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南京某高校2010-2014年大学生因病住院患者疾病谱分析

李慧;徐桂华

关键词:大学, 学生, 住院, 统计学
摘要:目的 分析南京某高校2010-2014年在校大学生因病住院患者疾病谱,为高校健康教育及制定相关医疗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某高校校医院2010-2014年住院病历以及校外上级医院回校报销单等,进行分类、整理、录入、分析.结果 导致在校大学生因病住院主要病种的前4位依次为肺炎、外伤、气胸、水痘,5a累计发病率分别为6.94‰,6.34‰,5.61‰,5.44‰.在前10位主要病种中,呼吸系统感染及传染类疾病所占的比例大,为35.57%;其次是外伤及气胸类疾病,占28.86%.外伤、气胸等疾病的发病率均为男生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16.349,35.571,P值均<0.01),但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的发病率则是女生高于男生(x2=18.267,P<0.01).按年份分组分析,近年来肛肠类疾病的发病率总体存在上升趋势,而水痘类传染病的发病率总体在下降.结论 导致大学生因病住院的主要疾病为呼吸系统感染及传染类疾病、外伤、气胸及消化系统疾病,疾病分布存在男女差异,近几年主要病种发病趋势有一定变化.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中小学生突发事件应急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中小学生由于安全知识匮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近年来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关注[2].《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截止到2011年,我国共有普通小学32.01万所,在校学生10 564万人;初中学校5.94万所(其中职业初中0.03万所),在校生5 736.19万人”[3].

    作者:翟燕雪;刘堃;高涵;张林;陈卓;郭雨;郭丽娜;郭启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体育锻炼和睡眠质量交互作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

    目的 探讨体育锻炼、睡眠质量以及两者交互作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干预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合肥某大学大一至大三4 747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体育锻炼的一般情况、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结果 4 747名大学生中,男生每周有3d及以上体力活动达lh和每周有ld及以上参加强健肌肉训练的报告率(38.0%,56.6%)均高于女生(21.6%,21.9%)(x2值分别为151.201,559.985,P值均<0.01);城市学生参与中等和大运动量人数比例(34.1%)多于农村学生(29.1%) (x2=17.535,P<0.05).睡眠障碍总检出率为9.8%,男生为9.2%,女生为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82,P>0.05);心理病理症状的总检出率为17.3%,男生为18.9%,女生为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92,P<0.05).有睡眠障碍的学生心理病理症状检出率(42.5%)高于无睡眠障碍的学生(14.6%)(x2=226.425,P<0.0l).体育运动量和睡眠质量的交互作用与心理病理症状之间存在相关性,无睡眠障碍且运动量越大的大学生心理病理症状的检出率越低(P值均<0.01).结论 有睡眠障碍的大学生中,体育运动量越小心理病理症状检出率越高.对其进行体育锻炼干预或可有助于降低心理病理症状的发生率.

    作者:张昱堃;伍晓艳;陶舒曼;张诗晨;苏普玉;张曼;郝加虎;陶芳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分类树模型与Logistic回归在儿童高血压预测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分类树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郑州市儿童青少年血压的影响因素,为青少年高血压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郑州市7~17岁学生4 400人体质调研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分类树模型及Logistic回归对儿童高血压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建立预测模型并运用ROC曲线比较2种模型优劣.结果 郑州市儿童高血压患病率较低,为6.5%,男女血压偏高发生率分别为12.4%,1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4,P>O.05);肥胖与超重儿童高血压发生率大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14,P<0.05);Logistic回归显示超重肥胖与血压关系密切,超重青少年患高血压风险是正常体重的2.118倍(OR=2.118,95%CI=1.492~ 3.007),肥胖青少年患高血压的风险为正常体重的6.933倍(OR=6.933,95%CI=5.183~9.273);分类树模型和Logistic回归均显示超重、肥胖是儿童高血压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分类树模型对儿童高血压预测效果较好,可作为Logistic回归模型的补充.

