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精神分裂症与家庭环境关系分析

曹娜娜;严芳;郭东梅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家庭特征, 精神卫生, 儿童
摘要:目的 研究家庭环境与儿童精神分裂症个性特征的关联性,为儿童生命早期健康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从新乡某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儿童精神病科住院的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抽取100例患者及其父母为观察组;随机抽取新乡某社区正常儿童100例为对照组.对观察组患儿测定阳性和阴性症状表(PANSS),2组儿童及父母均进行一般情况调查表、大五人格问卷简化版、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量表调查.结果 100例观察组患儿中,偏执型62例,青春型16例,单纯型6例,未分化型16例,平均病程(14.62±10.24)个月,PANSS阳性得分为(20.08±4.96)分,PANSS阴性得分为(38.02±8.27)分;观察组在宜人性、外向性和开放性上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观察组在父亲教养方式的13个项目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理想亲密度、亲密度不满程度和适应性不满程度高于对照组,实际适应性低于对照组;家庭类型分类中,极端型家庭的观察组有18例,对照组7例;中间型家庭的观察组有48例,对照组有21例;平衡型家庭的观察组有34例,对照组有62例.结论 与正常儿童相比,精神分裂症患儿在人格特征、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应针对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儿制订家庭干预计划,实施合理的家庭教育措施.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青少年童年期同伴躯体暴力受害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

    目的 探索童年期同伴躯体暴力受害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为进一步开展促进青少年健康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填式不记名问卷调查方法,在北京及河南的2所高等职业院校抽取1 34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有29.43%报告在小学或初中有过下列1项或以上同伴躯体暴力受害的经历:被同学徒手打(24.31%)、被同学用书本/文具打(16.38%)和被同学用木棍或其他物品打(5.86%);男生报告率高于女生(43.22%,17.20%).多因素分析显示,男生(OR=3.39)、16岁前多数时间缺少父母双亲共同陪伴(OR=1.38)、家庭贫困(OR=1.45)是中小学同伴躯体暴力受害的危险因素.校正一般人口学因素后,中小学有同伴躯体暴力受害经历的儿童相对于没有该经历的儿童,在调查前12个月内忧郁或无望(OR=2.23)、自杀意念(OR=3.84)、自杀计划(OR=3.59)、醉酒(OR=1.38)、打架斗殴(OR=1.93)、调查前30 d内吸烟(OR=1.56)、饮酒(OR=1.42)、不健康减重行为(OR=2.62~2.85)的风险明显增高.结论 中小学同伴躯体暴力受害是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应该提高校园暴力对受害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认识,重视校园暴力的预防工作.

    作者:马爽;陈晶琦;吕林景;武俊珍;郭苏影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北京市西城区部分小学一年级新生视力不良病因分析

    目的 分析北京市西城区2012-2013学年辖区内部分小学一年级新生视力不良病因,为学生视力不良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10月选取北京市西城区部分学校学生体检中小学一年级视力不良的学生共3 681名,于2012年11月进行眼科检查,内容包括复查远视力、小瞳自动验光仪验光、主觉插片法验光、遮盖法检查眼位、面对面询问学生眼病史等,并对1年、2年后视力进行随访.结果 13所小学一年级学生共3 681名,复查视力不良的有778名(21.13%),女生视力不良率(22.59%)高于男生(1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1,P<0.05).小瞳验光结果显示,导致视力不良的各种屈光类型所占比例依次为单纯近视散光(32.33%)>单纯近视(23.23%)>复性近视散光(12.75%)>复性远视散光(10.64%)>单纯远视散光(7.39%)>混合散光(6.74%)>单纯远视(5.77%)>正视(0.97%).随访结果显示,64.74%学生2年中视力没有恢复,14.11%在二、三年级均恢复正常,9.34%在二年级恢复正常,但随后三年级又视力不良,11.78%在三年级恢复正常.结论 北京市西城区小学一年级学生视力不良主要原因为近视和散光,经2年视力随访,视力恢复正常的比例较低.学生近视防控和弱视筛查均应提前到幼儿园阶段,同时在小学一年级进一步加大干预力度.

