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阶段—决策”模型下医学生心理求助行为分析

张丝艳;徐震雷;官锐园

关键词:模型, 心理学, 学系, 医学, 学生, 行为研究
摘要:目的 通过比较心理困扰未求助组和主动求助组在心理求助行为“阶段—决策模型”中的差异,分析阻碍医学生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原因,为使医学生能够进行心理求助行为提供有效措施.方法 用方便整群取样的方法选取某医学院的731名学生,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以及自编的医学生心理求助行为调查表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筛出存在心理问题但不愿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15名作为未求助组,另选取该校主动前往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求助学生作为求助组,并分为轻症求助组57名和重症求助组51名.结果 在心理问题的知觉阶段,未求助组生理失调影响心理状态的选择率(48.89%)与轻症求助组(2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89,P=0.013).在自助性评估阶段,未求助组(40.00%)与轻症求助组(21.64%)在心情不好时采取回避的选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58,P<0.01).在他助性评估阶段,关于何种情况应进行心理咨询,未求助组(13.33%)比轻症求助组(61.40%)更少的选择“想要探索和完善自己”(x2=10.984,P<0.01);另外,相对于2个求助组,未求助组更多的选择希望心理咨询师提供“托付和拯救”(x2轻=10.777×x2重=4.086,P值均<0.05),更多的选择“不了解心理咨询,不明白如何启步”(x2轻=33.805,x2重=8.656,P值均<0.01).结论 心理求助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有困扰但未求助者与主动求助者相比更倾向于被动、回避、抱有侥幸态度的应对方式,表现出更多与他人的隔离、对他人评判的担忧和介意,以及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和不切实际的期待.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宁夏中小学生视力不良与体格发育关系

    目的 分析宁夏中小学生视力不良与体格发育的关系,为探讨防治视力不良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3年分层整群抽样调查宁夏银川市和吴忠市8~17岁中小学生9 784名,调查其视力状况、体格发育水平.结果 8~ 17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62.9%,男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7.9%,女生为6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208,P=0.000).16~17岁年龄组视力不良检出率高(84.1%),14~ 15岁年龄组次之(75.9%).视力正常组与视力不良组比较,10~15岁男生视力不良组身高高于视力正常组,10~13岁女生视力不良组身高高于视力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围均值12~15岁男、女学生视力不良组大于视力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15岁男、女学生BMI值视力不良组大于视力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中小学生体格发育速度较快,但视力不良的快速上升也不容忽视.应加强学校的近视防控工作.

    作者:吴婉君;赵芮;吴文军;田彦军;赵海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河南省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现况及原因分析

    目的 了解河南省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现况,为开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河南省参加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46 408名9~18岁中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与生活方式问卷调查.结果 仅有16.4%的中小学生平均每天体育锻炼1h以上;体育锻炼>1h的男生(18.8%)高于女生(14.0%)(P<0.05);高中生(10.3%)低于小学生(22.3%)和初中生(15.3%)(P<0.05).有16.3%的学生称上体育课时“不出汗、很轻松”,上体育课时“出汗、比较累”和“大汗淋漓、很累”的男生比例(22.6%)高于女生(19.0%)(P<0.05).调查对象认为同学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首位原因是怕累、怕吃苦(58.8%).29.7%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很吃力,9.0%的学生平均每天视屏时间在2h以上,34.1%学生的父母在业余时间都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结论 河南省中小学生体育锻炼1h的报告率较低,其中高中生和女生更低.怕累怕吃苦、课业负担重、视屏时间长、学校和家庭缺乏体育锻炼氛围是学生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鲜;娄晓民;孙经;王瑞娟;郭蔚蔚;李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宁海县2009-2013年幼儿园儿童蛲虫感染状况调查

