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颖;林穗方;蒋琳;邢艳菲;刘慧燕;胡艳;唐杰
目的 了解进城务工者学龄前子女的行为问题,为培养该群体儿童的健全人格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福建省福州、厦门、漳州、莆田456名幼儿,使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与长处和困难问卷(家长版)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22.6%和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30,P>0.05);研究组的多动注意不能得分高于对照组,亲社会行为得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117,2.512,P值均<0.05);研究组男童和5~6岁儿童行为问题严重于对照组(P值均<0.05);父母关系、父母教养态度、父亲管教类型和家庭人均月收入等因素进入回归方程(P值均<0.05),对儿童行为问题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论 进城务工者学龄前子女的行为问题不容忽视,家庭因素能预测子女的行为问题.改变家长的教养观点,优化民办园的管理和教育理念,改善进城务工者群体的发展状况可促进子女教育干预的效果.
作者:刘黎微;郑碧群;陈锦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阶段式”教学方法在降低医学生对艾滋病人和HIV感染者歧视培训中的效果,为探讨适合高校医学生降低艾滋病歧视的教学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阶段式”教学方法,对随机抽取的600名海南医学院医学生进行降低艾滋病歧视的培训,为期2个月4个阶段8个学时,并采用知信行模式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各年级医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歧视态度、艾滋病歧视行为得分培训前分别为(49.01±2.70)(47.53±2.96)(15.02±2.89)分,培训后分别为(63.11±3.71)(55.98±4.77)(22.01±3.0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02,13.91,3.88,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源地和有无培训经验影响医学生的艾滋病歧视态度(P值均<0.05).结论 “阶段式”教学方法效果肯定,能有效普及医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降低艾滋病歧视态度水平.
作者:琚新梅;焦凌梅;王恒;张彩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运动处方干预和团体心理辅导对朝鲜族焦虑症状大学生的干预效果,为朝鲜族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干预提供支持.方法 在东北随机抽取3所高校1 362名朝鲜族大学生,对其采用状态一焦虑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终对筛选出的96名焦虑症状大学生均分为4组进行2个月的干预,干预前后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干预前后对照组朝鲜族大学生的特质焦虑、状态焦虑、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06,-0.011,0.013,P值均>0.05).运动处方干预组干预前后测试得分仅在焦虑自评量表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t=3.109,P<0.01),在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54,1.641,P值均>0.05).团体心理辅导组干预前后结果与运动处方组基本一致.运动处方联合团体心理辅导组干预前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84,2.707,4.489,P值均<0.01).对照组在血清素、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皮质醇含量方面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03,-0.036,0.024,P值均>0.05).运动处方联合团体心理辅导组干预前后血清素和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皮质醇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07,-6.061,-2.051,P值均<0.05).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和运动处方干预对降低朝鲜族焦虑大学生焦虑水平有较好效果,尤其是运动处方联合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模式效果更为明显.
作者:吴延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20世纪初,美国学校卫生已经聚焦重点并形成了学校健康服务、学校健康环境和学校健康教育三大工作任务.以此为基础,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于20世纪80年代总结而成综合性学校卫生计划(comprehensive school health program,CSHP),推广成为指导当时美国学校卫生工作重要的原则与框架.该框架提出,学校卫生应包括学校健康服务、学校健康环境和学校健康教育3个部分,成为美国综合性学校卫生工作计划后续扩展的核心内容.随后的90年代,该计划被推广至全国,其基本理念甚至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吸纳,用以推进学校健康促进行动(school health promoting),从而享誉全球.随后,继续深入探索教育与健康的内在联系,美国课程发展与督导协会(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ASCD)和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于2014年又提出著名的“完整学校、完整社区、完整儿童”(whole school whole community whole child,WSCC)模式,成为美国综合性学校卫生工作模式的新发展成果.
