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兰州市7~15岁学生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

汪燕妮

关键词:高血压, 流行病学研究, 学生
摘要:目的 了解兰州市7 ~15岁学生高血压流行现况,为学生高血压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2年抽取兰州市12所小学和3所初中在校学生共8 633名,进行体格和血压测量.结果 兰州市7~15岁儿童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为4.59%,高血压检出率为2.24%;男生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高于女生(x2=6.492,P=0.011).学生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的检出率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男生正常高值收缩压(SBP)检出率为4.06%,正常高值舒张压(DBP)检出率为3.88%;SBP高血压检出率为1.88%,DBP高血压检出率为1.93%.女生正常高值收缩压检出率为3.43%,正常高值舒张压检出率为2.51%;SBP高血压检出率为1.65%,DBP高血压检出率为1.68%.结论 兰州市儿童血压异常检出率低,仍应加强预防该地区儿童高血压的发展.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我国刚刚开始起步,仍需要很多心理专业工作者和工作一线教师共同探索.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4 a的学习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抓住大学新生的黄金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并建立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适当的方法关注和咨询,帮助新生度过心理波动期,可有效保证教学活动平稳有序地进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此,本文对江苏师范大学2009-2012年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耿艳;敬丹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重庆市学校直饮水卫生状况调查

    学校饮用水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饮食卫生安全,学校饮用水污染往往容易导致感染性疾病的暴发流行[1-3],对学生个人、家庭、社会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危害.直饮水是指以市政自来水为原水,通过水处理设备处理后获得比现有自来水更为优质,可直接饮用的饮用水.学校监管缺失将导致直饮水的不合格率增加,会对在校学生的健康产生潜在的危险[4],且由于管理方式的调整,往往容易出现直饮水合格率呈逐年波动性改变[5].因此,动态掌握直饮水的卫生状况,对于调整监管措施以防止潜在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重庆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局对渝中区等15个协作区县开展辖区学校直饮水卫生状况横断面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明佳;陈嘉明;陈政;陈林;杨莉;童晶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安徽省某高校学生肥胖超重对血压及运动素质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发生率迅猛增长,肥胖的流行已经成为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Liu等[2]研究发现,我国小学生超重率为11.1%,肥胖率达7.2%.有研究表明,肥胖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蔓延并从城市向农村发展[3].本文以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新生为研究对象,对该群体的肥胖超重现象及伴随的血压及运动素质发生的改变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在校大学生中开展健康教育,增强体质,降低高血压及其他代谢疾病的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朱咏青;唐海沁;蒋红娟;吴文国;金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西部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文献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过渡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政治、经济、宗教以及家庭的不断变迁,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同时中学时期是人身心快速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依赖到独立、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作为中国中学生重要组成部分的西部少数民族中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与民族团结、文化宗教、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及社会稳定密切相关.西部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随社会变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作者:廖全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南京某高校宿舍环境与学生呼吸道疾病及其症状的关系

    目的 探讨学生宿舍环境与呼吸道疾病及其症状的关系,为改善学生宿舍环境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南京某高校7栋学生宿舍256个宿舍1 042名学生感冒及呼吸道疾病症状、宿舍潮湿表征、室内感知空气品质等相关信息,对宿舍潮湿表征、不良气味感知与学生感冒及呼吸道疾病症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宿舍潮湿表征与不良气味感知,潮湿表征、不良气味感知与学生感冒之间关系均密切(P值均<0.05).潮湿表征是学生夜间由于咳嗽(OR=1.678,95%CI=1.225 ~2.297)、咳痰(OR=-1.352,95% CI=1.006~1.817)难以入睡的危险因素,室内不良气味感知增加学生夜间由于呼吸急促(OR=2.017,95% CI=1.410 ~2.886)、咳痰(OR=2.085,95% CI=1.452~2.992)难以入睡的危险性.结论 室内潮湿表征与不良气味感知增加学生感冒的概率,是学生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的危险因素.