    蛲虫病是儿童常见的寄生虫病,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机构的儿童感染率常较高[1].患儿常表现为烦躁不安、食欲减退、夜间磨牙、消瘦,年龄较小的幼儿更有夜间睡眠不安宁、反复哭吵的现象[2].蛲虫病易反复感染,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掌握蛲虫病的流行状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非常必要[3].为掌握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幼儿园儿童蛲虫的感染情况,宁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寄生虫病防控人员于2009年4月-2013年10月对宁海县各乡镇(街道)的公办幼儿园和部分民办幼儿园入园儿童开展蛲虫感染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斌;俞谊江;顾敏霞;郑静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蚌埠市某医院2003-2013年学龄前儿童气管异物发生情况

    目的 对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3-2013年学龄前儿童气管异物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为预防小儿气管异物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3-2013年气管异物患者资料,采用病案分析研究方法,分析不同年份、年龄以及城乡学龄前儿童气管异物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样本1 118例,其中男童734例(65.65%),女童384例(34.35%),男童发生气管异物的例数高于女童(x2=109.57,P<0.01);城市学龄前儿童190例(17.05%),县乡928例(82.95%) (x2=487.16,P<0.01).气管异物主要发生在3岁及以下儿童(914例,81.76%),高于3岁以上儿童(x2=768.12,P<0.01).异物种类主要为瓜子(55.73%)和花生(27.86%).自2007年以来,蚌埠市学龄前儿童气管异物发生呈逐年下降趋势(x2=145.78,P<0.01).结论 蚌埠市学龄前儿童气管异物发生情况呈逐年下降趋势,男童、3岁以下儿童和农村儿童是避免气管异物发生所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作者:张小磊;王辅之;王文忠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北京市6~18岁儿童青少年LMS法体脂百分位数参考值分析

    目的 采用LMS法拟合北京市6~18岁儿童青少年体脂率百分位数参考值曲线,为进一步制订儿童青少年体脂率肥胖判定标准及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北京地区抽取7 435名6~18岁儿童青少年,采用生物电阻抗方法(BIA,Inbody230)对北京市7 435名6~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成分测定,应用LMS chartmaker软件分别拟合男女生体脂率随年龄变化的百分位数曲线图.以P3,P10,P15,P20,P25,P50,P75,P80,P85,P90,P97作为参考曲线.结果 6~12岁儿童青少年在相同年龄段内男女生体脂率性别差异较小,但13~18岁男女生体脂率存在性别差异(P值均<0.01).百分位数曲线显示,6~11岁男生体脂率随年龄缓慢增长,11 ~ 15岁明显下降,15岁以后保持平稳状态,而女生体脂率在6~18岁呈现随年龄增长而持续增长的趋势.结论 用LMS方法构建的体脂率百分位数曲线可正确反映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普及LMS方法对于制订与健康体质相关的儿童青少年百分位数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红娟;杨柳;张楠;庄程;孔振兴;张一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贵阳市属中学学生2002-2011年视力不良动态分析

    目的 分析贵阳市属中学学生视力不良10 a动态变化情况,为预防控制学生视力不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贵阳市属中学学生2002-2011年视力不良检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贵阳市中学生2002-2011年视力不良检出率总体呈上升趋势(x2趋势=3 597.694,P<0.01),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总体随年龄增加而增高(P<0.01),各年份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均高于男生(P值均<0.01);重度视力不良构成比总体呈升高趋势(x2趋势=4 042.827,P<0.01).结论 贵阳市属中学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总体呈逐年升高趋势.学生视力不良防控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作者:李静;钟超;邓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一起高校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2014年3月1日19:00左右,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某高校部分学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认是一起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事件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胡连鑫;胡菡琼;游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阶段—决策”模型下医学生心理求助行为分析

