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银潮;李辉;黄亚琴;丁可;陈洁平;张涛
目的 了解女大学生经前期综合征(PMS)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为高校女生生殖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经前期综合征量表、自编基本情况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及生活质量量表,对方便整群随机抽取的辽宁省锦州市3所大学856名女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女大学生经前期综合征的患病率为32.7%.患PMS的女大学生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低于未患PMS的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着PMS的严重性增加,生活质量量表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领域的得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生理健康和环境领域的得分虽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k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痛经、初潮年龄、消极应对方式、对月经态度、学习压力是影响经前期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因素.结论 经前期综合征在女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某些领域的生活质量.学校应当对女大学生提供生殖健康教育.
作者:喻琴;王红霞;宫建美;单福兵;李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S)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能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1-7],还能通过具体效能感产生间接影响[3,8].社会支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9],具有较高RES的个体往往可以更好调节自我情绪和理解他人情绪,人际困扰比较少,从而拥有更多亲密关系[10-11].人格因素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内部因素[9].心理韧性是一种以克服和战胜逆境并恢复常态的能力为特征的人格特质[12].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可以预测积极情绪和总体幸福感[13].
作者:黄时华;温志敏;曾艳芬;李玉杰;杨耀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又称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是指对社交场合或在公众前演讲时存在显著、持续的紧张或恐惧,甚至出现回避行为[1].青春期是许多精神疾病发生的易感期,其中SAD是较为常见的情绪障碍,对他人负性评价的恐惧会严重干扰青少年人际交往[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社交焦虑障碍患病率为8.89%[3],高于国内大中学生及国外儿童青少年时点患病率.
作者:李甜甜;曹建琴;路文婷;李杨;杨军;李英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脊柱侧弯青少年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健康行为的关系,为学校、家庭和医院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定量表Ⅱ,对从广州市2所学校的2 132名初中生中筛查出的78名12~17岁脊柱侧弯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 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健康水平总均分(2.40±0.31)、健康职责(2.48±0.54)、体育运动(2.36±0.40)、压力管理(2.34±0.41)和附加题得分(2.46±0.45)均低于普通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73,2.974,3.411,3.234,3.865,P值均<0.05).相关分析显示,脊柱侧弯青少年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健康行为两两变量之间存有正相关(r=0.140~ 0.848,P值均<0.05).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脊柱侧弯青少年的自我效能在社会支持与健康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108,占总效应量的23.58%.结论 脊柱侧弯青少年健康水平有待提高,预防和干预时应多方位提高社会支持水平,增强自我效能感.
作者:张翠娴;项明强;侯晓晖;胡敏;梁义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儿童品行问题是指具有反复和持久性的侵犯他人权利,违反相应年龄社会规范和要求的行为.品行问题儿童可表现出说谎、偷窃、不服从等违反身份的行为,也可表现出打架、破坏公务、虐待动物等攻击行为[1],若不重视、未经干预治疗,可发展为品行障碍,并可进一步发展为青少年违法犯罪[2].品行问题原因复杂,涉及生物、社会及家庭等诸多因素[3],而家庭环境是儿童行为社会化发展的基础,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产生重大影响[4].据统计,在欧美国家儿童品行问题发病率为4%~10%.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机制加剧,近年来儿童品行问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5].为探讨家庭环境与儿童品行问题的相关性,笔者采用现况调查法研究家庭环境各因素与儿童品行问题的关系,希望能为儿童品行问题的预防提供科学的指导建议,从而降低儿童品行问题发生率.
作者:孙灯利;赵雅芬;冼丹霞;温国明;杨伟康;尹晓娜;吴传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宁波市流动儿童非致死性溺水伤害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为防控儿童溺水伤害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宁波市8所城区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一~九年级学生共7 673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宁波市学生溺水状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近1年中,771名(10.05%)流动儿童自我报告发生了非致死性溺水事件.61.84%的溺水事件发生在自然水体中,跌落/滑入(48.19%)是发生溺水主要的原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溺水知识知晓率(OR=0.99)、公办/公助学校(OR=0.67)、独生子女(OR=0.76)、家长护送上下学(OR=0.64)等可以降低非致死性溺水的发生率;男性(OR=1.25)、在无成人陪伴下在岸边玩耍或打闹(OR=1.36)、下水捕鱼(OR=1.69)、登船/划船(OR=1.48)、在不明水域跳水或潜水(OR=2.08)等会增加非致死性溺水的发生率(P值均<0.05).结论 流动儿童是发生溺水的高危人群,需要加强家长监护和社会大众的防溺水健康教育.