    作者:晁灵;李然;梁利花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早餐对大学生认知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究早餐对大学生视空间工作记忆、反应时及脑力工作能力的影响,为高校学生早餐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以广州市某医学院校69名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不吃早餐,32名)和对照组(吃早餐,37名),用Corsi积木点击测验的变式设计测试视空间工作记忆;用E-Prime 2.0反应时测定软件测定反应时;用剂量作业试验测定脑力工作能力.分别于上午8:30和11:00进行前后2次测试.结果 视空间工作记忆、反应时2次组间比较,对照组成绩均比实验组好,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自身前后测试比较显示,两组视空间工作记忆第2次成绩均比第1次好(t值分别为-2.67,-2.77,P值均<0.05),但反应时2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脑力工作能力2次组间比较显示,阅字速度、脑力工作能力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2次测试实验组脑力工作能力测试的错误率均小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40.406,7.359,P值均<0.01).两组自身对照结果均为第2次错误率高于第1次,而阅字速度、脑力工作能力指数均为第2次优于第1次,且3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饥饿状态下,视空间工作记忆、反应时及脑力工作能力均受到影响,但因练习效应干扰等原因,仍不能确定早餐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程度.

    作者:梁小红;王庆雄;杜坤;王晓波;黄晓霞;陈昕;华丽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杭州市部分高校大学生慢性病预防知识和行为现状分析

    目的 了解大学生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大学生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杭州市6所高校922名大学生进行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有58人(6.29%)具有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居住地及平均绩点大学生具备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555,17.945,48.893,8.928,9.995,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专业、居住地是大学生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具有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OR=2.018);大三、大四和大五比大一的学生更具有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OR值分别为4.441,3.746,7.928);医科比文科更具有慢性病预防(OR=6.037);农村高于城镇(OR=0.426).大学生获取慢性病预防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电视或互联网(21.65%)、报刊或杂志(16.33%)、同学或朋友(9.80%)以及家人(9.08%).结论 高校大学生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水平较低,学校、家庭和社会应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干预措施,以提高大学生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

    作者:周伟洁;毛晨峰;马海燕;王晓培;赵雅婷;严梦凡;翁小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深圳市2011-2013年学校及幼儿园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2011-2013年学校及幼儿园传染病暴发疫情流行特征和规律,为制定疫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2011-2013年学校及幼儿园传染病暴发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深圳市2011-2013年学校及幼儿园传染病暴发疫情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占68.92%.疫情平均持续时间为6.74 d,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占88.41%,而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占93.21%.传染病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3~6月(50.50%)和11~12月(30.63%).结论 学校和幼儿园是深圳市传染病暴发疫情的主要发生场所,加强监测和免疫接种工作是控制暴发疫情的重要措施.

    作者:秦彦珉;梅树江;孔东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杭州市儿童教育干预对安全步行知晓率影响效果评估

    目的 分析杭州市儿童安全步行知识知晓情况及心理状态,评估儿童安全步行健康教育模式.方法 多阶段随机整群抽取杭州市4个区8所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1 184名,对其进行现场教学授课与亲身体验相结合的“儿童安全步行”集体教育干预2h,干预前后采用一致的教学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儿童安全步行健康干预前杭州市4个区儿童在安全步行各方面知晓率除过马路停靠点和特殊情况过马路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4个区儿童交通安全步行各方面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项目开展后,儿童安全步行不同方面知晓率均有提升(P值均<0.01).分性别分析,男、女儿童安全步行认知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值均<0.01).分年级分析,不同年级儿童的知晓率也均有提高(P值均<0.01).干预前儿童过马路时“一点也不担心”的占19.1%,干预后占17.5%,但于预前后儿童的心理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29,P>0.05).结论 对儿童进行短期安全步行教育效果显著.还需采取定期长效教育干预机制,处理儿童步行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以不断强化儿童安全步行教育干预的效果.