    目的 通过比较心理困扰未求助组和主动求助组在心理求助行为“阶段—决策模型”中的差异,分析阻碍医学生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原因,为使医学生能够进行心理求助行为提供有效措施.方法 用方便整群取样的方法选取某医学院的731名学生,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以及自编的医学生心理求助行为调查表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筛出存在心理问题但不愿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15名作为未求助组,另选取该校主动前往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求助学生作为求助组,并分为轻症求助组57名和重症求助组51名.结果 在心理问题的知觉阶段,未求助组生理失调影响心理状态的选择率(48.89%)与轻症求助组(2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89,P=0.013).在自助性评估阶段,未求助组(40.00%)与轻症求助组(21.64%)在心情不好时采取回避的选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58,P<0.01).在他助性评估阶段,关于何种情况应进行心理咨询,未求助组(13.33%)比轻症求助组(61.40%)更少的选择“想要探索和完善自己”(x2=10.984,P<0.01);另外,相对于2个求助组,未求助组更多的选择希望心理咨询师提供“托付和拯救”(x2轻=10.777×x2重=4.086,P值均<0.05),更多的选择“不了解心理咨询,不明白如何启步”(x2轻=33.805,x2重=8.656,P值均<0.01).结论 心理求助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有困扰但未求助者与主动求助者相比更倾向于被动、回避、抱有侥幸态度的应对方式,表现出更多与他人的隔离、对他人评判的担忧和介意,以及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和不切实际的期待.

    作者:张丝艳;徐震雷;官锐园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圆锥角膜学生患者长期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效果评价

    目的 分析圆锥角膜学生患者长期配戴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RGP)对角膜散光和角膜曲率的影响,进而探讨RG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确诊为圆锥角膜的学生患者46例(72只眼),在RGP验配过程中同时进行框架眼镜的验配,比较两种手段对圆锥角膜患者视力矫正的效果.在患者长期持续配戴RGP1 ~3 a后,观察其视力、散光度数和角膜曲率的变化,从而分析长期配戴RGP对圆锥角膜患者视力、散光度数和角膜曲率的影响.结果 配戴RGP矫正的患眼视力达到4.8以上的有68只,占94.44%;而利用框架眼镜矫正的患眼视力达到4.8以上的41只,占56.94%,RGP矫正视力效果优于框架眼镜(x2=27.517,P<0.05).初始配戴RGP,配戴RGP至少1 a后,矫正视力由(0.88±0.80)变为(0.92±0.1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P>0.05),RGP对圆锥角膜学生患者视力的矫正效果是稳定持久的.散光度数大于3.00 D的患者由配戴前的(-5.59±1.87)D降至(-4.95±2.83)D,RGP可以有效的降低圆锥角膜学生的散光度数(t=5.64,P<0.05).圆锥角膜学生持续配戴RGP1,2,3a后分别与初始配戴前比较,角膜前表面平曲率(MinK)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陡曲率(MaxK)均有所减小(P值均<0.05).结论 圆锥角膜患者长期配戴RGP可以获得理想、稳定的矫正视力,且效果优于框架眼镜;RGP能有效延缓或控制圆锥角膜的病情进展;配戴RGP患者长期随访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作者:张蕾;周艳峰;刘才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健康信念模式和自我效能理论在超重女中学生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和自我效能理论教育对超重女中学生健康信念、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生理生化指标以及身体成分的影响,为青春期学生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72例超重女中学生为前期在贵阳市4所寄宿中学筛查获得,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进行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教育,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指导,随访1a考察两组受试学生的健康信念量表评分、自我效能量表评分、健康调查量表评分、生理生化指标及身体成分变化.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分别有35和36名学生完成随访.干预后,干预组学生健康信念评分总分(75.39±12.68)和自我效能量评分总分(82.74±13.45)均高于对照组(63.99±12.64,70.91±13.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612,-8.166,P值均<0.05);干预组学生总体健康(76.74±15.42)、生命活力(68.36±17.87)、社会功能(75.38±19.16)、情感职能(71.21±18.32)、精神健康评分(74.04±15.07)均高于对照组(44.21±10.67,47.11±18.86,63.52±16.64,49.91±19.35,55.21±18.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110,-7.614,-5.596,-8.612,-2.767,P值均<0.01);干预组学生身体脂肪百分比(22.2±3.7)%低于对照组(25.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信念模式和自我效能理论教育可以提高超重学生的生活质量,增强体重控制意念和效果,值得进一步实践和推广应用.

