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娜娜;严芳;郭东梅
目的 了解天津市高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性行为现况,为完善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2016年11月,在天津市高校学生中利用网络自填问卷开展横断面调查.结果 共招募10 138名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71.0%.1 532名(15.1%)学生自述发生过性行为,其中51.4%自述与性伴发生性行为每次均使用安全套.28.2%的学生首次性行为年龄未满18岁,男生(33.2%)高于女生(22.0%)(x2=16.904,P<0.01),专科(33.6%)高于本科(28.2%)(x2=4.216,P<0.05)、天津市学生(35.1%)高于外省学生(27.9%)(x2=6.955,P<0.05).1.8%(180名)的学生近1年找过临时性伴,其中27.8%(50名)近1次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男生中有1.6%(81名)近1年发生过男男性行为.结论 天津市高校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缺乏全面了解,部分发生过危险性行为.需加强高校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和行为干预.
作者:王贞玉;刘轶;范颂;于茂河;邹华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青岛市初中生被动吸烟现状及对二手烟危害的认知情况,为制定特定领域控烟政策、加大特殊人群的控烟工作力度提供有效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4年9-11月,抽取青岛市44所初中6 15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全球青少年烟草流行核心问卷调查青岛市初中生被动吸烟情况和二手烟危害认知等.结果 青岛市初中生被动吸烟率为54.8%,城市(60.4%)高于农村(49.9%).过去7d内,各类场合被动吸烟率从低到高分别为公共交通工具(11.7%)、家(29.6%)、室内公共场所(36.1%)、室外公共场所(40.5%).在过去30 d内,32.1%的初中生看到有人在学校吸烟,其中6.0%的初中生反映几乎每天看到教师在学校吸烟.81.1%的学生认为被动吸烟对身体健康有危害,分别有60.6%和62.0%的学生支持在室内公共场所和室外公共场所禁烟.结论 青岛市初中生被动吸烟状况亟待改善,学生对被动吸烟的危害认知有待提高.应积极采取措施减少烟草使用,降低二手烟暴露水平,努力创建无烟环境.
作者:耿梅云;贾晓蓉;李善鹏;王亚妮;林鹏;曲烟滨;徐震世;王瑞;綦斐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烟酒使用行为及其与无聊倾向、抵制效能感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饮酒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黑龙江省4所高校的1 5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抵制效能感量表和烟酒使用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吸烟率为10.19%(156/1 530),饮酒率为48.04%(735/1 530),男生吸烟率、饮酒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111.97,270.08,P值均<0.01).无聊倾向(除创造缺乏外)与烟酒使用行为呈正相关(P值均<0.05),抵制效能感与无聊倾向、烟酒使用行为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抵制效能感在无聊倾向预测烟酒使用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x2/df=3.87,CFI=0.89,TLI=0.90,RMSEA=0.05,SRMR=0.06,AIC=27 431.63,BIC=27 812.48),中介效应占比为37.14%.结论 无聊倾向既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烟酒使用行为,同时也可通过抵制效能感影响烟酒使用行为.
作者:刘勇;王云龙;赵建芳;孟凡琦;姜永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采用体力活动客观测量工具加速度计作为效标,研制适合中国青少年的三日体力活动记录工具,并进行信效度研究,为有效调查中国青少年体力活动提供参考.方法 抽取北京市某校初高中148名12~17岁青少年(男生70名,女生78名).记录工具与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一同发放,1周后统一回收加速度计和记录工具.再次发放记录工具填写进行信度检验.通过分析记录工具和加速度计体力活动水平的Spearman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图来评价效度,通过组内相关系数评价信度.结果 记录工具结果同加速度计测量值之间的Spearman系数处于0.246~0.557之间(P<0.05).Bland-Altman的一致性分析显示中强度、高强度、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结果的一致性分别为94.59%,95.27%,93.24%,具有较高的效度.2次测量的平均每天代谢当量总分的组内相关系数系数均大于0.7,表明该记录工具的信度较好.结论 3d体力活动记录工具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可用于青少年的日常体力活动大样本调查.
作者:闫文菁;李红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概念,是指因遭受反复的失败和挫折习得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消极的心理状态.习得性无助的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将积极或者消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稳定、普遍的因素还是外部、不稳定、具体的因素决定着个体的动机、认知和情绪水平[1].因此,习得性无助的归因理论并不是简单的用内控或外控的标准评价个体的归因风格,而是从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具体/普遍3个方面对个体的归因风格进行测量[2].