作者:李广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视力不良是我国学生检出率高的常见病,对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有不良的影响,视力不良发病率已成为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特别是高三年级学生视力不良发病率较高,且有上升趋势[2].为了解云南省曲靖市职业高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学生视力不良现状,现对曲靖市市级10所不同类型学校24 994名高中学生视力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云贵;顾华康;宋家卫;胡学明;李丽;周云;杨普睿;许溱芬;盛立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无锡市儿童的死亡现状和流行特征,为开展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无锡市2008-2015年儿童死亡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死亡率、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潜在寿命损失年数.结果 2008-2015年儿童平均死亡率为37.89/10万(标化死亡率为40.43/10万),男童明显高于女童(u=7.315,P<0.0I);8年间死亡率无明显变化趋势(APC=1.01%,95%CI=-4.76%~7.11%,P>0.05),但儿童死亡在全人群死亡中的构成比下降了40.40百分点.前3位主要死因为损伤和中毒、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分别占27.84%,21.03%,20.75%;0~<1岁组的主要死因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1~17岁各年龄组主要死因为损伤和中毒.减寿总年数为67 368.5人年,减寿率为12.63‰,平均减寿年数为61.41年;减寿前3位主要死因为损伤和中毒、肿瘤、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结论 损伤和中毒、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是导致无锡市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应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降低死亡率.
作者:杨坚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广东省青少年睡眠时间、运动情况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青少年体重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深圳市、阳江市、清远市3 020名初中和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青少年身心健康问卷调查睡眠时间、运动等情况,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结果 广东省青少年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率为11.49%,初中生超重肥胖发生率为13.18%,高中生为9.54%;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8h的比例分别为74.83%和94.23%;初中生参加充足(≥3次/周)大强度和小强度运动的比例分别为32.61%和29.02%,高中生分别为18.52%和1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7.523,42.063,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8h的学生超重肥胖发生率为9.99%,高于睡眠充足的学生(2.47%).多因素分析显示,在调整性别、运动、城乡、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独生等因素以后,睡眠时间<8 h/d仍是高中生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7,95%CI=1.34~5.75),运动情况与青少年超重肥胖无相关性.结论 睡眠不足为高中生超重肥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否参与运动与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发生无相关.
作者:马颖;林穗方;蒋琳;邢艳菲;刘慧燕;胡艳;唐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重庆市2000一2014年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变化的特点、规律和趋势,为进一步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0,2005,2010,2014年4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重庆市7~18岁年龄段中小学生调研数据,对重庆市中小学生形态指标、功能指标、身体素质指标进行动态观察和分析.结果 重庆市14年间小学组男、女生身高分别增长了5.75,5.06cm,中学组分别增长了2.84,2.03 cm;小学组男、女生体重分别增长了5.95,4.78 kg,中学组分别增长了5.53,2.74 kg;小学组男、女生胸围分别增长了4.69,3.83 cm,中学组分别增长了2.22,2.23 cm.中小学组男女生立定跳远、耐力跑,小学组男女生50 m跑和女生仰卧起坐,以及中学组男生肺活量、50 m跑等项目成绩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小学组男女生肺活量、小学组男生斜身引体,中学男生引体向上、女生50 m跑、肺活量和仰卧起坐等项目成绩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 重庆市中小学生形态发育持续增长,身体功能改善不明显,身体素质稳中向好,但发展不均衡.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机制和学生体育运动意外事故的理赔制度,以促进中小学生身体形态、功能和素质均衡发展.
作者:苟明;谈文建;张亚妮;安家俊;曹型厚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某学校一起突破性水痘暴发情况,为探讨水痘减毒活疫苗保护效率和控制疫情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暴发疫情全部病例,对疫苗接种史和患病史进行回顾,计算罹患率并分析疫苗有效率.结果 全部184名学生中,累计发生水痘11例(突破病例10例),无并发症及死亡,总体罹患率6.3%,水痘疫苗总覆盖率95.4%;1剂次和2剂次水痘减毒活疫苗接种者罹患率分别为9.0%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27,P=0.012);免疫史≥3年儿童出现突破病例是<3年儿童的7.62倍(95%CI=0.943~61.617).结论 水痘减毒活疫苗高覆盖率可降低发病率并防止重症水痘,但接种时间≥3年后保护性降低,可能出现突破性病例.应提高2剂次接种率,并适当扩大应急接种范围.