    作者:吴欧;徐晨怡;刘庆敏;曹承建;罗军;赵鸣;王琳;胡锦峰;赵琪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南京某高校2010-2014年大学生因病住院患者疾病谱分析

    目的 分析南京某高校2010-2014年在校大学生因病住院患者疾病谱,为高校健康教育及制定相关医疗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某高校校医院2010-2014年住院病历以及校外上级医院回校报销单等,进行分类、整理、录入、分析.结果 导致在校大学生因病住院主要病种的前4位依次为肺炎、外伤、气胸、水痘,5a累计发病率分别为6.94‰,6.34‰,5.61‰,5.44‰.在前10位主要病种中,呼吸系统感染及传染类疾病所占的比例大,为35.57%;其次是外伤及气胸类疾病,占28.86%.外伤、气胸等疾病的发病率均为男生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16.349,35.571,P值均<0.01),但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的发病率则是女生高于男生(x2=18.267,P<0.01).按年份分组分析,近年来肛肠类疾病的发病率总体存在上升趋势,而水痘类传染病的发病率总体在下降.结论 导致大学生因病住院的主要疾病为呼吸系统感染及传染类疾病、外伤、气胸及消化系统疾病,疾病分布存在男女差异,近几年主要病种发病趋势有一定变化.

    作者:李慧;徐桂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中国学生健康状况监测及学校卫生监测体系建立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1]第二条明确指出,监测学生健康状况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学校卫生监测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通过长期、系统、定时、定点地收集有关学生健康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各种资料,掌握学生健康现状和规律,为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治、制定学生保健措施提供资料和依据,促进基层学校卫生工作的改善,加快学校卫生工作的发展和提高.

    作者:马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中学生学校心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问卷初步编制

    目的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学生学校心理环境指标体系并编制相应问卷,为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有关学校心理环境的文献进行较全面的检索和分析,确定量表的理论框架,建立条目池;经专家论证、小样本的预调查,对条目进行修改,形成正式调查版本(64个条目)并对3 77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通过专家咨询、条目分析、因子分析法筛选条目,形成正式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 通过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得到2轮专家咨询的各项系数均在0.75以上,表明该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条目分析没有删除条目,因子分析删除4个条目,终形成由60个条目组成的问卷;全量表的克伦巴赫系数为0.883,分半系数为0.765;各维度的克伦巴赫系数在0.748~0.883之间,分半信度在0.60~0.812之间,说明量表具有比较可靠的信度.结论 中学生学校心理环境量表的条目质量及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

    作者:卞晨阳;李小芳;陈艳琳;黄娟;马玉巧;余毅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创建学校无烟环境对中学生吸烟知信行的影响

    目的 比较深圳市创建学校无烟环境活动前后中学生吸烟认知、态度、行为水平变化情况,评估创建活动效果,为学校控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深圳市3个区5所中学为干预组开展创建学校无烟环境活动干预,随机选取5所中学为对照组不开展干预活动,对两组学校创建活动前后初一到高二年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评估学生吸烟知识知晓、态度、行为水平.结果 干预组人群的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78.60%提高到干预后的85.21%(x2=44.89,P<0.01),态度正确率由干预前的73.86%提高到干预后的77.07% (x2=4.72,P=0.03);而行为形成率在干预前后分别为90.57%,9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6,P=0.21).对照组的知识知晓率、态度正确率、行为形成率干预前分别为76.50%,72.68%,83.82%,干预后分别为77.77%,73.48%,84.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无烟学校创建活动能提高学校健康教育的效果,使中学生的烟草认知情况产生明显的改善,但对吸烟行为无明显影响.建议在全社会范围推广全面无烟政策.

    作者:熊静帆;杨慧;罗念慈;朱品磊;阮建民;杨应周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学校传染病防控档案资料的建立收集与管理

    学校传染病防控档案资料是客观反映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好坏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常态工作时,它是上级监管部门检查的主要依据;在传染病流行或暴发时,则是评价学校主要责任人是否依法履责的重要原始资料[1].因此,保健医师或兼职保健老师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按要求做好传染病防控管理工作,还要科学地建立、收集和管理传染病档案资料[2].

