视散光(10.64%)>单纯远视散光(7.39%)>混合散光(6.74%)>单纯远视(5.77%)>正视(0.97%).随访结果显示,64.74%学生2年中视力没有恢复,14.11%在二、三年级均恢复正常,9.34%在二年级恢复正常,但随后三年级又视力不良,11.78%在三年级恢复正常.结论 北京市西城区小学一年级学生视力不良主要原因为近视和散光,经2年视力随访,视力恢复正常的比例较低.学生近视防控和弱视筛查均应提前到幼儿园阶段,同时在小学一年级进一步加大干预力度.
作者:程广印;毛苒;张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采用体力活动客观测量工具加速度计作为效标,研制适合中国青少年的三日体力活动记录工具,并进行信效度研究,为有效调查中国青少年体力活动提供参考.方法 抽取北京市某校初高中148名12~17岁青少年(男生70名,女生78名).记录工具与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一同发放,1周后统一回收加速度计和记录工具.再次发放记录工具填写进行信度检验.通过分析记录工具和加速度计体力活动水平的Spearman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图来评价效度,通过组内相关系数评价信度.结果 记录工具结果同加速度计测量值之间的Spearman系数处于0.246~0.557之间(P<0.05).Bland-Altman的一致性分析显示中强度、高强度、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结果的一致性分别为94.59%,95.27%,93.24%,具有较高的效度.2次测量的平均每天代谢当量总分的组内相关系数系数均大于0.7,表明该记录工具的信度较好.结论 3d体力活动记录工具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可用于青少年的日常体力活动大样本调查.
作者:闫文菁;李红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月经来潮对女生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改善女生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基本情况问卷、青春期生活质量量表,对分层整群抽取的8所中小学校1 690名女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控制混杂因素年龄的情况下,月经来潮对生活质量有影响(F=5.36,P=0.020);月经来潮组女生生活质量在生理维度、社会维度均低于月经未来潮组(F值分别为6.10,11.13,P值均<0.05).视年龄为协变量的偏相关分析发现,月经来潮时间与生活质量得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1,P=0.79);健康教育、主动了解健康信息、能通过父母了解健康信息与月经来潮组生活质量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12,0.13,0.12,P值均<0.05);而与月经未来潮组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月经来潮会降低青春期女生的生活质量,建议有针对性地加强该人群健康干预.
作者:杨静薇;王宏;何芳;彭林丽;冉敏;刁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16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数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9%,达6 102.5万[2].面对如此庞大并与日俱增的特殊群体,党和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尤其针对留守儿童情绪情感心理的辅导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政策与指导意见[1,3-4].
作者:周炎根;徐俊华;汪海彬;陈付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古蔺县地氟病区中小学生氟斑牙患病情况及变化趋势,为科学开展地氟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古蔺县地氟病区3 846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氟斑牙诊断.结果 中小学生氟斑牙总检出率为55.5%,轻中重病区检出率分别为37.0%,64.5%和64.8%(x2=260.31,P<0.01).除轻病区外,调查对象氟斑牙检出率和氟斑牙指数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P值均<0.05).在患有氟斑牙的2 144名学生中,中重度氟斑牙所占比例为33.6%,其中,轻中重病区所占比例分别为17.6%,36.7%和40.0% (x2=71.56,P<0.01);轻中重病区的中重度氟斑牙所占比例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x2值分别为13.63,31.58,16.10,P<0.05).在1 635名8~ 12周岁学生中,氟斑牙总检出率为49.7%,氟斑牙指数为0.94.结论 该地区氟斑牙患病率依然很高,地氟病防制任务依然较重.
作者:张成全;叶运莉;赖晋锋;冷竹红;赵凤;钟邦海;陈建国;刘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学校卫生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1].2012年报告70%以上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80%以上的学校突发事件为传染病,尤其是肠道传染病发病频次高,具有群体性和聚集性[2-3].本文调查新疆农村学校环境卫生情况,对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设施,提高学校卫生水平,降低传染病暴发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杨丽;赵国玉;樊玉娟;杨洪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江西省青少年药物滥用现状,为青少年药物滥用的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江西省4家戒毒机构收治的青少年戒毒人员(15~25岁)426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26名青少年药物滥用者以男性(86.38%)、初中学历(62.44%)、无业(61.27%)和未婚者(80.05%)为主.在过去12个月曾经非医疗目的和主要滥用的精神活性物质中合成毒品的使用频率均高于传统毒品,其中使用占比高的均是冰毒(分别为69.95%和67.84%);初次滥用药物的平均年龄为(18.27±2.15)岁;使用方式主要是烫吸(60.80%);获得途径以同伴提供(73.71%)为主;使用场所多为宾馆/饭店(50.47%),使用原因以追求欣快/刺激(40.38%)为主.结论 应重视青少年滥用合成毒品和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药物的现象,而低年龄段、低学历、无业、未婚的男性青少年是药物滥用的重点干预和监测人群.