    作者:罗琳;姚鑫;黄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宜昌市夷陵区幼儿园儿童忽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3~6岁儿童忽视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儿童忽视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抽取宜昌市夷陵区抽取4所幼儿园1 939名3~6岁的儿童,应用“中国3~6岁城区儿童忽视评价量表”进行评价,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受忽视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儿童总忽视率为52.21%,总体忽视度为(46.58±9.06).不同性别和年龄儿童的总忽视率和总忽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年龄儿童在医疗忽视方面的忽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004,P<0.01),6岁低(8.72%),4岁高(18.84%).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儿童忽视有关联的因素有亲子关系、母亲周末是否与孩子一起玩耍、儿童犯错误时父母的态度、儿童遇到困难时父母的态度、儿童与同伴相处的情况.结论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儿童忽视率相对较高,应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

    作者:罗妮娜;孔丽华;王佳;蔡小露;肖同楚;屈克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青海高海拔地区农村寄宿中小学生贫血状况

    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儿童的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儿童身体和智力发育,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成绩下降等[1],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寄宿制学校学生属于缺铁性贫血的高危人群.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表明,一些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贫血患病率达30%~40%[2].为此,2013年笔者对青海省3 084名一至九年级寄宿制学生的贫血状况进行了监测,报道如下.

    作者:星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生态移民初中生文化融入与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生态移民初中生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的关系以及文化融入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为生态移民初中生教育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和文化融入问卷对宁夏贺兰443名生态移民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生态移民初中生移民认同得分(4.75±0.78)高于老家认同(37.4±0.82),学校喜欢得分(3.17±1.01)高于学校回避(2.72±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22,5.84,P值均<0.01);生态移民初中生学校喜欢与社会支持和移民认同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8,0.25,P值均<0.01),与老家认同呈负相关(r=-0.11,P<0.05);学校回避与社会支持和移民认同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3,-0.19,P值均<0.01),与老家认同呈正相关(r=0.21,P<0.01);移民认同和老家认同分别对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关系具有增强和减缓作用(β值分别为0.55,-0.41).结论 生态移民初中生文化融入和学校适应状况整体良好,文化融入对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作者:丁凤琴;景娟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青少年健康素养研究现状与进展

    青少年健康素养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民的健康素养状况.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偏低,15~25岁年龄组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仅为8.41%[1].为了解青少年健康素养研究现状和进展,分析主要问题,本文对当前健康素养和青少年健康素养研究相关内容进行了综合阐述,以便为今后相关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程丽楠;李娟;崔文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合肥安庆两市2012-2014年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安徽省2012-2014年青年学生人群的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艾滋病、梅毒、丙肝感染情况,为制定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于2012-2014年抽取安徽省高校青年学生4 842名,进行问卷调查和艾滋病、丙肝及梅毒3项血清学检测.结果 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9.8%,不同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年份增长呈递减趋势(x2=10.352,P<0.01).有过性行为的比例为5.2%(241/4 637);首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比例为31.3%;在各类性伴中近1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比例和近1 a性行为中“每次使用安全套”比例均较低,其中临时性伴和商业性伴中“每次使用安全套”比例均不足30%.近1a接受过艾滋病检测的比例为3.2%(157/4 834).血清检测未发现HIV抗体阳性,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04%,HCV抗体阳性率为0.12%.结论 安徽省青年学生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整体水平不容乐观,仍有不安全性行为且预防艾滋病感染意识较薄弱.亟待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人群的艾滋病健康干预力度.