作者:尉雨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西藏大学生肺结核防治同伴教育近期效果,为西藏高校开展肺结核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西藏4所高校学生,按学校随机分为干预组(571人)和对照组(563人).干预组开展同伴教育,对照组发放宣传页.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两组干预前和干预后1个月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结果 干预组的肺结核防治知识知晓率、正确态度持有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分别由干预前的27.6%,73.7%,39.9%提高到干预后的58.4%,82.1%,45.4%;对照组分别由于预前的26.8%,64.1%,39.0%提高到干预后的40.7%,67.8%,44.8%.经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同伴教育使干预组知识知晓率和正确态度持有率分别提高了16.7和4.6百分点,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正确行为形成率无影响(P>0.05).结论 同伴教育和发放宣传页均可提高大学生的肺结核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但前者效果优于后者,可作为西藏大学生肺结核健康教育的较好方法之一.
作者:张金静;贺拥军;戎浩;袁东亚;李旭光;刘晓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包头市蒙古族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毛发中不同元素的关系,为预防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分别选择包头市市区及旗县区具有代表性的3所纯蒙古族小学1 000名二至六年级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中的教师问卷(简化版)对被试进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筛查,再采用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修订版(DSM-Ⅳ)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同时选取同校、同年级、同性别、相互间无血缘关系的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对不同组儿童毛发中铜、锌、锰、铅、镉、砷、汞、硒8种元素的含量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1 000名蒙古族儿童中,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人数共38例,发生率为3.8%,其中男生30例,发生率为3.0%;女生8例,发生率为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31,P<0.05);二至六年级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生率分别为0.2%,0.3%,0.8%,1.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24,P<0.05).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发样中铜、铅、镉、铜锌比值均高于健康组,锌元素含量低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14,-4.785,-3.627,-4.117,2.105,P值均<0.05).结论 包头市蒙古族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男生发生率高于女生且主要集中在小学高年级,蒙古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毛发中元素含量异常.预防少数民族地区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应关注平时的元素摄入.
作者:高磊;包艳;马浩然;李媛媛;秦有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西安市学生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的建立和运行状况,为探讨学生传染病相关症状监测网上直报工作对传染病早期预警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参加西安市学生传染病相关症状监测网上直报工作的70所试点学校,对网报的学生因病缺课症状和疾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3-12月网络直报系统共监测因病缺课信息9 396人次,报告症状预警信息75条,其中8条为学校传染病早期预警信息.缺课症状以发热多(41.2%),其次为咳嗽(15.5%),发热和咳嗽症状均在12月下旬出现高峰.缺课时间以1d多,占33.9%.缺课主要疾病为其他非传染性疾病(47.3%)、上呼吸道感染(38.9%)和传染病(6.9%);在传染性疾病中以水痘居多,占49.5%.75条症状预警信息中发热症状预警信息多,占78.7%;其次是出疹,占12.0%.结论 西安市学生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系统运行良好,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要症状的呼吸道传染病是今后学校传染病防控的重点.
作者:张松杰;李骏;马倩倩;毋丹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沈阳、广州、武汉、成都4座城市中小学生睡眠状况及其与家庭环境关系,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沈阳市、广州市、武汉市、成都市10 079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睡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四城市中小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7.8±1.5)h,78.7%的学生睡眠不足,且随着学段升高学生睡眠时间逐渐减少(F=2 342.243,P<0.01).初中生睡眠不足的比例高(78.8%),女生睡眠不足的比例(76.1%)高于男生(72.4%),城市(75.6%)高于郊区(71.6%),家长睡眠不足的学生更容易睡眠不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段、学生性别、家长年龄、家长文化程度、家庭居住地、家长睡眠状况均是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我国四城市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少,睡眠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学段、家庭环境对学生睡眠状况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袁帆;郭海军;冯甘雨;宫伟彦;丁彩翠;吴晓旻;郭重山;栾德春;李晓辉;刘爱玲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大学新生应对效能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为大学新生心理应激的应对和适应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和应对效能量表,对从南通大学随机抽取的277名大学新生心理应激、适应和应对效能进行评估,同时采用被试者纵向研究设计,每间隔8周测量1次,共施测3次,数据分析评估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追踪期间,大学新生心理应激、适应状况的时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80,3.13,P值均<0.01),应对效能时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0.09,P>0.05);大学新生心理应激水平不断提升,学期中段时达到峰值并持续到学期末(P值均<0.01);大学新生适应呈“V”型趋势,首测、中测、后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新生应对效能3次施测均低于中国大学生常模(t值分别为-11.86,-11.90,-12.26,P值均<0.01).首测、中测、后测心理应激与适应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0.31,-0.32,P值均<0.05);应对效能与适应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0.41,0.45,P值均<0.01);心理应激与应对效能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3,-0.31,-0.33,P值均<0.05).应对效能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结论 应对效能在心理应激和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或抵消心理应激对适应产生的不良影响.