作者:朱银潮;李辉;黄亚琴;丁可;陈洁平;张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贵州省农村中小学教室卫生状况,为科学合理改造农村中小学教室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贵州省28个县140个乡镇266所学校1 567个教室进行监测,按学校卫生相关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1 567间教室,人均面积、教室前排课桌前缘与前黑板距离、教室后排课桌后缘距前黑板距离、教室内有2种不同高低型号或可调式课桌椅、黑板使用耐磨无光泽材料且完整无破损和眩光、黑板下缘与讲台地面的垂直距离、教室有灯管且垂直黑板、灯具距桌面悬挂高度、教室窗地面积比的合格率分别为21.06%,34.91%,95.34%,24.38%,91.13%,31.33%,36.25%,91.00%,89.28%.结论 贵州省农村中小学教室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和改善农村学校教室卫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作者:彭西英;张建华;李洪波;蒋励;向红;何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民国32年(194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体育委员会制订并发行了一本由当时的教育部长陈立夫签名签章的《学生体格标准》表册[1],全册共30页,详细记载当时我国中小学5~19岁男女学生身长、髋阔、体重平均数及各年龄身长、髋阔、体重对照表.该表册现存于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2]、吉林大学及吉林省图书馆[3].本文采用该表册中记录的1943年5~19岁学生身高、体重平均值数据与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中相同年龄的儿童少年身高、体重平均值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了解1943-2014年历经71年后我国儿童少年身高、体重生长的变化,为我国儿童青少年形态发育追踪研究及社会变迁分析提供参考.
作者:张艺宏;孙君志;李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同妒忌情绪状态下大学生的注意网络差异,为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方便选取的某大学99名大学生为被试,用回忆事件的情绪诱发法诱发妒忌组被试的妒忌情绪,通过注意网络测验范式,采用3(情绪状态:善意妒忌、恶意妒忌、中性情绪)×3(注意网络:警觉、定向、执行控制)的混合实验设计,考察大学生群体在不同妒忌情绪状态下的注意网络效率(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差异.结果 妒忌情绪状态、注意网络、妒忌情绪状态与注意网络交互作用的主效应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被试组在定向与控制执行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恶意妒忌组在3类箭头条件下反应时普遍长于其他组别.结论 善意妒忌会增强注意系统的定向功能;恶意妒忌情绪会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尤其是简单的区分任务;妒忌组更倾向于采取行动(善妒组提升自己,恶妒组毁灭他人)来解除自己的冲突矛盾.
作者:张潮;盛丽君;赵丽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近年来,随着超重肥胖、盐摄入量和静态活动的增加以及体力活动的减少,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993-2009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显示,6~17岁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率分别从1993年的6.1%和4.9%,增加到2009年的13.1%和11.7%[1],血压偏高率从1993年的7.6%增加到2009年的13.8%[2].儿童期血压水平具有长期“轨迹”现象,即儿童期血压处于高百分位的个体,到成年期仍有很大比例处于高百分位.一项长达24年的“北京儿童血压队列研究”表明,21.4%血压偏高的儿童会进展为成年期高血压[3].2008年的一项Meta分析表明,儿童期与成年期血压水平存在轻中度相关性(收缩压:r=0.38,舒张压:r=0.28)[4].