作者:徐爽;张乾宁子;吴锐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小学生家长的健康素养水平,为促进小学生健康素养提升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方法 2015年9-10月期间,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4所小学、郊区2所小学共3 283名小学生,对其家长进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调查.结果 在全部参与调查的家长中,具备健康素养的家长占21.6%.随着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具备健康素养的家长占比也逐渐提高(x2值分别为110.500,113.886,P值均<0.01).户籍为“上海市”和“外国国籍”的学生家长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相当(均为24.56%),均高于非上海市的中国户籍学生家长(16.69%) (x2=27.771,P<0.01).父、母职业为农业劳动者的健康素养具备率均低于其他职业(P值均<0.01).此外,家长对安全标志的辨识,正确率仅为0.27%;“蚊子、苍蝇、老鼠和蟑螂传播疾病的种类”正确率仅为7.58%;“您是否能做到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正确率仅为10.94%.结论 开展小学生健康素养促进工作要加强对低文化水平、非上海籍在上海就读中国学生家长的关注.
作者:曹志娟;王书梅;曲爽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孕妇孕期参加孕妇学校与3岁儿童品行问题的关系及其可能路径,为开展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以深圳市龙华区2014-2016年间新入园的40 237名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情况,并使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量表评价品行问题.采用Cox回归探讨孕期参加孕妇学校与学龄前儿童品行问题的关系,并评价孕期被动吸烟、母乳喂养和孩子的户外活动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 1 403(3.4%)名儿童品行问题得分高于临界值.不同性别、父母亲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父母婚姻状况儿童品行问题异常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控制儿童性别、父母学历、家庭收入、父母婚姻状况等混杂因素后,母亲孕期不参加孕妇学校与儿童3岁时的品行问题呈正相关(PRR=1.23,95%CI=1.11~1.37).母亲孕期被动吸烟、母乳喂养、0~3岁孩子户外活动情况分别在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与儿童3岁时的品行问题中起中介作用,分别解释总变异的36.8%,3.0%和5.4%.结论 母亲孕期参加孕妇学校可降低儿童3岁时的品行问题,主要通过降低孕期母亲被动吸烟、增加母乳喂养和孩子户外活动实现.
作者:张超;刘俐;尹晓娜;孙灯利;陈招弟;吴传安;陈维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北京市西城区2012-2013学年辖区内部分小学一年级新生视力不良病因,为学生视力不良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10月选取北京市西城区部分学校学生体检中小学一年级视力不良的学生共3 681名,于2012年11月进行眼科检查,内容包括复查远视力、小瞳自动验光仪验光、主觉插片法验光、遮盖法检查眼位、面对面询问学生眼病史等,并对1年、2年后视力进行随访.结果 13所小学一年级学生共3 681名,复查视力不良的有778名(21.13%),女生视力不良率(22.59%)高于男生(1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1,P<0.05).小瞳验光结果显示,导致视力不良的各种屈光类型所占比例依次为单纯近视散光(32.33%)>单纯近视(23.23%)>复性近视散光(12.75%)>复性远视散光(10.64%)>单纯远视散光(7.39%)>混合散光(6.74%)>单纯远视(5.77%)>正视(0.97%).随访结果显示,64.74%学生2年中视力没有恢复,14.11%在二、三年级均恢复正常,9.34%在二年级恢复正常,但随后三年级又视力不良,11.78%在三年级恢复正常.结论 北京市西城区小学一年级学生视力不良主要原因为近视和散光,经2年视力随访,视力恢复正常的比例较低.学生近视防控和弱视筛查均应提前到幼儿园阶段,同时在小学一年级进一步加大干预力度.
作者:程广印;毛苒;张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学校卫生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1].2012年报告70%以上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80%以上的学校突发事件为传染病,尤其是肠道传染病发病频次高,具有群体性和聚集性[2-3].本文调查新疆农村学校环境卫生情况,对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设施,提高学校卫生水平,降低传染病暴发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杨丽;赵国玉;樊玉娟;杨洪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南昌市15岁及以上青年学生艾滋病流行状况,为科学防控学校艾滋病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对截至2016年底历史卡片中报告地为南昌市、年龄≥15岁的学生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8-2016年南昌市累计报告≥15岁学生HIV/AIDS病例190例,年龄16~29岁,其中男性189例.2008-2016年报告学生病例数占当年报告总数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x2=31.315,P=0.900);所有学生病例均为性接触传播,其中同性传播占81.6%(155/190),远高于南昌市同期总报告病例中同性传播比例(19.1%,624/3 267)(x2=509.633,P=0.090).190例病例中通过自愿检测(VCT)发现占56.3%,其次为无偿献血人员检测(16.3%).青年学生病例抗病毒治疗比例(68.9%,131/190)高于总体病例(57.9%,1 890/3 267)(x2=10.186,P=0.001).结论 南昌市2008-2016年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逐渐加重,主要传播途径是同性性行为,无偿献血发现比例较高.应加强该人群的宣传干预和警示教育,加强学生病例的随访管理,进一步提高抗病毒治疗比例,有效控制HIV的传播.
