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健;张丁;孙经;杨汴生;王旭
目的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现况及其家庭和个人心理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减少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家庭教养方式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人格量表及攻击量表为工具,在江苏、安徽省随机分层抽取10所高校的84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大学生身体攻击及攻击总分高于父母关系和谐的大学生.父母为高中以上学历的大学生,除身体攻击外,攻击的其他维度及总分均低于父母为小学及或初中学历的大学生.高攻击组大学生家庭关爱维度得分低于低攻击组,而控制维度得分高于低攻击组.除目标关注维度外,高攻击组大学生心理弹性各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低攻击组.高攻击组大学生神经质得分高于低攻击组,人格特征其余维度的得分均低于低攻击组.结论 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受到父母关系、父母学历水平、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弹性和人格特征的影响.
作者:刘轩;高正亮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体像烦恼及其与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学生体像烦恼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方便整群抽取的淮阴师范学院95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34.3%的大学生存在体像烦恼,且女生(42.21%)高于男生(2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学生体像烦恼与SCL-90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396,P<0.01);体像烦恼大学生SCL-90得分(0.84±0.48)高于无烦恼者(0.56±0.35)(P<0.01);体像烦恼大学生社会支持水平(38.35 ±6.15)低于无烦恼者(39.47±6.03)(P <0.01).结论 大学生体像烦恼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社会支持可缓解大学生体像烦恼和心理健康问题.
作者:常逢锦;薛朝霞;李新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江苏省大学生体重分布情况及不同体重大学生身体功能、素质特点与差异,为制定大学生体重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0年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使用WGOC分类标准,计算江苏大学生正常体重、肥胖、超重及低体重检出率,探讨不同体重学生生理机能、素质特点与差异.结果 江苏省大学生正常体重、肥胖、超重与低体重的比率分别为71.4%,2.3%,10.6%,15.7%;大学女生低体重率高达21.3%,肥胖率为0.9%;大学男生超重率为15.3%.不同体重学生间的肺活量体重指数、握力指数、心率、血压等指标及50 m跑、1 000(800)m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成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低体重学生的握力、肺活量、坐位体前屈成绩均低于其他体重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江苏省大学生肥胖率较低,男生的超重率及女生的低体重率较高.多数身体功能及素质指标随体重增长而呈下降趋势,而低体重对大学生绝对力量、柔韧性等有一定负面影响.
作者:史曙生;邹玉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艾滋病不仅摧残着患者的身体,同时随之产生一个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艾滋病遗孤问题.研究指出,艾滋遗孤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不但面临着生活、健康、教育等问题,同时还承受着社会排斥和歧视、精神压力和情感创伤、严重的心理障碍等问题[1].一项对肯尼亚646名艾滋病孤儿的调查发现,52%的艾滋病孤儿不能继续上学[2].与其他儿童相比,受教育机会的减少使得艾滋病孤儿在未成年之前就在各方面处于劣势;辍学对这些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3].缺少亲情、面临歧视、孤苦无助,加上没有经济来源,使他们营养、医疗和接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创伤.忧虑、压抑、恐惧、无望成为他们的心理常态[4],甚至因为种种压力导致人格扭曲、变态,从而形成仇视社会的心理,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5].客观把握艾滋病遗孤儿童的心理状况,对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和探讨有效教育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以70名注射毒品感染艾滋病致孤儿童(以下简称艾滋遗孤儿童)和68名一般儿童为对象,探讨其心理状况,期望为艾滋遗孤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吕静;赵科;杨明宏;田尚松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高中生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以及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制定预防艾滋病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整群分层抽取楚雄、大理的4所中学6个班级高三学生,由经过培训的健康教育者分别开展以同伴教育、大型讲座2种形式为主的预防艾滋病教育活动;活动前、后用同一份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 健康教育后,学生大众艾滋病基本知识核心指标简称“国八条”的知晓率由83.5%提高到94.0%(P<0.01),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题目正答率均显著提高(P值均<0.01),更多学生选择远离毒品、避免性行为等正确的生活行为.健康教育前汉族、白族、彝族学生“国八条”知晓率、问卷优秀率、知识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健康干预后,同伴教育组态度行为总分显著高于大型讲座组(P<0.01).结论 对高中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显著,健康教育的形式对教育效果有一定影响.应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策略.
作者:郑棒;金奥铭;马迎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闵行区中小学生午餐膳食营养状况和对午餐的满意度,为开展学生营养干预、改善学生午餐膳食营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闵行区10所中小学三~九年级学生3 978名,开展学校食堂供应午餐满意度问卷调查;采用食物称重法,对其中2所学校一~九年级1 154名中小学生开展调查.结果 小学生蔬菜类、大豆及其制品和中学生粮食类、蔬菜类、大豆及其制品摄人量均明显低于推荐值.小学生与中学生午餐中能量、蛋白质、钙、锌、维生素A、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实际摄入量低于推荐值;中学生铁、硒、磷摄入也低于推荐值.三大营养素实际摄入能量来源比中,碳水化合物偏低,脂肪偏高,蛋白质适宜.50.7%的中小学生不喜欢学校食堂提供的午餐.结论 中小学生午餐膳食结构和营养质量较推荐量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学校应加强营养教育并配备专职营养师,指导、督促学校食堂严格执行膳食营养标准,改善午餐质量.