作者:马爱民;陈华利;颜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沈阳、武汉、成都、广州4座城市中小学教师高盐食品的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减盐干预策略措施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沈阳、广州、武汉、成都4座城市抽取2 518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高盐食品消费状况问卷调查.结果 过去3个月,教师食用薯条/薯片、方便面、加工肉制品、盐焗坚果、果脯≥1次/周的比例分别为11.2%,9.5%,18.0%,26.8%,1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对照组(40岁以下、家庭经济水平低、不知道盐的推荐摄人量、不使用营养标签、沈阳),40岁及以上、家庭经济水平高、知道盐的推荐摄入量、使用营养标签、广州/成都/武汉的教师消费高盐食品的OR(95%CI)值分别为0.687(0.577~0.819),2.988(1.786~4.999),0.760(0.635~ 0.910),0.720(0.578~ 0.896),0.500(0.393~0.636),0.689(0.538~ 0.883),0.561(0.442~0.711),均是影响教师消费高盐食品的主要因素(P值均<0.05).结论 四城市中小学教师存在消费高盐食品频次较高的现象.应加强中小学教师盐与健康相关知识的营养教育,引导其减少盐的摄入量,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生.
作者:宋超;宫伟彦;张妍;郭海军;吴晓旻;刘伟佳;栾德春;李晓辉;刘爱玲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究早年留守经历对流动青少年依恋关系的影响,为青春期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珠海、中山、东莞、深圳和广州各1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六~八年级全部学生1 544名(留守组763名,未留守组781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进行测评.结果 留守组儿童母亲信任、母亲沟通、父亲信任、父亲沟通维度及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得分较非留守组儿童低(t值分别为-5.63,-6.04,-5.53,-4.06,-6.97,-5.71,P值均<0.01);母亲疏远、父亲疏远、同伴疏远维度得分较非留守组儿童高(t值分别为5.62,3.31,2.59,P值均<0.01);留守组与非留守组儿童同伴信任、同伴沟通维度及同伴依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母亲信任、母亲沟通、母亲依恋、父亲信任、父亲依恋、同伴依恋的消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1.30,-0.95,-2.88,-0.87,-1.34,-1.24),是母亲疏远、父亲疏远、同伴疏远的积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0.63,0.46,0.62,P值均<0.05);分离期间见面频率为每月都见是留守组儿童母亲依恋、父亲依恋的积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9.67,10.52,P值均<0.01);与父母均分离是留守组儿童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依恋的消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2.66,-1.78,-4.36,P值均<0.05);留守期间隔代监护是留守组儿童父亲疏远及同伴疏远的消极影响因素(t值分别为-0.40,-0.68,P值均<0.05);分离年龄在4~5岁是留守组流动儿童同伴依恋的积极影响因素(B=5.79,P<O.01).结论 早年留守经历对青春期流动儿童依恋关系造成影响.改善养育环境,制定增进父母与流动儿童共同生活等政策,将有助于降低儿童不良心理的发生风险.