作者:肖惠;李兰;吴磊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广西农村地区瑶族青少年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指导青少年健康干预提供支持.方法 在广西3个瑶族自治县6所中学,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1 262名瑶族中学生进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瑶族中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均分为(27.89±4.43)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为一般等级的占32.01%,良好占67.99%.男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平均得分为(28.61±4.82)分,女生为(27.14±4.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2,P<0.05);初中生平均得分为(27.71±4.61)分,高中生为(28.56±4.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8,P<0.05).回归分析显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对瑶族男生自评健康总分存在影响的前5个方面依次为每次30 min锻炼,超过3次/周;选择低脂食物;找时间与朋友交流;进行中度或轻度的锻炼.对瑶族女生自评健康总分存在影响的前5个方面依次为3次/周,每次30 min锻炼;保障足够睡眠;进行计划性的锻炼课程;较好处理娱乐与学习关系;选择低脂肪的饮食等.结论 必须以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为切入点,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提高广西农村瑶族青少年健康水平.
作者:邓欣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公立和农民工子弟小学高年级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学生伤害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5年深圳市宝安区小学四至六年级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二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该区14所公立小学和6所农民工子弟小学5 608名学生,对实施伤害及其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近1年来的伤害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以及受伤害严重或记忆清楚的1次伤害的构成情况.结果 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8.4%,公立小学为18.9%,农民工子弟小学为1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1,P-0.27).公立小学学生割/刺伤和烧/烫伤发生率较低,分别为6.3%和2.7%;在学校内和参加体育活动时受伤害比例较高,分别为37.6%和18.0%;农民工子弟小学学生在家中、从事家务、打架时受伤害比例较高,分别为41.6%,9.4%和2.2%;公立小学学生受伤部位为手指/脚趾和受伤后住院比例低于农民工子弟小学学生,因伤休息7d以内比例高于农民工子弟小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男性、四~五年级、经常玩网络游戏、经常在校外游荡、经常逃学、父母经常吵架和父母离异是学生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班级朋友较多、父母在一起居住和喜欢体育运动是保护因素.建议加强宣传教育,控制学生伤害的发生.
作者:高飞;孙群露;刘晓峰;马会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中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欺凌之间的关系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维护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网络欺凌行为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对整群抽取的辽宁省4所中学的934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中学生孤独感、自尊、实施/受网络欺凌得分在性别、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中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和受网络欺凌分别与自尊存在负相关,与孤独感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0.20;0.24,0.20,P值均<0.01);中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和受网络欺凌呈正相关(r=0.63,P<0.01).自尊在孤独感预测实施网络欺凌/受网络欺凌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36.2%,23.1%.结论 孤独感既能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实施/受网络欺凌行为,也可以通过自尊产生间接影响.
作者:苑波;张野;张珊珊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社交满意度在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与交往焦虑间的作用,为寻求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改善青少年社交能力的路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问卷、手机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影响因素问卷和交往焦虑量表,按照年级整群分层方式选取全国11所中学和大学的2 056名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 18.0和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法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与社交自我效能感和交往焦虑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4和0.318,P值均<0.01),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社交满意度呈正相关(r=0.224,P<0.01).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对交往焦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87,P<0.01),社交自我效能感和社交满意度对交往焦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370和-0.090,P<0.01).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可以分别通过社交自我效能感和社交自我效能感→社交满意度2条间接路径对交往焦虑产生中介效应(直接效应为0.152,95%CI=0.119~0.185).结论 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可以通过社交自我效能感和社交满意度降低青少年的交往焦虑,改善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作者:覃江霞;姜永志;白晓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利用阳光校餐数据平台对我国100个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县进行实时监督与评估,以实现精准评估、精准指导、精准改善的目标,进而保障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营养状况.阳光校餐数据平台在营养改善计划监督评估中的有效应用,说明数据和信息的及时公开对提升政策的实施效果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建议将大数据平台应用到儿童发展的相关领域,全面监测贫困地区儿童发展现状,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
作者:方晋;赵晨;许憬秋;史丽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状与清晨觉醒唾液皮质醇水平的关联,为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招募安徽省马鞍山市3所小学二至五年级学生共1 552名,收集其清晨即刻唾液,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测定皮质醇质量体积浓度;抑郁症状使用情绪与心境问卷量表评价,同时收集体力活动、视频时间、睡眠时间、父母文化程度、青春期发育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并测量身高和体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唾液皮质醇水平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 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6.4%,抑郁症状组皮质醇水平中位数(374.38 ng/mL)高于非抑郁症状组(339.42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38,P<0.01).控制性别、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等混杂因素后,相比于皮质醇水平位于P25~ P75组青少年,<P25组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较低(OR=0.52,95%CI=0.35~0.78),>P75组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OR=1.47,95%CI=1.07~2.01).结论 青少年清晨唾液高水平皮质醇浓度与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高度关联.
作者:郭策;段晓楠;来亚平;胡晶晶;徐耿;孟秀红;孙莹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