作者:汤红梅;严玉洁;方红;刘奕男;曹莉莉;张芬;姚保栋;赵立昀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居全球第2位,占全球年发病数的14.3%[1].2008-2010年,我国肺结核报告发病数、死亡数均居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第2位,结核病防治形势非常严峻[2-4].大学生是结核病的易感人群[5],近几年高校肺结核暴发疫情时有发生[6-7],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了解高校学生肺结核防治知识水平,为高校结核病控制工作提供依据,笔者对某高校学生肺结核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赵颖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现状及其危险因素,为有针对性开展校园健康促进活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对整群抽取的北京市某综合大学2 026名大一学生和按5%比例抽取的200名一年级研究生颈椎健康状况及生活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一和研一学生颈椎亚健康的发生率分别为45.5%和62.0%,大一文科生和研一男生颈椎亚健康发生率分别高于大一理科生和研一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睡眠质量差、持续操作计算机时间长、不了解和未实施缓解颈部疲劳方法、坐姿不良和每日操作计算机时间长”及“坐姿不良、每周锻炼时间少和睡眠质量差”分别是大一和研一学生颈椎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应倡导大学生纠正不良坐姿,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并掌握颈椎保健的方法,改善颈椎亚健康现状.
作者:任园春;林湘明;谢欣;陈毓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团体箱庭和团体辅导2种方法对青少年述情障碍的干预效果,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述情障碍量表少儿版筛选安徽省六安市金钥匙学校和阜阳市童庄学校五至八年级的学生759名,将选取的52名述情障碍者分为性别构成、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团体辅导组(17人)、团体箱庭组(13人)和对照组(22人),团体辅导组和团体箱庭组分别进行相应的干预活动,为期2个月,每周1次,每次活动持续时间约为70 min,各组均进行8次;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活动.干预结束后应用述情障碍量表少儿版评定干预效果.结果 团体辅导组述情障碍总分、情感识别障碍得分和外向性思维得分,干预后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团体箱庭组情感描述障碍得分干预后得分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 团体辅导和团体箱庭干预青少年述情障碍都有一定的效果.
作者:顾晨龙;朱春燕;章鸣明;汪凯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理工类新人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高校开展心理辅导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整群抽取的上海理工大学2 505名研究生新生进行调查.结果 4.19%的研究生新生具有中等程度的SCL-90因子症状,具有强迫、人际关系、饮食睡眠和抑郁中等症状的研究生比例较高,均超过1%;性别、独生子女、专业满意度和家庭来源对SCL-90有显著影响;性别和专业满意度、年级和家庭结构、独生子女和家庭来源地、专业满意度和家庭结构均对新人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交互作用.结论 新人学理工类研究生心理状况较为健康,强迫、人际关系、饮食睡眠和抑郁是主要表现问题,部分新生群体需要关注.
作者:张芝;牛翔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青少年视力不良患病状况和发展动态,为制定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2-2011年组织镇江市京口区所有在校210 054名中小学生健康监测,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学生的裸眼视力.结果 2002-2011年京口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平均为49.81%,2011年高(61.01%),2003年低(4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 a间镇江市京口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学生视力不良率从60.50%上升到82.63%,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从36.62%上升到58.15%.结论 镇江市京口区中小学生视力现状不容忽视.青少年视力不良防控工作任重道远,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者:刘璇;张建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石家庄市赞皇县手足口病发病强度和病原学特征,为预测手足口病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于2011年2,6,11月对石家庄市赞皇县5岁以下健康儿童及监护人开展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感染率调查.采集粪便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肠道病毒携带存在混和感染和重复感染,长携带时间达0.5a;流行中期存在家庭中,儿童及监护人有感染同一型别肠道病毒的现象.肠道病毒流行携带率因手足口病流行不同时期而不同,早、中、后期分别为7.32%,24.81%和28.09%.结论 健康儿童肠道病毒携带率与手足口病发病变化趋势一致,开展健康儿童肠道病毒携带情况调查可作为当地手足口病发病强度预测的参考.
