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学生膳食营养状况

赵海峰;陈静思;粱洁琼

关键词:膳食, 营养状况, 对比研究, 学生, 医科
摘要:目的 了解山西医科大学学生膳食营养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开展大学生营养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山西医科大学学生429名,采用24h膳食回顾法连续记录3d膳食,计算每人每日食物摄入情况,与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的食物摄入推荐量进行比较;计算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 在学生所有食物摄入中,谷类摄入量偏高,鱼虾类、禽畜肉类、奶类及奶制品、蔬菜水果摄入量偏低;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维生素C摄入不足;钙摄入不足;铁摄入充足,但多来自于植物性食物.学生早餐摄入的能量较低,女生零食摄入较多.结论 山西医科大学学生的膳食营养状况不理想.应指导大学生进行合理膳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广州某小学187名学生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变化趋势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某小学一年级入学新生连续6a的身高、体重以及营养状况动态变化规律,为研究学龄儿童及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州市某小学一年级入学新生,从2004年10月至2009年10月通过每年1次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查,记录该学生队列一~六年级每年的身高、体重值,并评价营养状况.结果 男、女生身高和体重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女生二~五年级身高年增长值高于一年级,并在四年级达到高峰;体重三~五年级年增长值高于一~二年级,并在五年级达到高峰.男生五年级身高和体重年增长值高于一~四年级.男、女生一~五年级营养评价分类中,低体重所占比例高;女生在低年级低体重率不断上升,高年级肥胖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男生随着年龄增加,低体重率不断下降,肥胖率逐年上升.结论 小学生营养状况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既要控制低体重,也要做好各年龄段肥胖预防控制工作.

    作者:熊莉华;邓纳莉;谈蔚清;麦锦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中学生网络欺负行为发生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中学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行为的发生特点,为网络欺负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海口市3所中学的599名中学生,采用青少年网络欺负与安全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欺负者与受欺负者的报告率分别为27.5%和40.2%.女生欺负与受欺负的比例均高于男生,高中生受欺负的比例高于初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网络聊天、手机短信、电话与网站是中学生常遭遇及常实施的欺负类型.36.5% ~ 53.6%的受欺负者不知道欺负者是谁.22% ~27%的受欺负者不会告诉任何人,40%-50%会告诉朋友,约20%会告诉父母,不到5%会告诉教师.结论 中学生网络欺负行为存在性别与年级差异,网络聊天、手机短信、电话与网站是中学生常遭遇及实施的欺负类型.

    作者:刘丽琼;肖锋;饶知航;陈婷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北京房山区2010年教职工体检情况分析

    为了解北京市房山区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对教职员工中慢性病和常见病患病情况进行分析,为提高该区教职员工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及制订全区教职员工健康发展计划提供依据,笔者于2010年4月对全区11973名教职员工进行体检,并依照性别、年龄和疾病种类进行分析,同时对比2010年和2009年的体检结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高素梅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大学生攻击行为影响因素路径分析

    目的 了解攻击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人格、自尊和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大学生攻击行为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 采用线性结构方程并建立模型来探讨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通过建立大学生攻击行为模型发现,大学生攻击行为受人格变量直接和间接影响;而自尊对攻击行为仅产生直接影响,效应指数为0.19;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通过人格变量和自尊中介因素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起不同程度的间接作用,分别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0.062),父亲惩罚、严厉(0.147),父亲偏爱被试(0.094),母亲惩罚、严厉(0.001),客观支持(0.056),主观支持(0.021),对支持的利用度(0.027),精神质(0.258),内外向(0.014),神经质(0.430);神经质对攻击的直接效应值大,达0.360.结论 加强大学生个性辅导,提供给他们物质支持和精神理解,使他们在良好家庭氛围中以更好的心态来进行学习、工作和交往,可减少攻击行为事件发生.

    作者:倪林英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与网络交往动机的关系

    目的 研究当代大学生不同的网络交往动机对网络自我表露行为的影响,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行为安全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上海市6所高校61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与网络交往动机的关系.结果 提供帮助动机对大学生网络兴趣与快乐表露、失望与痛苦表露、不满与愤怒表露、观点与评价表露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获取信息动机对大学生网络失望与痛苦表露和不满与愤怒表露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娱乐消遣动机对大学生网络观点与评价表露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提供帮助动机、获取信息动机、娱乐消遣动机影响大学生的网络自我表露行为.

