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瑞;贺方芹;文育锋;陈燕;贺连平;金岳龙;姚应水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1],是当前突出的卫生问题,也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首要问题[2-4].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5-6].为了解在校大学生食源性疾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对食源性疾病的关注程度及存在的不良饮食行为,寻找对其进行相关知识教育和干预的途径,改善大学生食源性疾病的患病状况,笔者分别于2012年3月和6月对芜湖市某高校大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干预和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玉娟;袁慧;陈佰锋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初中学生欺负行为发生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为学校欺负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海口市2所中学的363名中学生,采用自编欺负行为问卷与Rosenberg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初中生受欺负、欺负及欺负/受欺负的发生率分别为18.5%,4.4%与32.2%.女生受言语欺负、网络侵权与身体欺负的比例均低于男生(P值均<0.01).言语受欺负存在是否寄宿与年级差异(P值均<0.05).欺负严重程度、言语欺负、网络侵权与自尊存在负相关(P值均<0.01),在控制性别与年龄后,欺负严重程度、言语欺负与自尊的偏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欺负/受欺负者的自尊低于欺负者与未卷入者(P<0.01).结论 初中生欺负行为具有稳定性,低自尊与欺负行为有关.
作者:刘丽琼;朱海研;熊晓;王雷萍;刘丽淑;闫岩;叶阳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某学校结核病暴发疫情调查和处理情况,为探索学校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PPD试验及问卷调查进行密切接触者筛查,描述结核病病例的三间分布、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等特征,并采取一系列疫情处置措施.结果 发现首例传染性肺结核病例后,对高三整个年级共319名学生及教师进行PPD筛查,强阳性者为59名,占18.49%.对结核菌素强阳性的59名师生作进一步拍胸片检查,再次确诊5例学生肺结核患者.结论 此次结核病聚集性感染疫情主要是首例涂阳肺结核学生未及时发现、密切接触者未及时筛查和预防性服药、教室内空气不流通以及同班同学相互交叉感染引起.
作者:胡跃强;沈淑青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某高校医学生方便面的食用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医学生饮食习惯的改善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二阶段整群抽样方法获得研究样本,利用自制调查问卷对北京某高校898名在校学生方便面食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51.5%的学生1个月以上吃1次方便面,96.5%的学生每次食用1袋或不足1袋.女生对方便面的健康认知得分高于男生[(2.25±0.06)分、(1.78±0.06)分,P<0.01)],研究生高于本科生[(2.26±0.09)分、(2.00±0.05)分,P<0.05)];但女生将方便面作为正餐的比例要高于男生(72.7%,39.7%,P<0.05),研究生高于本科生(73.8%,54.3%,P<0.05).结论 医学生方便面的食用方式不合理,性别、年级是影响医学生方便面知信行的重要因素.应着重改变现有的健康教育方式,针对学生群体的特征开展全方位的健康促进.
作者:刘莹娟;律颖;谢春艳;金莉娜;尚俊丽;陈森;许雅君;解清;王军波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南京市高校学生食品安全防范知识行为现状,为促进大学生食品安全行为的形成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南京某高校881名在校大学生,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法,对食品安全防范知识、食品购买和消费行为进行调查,并检验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协调性.结果 认为街头食品不安全的学生中,仍有相当比例经常在外购买食品(57.1%)或用餐(92.0%);男生在摊点购买食品、小餐馆用餐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在小摊处用餐的比例明显低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认为油炸食品不安全的学生中,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经常购买油条(17.7%)、薯片(29.1%)和方便面(42.7%),男生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生用餐考虑安全的比例(70.0%)高于女生(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食品久存不安全的学生中,一次性大量购买食品的比例也较高(60.9%),且57.1%的学生放置食品3d以上.结论 大学生食品安全防范知识行为不能很好地协调,会出现与认知相反的行为.