    作者:胡弯;解晓健;廖梅;詹艳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儿童青少年肥胖现状及其与认知能力的关系

    肥胖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青少年肥胖患病率呈现增长趋势.肥胖不仅会引起许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还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经济负担增加、死亡率上升等许多不良后果[1].本研究对儿童青少年肥胖流行现状及其与认知的关系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代波;赵莹莹;王人喜;孟秀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高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式探讨

    目的 探讨高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模式,为提高高校健康教育效果提供可行的参考方法.方法 以“授—传—授”信息传播理论及WHO健康促进策略为理论依据,设计和试用高校健康教育模式与健康促进工作模式.多阶段抽样对照评价专题活动核心信息传播效果、典型调查主观评价模式的优劣等级.结果 于2011-2013年间,在试点高校成立并运行了可持续发展的梯队式“健康使者”工作队管理模式、“技术指导—学生组织实施—社会参与”社会联动工作模式、大学生自我管理健康模式、激励与积极暗示模式、程序化多维度覆叠效应健康教育活动模板.201 1年世界艾滋病病日、2012年健康知识大赛、2013年世界无烟日健康教育活动后3个月,核心信息知晓率上升了17.0%,3.6%,39.6%,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8项(次)等级主观评价活动模式获认可90%以上的有5项(次);2013年“健康使者”工作队以48.3%增幅换届组队,并延伸多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论 高校的学生“健康使者”工作队管理模式能持续发展;社会联动模式、激励与积极暗示模式、自我管理健康模式、程序化多维度覆叠效应健康教育活动模板能显著提高健康教育效果,适合高校推广应用.

    作者:李健艺;梁碧绿;蔡健生;郭赐贶;周跃华;黄国华;麦炜;吴子添;钟伟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联合干预法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效果评价

    有研究证实,儿童青少年时期超重或肥胖是成年肥胖的预测因子,不但影响儿童少年的身体发育,而且增加儿童少年乃至成年期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紊乱等的患病风险[1];另外,超重或肥胖还容易导致青少年一些心理损伤或行为偏离,并将随着肥胖状况的保持使其延续或不断发展直至成年期[2].因此,对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进行研究,寻求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调节超重肥胖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针对超重肥胖青少年采取一些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对减肥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3].本研究拟采用运动、饮食、心理等联合干预的方法对减肥效果进行研究,旨在建立减肥健康理念,为防治青少年肥胖,促进其生长发育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潘燕;侯春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中学生酒精烟草药物拒绝技能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青少年拒绝技能普及率及拒绝技能变化的影响因素,为预防青少年药物滥用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以百色市2所高中285名学生(14 ~20岁)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评价青少年感觉寻求、情绪智力、拒绝技能、应对方式和不良同伴状况.结果 青少年在首次选择中更多选择“拒绝”策略(83.51%),再次选择中更多选择“离开”策略(87.02%);青少年在首次酒精烟草和药物(ATOD)供给时采用“拒绝”、“解释”、“离开”策略分别有5.88%,5.79%,3.90%.再次ATOD供给时均选择“接受”.Poisson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拒绝技能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性别、积极应对、消极应对(P值均<0.05).结论 性别和应对方式影响青少年拒绝技能的变化情况.提示在今后实施干预时,男女生间的干预方案应具有性别上的针对性,同时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

    作者:郭蕊;梁建成;廖建英;邓树嵩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余杭区初中生周末静态行为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目的 了解杭州市余杭区初中生的周末静态行为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有效控制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选取余杭区2所初中的1 139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向学生及家长了解周末各类静态行为时间、饮食习惯、身体活动量、睡眠时间和自感学习压力等,根据学生身高和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结果 初中生周末屏前娱乐和做书面作业时间中位数均为3h,女生较男生更倾向于长时间看书刊杂志和用计算机学习(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饮食、身体活动、睡眠和自感学习压力因素后,周末屏前娱乐超过3h是男生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27,95% CI=1.439 ~3.445);周末屏前娱乐超过3 h(OR=1.923,95% CI=1.034 ~ 3.577)和用计算机学习超过50 min(OR=2.073,95%CI=1.094~3.928)均是女生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余杭区初中生周末静态行为时间长,与屏幕相关的娱乐和学习会增加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性.