    作者:周林;范海玲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学习障碍儿童精神运动能力和控制源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学习障碍儿童的精神运动能力和控制源特征,为改善和矫治儿童学习障碍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筛选安宁市某小学四、五年级的学习障碍儿童58名为学习障碍组,并随机选取与学习障碍儿童同年龄、同性别、同班级的非学习障碍儿童60名为对照组.采用津医精神运动能力测验和儿童控制知觉多维度测查表对两组儿童进行测评.采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对两组儿童的父母进行测评.结果 学习障碍组儿童精神运动成套测验的分数较低.在儿童控制知觉多维度测查中,学习障碍组儿童在认知方面有势力他人控制的得分较高,而内部控制得分较低;在社交方面有势力他人控制和未知方控制的得分较高;在躯体方面未知方控制的得分较高.学习障碍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中的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和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得分较高.结论 学习障碍儿童的精神运动能力较差,控制源多倾向于有势力他人控制和未知方控制;学习障碍儿童父母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多倾向于外控,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作者:张轶杰;杨丽;雷杰鹏;张爱华;阮瞾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中国高校学生吸烟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中国高校学生吸烟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教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公开发表的有关我国高校学生吸烟影响因素的17篇文献.结果 我国高校学生吸烟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合并OR值及95% CI分别为:朋友吸烟3.84(3.09 ~4.77)、教师吸烟2.21(1.60 ~3.07)、父母吸烟1.81(1.43 ~2.30);多因素分析合并OR值及95% CI分别为:父母吸烟1.66(1.39~1.98)、教师吸烟1.48(1.21 ~1.82)、朋友吸烟2.39(1.96 ~2.91)、专业2.05(1.20 ~3.50)、吸烟态度2.89( 1.85 ~4.54)、每月生活费2.84(2.18 ~3.71)、低年级1.24(1.00~1.54)、同学吸烟1.40(1.02 ~1.91)、母亲文化程度0.34(0.18 ~0.62)、饮酒4.84(3.03~7.72).结论 饮酒、吸烟态度、月生活费、朋友吸烟、专业、父母吸烟、教师吸烟、同学吸烟是我国高校学生吸烟的危险因素.

    作者:耿慧霞;王来;邢秀伟;徐丽娟;叶珊珊;徐珂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某中学一起聚集性集中发热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某中学聚集性集中发热病例特征,探讨其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传播形式和病原体,为今后暴发疫情的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病例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检测病例麻疹、风疹IgM抗体,用PCR进行呼吸道多病原检测.结果 共搜索131例发热病例,罹患率为8.7%( 131/1506).发病高峰在4月17-19日.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100.0%)伴头痛(55.0%)、咽痛(42.0%)、咳嗽(22.9%)、皮疹(40.0%).病例集中发生在高一年级,其中高一(1)班罹患率高达45.2%.对病例间接触、校内、校外就餐等暴露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联强度均无统计学意义.麻风疫苗应急接种为此次暴发疫情的保护性因素(RR=0.38,x2 =2.31,P=0.000).对18例急性期出疹病例进行麻疹、风疹双份血清IgM抗体检测均为阴性;8份咽拭子标本经呼吸道多病原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诊断不能完全排除风疹、麻疹等病毒感染的可能.根据病例主要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临床特征,不排除细菌感染的可能性.

    作者:马燕玲;解艳涛;宁召起;苏彦萍;赵春艳;徐颖;刘秀军;李红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北京某高校本科生饮食运动行为与时间观念关系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某综合大学在校本科生饮食和运动相关行为及其与时间观念的关系,为促使大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饮食和运动行为调查问卷和津巴多时间观念量表,对北京某高校选修《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健康传播》通选课的194名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 健康行为与未来时间观念得分正相关,如吃早餐频率、吃水果与蔬菜的频率,参加体育锻炼频率及运动开销比例等,而健康危险行为则与其呈负相关关系,部分健康危险行为与享乐主义时间观和宿命主义的现在时间观得分呈正相关,健康行为与其呈正相关.而改变不良饮食/运动行为的意愿与现在时间观念得分呈负相关,与未来时间观念得分呈正相关.结论 时间观念在预测健康行为方面有着一定的意义;采取适当的影响时间观念的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措施来促进本科生形成和保持良好的饮食和运动行为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张璐;钮文异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甘肃省2010年汉族大学生体质状况分析

    学生体质健康是国家极为关心与关注的问题,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了解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为高等学校教育中体育与卫生工作决策及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2010年甘肃省大学生的体质调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建文;郑慧芳;刘克俭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学生膳食营养状况

    目的 了解山西医科大学学生膳食营养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开展大学生营养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山西医科大学学生429名,采用24h膳食回顾法连续记录3d膳食,计算每人每日食物摄入情况,与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的食物摄入推荐量进行比较;计算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 在学生所有食物摄入中,谷类摄入量偏高,鱼虾类、禽畜肉类、奶类及奶制品、蔬菜水果摄入量偏低;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维生素C摄入不足;钙摄入不足;铁摄入充足,但多来自于植物性食物.学生早餐摄入的能量较低,女生零食摄入较多.结论 山西医科大学学生的膳食营养状况不理想.应指导大学生进行合理膳食.

    作者:赵海峰;陈静思;粱洁琼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女大学生异常进食行为与自尊消极完美主义的相关性

    目的 了解女大学生异常进食行为及其与自尊、消极完美主义的关系,为进食障碍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南京市4所高校327名在校女大学生,采用异常进食行为问卷、自尊量表和消极完美主义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异常进食行为在不同专业女大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4,P<0.01);异常进食行为与消极完美主义呈正相关(r=0.19,P<0.05),与自尊呈负相关(r=-0.25,P<0.01).结论 女大学生的异常进食行为受到专业性质、低自尊以及消极完美主义倾向的影响.