    作者:程广印;毛苒;张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某高校1989-2016年大学生恶性伤害事件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大学生恶性伤害事件的一般规律,为预防该类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省属高校开展1989-2016年共27年的严重伤害事件进行回顾性调查,对大学生恶性伤害事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 大学生恶性伤害事件呈现2个高峰阶段,尤其是从1999年9月至2009年8月,无论是事件数量还是案发率均呈现大值.恶性伤害事件中的自杀和自伤事件有增加趋势,自杀(含自杀未遂)占总体事件的28.57%,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心理问题成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抑郁症成为高校学生自杀的重要因素(占17.14%);人际关系冲突是引发的事件主要的因素,占48.57%.打架斗殴仍然是导致恶性伤害事件的主要表现形式,高达62.5%.结论 大学生恶性伤害事件发生较为频繁.应结合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提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

    作者:洪亮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河北省城乡幼儿2010和2014年体质现状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

    目的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比分析2010和2014年河北省城乡不同组别幼儿之间体质达标率及肥胖率的差异,为提高幼儿体质提供参考.方法 选用2010和2014年河北省3~6岁幼儿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将幼儿分为城镇、乡村2组,再按性别分为4类样本进行体质监测.结果 2014年城镇(25.27±4.43)与乡村(24.89±4.49)幼儿体质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6,P<0.05);2014年幼儿身高、双脚连续跳、10m折返跑、立定跳远的得分均高于2010年,其他.3项得分均低于2010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200,8.675,8.671,P值均<0.05);2014年(94.6%)幼儿体质达标率比2010年(88.5%)增长了6.1百分点,与2010年幼儿的体质评级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7,P<0.01);2014年与2010年的乡村幼儿、城镇幼儿、男性幼儿、女性幼儿体质评级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014年(4.7%)比2010年(6.2%)的幼儿肥胖率降低了1.5百分点,其中乡村幼儿和男性幼儿肥胖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2014年河北省幼儿体质明显提高,但各地市达标率提高的幅度不同,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体质;幼儿下肢素质变化趋势良好,上肢力量、柔韧和平衡能力需引起重视并加强锻炼;幼儿肥胖率明显下降.

    作者:杨光;杨雯茜;孟兵林;王海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深圳市小学一年级学生膳食模式与体质量指数的关联

    目的 分析深圳市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膳食模式及其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联,为指导学生科学膳食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随机整群抽样原则,于2016年7-10月在深圳市抽取33所小学,以抽中学校的全部一年级学生共6 089名为调查对象.采用家长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膳食调查,共调查14种食物的摄入频率,分析学生的膳食行为模式.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膳食行为与儿童BMI的关联.结果 小学一年级学生中超重率为9.9%(605名),肥胖率为12.2%(742名);其中男生超重率为10.8%(360名),肥胖率为15.1%(489名);女生超重率为8.9%(345名),肥胖率为9.1%(253名).男生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6.587,43.747,P值均<0.01).共提取了高糖高脂饮食、相对均衡饮食、高蛋白饮食、蔬菜水果饮食、补品饮食5种膳食模式,方差贡献率分别为0.245,0.170,0.076,0.070,0.069,累计方差贡献率为0.6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糖高脂饮食会增加超重肥胖的风险(OR=1.069),相对均衡饮食则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912).结论 深圳市不同性别小学一年级学生有不同的饮食模式和特点,高糖高脂饮食是主要的饮食行为,且与肥胖相关,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早期干预.

    作者:孟凡顺;谌丁艳;吴宇;谢红卫;周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中学生自尊在孤独感与网络欺凌间的作用

    目的 了解中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欺凌之间的关系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维护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网络欺凌行为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对整群抽取的辽宁省4所中学的934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中学生孤独感、自尊、实施/受网络欺凌得分在性别、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中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和受网络欺凌分别与自尊存在负相关,与孤独感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0.20;0.24,0.20,P值均<0.01);中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和受网络欺凌呈正相关(r=0.63,P<0.01).自尊在孤独感预测实施网络欺凌/受网络欺凌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36.2%,23.1%.结论 孤独感既能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实施/受网络欺凌行为,也可以通过自尊产生间接影响.