    作者:胡菡琼;史慧静;王海英;项橘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推拿功法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力量素质的影响

    力量素质是指人的身体或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1],基本决定人体运动速度素质的提高、耐力素质的增长、柔韧素质的发挥和灵敏素质的表现.大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和趋于成熟的阶段,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功能素质也都明显增强[2].但目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3],身体素质处于下降趋势.

    作者:张友健;于海浩;熊灿曦;温悦华;向中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大学生家庭环境人格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

    目的 分析家庭环境、人格对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为提升大学生人际适应性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对唐山市某综合性大学4 49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人际适应性各维度及总分与人格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负相关(r值为-0.337 ~-0.050,P值均<0.01),与内外倾呈正相关(r值为0.101~0.546,P值均<0.01).大学生人际适应性各维度及总分与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知识性和娱乐性均呈正相关(r值为0.128~0.382,P值均<0.01),与矛盾性均呈负相关(r值为-0.228-0.100,P值均<0.01).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娱乐性、矛盾性和亲密度,人格的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均进入了对人际适应性的回归方程(P值均<0.01).中介效应检验显示,人格在家庭环境和人际适应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的家庭关系越亲密,对外界的兴趣和参与度越大,家庭矛盾越少,性格越外向,人际适应性越好;家庭环境通过人格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人际适应性.

    作者:马红霞;刘艳;郑海英;张石磊;陈好贤;程淑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周口市2004-2012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周口市2004-2012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周口市网络直报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2年,周口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7起(73.91%),其中Ⅳ级事件16起(94.12%),Ⅲ级事件1起(5.88%),罹患率为14.27%.县乡级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率高于市级学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52,P<0.05).事件类型以传染病暴发为主(88.23%).发病高峰期为3-6月(70.59%).高发场所是乡级小学(88.23%).结论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乡级小学是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点部位.应建立卫生与教育部门联防联控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作者:罗宏伟;周玉蕾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某专科学校贫困生心理复原力团体训练效果分析

    目的 探索积极心理训练对贫困生心理复原力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自愿接受的原则,从某专科学校2012级贫困生中选取187名,随机分为实验组(86名)和对照组(101名).采用积极心理团体训练法对实验组大学生进行训练,运用复原力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干预前、后调查.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心理复原力得分(3.83±0.51)较干预前(3.46±0.43)提高(t=3.982,P<0.01);干预后实验组(3.83±0.51)与对照组(3.54±0.56)心理复原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3,P<0.05).实验组干预后比干预前复原力弱型人员减少,复原力强型人数增加.干预后实验组复原力中间型和复原力弱型的复原力水平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t值分别为3.451,4.236,P值均<0.01).干预后实验组总体幸福感得分(114.52±10.32)较干预前(106.23±9.62)有显著提高(t=2.287,P<0.01).结论 积极心理训练对复原力强型贫困生的复原力水平作用不明显,对复原力弱型和中间型的贫困生复原力水平作用明显.