    作者:何均萍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学生健康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

    健康与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联合国开发署“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水平是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健康是获得良好教育的前提[1],健康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的改善可以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癌症、循环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高居人群死因首位,同时高达28.2%的美国全人群死因可归结为吸烟、不健康饮食、体力活动不足、饮酒等健康危险行为[2];全人群教育的改善可以降低人群慢性疾病的死亡率[3];而促进年轻人的学业成功,则能减少其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4].

    作者:仇元营;余小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广安市中小学生饮食运动行为现状分析

    目的 了解广安市中小学生日常饮食和运动行为现状,为学校针对性地制定、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借鉴《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以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安市的1 532名中小学生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每周至少有3d及以上在西式快餐店用餐的人数为72人(4.7%);而每天喝1杯牛/酸/豆奶的人数为409人(26.7%),偏食的人数为538人(35.1%);中小学生每天运动1h以上者301人(19.7%),采用不健康减肥控制体重方式发生率依次为节食(13.2%)、禁食(1.3%)、故意吐出食物(1.2%)、吃减肥药(1.0%).多项饮食行为和运动、静态行为及不合理控制体重在不同学习阶段和性别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调查对象存在多种不健康饮食行为,缺乏体育运动情况较普遍.学校应针对性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同时通过社会号召、家庭重视,全方位给目标群体树立起健康榜样作用,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作者:李玉梅;宋湛;李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天津市初中生身体活动行为自我认知研究

    目的 探讨城市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对身体活动行为的影响,为建立适用于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的自我认知量表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我国城市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的自我认知量表,对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天津市内6个区4 947名初中生进行调查,使用因子分析、相关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将参与身体活动的自我评估分为寻求支持与障碍认知,累计贡献率为62.05%;将个人结果预期分为积极结果预期与消极结果预期,累计贡献率为55.00%.73%青少年在7d内有5d以上没达到应有的运动总量.不同性别初中生身体活动行为均与青少年自我评估、社会支持程度以及个人结果预期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315,0.094,0.089,-0.288,-0.053,0.129,P值均<0.01).结论 青少年自我认知对身体活动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

    作者:戈莎;郭雪鹏;颜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长沙市残障青少年疏离感现状

    目的 了解残障青少年疏离感现状,为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运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对长沙市2所特殊教育学校的150名残障青少年及长沙市某普通中学158名健康青少年进行测量.结果 残障青少年的整体疏离感水平较低(3.56±0.96),但34.7%的残障青少年有一定程度的疏离感;环境疏离感得分高(3.74±1.21),其次为社会疏离感(3.68±0.91),人际疏离感得分低(3.29±1.00).听障青少年的整体疏离感及自然疏离感、社会疏离感、不可控制感、人际疏离感、环境疏离感维度得分高于视障、肢障青少年(P值均<0.05);不同性别残障青少年的疏离感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年龄组间社会疏离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3,P=0.035);残障青少年与健康青少年的疏离感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长沙市残障青少年的整体疏离感水平较低,但听障青少年的疏离感水平较高.应有针对性的对这一群体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卢聪;周萍;张进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成都市儿童青少年饮水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成都市儿童青少年每日饮水量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我国儿童青少年适宜饮水摄入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城区和郊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共1 403名.利用定量用具采用连续7d的饮水记录法,了解调查对象的饮水情况.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城郊、年级、身体活动水平中小学生各种饮品的饮用量.结果 成都市儿童青少年每日平均饮水量为865 mL;男生(897 mL)高于(836 mL)女生(t=7.568,P<0.05);城区学生(968mL)高于郊区学生(759 mL) (t=92.843,P<0.05);高年级学生饮水量高于低年级学生(F=30.335,P<0.05).白水饮用量男生高于女生,高年级学生高于低年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10.586,28.592,P值均<0.05);碳酸饮料饮用量男生高于女生,城区学生高于郊区学生,高年级学生高于低年级学生,超重儿童高于体重正常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18.948,23.731,4.490,5.149,P值均<0.05).调查对象白水饮用量占饮水总量的66.1%,郊区学生(74.0%)高于城区学生(60.1%) (x2=4.43,P<0.05).饮水量及各种饮品的影响因素众多,城郊、年龄、身体活动水平、BMI、性别是总饮水量的影响因素;年龄、身体活动水平、BMI、性别是水的影响因素;城郊、年龄、身体活动水平、家庭人均年收入是饮料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饮水量偏低且影响因素较多,制定儿童青少年适宜饮水量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作者:何志凡;李晓辉;刘艳;王瑶;冯敏;鞠勇;杨建波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我国4城市中小学生家长饮食行为现状

