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培侠;刘振霞;秦美兰
目的:研究分析脑梗死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后,对其颈动脉斑块产生的影响。方法在该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中选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35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另外3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单纯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斑块及其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情况,脑功能恢复与生活自理能力等情况,以及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斑块消失、变化情况,IMT变化情况,脑功能情况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斑块消失率(71.43%)高于对照组(37.14%);观察组患者的斑块和IMT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82.86%);脑功能改善情况与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脑梗死患者使用他汀类与阿司匹林配合治疗,可取得较佳的治疗效果,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唐来荣 刊期: 2015年第32期
目的:探析流程管理运用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TC)护理配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134例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流程管理,对两组的医生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和等待时间均较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风险事件和配合护士人数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医生满意度明显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MECT操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流程管理运用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护理配合中,一方面可以缩短治疗时间,另一方面还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是比较安全、高效、科学的一种护理管理方法。
作者:郑玉华 刊期: 2015年第32期
目的:浅谈医院设备管理中的效益分析。方法该文的研究对象选用的是该省市的三甲医院,共12所。针对该研究的12所三甲医院内的设备管理进行分析,总结医院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被使用的效益情况。结果提升医院设备完好率、设备使用率及时间利用率,减少设备故障率,扩大医院设备的宣传并确定统一、完整的收费标准可明显提高医院设备管理中的效益。结论医院设备管理的效益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院的发展、竞争力及经济效益,因此有效的医院设备管理可促进医院进一步发展。
作者:胡庆 刊期: 2015年第32期
目的:对中医妇科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和研究。方法选取该院妇科在2014年7月—2015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针对患者的实际病症有针对性的采取中医诊疗措施,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中医妇科的临床处理经验和处方用药规律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经过循证治疗之后,不孕症患者中仅有1例未受孕成功,其他患者皆顺利分娩;月经后期患者的月经周期和经量均恢复正常;痛经患者疼痛减轻,恢复正常生活,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9%。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妇科疾病要将理论与临床实现紧密结合,并要兼顾气血、补益、化瘀和调理等方面。采用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作者:翟华玲 刊期: 2015年第32期
目的:为合理规范临床肿瘤患者放疗期间抗菌药物的使用,对某院肿瘤放疗科近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4月—2015年6月期间150例入院进行放射治疗肿瘤的患者,对其临床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调查分析,统计用药情况以及用药期间出现的不合理情况。结果肿瘤患者治疗期间有100例服用抗菌药物,使用率达到66.7%,其中1种药物使用率为65%,2种药物联用使用率为25%,3种及以上联用使用率为10%,且用药期间在用法用量、疗程、选药、联合用药、换药、无指征用药等方面出现不合理。结论医院需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对于特殊药物要进行严控,应定期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相关药物培训,使临床医师可全面了解各类型抗菌药物的用药原则、耐药性等。
作者:王影利 刊期: 2015年第32期
目的:针对肩周炎患者制作出一款方便使用的理疗仪器,并探究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于2014年10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50例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自身对照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50例患者第一次采用装有盐巴的布袋进行治疗(对照组),第二次则采用笔者制作的康复理疗仪进行治疗(观察组),统计分析患者两次治疗的舒适度、治疗效果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具有更优的舒适度、治疗效果及满意度,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笔者制作的康复理疗仪可以明显改善肩周炎患者的舒适度、治疗效果及满意度,在保证盐巴布袋理疗效果的同时弥补了使用盐巴布袋进行治疗的弊端,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及应用。
作者:杜培侠;刘振霞;秦美兰 刊期: 2015年第32期
目的:开展学生结核病筛查工作以及时发现并对结核学生采取治疗措施,确保学生可以如期参加高考,并对学校的结核病疫情进行有效的防范,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制定学校结核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2014—2015年璧山辖区内各中学高二年级下期的学生,通过询问及X光胸透的结果进行初筛,并对有咯血、咳嗽和咳痰2周以上症状的疑似肺结核的学生、X光胸透出现异常阴影的学生做PPD试验、X线正侧位胸片及痰涂片检查,以进一步的确诊。结果2014年应筛查人数为4402名,实际筛查人数为4384名,筛查率99.59%;结核菌素(PPD)实验阳性的人数为107名,发现疑似肺结核患者人数为5名,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学生人数为3名;2015年应筛查人数为4415名,实际筛查人数为4401名,筛查率99.68%;结核分枝杆菌的IgG抗体阳性人数为48名,发现疑似肺结核患者人数1名,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学生为0名;PPD实验与结核分枝杆菌IgG抗体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严峻形势,开展学生结核病筛查工作可以较早发现结核病疫情,PPD试验是一种必要的辅助发现结核病的诊断方法,根据PPD试验结果对学生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控制传播,从而有效控制学校结核病疫情。
作者:潘廷梅 刊期: 2015年第32期
目的:观察用益气化瘀法研制的中药汤剂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中医内科学》和《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诊断标准,将220例乙肝肝纤维化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110例,治疗组采用益气化瘀法,给予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两组治疗前、后均观察HA、LN、PCⅢ、CⅣ值。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HA、LN、PCⅢ、C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化瘀法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有较好的抗纤维化作用,疗效大于西药组。
作者:谢迪;刘立群;李东垚 刊期: 2015年第32期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对习惯性流产患者社会支持和抑郁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习惯性流产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收治时间在2013年9月—2015年7月期间,使用数字抽取法将这118例患者平均分成各有59例患者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服务,实验组习惯性流产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对比两组习惯性流产患者的SDS评分和社会支持总分。结果实验组的社会支持总分和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习惯性流产患者(P﹤0.05)。结论针对习惯性流产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缓解其抑郁的情绪,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作者:张海艳 刊期: 2015年第32期