作者:刘宝宝;郭丽;卢婷;董江会;凌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冬季空气质量变化情况,为指导学校安排佳体育课和课外运动时间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1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每天6:00-20:00保定市空气质量指数(AQI)数据,录入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调查92 d的AQI数据736个,中位数为165.5(22~500),全部监测结果优良仅占1/3,其中优88个(12.0%),良165个(22.4%),中度及以上387个(52.5%).14:00-16:00空气质量指数低,中位数范围为119~105,空气质量好于其他时间(H=19.014,P<0.01);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比例为46.7%,高于其他时间(x2=20.038,P<0.01);6:00-10:00空气质量差,中度以上污染的天数比例分别为60.9%,62.0%,62.0%;18:00以后空气质量逐渐变差.结论 不同时间空气污染情况存在差别.应尽量选择14:00-16:00时间安排体育课和课外活动.
作者:邬雪山;王卫宁;赵冶萍;秦新红;孙桂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近10年校园欺凌事件发展状况,为制定相关保护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法,以2006年4月至2016年4月间有关校园欺凌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量化分析.结果 在2006-2016年82件校园欺凌报道中,欺凌主体为学生和教师的分别为72和10件;2014-2016年累计49件,占比为59.7%.初中发生校园欺凌比例高,为72.2%;发生在城市的校园欺凌占61.0%;校园内发生率为71.1%;发生时间以下午和晚上居多,共计占77.8%;女生欺凌者成为主角,且以躯体欺凌为主;群体性欺凌、网络欺凌近3年呈高发态势;处理校园欺凌无章可循、结果不尽如人意.结论 校园欺凌频繁发生反映社会控制的弱化,要建立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的保护体系.
作者:杨书胜;耿淑娟;刘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中国和巴基斯坦大学生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制定大学生控烟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抽取1 132名中国和巴基斯坦国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吸烟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中国和巴基斯坦大学生男性吸烟率(34.94%,32.35%)高于女性(4.74%,0) (x2值分别为50.96,60.57,P值均<0.05);中国男性二手烟暴露率(54.21%)高于女性(45.70%) (x2=5.03,P<0.05).中国大学生二手烟暴露率(48.35%)高于巴基斯坦大学生(32.38%)(x2=38.31,P<0.05).二手烟暴露的主要场所为室内公共场所(中国为88.70%,巴基斯坦为67.65%).中国大学生对吸烟及烟草相关知识正确认知率(53.13%)高于巴基斯坦大学生(4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19,P<0.05).饮酒(OR=4.273)、去网吧(OR=2.593)、家庭成员女性吸烟(OR=4.797)、朋友支持吸烟(OR=3.765)是中国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女性(OR=0.207)是中国大学生吸烟行为的保护因素;吸烟相关知识正确认知率高(OR=0.668)是巴基斯坦大学生吸烟行为的保护因素,饮酒(OR=11.842)、室友吸烟(OR=5.303)、老师吸烟(OR=6.771)是巴基斯坦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大学生吸烟及二手烟暴露现象较普遍.应大力开展烟草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吸烟知识认知率.
作者:罗曼;张晓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高校学生维生素D水平及相关因素,为干预青少年维生素D缺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5年4月在阜阳市某高校方便抽取大一到大三年级6个班级的339名青少年进行维生素D相关因素问卷调查,并采集指尖血应用串联质谱法检测25(OH)D水平.结果 研究对象的25(OH)D水平范围为(6.2~ 34.5) nmol/L,均值为(16.0±5.4)nmoL/L.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较小、女性、非独生子女、经常晒太阳、近l周每天11:00-14:59户外活动时间≥30min的青少年有较高的25(OH)D水平.食用含维生素D相对较多食物的频率与25(OH)D水平间无统计学意义关联.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越大,25(OH)D水平越低(β=-0.62,95% CI=-1.04-0.20);女生25(OH)D水平较男生更高(β=2.31,95%CI=0.96~3.66);晒太阳频率越高(β=0.99,95% CI=0.13 ~ 1.85)和11:00-12:59户外活动时间越长(β=0.93,95%CI=0.27~1.58),25(OH)D水平越高.结论 青少年维生素D缺乏十分普遍,食用含维生素D相对高的食物不能有效提高25(OH)D水平,而经常晒太阳和增加有效户外活动时间可有效提高维生素D水平.
作者:罗欢;吴婷;王锐烽;汝燕峰;贾乐元;袁姗姗;朱鹏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