    目的 了解沈阳市、武汉市、成都市、广州市中小学生家长的饮食行为状况,为进一步开展饮食行为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沈阳市、武汉市、成都市、广州市13 805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饮食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70.7%的学生家长能保证每天都吃早餐,但其中仅有18.0%的家长早餐营养良好.4所城市学生家长每周吃早餐次数及早餐营养状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17.872,259.788,P值均<0.05).学生家长吃西式快餐的频率≥1次/月的占34.3%,各城市学生家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958,P<0.05).学生家长每周至少吃1次零食、饮料比例分别为78.3%,59.5%,零食、饮料每周消费次数构成各城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82.53,136.381,P值均<0.05).学生家长常吃的5种零食依次为新鲜蔬果、谷类、坚果、奶制品、豆制品,常喝的5种饮料依次为茶水、茶饮料、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鲜榨果蔬汁.结论 四城市学生家长存在早餐结构不合理,消费西式快餐、不健康零食及饮料等现象,因此应加强营养教育.

    作者:宋超;郭海军;宫伟彦;李晓辉;吴晓旻;刘伟佳;栾德春;刘爱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一起高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某高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疫情病因,为预防和控制疫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方法,对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暴发疫情数据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次疫情共持续14 d,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12月22日13:00,累计发病92例.92例病例中,本科生罹患率为1.57%(62/3 945),研究生罹患率为0.76%(26/3 424),教职工罹患率为0.26%(4/1 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3.20,P<0.01).男性罹患率为1.28%(72/5 614),女性罹患率为1.14%(20/1 75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2,P>0.01).92例病例主要症状为腹泻(73.91%,68/92)、恶心(71.74%,66/92)、腹痛(63.04%,58/92)、呕吐(59.78%,55/92)、发热(42.39%,39/92).学生食堂M餐厅为疫情暴发高危场所(OR=3.72,95%CI=1.67~8.23).实验室检测发现3名学生病例粪便样和1名厨工肛拭子样标本检出诺如病毒,其中2名学生病例均有M餐厅就餐史.结论 该疫情为一起由M餐厅共同暴露引起的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食物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

    作者:孙静;刘明;王建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江苏省大一新生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综合评价

    目的 了解江苏省各生源地大一新生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现状及综合评价情况,为有针对性开展中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江苏省24所高校11819名江苏籍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以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其进行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结果 江苏省大一新生健康知识总知晓率为76.81%;男生(74.57%)低于女生(78.62%)(x2=17.29,P<O.01);生源地为城市的新生健康知识知晓率(78.06%)高于城镇(76.91%)和农村(76.07%)(x2=21.574,P<O.01);苏北地区新生健康知识知晓率(77.24%)低于苏南(77.18%)、苏中地区(76.11%) (x2=9.91,P<O.01).对全省13个地级市大一新生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进行主成分分析,运用综合评价函数进行排序,来自南京市的大一新生健康知识知晓综合评价排名第1位,评价值为2.064.结论 江苏省大一新生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良好,但全省各地区健康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

    作者:杜国平;郭艳;许松萍;资海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