作者:莫宝庆;肖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漯河市中小学生近视患病情况和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漯河市所有中小学中随机抽取9所学校的7 059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分期分批进行眼科检查,同时发放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用眼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和用眼行为等.结果 漯河市中小学生总体近视率为59.1%,其中小学生为31.0%,初中生为59.4%,高中生为82.5%;小学生以轻、中度近视为主,初中生和高中生以中、高度近视为主;男生近视率为54.2%,女生为65.2%;各个年级女生近视率均高于同年级男生.结论 课业负担重、休息时间少、睡眠不足、女性、用眼卫生知识的欠缺、不良的用眼行为等是当前中小学生近视的主要危险因素.学生近视的防治工作应从小抓起,并贯穿于整个求学阶段.
作者:冯彩霞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内蒙古阿拉善盟巴音木仁苏木发生的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为有效预防控制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三间分布,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进一步验证假设.结果 本次疫情共发病例数39例,罹患率为17.26%.男生发病数多于女生,报告病例数多的是1,4,5,6岁组.疫情流行时间为16d,在发病第6天达到发病高峰.实验室检测发现,暴发疫情是由肠道病毒Cox A16引起.结论 环境卫生与儿童卫生习惯是传播手足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托幼机构和学校应着重改善环境,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落实学校疫情控制各项措施,有效控制手足口病疫情.
作者:李洁;赵荣;苏金梅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肱三头肌与肩胛下角的皮褶厚度正常值,为建立我国儿童少年体脂率、瘦体重等评价及预估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资料来自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共有215 142名7 ~18岁汉族中小学生参与.以肱三头肌和肩胛下角皮褶厚度为指标,通过LMS平滑曲线建立百分位数,使用长岭晋吉和Brozek公式计算体脂率.结果 我国儿童少年皮褶厚度发育受性别、年龄、青春发育进程的综合影响.随年龄增长,女孩肱三头肌与肩胛下角皮褶厚度的增长幅度逐步超过男生,而男生则在青春期前和早期出现迅猛增长.在皮褶厚度基础上,计算各性别—年龄组体脂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反映体脂分布变化的百分位数体系.结论 我国儿童少年肱三头肌和肩胛下皮褶厚度正常值的建立,为分析体脂在超重/肥胖领域的作用及其与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联奠定重要基础.
作者:季成叶;陈天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贵阳市中学生体质状况,为制定改善中学生体质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对分层随机抽取的贵阳市某初、高中一、二年级244名学生进行大摄氧量和50 m跑测试.结果 高中组女生大摄氧量、大摄氧量相对值及50 m跑成绩均低于初中组(P值均<0.01);高中组男生50 m跑成绩优于初中组(P<0.01),大摄氧量与初中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摄氧量相对值低于初中组(P<0.01).结论 贵阳市高中生有氧及无氧能力低于初中生,且女生下降更明显.应针对高中生采取全面、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
作者:周燚;姚鑫;石家瑾;郝亮;彭丽英;程杨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医学本科生营养知识、态度及其饮食行为现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临床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问卷”,对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446份.结果 临床医学生营养知识高得分为大四女生的(82.19±15.49)分,低得分为大一男生的(52.75±21.72)分;营养态度、饮食行为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4,0.79;饮食行为提取5个初始公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5.19%.家庭经济状况、性别、年级等对临床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存在不同程度影响.结论 临床医学生营养知识、饮食行为有待于加强或改善.
作者:秦浩;孙宏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2012年3月,金华市某中学校多名学生出现食物中毒症状,金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迅速组织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1 基本情况该中学位于金华市郊,目前在校学生702名(住宿生509名),教职工89名.2月29日18:00起,该校陆续有学生出现腹痛、腹泻症状,截止3月1日18:00,腹泻(≥3次/d)并伴大便性状明显发生改变的学生有12人,之后无新病例发生.多数学生服用校保健医师下发的泻立停后,很快痊愈,无住院病例和危重病例.截止3月2日9:00,全部学生均康复.
作者:陈高尚;申屠平平;陈爽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研究生与本科生在防御机制上的差异以及其与大五人格的关系,为开展研究生与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大五人格量表中文简化版,对整群随机抽取的成都市6所高校230名研究生与417名本科生进行测量.结果 本科生成熟防御得分高于研究生(t=-2.160,P<0.05),在不成熟防御和中间型防御得分上本科生和研究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防御机制与大五人格之间存在更强的相关性.2个群体的神经质均能预测不成熟防御和中间型防御(P值均<0.01).影响成熟防御大的人格因素本科生是外倾性,研究生是尽责性.结论 本科生的防御机制更易受人格特质的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照搬本科生的教育模式.