    作者:汤雅婷;邹锦慧;李敏;梁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西安市7~9岁儿童第一恒磨牙龋患状况

    目的 了解西安市城乡7~9岁儿童第一恒磨牙萌出与患龋状况,为开展儿童口腔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西安市新城和户县15 513名7~9岁儿童,按照统一检查标准,调查第一恒磨牙萌出与患龋情况.结果 7~9岁儿童第一恒磨牙完全萌出率为93.3%,7,8,9岁组分别为86.6%,95.0%,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921.93,P<0.01).第一恒磨牙总患龋率为9.6%.第一恒磨牙患龋率性别、年龄、城乡儿童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一恒磨牙龋失补牙数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童高于男童;龋补充填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城市高于农村(P值均<0.01).下颌第一恒磨牙为龋病的好发牙位,占68.2%.(牙合)面、颊面患龋多见,分别占总患龋牙面数的83.2%和12.7%.龋齿补填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9岁分别为5.2%,7.9%,10.4%(P<0.01);城市儿童龋补充填率高于乡村,分别为10.8%和5.2%(P<0.01).结论 西安市7~9岁儿童第一恒磨牙患龋状况与全国其他省市较为接近,应重点封闭下颌第一恒磨牙和牙面的(牙合)面、颊面.

    作者:李骏;郭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北京市高中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同伴教育效果评价

    北京市艾滋病的流行有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趋势,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及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比例上升[1].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男男同性性行为者的比例从2006年的22.8%激增到2010年的48.8%.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和生理还不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有调查显示,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率为1% ~9%[2].自2006年,北京市参与了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学校预防艾滋病项目,在部分点校开展了预防艾滋病的同伴教育活动.笔者对2008年教育部对北京市项目中期评估的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同伴教育对预防艾滋病的可行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高爱钰;潘勇平;宋玉珍;孔文琦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蚌埠市中学生儿童期虐待社会支持与心理亚健康的关系

    目的 了解中学生儿童期虐待、社会支持与心理亚健康的关系,为改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蚌埠市8所中学5 116名学生,使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蚌埠市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报告率为25.1%(1 282/5 116).不同性别、学段及是否独生子女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中学生儿童期虐待得分高于无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中学生,而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均低于无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中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儿童期虐待、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和学段均进入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回归方程(P值均<0.01).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在儿童期虐待和心理亚健康状态之间均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31.16%,25.26%.结论 儿童期虐待和社会支持对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均有影响.对于有儿童期虐待经历的中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可从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人手,以减少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发生.

    作者:顾璇;李红影;袁长江;刘佳;陈志龙;吴松年;汤建军;孙云鹏;许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合肥某高校低年级女大学生视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视力不良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学生健康成长的常见病,不仅严重影响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就业,还会对生理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妨碍[1-2].中高度近视在中年以后的多种并发症也会成为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沉重负担.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3]及以往诸多研究[4-5]均显示,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普遍高于男生.为此,本研究拟通过横断面调查,探讨女大学生视力不良的影响因素,为开展大学生视力不良的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刘金婵;万宇辉;汪秋伟;杨优;胡传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泉州市某区儿童接种信息网络归口管理效果评价

    自2005年以来,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1]和《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2]要求,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越来越常规化,已成为儿童第一类疫苗接种的有利补充和延续[3-4].但由于种种原因[5],在园在校儿童第一类疫苗补种率尚未达到国家的指标要求[6-8].为此,2012年泉州市以丰泽区为试点,借助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幼儿园管理模块开展在园在校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网络化归口管理,现将干预1 a后的效果评价如下.

    作者:黄彩虹;洪思让;陈雅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某医科院校大学生身体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医学生身体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医学生良好生活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国际身体活动量表长卷”及自编影响因素问卷,对广州某医科大学1 427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周内男、女生家务性身体活动、闲暇时间身体活动、重度身体活动量所消耗的代谢当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i),不同年级医学生近1周内从事各项非工作性身体活动所消耗的代谢当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0.9%的医学生1周内身体活动水平处于完全静坐低水平,31.8%为中等活跃水平,37.3%为高度活跃水平;运动主动程度是影响医学生身体活动的主要因素(r=0.302,P<0.05).结论 医学生静坐时间过长,医学院校应重视医学生规律活动的健康行为教育.

    作者:邹芳亮;高钰琳;符冬菊;祖思萌;谭汝玲;张瑶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