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晚晴;陈晶琦;王付曼;张曼;马亚婷
目的 对公立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差异,为促进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刀菜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自编问卷对广州市2所公立学校和2所民工子弟学校初一至初三年级的流动儿童869人进行调查.结果 67%的流动儿童报告自己遭遇过校园歧视,57%的流动儿童报告遭受过校外歧视.流动儿童在校园里遭受到的歧视显著比在校外遭受的歧视多.民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遭遇过校园歧视或校外歧视的比例都显著高于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P值均<0.01).结论 流动儿童普遍感受到被歧视,而公立学校更有利于减少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
作者:袁立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以下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HBV)感染引起的,呈世界范围流行,是全球范围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了解高校学生HBV感染情况,笔者对吉林省某高校2006-2008年入学新生的乙肝五项标志物及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某高校大学生早餐就餐情况和营养摄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早餐营养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某医科大学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分层随机抽取学生共454名,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其早餐就餐情况.结果 每天都吃早餐者占总调查人数的42.29%;仅2.42%的学生早餐中包括谷类、肉类、蛋奶(豆)类、蔬菜(水果)四大类食物,大部分学生早餐食物单调.51.98%的大学生依据食物口味来选择早餐,46.48%的大学生依据营养价值来选择早餐.大于80%的学生有意愿了解更多早餐营养知识并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结论 大学生早餐摄人情况不容乐观,每天进食早餐率低,早餐能量摄人量低,营养价值不高,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加强早餐营养健康教育.
作者:萧嘉丽;李丽会;陈亚慧;张敏;陈妙莹;许雷涛;赵龙;马亦旸;卢晓翠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倾向现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非理性观念、控制倾向、原生家庭、人格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攻击行为问卷、主观幸福感测验等对某高校337名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约1/3的大一学生表现为中度以上的攻击行为倾向;大一男生的攻击行为倾向总分和躯体攻击因子显著高于女生(P<0.05,P<0.01);大一新生的攻击行为倾向总分和躯体攻击因子显著高于大学高年级学生(P<0.01).攻击行为总分、躯体攻击因子与主观幸福感、非理性观念、控制倾向、原生家庭及人格均呈显著相关;愤怒、敌意因子与除了人格外的其他4个因素呈显著相关;言语攻击仅和非理性观念呈显著相关.回归分析显示,主观幸福感、非理性观念、性别、控制倾向和原生家庭能预测攻击行为倾向(P值均<0.01).结论 大学一年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攻击行为倾向,性别、主观幸福感、非理性观念、原生家庭和控制倾向与攻击行为倾向关系密切.
作者:郭梅英;张玉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学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暴发的流行特征,为学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该校甲型H1N1患者基本资料和疫情发生学校基本情况,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该起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历时17 d,累计确诊109名病例,学生罹息率为5.08%(104/2 048),教师罹患率为2.23%(5/224),隐性感染者比例为7.34%(8/109);与2008年同期比较,流感样病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疫情初期发病学生以初二年级学生为主,中、后期扩散至初三及其他年级;不同性别人群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临床特征典型;甲型H1N1流感病例占流感样病例30.95%(104/336).结论 此次疫情为一起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严格执行校园内的晨午检和疫情报告制度,及时隔离病人及密切接触者,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对易感人群的免疫接种,可预防和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发生与流行.