作者:田瑞琪;唐小娟;刘亭亭 刊期: 2013年第07期
手足口病是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黏膜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数种肠道病毒为病原,主要侵犯儿童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1].本文对2011年西安市175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初步探讨手足口病转为重症的影响因素,为有效降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发生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李琴丽;王戬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儿童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生长发育包含着许多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和变化过程.生长发育的研究指标通常包括体格发育、身体功能和运动素质发育3个方面,是儿童青少年主要健康指标之一.个体生长发育水平反映个人的健康状况,群体生长发育水平常被认为是社会发展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儿少卫生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尽可能地消除或降低不利因素,使遗传赋予儿童青少年的生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娄晓民 刊期: 2013年第07期
2012年9月9日,许昌市某私立中学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共有411人中毒,大部分患者出现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许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对本次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基本情况2012年9月9日,许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市卫生局通知,市某私立中学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共有411人中毒,其中有196人在许昌市中心医院、138人在市中医院、71人在市医院、6人在市二院治疗.接到通知后,中心立即派出专业人员组成食物中毒流调小组和检验小组,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经过医院对症处理和补液后,411名确诊中毒患者全部痊愈出院.
作者:王岩;李杨 刊期: 2013年第07期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1].所有人群均可患病,但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后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可能发病,一旦出现暴发疫情,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我国2007年结核菌感染人数达3.3亿,估算活动性结核病人数600万,其中传染性结核病病人150万,每年死于结核病的患者约25万,相当于其他传染病死亡人数的总和[2].国内对于肺结核学校暴发疫情分析均有较多报道[3-4].近期,桂林市某高校发生了一起肺结核暴发流行,引起了当地卫生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重视.为控制和减少学生结核病患病人数,提高结核病患者的治愈率,开展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为此,笔者对该市某高校大学生进行肺结核知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孟繁文;郭昕;杨子靖;杨晓丹;刘昕;岑凤珠;周子力;郭振友;谭盛葵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儿童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宝贵的财富.但据国际肥胖任务工作组(the 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2004)收集到的56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及青少年资料表明,有1.55亿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呈现出肥胖或超重的症状[1],其中3 000万到4 500万肥胖儿童青少年年龄在5 ~ 17岁之间[2].基于此,国际社会倡议各国政府必须积极应对这一关乎全球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呼吁在预防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上采取一致行动.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在我国同样存在,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比例较低,但将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发展置于人口大国以及未来20 a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背景下审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刻不容缓.
作者:周细琴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豫北地区中小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知晓情况和卫生行为现状,为规范学校食堂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豫北地区61所中小学校食堂从业人员1 236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并当场回收.结果 豫北地区中小学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总体知晓率65.63%,城市学校为69.91%,明显高于农村学校的62.60%(P<0.01).能保持“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和“不用裸手拿取直接入口的食品”行为在城市和农村学校所占比例分别为98.82%,97.65%和95.18%,96.69%;“不将个人衣物及私人物品带入食品处理区”行为的比例较低,城市和农村分别为78.82%,73.83%.结论 中小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和行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应加强农村学校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
作者:李宏彬;张昊;杨汴生;何健;张合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染病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近年来,学校传染病暴发、流行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1].大学生集体宿舍住宿、集体食堂就餐的人数众多,容易造成传染病疫情的散发、暴发乃至流行[2].应积极开展卫生知识普及,有针对性的进行传染病知识的健康教育,为更好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提供依据.
作者:周建芝;穆树敏;李育红;王志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2012年中小学生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免疫史,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乌鲁木齐市225所学校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学校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1-5月发病多,以6~12岁儿童发病率高;不同学段、不同民族、不同性别学生流腮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同地区腮腺炎发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 255例流腮病例中,有免疫史者占40.88%.结论 及时接种疫苗是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的有效而经济的措施.应落实学校查验证工作,将腮腺炎类疫苗免疫覆盖率纳入绩效考核.
作者:王培生;王君;卢耀勤;罗新;玛依努尔 刊期: 201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