    作者:苑波;张野;张珊珊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广西农村瑶族中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广西农村地区瑶族青少年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指导青少年健康干预提供支持.方法 在广西3个瑶族自治县6所中学,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1 262名瑶族中学生进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瑶族中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均分为(27.89±4.43)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为一般等级的占32.01%,良好占67.99%.男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平均得分为(28.61±4.82)分,女生为(27.14±4.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2,P<0.05);初中生平均得分为(27.71±4.61)分,高中生为(28.56±4.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8,P<0.05).回归分析显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对瑶族男生自评健康总分存在影响的前5个方面依次为每次30 min锻炼,超过3次/周;选择低脂食物;找时间与朋友交流;进行中度或轻度的锻炼.对瑶族女生自评健康总分存在影响的前5个方面依次为3次/周,每次30 min锻炼;保障足够睡眠;进行计划性的锻炼课程;较好处理娱乐与学习关系;选择低脂肪的饮食等.结论 必须以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为切入点,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提高广西农村瑶族青少年健康水平.

    作者:邓欣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南昌市2008-2016年青年学生HIV/AIDS流行特征

    目的 分析南昌市15岁及以上青年学生艾滋病流行状况,为科学防控学校艾滋病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对截至2016年底历史卡片中报告地为南昌市、年龄≥15岁的学生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8-2016年南昌市累计报告≥15岁学生HIV/AIDS病例190例,年龄16~29岁,其中男性189例.2008-2016年报告学生病例数占当年报告总数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x2=31.315,P=0.900);所有学生病例均为性接触传播,其中同性传播占81.6%(155/190),远高于南昌市同期总报告病例中同性传播比例(19.1%,624/3 267)(x2=509.633,P=0.090).190例病例中通过自愿检测(VCT)发现占56.3%,其次为无偿献血人员检测(16.3%).青年学生病例抗病毒治疗比例(68.9%,131/190)高于总体病例(57.9%,1 890/3 267)(x2=10.186,P=0.001).结论 南昌市2008-2016年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逐渐加重,主要传播途径是同性性行为,无偿献血发现比例较高.应加强该人群的宣传干预和警示教育,加强学生病例的随访管理,进一步提高抗病毒治疗比例,有效控制HIV的传播.

    作者:付玲;张小玲;李振;刘云;徐丹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大学生无聊倾向抵制效能感与烟酒使用行为的关系

    目的 了解大学生烟酒使用行为及其与无聊倾向、抵制效能感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饮酒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黑龙江省4所高校的1 5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抵制效能感量表和烟酒使用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吸烟率为10.19%(156/1 530),饮酒率为48.04%(735/1 530),男生吸烟率、饮酒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111.97,270.08,P值均<0.01).无聊倾向(除创造缺乏外)与烟酒使用行为呈正相关(P值均<0.05),抵制效能感与无聊倾向、烟酒使用行为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抵制效能感在无聊倾向预测烟酒使用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x2/df=3.87,CFI=0.89,TLI=0.90,RMSEA=0.05,SRMR=0.06,AIC=27 431.63,BIC=27 812.48),中介效应占比为37.14%.结论 无聊倾向既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烟酒使用行为,同时也可通过抵制效能感影响烟酒使用行为.

    作者:刘勇;王云龙;赵建芳;孟凡琦;姜永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与3岁儿童品行问题的关系

    目的 探讨孕妇孕期参加孕妇学校与3岁儿童品行问题的关系及其可能路径,为开展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以深圳市龙华区2014-2016年间新入园的40 237名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情况,并使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量表评价品行问题.采用Cox回归探讨孕期参加孕妇学校与学龄前儿童品行问题的关系,并评价孕期被动吸烟、母乳喂养和孩子的户外活动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 1 403(3.4%)名儿童品行问题得分高于临界值.不同性别、父母亲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父母婚姻状况儿童品行问题异常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控制儿童性别、父母学历、家庭收入、父母婚姻状况等混杂因素后,母亲孕期不参加孕妇学校与儿童3岁时的品行问题呈正相关(PRR=1.23,95%CI=1.11~1.37).母亲孕期被动吸烟、母乳喂养、0~3岁孩子户外活动情况分别在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与儿童3岁时的品行问题中起中介作用,分别解释总变异的36.8%,3.0%和5.4%.结论 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可降低儿童3岁时的品行问题,主要通过降低孕期母亲被动吸烟、增加母乳喂养和孩子户外活动实现.