作者:席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回族、藏族儿童少年1995-2010年速度素质长期变化趋势,为促进少数民族学生体能素质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1995-2010年4次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中我国维吾尔族、回族、藏族7~17岁儿童少年的50 m跑成绩数据,采用DGM(1.1)模型进行2015和2020年的灰色预测.结果 1995-2010年间,维吾尔族男生50 m跑成绩平均降低了0.28 s,女生降低了0.62 s;回族男生50 m跑成绩平均降低了0.38 s,女生成绩降低了0.69 s;藏族男生50 m跑成绩平均增幅为0.04 s,女生降低了0.15 s.2015和2020年的预测结果为维吾尔族女生速度素质呈增长趋势,男生下降;回族男女儿童少年速度素质预测趋势均为下降;藏族男女儿童少年速度素质预测趋势均为增长.结论 维吾尔族、回族、藏族男、女生总的速度素质趋势随着年龄逐步提高,回族儿童少年速度素质好于维吾尔族和藏族.3个少数民族各年龄段学生50 m跑成绩大多数出现了降幅,变化不规律,具有一定民族差异性.
作者:喜悦;李红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云南省大学生非婚性行为现况,为制定大学生性行为综合干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云南省3所大学880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非婚性行为现况.结果 云南省大学生自报告性行为发生率达22.07%(141名),男生高于女生(x2=58.92,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性行为的发生呈增高的趋势(x2=6.52,P<0.05).在141名有过性行为的大学生中,有16.31%的大学生首次性行为在13岁以前,有14.18%首次性行为年龄为13~17岁;有48.94%存在多性伴现象,有48.23%的学生在近一次发生性行为时未使用避孕套,有19.86%的学生曾经怀孕或使他人怀孕.结论 云南省大学生的非婚性行为情况较为严重,性行为低龄化和不安全性行为现象严重,性病及艾滋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作者:杨云娟;王永兴;刘宏;戴璟;马涛;常利涛;李澍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免疫功能不够完善,是多种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1].学生因病缺课是青少年健康受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2].学生因病缺课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形成,也影响学校教学计划的实施[3].为掌握浙江省台州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状况,笔者于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对台州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监测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现将相关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周潇潇;王子睿;杨淑;陈赓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儿童青少年静坐行为现状及对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健康行为干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中文修订版“学龄儿童健康行为”问卷对北京市6个区县5 876名11,13,15岁儿童青少年的静坐行为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儿童青少年上学日和周末静坐行为总时间分别为3.75和8.03 h,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做作业是上学日静坐行为的主要来源,占64.9%;看电视、用计算机和玩游戏所占比例仅为21.0%,8.5%和5.3%.周末做作业时间所占比例下降至39.0%,视屏时间比例增加.11,13,15岁儿童青少年上学日视屏时间>2h的比例分别为37.9%,29.3%和19.8%,而周末视屏时间>2 h的比例分别为79.9%,85.1%,87.0%.结论 北京市儿童青少年静坐行为状况不容乐观,尤其做作业时间过长.教育与卫生部门应该针对青少年静坐行为特点开展健康行为教育工作.
作者:李培红;吕燕;王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时所认为、感受和表现出的特定方式,以及与子女互动时带有情感的一系列行为[1-2].教养方式一直是研究儿童心理、行为等问题时关注的重点,众多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代的身心健康有关3-4].个体接触早的是处于微观系统的家庭,并且对其影响持久[5],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教养实践对儿童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教养方式从字面含义来说,既包含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又有抚育之意,充分体现了父母在儿童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左阿珠;陶兴永;陶芳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南阳地区回族6~ 15岁中小学生躯干、四肢脂肪与总体脂肪关系的年龄变化特点,为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身体成分分析仪对南阳市9所回族学校6~15岁中小学生进行体成分测量,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南阳市回族6~15岁期间女生脂肪率及躯干脂肪量均高于男生,男生脂肪率高为16.6%,女生高为28.0%.6~9岁男生脂肪量高于女生,10~15岁女生脂肪量高于男生,且男、女生脂肪率及脂肪量在10岁以后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南阳市回族6~15岁男生和6~11岁女生躯干脂肪量、上肢脂肪量、下肢脂肪量与总脂肪量具有高度相关性(r值均>0.9),但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12~15岁女生躯干脂肪量与总脂肪量具有高度相关性(r值均>0.9),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上肢、下肢脂肪量与总脂肪量仅具有中度相关性(0.5<r<0.8),但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男女生总脂肪量与各部位脂肪量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通过腹部皮褶厚度能准确推测南阳回族12岁后女生的总脂肪量.