目的:探讨改良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0例心内科使用静脉留置针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20例和实验组1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封管方法进行封管操作,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操作。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回血率、堵管率、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实验组封管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静脉留置针回血、堵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的改良,能大限度地发挥静脉留置针持续留置的优点,有效降低回血和堵管的发生,减轻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身心痛苦。
作者:赵会连 刊期: 2015年第32期
随着国家对医药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医院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医院管理如何适应,财务管理如何应对,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该文针对新医改环境下的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所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对策研究。
作者:王瑞军 刊期: 2015年第32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医疗体制改革的完善以及各项医疗政策法规的不断出台,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形势下的医德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目前医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医疗服务意识不强、存在不正当利益观、医患关系不和谐等,其发生原因为医德教育与时代发展要求脱节、医德实践受制于市场经济影响、医德评价不恰当。对医院管理者来说,需要找出新形势下医德教育的切入点,不断适应新的政策法规,以完善的医德教育方法(强化领导组织、完善规章制度、实施素质教育、优化医疗流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专项治理、建立监督机制等)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素质,促使医疗队伍稳定,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需要。
作者:骆汉军 刊期: 2015年第32期
该文通过多方面对广西乡镇卫生院妇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进行了阐述,同时也说明这一模型的构建可以为人力资源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作者:齐婧 刊期: 2015年第32期
目的:探讨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的对策与作用。方法分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管理中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制定出相应的对策,终得出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的重要作用。结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管理工作是疾病控制工作的重要部分。做好这部分工作,能够随时提供详尽的个人信息,为选用技术人员提供依据。同时还能为质量体系的良好运行提供保障。结论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的有效管理在疾病控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还需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作者:杨光 刊期: 2015年第32期
目的:对影响突发性耳聋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诊治突发性耳聋提供可供参考的指导意见。方法于2013年1月—2015年9月,随机选取10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研究,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另选取100例听力正常的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对两组受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采用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导致突发性耳聋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突发性耳聋的发生可能和病毒感染、微循环障碍、局部出血、生活习惯、环境、心理等因素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毒感染、微循环障碍、局部出血、生活习惯不良、环境不良、心理状态欠佳是导致突发性耳聋的危险因素。结论突发性耳聋的发生主要和病理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有关,在日常生活中,应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积极规避,以减少突发性耳聋的发生。
作者:张浩然 刊期: 2015年第32期
目的:探究早期护理康复训练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收治的76例脑卒中病人进行分析,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效果。结果通过对比,护理后明显优于护理前;实验组显著强于对照组,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脑卒中病人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有效控制并发症的产生;显著提高临床效果,促进病人康复。
作者:丁光忠 刊期: 2015年第32期
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和护理教学思想的逐渐深化,该研究在文献搜集、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明确主题、框架-情景引导-引导自主学习-组织小组学习-成果展现-评价与反馈”为程序的网络环境下护理管理学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此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组织学习能力和理论指导实践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
作者:齐婧 刊期: 2015年第32期
目的:分析自定位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中段或近端胫骨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将该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胫骨骨折患者分成对照组(60例,微创接骨板内固定系统手术)和观察组(60例,自定位微创接骨板内固定)。结果观察组的各项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定位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中段或近端胫骨骨折疗效显著。
作者:晏万述;马宝花;贾红 刊期: 2015年第32期
目的:研究老年脑梗死跌倒患者步态、平衡感调查及综合护理对跌倒事件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82例脑梗死老年患者,通过问卷调查、交谈和临床观察了解该82例患者的行走平衡能力。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病情监护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预防跌倒的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后的跌倒情况。结果调查显示该82例患者存在行走困难、步态失衡率74.39%较未出现步态失衡率25.61%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跌倒发生率2.44%较对照组14.63%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走困难、步态失衡在脑梗死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跌倒的综合预防护理能有效减少跌倒的发生风险。
作者:袁平 刊期: 2015年第32期
目的:探讨部队训练伤就诊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取武警重庆总队船艇支队卫生队2014—2015年就诊患者1000人进行分析。结果本文通过对部队部分训练伤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发现经过教育降低了训练伤发病率,提高了士兵的自我保护意识。结论部队训练伤就诊患者在经过健康教育后能够意识到训练中存在的危险,并且提高警惕,降低受伤几率,提高训练的整体效果。实践结果证实了对部队训练伤就诊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可行的,有着显著的效果。
作者:敖萍 刊期: 2015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