    作者:张超;刘俐;尹晓娜;孙灯利;陈招弟;吴传安;陈维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呼和浩特高职院校一年级男大学生艾滋病知识与性行为分析

    目的 了解呼和浩特市高职院校男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和性行为现状,为制定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7年5月份在呼和浩特辖区4所高职院校中整群随机抽取一年级男大学生共计508名,采用匿名询问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1.34%(464/508),4所学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486,P=0.058),<18岁与≥18岁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10,P=0.113).男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比例为11.42%(58/508),第1次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达53.70%(29/54).第1次发生性行为的学生中,<18岁发生第1次性行为比例达48.28%(28/58).结论 男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较高,但也有部分认知水平较低,且性行为发生呈现低龄化;应重视中学时期艾滋病及性知识的教育.

    作者:刘瑞佳;荣利英;柳文俊;巴特尔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合肥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况

    目的 探讨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为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合肥市农村和城市地区共抽取8所幼儿园2 407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采用自编问卷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采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收集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情况.结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9.40%(467/2 407).心理行为问题各子项目均有检出,其中学习问题和心身问题检出率高,分别为10.51%,9.31%,品行异常检出率为3.49%,多动异常检出率为2.83%.农村地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城市地区(x2=44.35,P<0.01),男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x2=155.18,P<0.01).结论 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国内其他地区相近,值得关注.

    作者:王燕;殷刚柱;郭锋;丁婧;姚厚琼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医学专科生低网络媒介素养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医学专科学校学生低网络媒介素养及影响因素,为医学专科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医学专科生网络媒介素养调查表,对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2所医学专科学校的1 008名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结果 医学专科生网络媒介素养平均得分为(77.22±10.31)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级、家庭经济状况、每天上网时间、开始接触网络时间和学习成绩是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因素.年级越高、家庭经济状况和学习成绩越差的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越低;相对于每天上网时间<2 h者,上网时间>5 h者的网络媒介素养较低(OR=1.704,95%CI=1.042~2.788,P=0.034);相对于开始接触网络时间为小学者,接触网络时间为高中者的网络媒介素养较低(OR=2.007,95%CI=1.241~3.247,P=0.005).结论 医学专科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学校应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渗透式教育.

    作者:王旭;洪静芳;桂玲玲;吴迪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北京湖南宁夏三地儿童青少年甜饮料饮用现状及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北京、湖南、宁夏三地儿童青少年甜饮料摄入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指导青少年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于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在北京、湖南、宁夏三地通过方便样本整群抽取21所中小学校4 087名10~18岁儿童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膳食问卷进行甜饮料饮用行为调查,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甜饮料摄入情况.结果 共纳入有效调查对象3 796名,人均甜饮料摄入(7.1±10.3)杯/周(每杯250 mL);每周饮用甜饮料的对象有3 040名,其人均甜饮料摄入为(8.9±10.8)杯/周.儿童青少年摄入更多甜饮料的独立危险因素(R2=0.262)包括:男生(β=-0.079,95%CI=-0.114~-0.045)、每日视屏时间长(β=0.131,95%CI=0.096~0.165)、家中甜饮料储备多(β=0.218,95%CI=0.183~0.253)、家庭社会经济学得分高(β=0.164,95%CI=0.126~0.203)、不正确的甜饮料饮用观念(β=-0.190,95%CI=-0.225~-0.155)、缺乏健康意识(β=-0.099,95%CI=-0.134~-0.064)以及自我控制力薄弱(β=-0.210,95%CI=-0.244~-0.175).结论 10~ 18岁儿童青少年甜饮料的摄入情况受性别、每日视屏时间、家中甜饮料储备情况、家庭社会经济学得分以及对甜饮料饮用的态度等因素影响.

    作者:程祎明;王楠;丁子尧;李榴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制度体系日益完善、健康教育稳步推进、疾病防控不断强化等显著成绩,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要严格把握党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和具体要求,认真分析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

    作者:樊泽民;刘立京;杨海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贵州省2014-2016年部分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维生素A营养状况

    目的 了解贵州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中小学生膳食维生素A摄入情况,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实施提供建议.方法 对2014-2016年贵州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德江、普定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小学生共1 742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血清维生素A水平并进行评价.结果 2014-2016年维生素A缺乏率分别为3.05%,4.44%和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27,P<0.01);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率分别为44.5%,48.2%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4,P<0.01).2014-2016年,维生素A水平和维生素A缺乏情况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学生维生素A缺乏率和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率均高于中学生(P值均<0.05);德江地区中小学生维生素A缺乏率或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率高于普定中小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贵州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中小学生的维生素A营养状况得到明显的提高.