    作者:郑铮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目的 了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状况,为该地区中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回族、彝族和哈尼族3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14所中学的1793名学生,自行设计问卷对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感染艾滋病危险的感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回族、彝族和哈尼族3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初中生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5%,40.4%和5.9%,高中生分别为31.2%,48.7%和70.6%;初中生感染艾滋病危险的感知率分别为54.0%,60.6%和35.6%,高中生分别为64.0%,55.6%和48.8%,不同地区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回族和哈尼族聚居地区初中生和高中生之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感染艾滋病危险的感知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应通过适宜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方法来提高其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认知.

    作者:曹永文;丁国武;蒋小娟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石河子大学少数民族医学生膳食和营养状况

    目的 通过对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膳食营养状况调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膳食营养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24 h回顾法与称重法进行膳食调查,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膳食结构、能量及各营养素摄入状况;通过测量身高、体重和腰围,了解其生长发育状况.结果 少数民族大学生膳食构成以粮谷类为主,动物性食物摄入量略低于正常,蔬菜、水果摄入量严重不足,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维生素C和钙严重缺乏.蛋白质、铁平均摄入量能达到推荐摄入量,但优质蛋白质仅占蛋白质总摄入量的22.19%,血红素铁摄入量仅占铁总摄入量的4.69%.能量摄入男女生均不足.男、女生消瘦人数分别占男、女生总人数的10.42%和22.12%,腹型肥胖人数分别占男、女生总人数的20.83%和1.77%.结论 少数民族大学生膳食结构、饮食习惯不合理,能量及大部分营养素摄入不足,男、女生均存在一定程度营养不良,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教育,提高膳食营养质量,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作者:丁玉松;杨坤;马儒林;张晓明;雷雯;涂仁军;刘烈刚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茂名市区托幼机构消毒质量评价

    目的 了解茂名市区托幼机构消毒质量,为提高托幼机构消毒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和《广东省医疗机构、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技术方案(试行)》,对茂名市市区99所幼儿园的室内空气、食具、物体表面、玩具和手进行消毒效果监测.结果 茂名市市区幼儿园消毒效果总合格率为83.07%,食具合格率高(94.11%),玩具(64.89%)和手(62.37%)合格率较低.集体办幼儿园消毒质量明显好于民办幼儿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茂名市集体幼儿园物品消毒效果明显好于民办幼儿园,玩具和手消毒效果合格率较低,存在疾病传播隐患.建议幼儿园健全并落实消毒管理制度,由监管部门加强监督检查.

    作者:李秀玲;邱福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一起小学猩红热疫情暴发调查

    猩红热是由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发热、咽喉炎、全身充血性皮疹,疹退后出现脱屑等症状[1].根据测资料显示,全国猩红热的发病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但青海省监测资料显示,青海省猩红热除个别年份略有上升外,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3].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全县境内海拔在1760~4635 m之间,年均气温10℃,全县辖5乡4镇154个行政村,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是多民族聚集地,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4%,撒拉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2.2%.

    作者:张华一;石燕;饶华祥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丹阳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血压偏高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增长和都市化进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1].肥胖不但导致儿童青少年的身心疾患和生理功能障碍,影响学习能力,而且相当多患儿会把肥胖带入成年,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部分肿瘤等提前发生[2].有关研究已证实,超重、肥胖是儿童青少年血压增高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3-7].为全面了解丹阳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血压偏高情况,为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2010年丹阳市中小学生健康体检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红芬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心理综合干预对小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影响

    自我认识是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自我观念的重要内容,包括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等.自我认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个体社会化的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健康状况.小学阶段是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该时期的儿童认知及行为可塑性大,是建立良好行为习惯的佳时期[1].如果在这一时期能及时发现自我认识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有效地进行干预,对小学生今后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小学生在接受心理综合干预前后自我认识能力的变化,探索高效的小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模式,为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王维;阮曌;唐岩;黄芹;王珊;李志鹏;张勇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重庆市初中生归因方式与自信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初中生归因方式与自信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总体自信问卷与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对整群抽取的重庆市兼善中学262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初中生的总体自信水平与内归因方式及归因方式的努力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初中生自信的波动性与内归因方式显著负相关(r=-0.21,P<0.01);初中生自信的清晰度与内归因方式显著正相关(r=0.29,P<0.01).结论 初中生的归因方式对自信水平、清晰度和波动性都有影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引导,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作者:颜艳琼;郑晓宁;毕重增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北京市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大学生对现行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公费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的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医疗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北京市4所高校(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共17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现行的公费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3种医疗保险制度的认知度均较低,分别为40.0%,42.4%和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大学生医疗保险认知的主要因素有院校背景、政策的宣传教育、自我健康关注度.结论 多数大学生对医疗保险制度缺乏必要的认知.政府和学校应加大政策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大学生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整体认知水平.

    作者:欧阳俊婷;王莹;朱燕波 刊期: 2012年第08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