作者:王卿;梁胜;徐国昌;刘荣志;陶俊良;徐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意识特征及其背景影响因素,为学习困难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江西省3城市6所小学1 354名四~六年级小学生,采用学习障碍儿童筛查量表、Piers-Harris自我意识量表和自编问卷进行测评.结果 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意识得分低于正常儿童(t=-13.20,P<0.01),自我意识总分偏低者(得分<46分)比例高达64.79%.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意识总分方面,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t=-2.32,P<0.05),母亲民主型教养方式高于权威型、专断型和溺爱型家庭(F=-2.32,P<0.01),自我意识总分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留守儿童、父母文化水平及父亲教养方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自我意识量表行为因子得分上非独生子女、非留守儿童高于独生子女与留守儿童(t值分别为-2.01,-2.33,P值均<0.05);自我意识量表智力与学校情况因子得分上父母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儿童得分高于其他文化水平的儿童(F=-3.86,P<0.05);自我意识量表焦虑因子得分上男生、城镇生源、非独生子女的学习困难儿童高于女生、农村生源、独生子女的儿童(t值分别为4.98,2.57,-3.09,P值均<0.05),母亲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儿童高于其他教养方式的儿童(F=3.21,P<0.05);自我意识量表合群因子得分上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t=-2.88,P<0.01),父亲民主教养方式、母亲民主教养方式高于父母其他教养方式儿童(F值分别为3.24,2.77,P值均<0.05);自我意识量表幸福与满足因子得分父母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高于其他文化水平、母亲民主型教养方式高于其他教养方式(F值分别为3.70,8.63,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母亲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意识的因素(B=2.58,P<0.01).结论 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意识亟待提高,母亲教养方式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刘小珍;李奕慧;唐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2014年贵州省不同民族中小学生乳、恒牙龋齿患病情况,为制定学生龋齿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手册”中龋齿的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于2014年9-11月对贵州省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和水族5个民族的7,9,12,14岁中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进行检查.结果 2014年贵州省5个民族学生乳牙患龋率为49.76%,龋均为2.01;恒牙患龋率为22.35%,龋均为0.51.各民族间学生乳、恒牙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3.67,34.71,P值均<0.01),且恒牙患龋率均为女生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龋齿充填率乳牙为2.22%,恒牙为0.83%,不同民族学生乳、恒牙龋齿充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1.42,117.75,P值均<0.01).随年龄的增长,学生乳牙龋均呈下降趋势,恒牙龋均呈上升趋势.结论 贵州省不同民族中小学生患龋情况不容乐观,各民族龋病防治工作发展不平衡.口腔卫生保健工作需进一步推进.
作者:彭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灾后不同时期学生应激状态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为改善灾后学生人群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于2012年和2014年,对整群抽取的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灾后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从2012年的23.1%降到2014年的10.4%,两年间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439,P<0.01);抑郁症状发生率从92.3%降到了72.0%,两年间抑郁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097,P<0.01);焦虑症状发生率从50.2%降到27.1%,两年间焦虑症状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6.699,P<0.01).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前测PTSD能较好预测以后PTSD的发生(β值为-0.13,0.13,P值均<0.05).结论 随时间推移,灾区学生心理状况有明显改善,可能是受到时间因素、社会支持、负性生活事件和学生自身心理生理成长的调节作用.
作者:魏青;曹云飞;廖彩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身体自尊和恋爱暴力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恋爱暴力现状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身体自尊量表和冲突策略量表,对分层整群抽取的苏州地区3所大学58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应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学生恋爱暴力行为发生率较高,其中精神暴力发生率为42.2%,躯体暴力发生率为28.4%,性胁迫发生率为12.6%,伤害发生率为16.2%,男生的恋爱暴力发生率高于女生;综合院校和工科类院校大学生恋爱暴力发生率高于医学类大学生;高年级比低年级学生有更多协商行为.身体自尊除了与协商呈正相关以外,与恋爱暴力的精神暴力、躯体暴力、性胁迫、伤害维度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身体吸引力能负向预测精神暴力、躯体暴力和伤害,能正向预测协商(B值分别为-0.928,-0.627,-0.542,3.614,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的身体自尊与恋爱暴力相关,身体吸引力对恋爱暴力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作者:赵谦;范晴岚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