作者:付玲;张小玲;李振;刘云;徐丹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8周力量训练对肥胖男性青少年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作用,为制定特异性的运动处方提供依据.方法 将郑州市某中学24名单纯性肥胖男生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RC)和力量训练组(ST),每组12人.RC组维持正常生活习惯,ST组进行为期8周的力量训练.训练方式为自由负重练习,每周2次,每次持续60 min,2次间歇≥48 h.实验前后分别测定心率、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变异性(HRV)、血压变异性(BPV)和压力反射敏感性(BRS).结果 实验前,2组受试者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后,组内比较,ST组舒张压[实验前(77±5)mm-Hg,实验后(72±4)mmHg]、BPV总功率(TP)[实验前(40.3±6.4) mmHg2,实验后(32.8±5.5) mmHg2]和BPV标准化低频功率(LFn)[实验前(28.6±3.7)%,实验后(19.4±3.9)%]降低(P值均<0.05),安静心率、收缩压、HRV各指标以及BRS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C组所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后,组间比较,ST组舒张压[ST组(72±4) mmHg,RC组(78±4) mmHg]、BPV TP[ST组(32.8±5.5) mmHg2,RC组(42.1±5.9) mmHg2]和BPV LFn[ST组(19.4±3.9)%,RC组(25.2±5.5)%]低于RC组(P值均<0.05).结论 8周力量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肥胖男性青少年交感缩血管神经调节功能.
作者:范朋琦;王晨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皮质醇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cortex axis,HPA轴)活动的终端产物之一,是由肾上腺皮质的束状带和网状带合成、分泌的一种主要的糖皮质激素[1].皮质醇不仅在个体的生长发育、中枢神经系统、新陈代谢系统以及免疫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是个体遇到生理或心理应激时,动员身体应激反应系统适应环境的首要调节器[1-3].
作者:杨瑾;张权;邓慧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16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数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9%,达6 102.5万[2].面对如此庞大并与日俱增的特殊群体,党和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尤其针对留守儿童情绪情感心理的辅导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政策与指导意见[1,3-4].
作者:周炎根;徐俊华;汪海彬;陈付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雾霾对校园环境空气中微生物分布的影响,为校园环境卫生治理、疾病防控及个人防护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抽取河北大学医学部室外(医苑广场、医苑路、操场)和室内(食堂、教室、学生宿舍)等6个人员主要活动场所,在无雾霾、轻度雾霾、中度雾霾及重度雾霾天气状况下按自然沉降法分别采样,测定空气中细菌和霉菌菌落总数.结果 中度和重度雾霾天气时室外空气中细菌、霉菌菌落总数均高于室内(P值均<0.05). 室外各采样点细菌、霉菌总数均随雾霾程度加重而升高,其中医苑路升高为显著(P值均<0.05);室内各采样点除学生宿舍内细菌、霉菌浓度在重度雾霾天高于其他天气状况外,食堂、教室随天气变化不明显(P值均>0.05).结论 雾霾程度加重时校园室外空气中细菌、霉菌菌落总数均随之升高,而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与雾霾程度关联较小.
作者:张宏馨;化轶男;刘欢;卢淑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童年期同伴躯体暴力受害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为进一步开展促进青少年健康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填式不记名问卷调查方法,在北京及河南的2所高等职业院校抽取1 34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有29.43%报告在小学或初中有过下列1项或以上同伴躯体暴力受害的经历:被同学徒手打(24.31%)、被同学用书本/文具打(16.38%)和被同学用木棍或其他物品打(5.86%);男生报告率高于女生(43.22%,17.20%).多因素分析显示,男生(OR=3.39)、16岁前多数时间缺少父母双亲共同陪伴(OR=1.38)、家庭贫困(OR=1.45)是中小学同伴躯体暴力受害的危险因素.校正一般人口学因素后,中小学有同伴躯体暴力受害经历的儿童相对于没有该经历的儿童,在调查前12个月内忧郁或无望(OR=2.23)、自杀意念(OR=3.84)、自杀计划(OR=3.59)、醉酒(OR=1.38)、打架斗殴(OR=1.93)、调查前30 d内吸烟(OR=1.56)、饮酒(OR=1.42)、不健康减重行为(OR=2.62~2.85)的风险明显增高.结论 中小学同伴躯体暴力受害是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应该提高校园暴力对受害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认识,重视校园暴力的预防工作.