    作者:肖永康;程晓莉;苏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东北某城市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东北某城市小学生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小学生行为问题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东北某城市2所小学的一~六年级1 140名小学生的家长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采用困难与长处量表调查小学生行为问题.结果 1 140名小学生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为7.8%,男生为8.3%,女生为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57,P=0.550).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关系问题和社会行为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7.2%,6.1%,15.9%,30.5%,11.5%.L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亲职教育方式过度反应、敌意、较少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父母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均为小学生困难总分异常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56,1.107,2.167,5.173,P值均<0.05).结论 小学生中行为问题突出,应重视在家庭、学校、社区综合开展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活动.

    作者:赵晓侠;陈晶琦;冯亚男;李景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六安市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睡眠质量调查

    睡眠是个体的一种重要生理活动,人类的睡眠占整个生命周期的1/3.睡眠作为一种生理功能,对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升学、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大,高中生的睡眠质量已经成为影响中学生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指出,10%~23%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质量问题[1],睡眠不足严重影响了高中生的学习效率,尤其是学习压力较大的高三学生.本研究旨在调查高三学生的睡眠质量,为改善高三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朱道民;董毅;张爱国;李慧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石家庄某中学一起聚集性结核病疫情调查

    结核病属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存在结核病传染源的情况下,群体环境更容易发生结核菌的传播.学生由于生长发育、学习压力以及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是结核病多发人群[1-2],近年来时有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报道[3-5].2011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河北省石家庄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结核病暴发疫情,累计报告病例43例.石家庄市疾控预防控制中心接到通知后,立即组织人员赴该校及就诊医院进行调查,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6]和《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试行)》[7]要求,对此次疫情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朱建良;何立新;郭付爱;李亚楠;郭默然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深圳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现况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现况,为促进儿童保健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分层抽样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调查317所托幼机构.结果 卫生保健评价合格报告率为53.2%.保健室配备率为100%,保健医生配备率为100%,园医与儿童配比为1∶214,炊事员与儿童配比为1∶91,保育员与儿童配比为1∶31.315所提供膳食且均有《餐饮服务许可证》及提供食谱,99.0%进行膳食营养计算,99.4%有食物留样.在园儿童与工作人员年体检率为100%,卫生保健制度齐全检出率为93.1%,保健表格资料齐全检出率为89.3%;87.0%托幼机构硬件设施、设备、安全措施等配置率达标,94.6%达到个人卫生要求.卫生间配置达标率低,其中低的是水龙头达标率28.4%.结论 深圳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整体水平较好,但中心区与周边区水平不均衡,与国家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需进一步加强托幼机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和硬件配备,保障儿童身心健康.

    作者:邱双燕;刘一心;雷雨;李海飞;黄桂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正常体质量青少年静息能耗预测方程有效性研究

    目的 检验3种静息能量消耗预测方程对正常青少年静息能耗预测的有效性,为准确评价中国青少年静息能量消耗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间接测热法对40名11~15岁正常体质量青少年的静息能量消耗进行测量,并用Bland-Altman法检验Harris-Benedict (H-B)预测方程、FAO/WHO/UNU预测方程(10~18岁)和Schofield预测方程(10~18岁)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一致性.结果 3个预测方程的相对误差率,男生在29.4%~33.2%之间,女生在37.5% ~ 38.1%之间;男、女生3个预测方程的预测值均低于实测值(P值均<0.01).根据(实测值±10%)的临床可接受范围的标准,男性和女性静息能耗的临床可接受范围分别是(-220.3~220.3)kcal/d和(-209.7~ 209.7)kcal/d;3个预测方程与实测值残差的95%一致性界限均超出了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实测值与预测值残差男生为(630.5~701.5) kcal/d;女生为(747.8~757.0) kcal/d.结论 H-B、FAO/WHO/UNU和Schofield静息能耗预测方程均低估了正常体质量青少年的静息能量消耗,预测方程不能有效预测正常体质量青少年的静息能量消耗.建议应通过实测的方式进行静息能耗的评估.

    作者:周铁成;朱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