作者:刘立;韩江涛;陆辉;田会芳;李秀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青少年的归因风格特征,为相应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江西省小学至大学4 072名学生,采用“青少年归因风格量表”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学校性质、学段、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组别的青少年归因风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般学校、大学、农村、父亲为文盲、母亲为研究生的学生内外在性得分高;重点学校、小学、独生子女、大城市、父亲为研究生、母亲为大学文化、家庭月收入≥3 000元的学生持久暂时性得分高;重点学校、初中、女性、独生子女、大城市、父亲为文盲、母亲为大学文化、家庭月收入>3 000元的学生可控不可控性得分高;大学、女性、中小城市、家庭月收入<3000元的学生局部整体性得分高.结论 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尤其关注.家庭相关因素会影响青少年的归因风格.
作者:杨铖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根据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 800万人[2].本研究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持续6个月及以上而被留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3].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长期分离,亲情缺失,且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在身心方面发展较快,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4-8].也有研究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亲子分离而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甚至某些方面可能比非留守儿童表现得更为出色[9],从而提出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这一概念.心理弹性(resilience)指个体面临困难或处于逆境时成功应对并适应良好的能力[10],其形成与发展受到多因素的影响.
作者:蒋玉红;孙业桓;杨林胜;陈明春;吕晓玲;孙莹;吴振强;张洪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体育锻炼对中学生自我和谐、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身体锻炼等级量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对分层整群抽取的河南省53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有28% ~ 54%的中学生存在不同方面的轻度心理问题;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体育锻炼等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体育锻炼评分与强迫、抑郁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进入对心理健康总分的回归方程.结论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和谐有促进作用.中等锻炼量和较长的锻炼时间有利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和谐.
作者:刘洋;郭玉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深圳市中学生药物滥用行为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中学生药物滥用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深圳市635例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中学生作为病例组,按照性别、年龄1:1配对原则,选取635例非药物滥用的中学生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OR=1.32,95%CI=1.02~1.71)、父母滥用药物(OR=3.43,95%CI=1.84~6.40)、亲戚朋友滥用药物(OR=2.08,95% CI=1.26~ 3.43)、同学滥用药物(OR=2.05,95% CI=1.38 ~3.06)、过去吸烟但现在不吸(0R=2.53,95%CI=1.43~4.47)、目前吸烟(OR=2.55,95%CI=1.32 ~4.96)、目前饮酒(OR=1.60,95%CI=1.17~2.17)均为中学生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对中学生进行药物滥用宣传教育的同时,应加强对其周围人群的干预,建立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从而有效控制中学生药物滥用行为的发生.
作者:王倩;刘小瑜;吴斌;邹江勇;毛秋荣;朱天;胡东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为全面了解珠海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珠海市学校卫生保健所于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对全市中小学生进行了体质健康检查.现将结果作汇总分析,并结合该市实际情况对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提出干预措施,为教育、卫生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以珠海市73所中小学校6~18岁在校学生(不含金湾、斗门区)为调查对象,共121 930人.其中小学生60 790名,初中生32 691名,高中生28 449名;男生66 036名,女生55 894名.
作者:徐慧雯;吴志斌;詹永聪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高中生的自杀意念现状并构建高中生人格特征、抑郁、焦虑和自杀意念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为预防青少年自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Beck抑郁问卷(BDI)、焦虑自评量表(SAS)及中文版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I-CV),对整群随机抽取的临沂市2所学校640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通过评价修正确定终模型.结果 高中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24.7%.模型拟合效果理想(x2/df=2.350,RMSEA=0.046,AGFI=0.973,GFI=0.991,NFI =0.980,IFI =0.989,CFI=0.989).人格特征对自杀意念、抑郁及焦虑直接影响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0,-0.59和-0.72;人格特征通过抑郁对自杀意念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09,通过焦虑和抑郁对自杀意念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02,所有路径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高中生人格特征、抑郁和焦虑情绪对自杀意念具有直接或间接效应.
作者:陈洁;刘金同;王旸;杨楹;张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学校是一个特殊场所,具有学生密集、接触密切、年龄集中的特点,是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1].2004年我国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为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报告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平台.为了解湖北省荆门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置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荆门市2007-2011年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收集荆门市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报告的所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详细信息资料,包括完整的初次、进程、结案报告以及具体的个案信息.所有事件均经过确认、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和结案.
作者:张杰;谭莉;程丽薇;田祎;龙璐;费贤哲;严薇荣;聂绍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成年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不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是主要影响因素[1-3].大学生所处的学校教育环境有利于对其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4-5].笔者分析女大学生有关生殖健康护理的知识、态度、行为方式及影响因素,以便为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促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殖护理习惯提供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整群抽取大同大学艺术学院、文史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医学院女大学生各400名,平均年龄(20.0±1.7)岁.1.2 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当场核对收回.问卷内容为一般信息、生殖健康知识及生殖健康护理行为,包括日常护理、经期护理及性生活的护理[6],调查表内容经反复修订,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问卷调查后,随机抽取357名女大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以补充信息.
作者:薛志林;曹霞;冯玉荣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