作者:马爽;陈晶琦;吕林景;武俊珍;郭苏影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利用阳光校餐数据平台对我国100个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县进行实时监督与评估,以实现精准评估、精准指导、精准改善的目标,进而保障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营养状况.阳光校餐数据平台在营养改善计划监督评估中的有效应用,说明数据和信息的及时公开对提升政策的实施效果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建议将大数据平台应用到儿童发展的相关领域,全面监测贫困地区儿童发展现状,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
作者:方晋;赵晨;许憬秋;史丽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山西省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为制定大学生体育锻炼促进计划和实施相关行为干预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省5所高校的932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体育锻炼阶段评定问卷和体育锻炼态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利用EpiData 3.1和SPSS 20.0对收回的有效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 大学生处于意向阶段的人数多(303人),维持阶段的人数少(73人).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总体得分较高(242.72±28.44)分,态度较积极,但行为控制感(22.14±4.75)、主观标准(17.38±3.41)和失败焦虑(13.80±4.23)3个维度的得分低于量表均分.在行为习惯、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3个维度上,男生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4.663,3.908,6.780,P值均<0.05);女生目标态度、行为认知及失败焦虑得分均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2.181,-3.848,-2.533,P值均<0.05);在行为认知维度上,2014级低于其他年级(F=3.830,P<0.05);不同城乡、BMI水平者体育锻炼态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体育锻炼态度总分及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5个维度的得分,从意向前阶段到维持阶段呈持续上升趋势(P值均<0.05).结论 应根据院校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行为阶段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采取相应措施对大学生不同阶段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菜单式干预.
作者:张持晨;赵慧宁;陆姣;刘咏菊;靳珍珍;候丽红;李咪咪;薛雅卿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广西农村地区瑶族青少年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指导青少年健康干预提供支持.方法 在广西3个瑶族自治县6所中学,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1 262名瑶族中学生进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瑶族中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均分为(27.89±4.43)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为一般等级的占32.01%,良好占67.99%.男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平均得分为(28.61±4.82)分,女生为(27.14±4.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2,P<0.05);初中生平均得分为(27.71±4.61)分,高中生为(28.56±4.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8,P<0.05).回归分析显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对瑶族男生自评健康总分存在影响的前5个方面依次为每次30 min锻炼,超过3次/周;选择低脂食物;找时间与朋友交流;进行中度或轻度的锻炼.对瑶族女生自评健康总分存在影响的前5个方面依次为3次/周,每次30 min锻炼;保障足够睡眠;进行计划性的锻炼课程;较好处理娱乐与学习关系;选择低脂肪的饮食等.结论 必须以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为切入点,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提高广西农村瑶族青少年健康水平.
作者:邓欣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社交满意度在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与交往焦虑间的作用,为寻求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改善青少年社交能力的路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问卷、手机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影响因素问卷和交往焦虑量表,按照年级整群分层方式选取全国11所中学和大学的2 056名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 18.0和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法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与社交自我效能感和交往焦虑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4和0.318,P值均<0.01),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社交满意度呈正相关(r=0.224,P<0.01).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对交往焦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87,P<0.01),社交自我效能感和社交满意度对交往焦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370和-0.090,P<0.01).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可以分别通过社交自我效能感和社交自我效能感→社交满意度2条间接路径对交往焦虑产生中介效应(直接效应为0.152,95%CI=0.119~0.185).结论 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可以通过社交自我效能感和社交满意度降低青少年的交往焦虑,改善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作者:覃江霞;姜永志;白晓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对转学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为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榆林市52所学校173名转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92名)和对照组(81名).干预组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社会情感的培训,每周1节,共32周;对照组不参加.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试量表(Mental Health Test,MHT)进行心理焦虑的评价.结果 干预前2组转学学生的MHT总分及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1个学期后,干预组学生的MHT得分为(35.46± 14.01)分,低于对照组的(40.17± 12.97)分(t=2.29,P<0.05);干预2个学期后,2组学生的MHT得分差值进一步扩大(t=2.59,P<0.05).随着干预后时间的延长,干预组转学学生的心理焦虑水平持续降低.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缓解了转学初中生的心理焦虑.
作者:刘红艳;史耀疆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