    作者:刘怡娅;贺林娟;张晓琴;李忻;赵松华;雷世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宁夏儿童青少年不同肥胖类型与血压水平的关联

    目的 探讨宁夏儿童青少年不同肥胖类型与血压水平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4年全国青少年体质与健康调研宁夏地区资料,根据相关筛选标准,选取11 260名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肥胖类型与血压水平的关系.结果 宁夏儿童青少年肥胖总检出率为5.2%,单纯腹型肥胖、外周型肥胖、混合型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5%,0.5%,4.7%,高血压总检出率为13.8%.总人群BMI、腰围与SBP和DBP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9,0.515;0.372,0.384,P值均<0.01),SBP和DBP在不同肥胖类型间的增高趋势为混合型肥胖>单纯腹型肥胖>外周型肥胖>正常体型(P值均<0.05).正常体型、单纯腹型肥胖、外周型肥胖、混合型肥胖高血压检出率依次为11.1%,24.2%,14.0%,41.9%.相对于正常体型学生,混合型肥胖者血压偏高的危险性大,单纯腹型肥胖次之,外周型肥胖低[OR值分别为5.8(4.8~7.0),4.4(2.1~9.5),2.3(1.8~2.8)].结论 肥胖是引起儿童青少年血压升高的一个危险因素,混合型肥胖与血压升高的关系更为密切.预防儿童高血压应从预防肥胖做起.

    作者:孙丽姣;刘尚红;李静;曹娟;赵海萍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头发皮质醇与儿童青少年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皮质醇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cortex axis,HPA轴)活动的终端产物之一,是由肾上腺皮质的束状带和网状带合成、分泌的一种主要的糖皮质激素[1].皮质醇不仅在个体的生长发育、中枢神经系统、新陈代谢系统以及免疫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是个体遇到生理或心理应激时,动员身体应激反应系统适应环境的首要调节器[1-3].

    作者:杨瑾;张权;邓慧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江西省青少年非医疗目的精神活性物质使用现状

    目的 了解江西省青少年药物滥用现状,为青少年药物滥用的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江西省4家戒毒机构收治的青少年戒毒人员(15~25岁)426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26名青少年药物滥用者以男性(86.38%)、初中学历(62.44%)、无业(61.27%)和未婚者(80.05%)为主.在过去12个月曾经非医疗目的和主要滥用的精神活性物质中合成毒品的使用频率均高于传统毒品,其中使用占比高的均是冰毒(分别为69.95%和67.84%);初次滥用药物的平均年龄为(18.27±2.15)岁;使用方式主要是烫吸(60.80%);获得途径以同伴提供(73.71%)为主;使用场所多为宾馆/饭店(50.47%),使用原因以追求欣快/刺激(40.38%)为主.结论 应重视青少年滥用合成毒品和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药物的现象,而低年龄段、低学历、无业、未婚的男性青少年是药物滥用的重点干预和监测人群.

    作者:肖惠;李兰;吴磊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燃煤污染型地氟病区中小学生氟斑牙流行现况

    目的 了解古蔺县地氟病区中小学生氟斑牙患病情况及变化趋势,为科学开展地氟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古蔺县地氟病区3 846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氟斑牙诊断.结果 中小学生氟斑牙总检出率为55.5%,轻中重病区检出率分别为37.0%,64.5%和64.8%(x2=260.31,P<0.01).除轻病区外,调查对象氟斑牙检出率和氟斑牙指数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P值均<0.05).在患有氟斑牙的2 144名学生中,中重度氟斑牙所占比例为33.6%,其中,轻中重病区所占比例分别为17.6%,36.7%和40.0% (x2=71.56,P<0.01);轻中重病区的中重度氟斑牙所占比例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x2值分别为13.63,31.58,16.10,P<0.05).在1 635名8~ 12周岁学生中,氟斑牙总检出率为49.7%,氟斑牙指数为0.94.结论 该地区氟斑牙患病率依然很高,地氟病防制任务依然较重.

    作者:张成全;叶运莉;赖晋锋;冷竹红;赵凤;钟邦海;陈建国;刘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