作者:韦懿芸;郭菁;华伟玉;孙亚敏;王江敏;蔡润;刘锋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乙型肝炎(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乙类传染病.HBV主要经血液和血液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及性接触传播,我国人群的HBV感染率很高.高校以集体生活为主,因此加强乙肝感染的监测及防治工作极为重要.为了解桂西北某高校新生HBV感染状况,寻找防治对策,笔者调查某高校近6届新生的HBV感染状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熊翠欢;韦妙群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5岁以下儿童洗手等卫生习惯与患腹泻的关系,为预防儿童腹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490例5岁以下腹泻儿童和490例健康对照儿童,对洗手(饭前、便后、吃零食前等)及剪手指甲等因素进行单因素、调整混杂因素(食用海/水产品、剩饭菜放置方式和家庭饮用水类型)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其OR值及95%置信区间(CI).结果 与从不洗手相比,每次饭前、便后及吃零食前洗手是儿童腹泻的保护性因素,其调整后的OR值分别为0.41(95%CI=0.19~0.86),0.41(95%CI=0.21~0.81)和0.48(95%CI=0.25~0.93).剪手指甲周期6~15 d和3~5 d的2个等级调整前OR值分别为0.24(95%CI=0.11~0.52)和0.21(95%CI=0.09~0.48),调整后为0.25(95%CI=0.10~0.66),0.23(95%CI=0.09~0.62).结论 良好的洗手习惯是预防儿童腹泻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魏跃红;杨智聪;康燕;王玉林;谢华萍;罗雷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浦东新区0~14岁儿童死亡原因,为制订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浦东新区1993-2008年0~14岁儿童死亡资料进行同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0~14岁儿童年平均死亡率为44.83/10万,男童死亡率(51.16/10万)高于女童(38.22/10万).0岁组死亡率高(551.77/10万),10~14岁组低(21.29/10万),儿童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前5位死因分别是伤害、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异常、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是1~14岁儿童的首要死因,其中淹死、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是伤害死亡的前3位原因.结论 婴儿死亡率的降低可降低儿童死亡率.有效预防伤害和肿瘤发生,有助于降低儿童的死亡率.
作者:齐慧;杨琛;杨黎明;孙乔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根据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分析,我国12岁学生口腔卫生知识贫乏,口腔卫生习惯较差[1].而这一时期是口腔保健的重要时期,也是口腔健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期.因此提高学生口腔卫生知识,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防治口腔疾病非常重要.本实验通过口腔医生培训学校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对初一学生进行有效刷牙(Bass刷牙法)的教育指导,并采用简化口腔卫生指数评价实验前后学生口腔卫生状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居康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学校饮食卫生安全关系到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发展.为了防止校园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创造卫生、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福建师范大学医院将全面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管理模型引入到学校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PDCA由英文的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4个词的第1个字母组成,它反映了质量管理必须遵循的4个阶段[1].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全面质量管理得以实现有力保障.
作者:彭金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青海省医学生饮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青少年饮酒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青海大学医学院210名不同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医学生整体饮酒率及男、女生饮酒率分别是93.3%,96.7%和92.6%;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后脸不红者比饮酒后脸红者发展为危险饮酒者的倍数是19.69倍.吸烟者发展为危险饮酒者是不吸烟者的2.135倍.空腹饮酒和逢酒必喝者发展为危险饮酒者是无此2种习惯的0.119倍和0.125倍.结论 青海省医学生整体饮酒率较高,学校和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
作者:刘燕;王朝才;张本忠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基诺族中学生性观念现状,为开展基诺族中学生性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用分层随机整群法抽取基诺族251名中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基诺族中学生性知识主要来源为学校课程(27.1%);与异性间有过拥抱、接吻、性交行为的分别为52.6%,13.5%,26.3%;45.8%认为自慰是不正常的行为;以建立婚姻为恋爱目的只有14.7%;在对待贞操观上男女生态度差异较大;对待婚前性行为:51.8%认为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对待婚外性行为:70.9%认为对自己、家庭、他人都不利.结论 基诺族中学生对性知识掌握不够,大部分学生性观念比较开放,发生性行为的现象客观存在.
作者:谢丽琴;曾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儿童虐待对社区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影响,为减少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在儿童期遭受的来自教师的虐待与社区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被教师虐待过的社区青少年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危险性是末被虐待过的2倍左右,其中被教师打过(OR=1.9t7)、被教师罚跑(OR=2.125)、被教师罚劳动(OR=2.353)等项目的暴露比值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社区青少年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危险性因儿童期遭受教师虐待而增加,儿童虐待与社区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之间为正关联.
作者:姚玉华;陈道湧;周峰;刘庆元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考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初步量表,研制适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评价工具.方法 应用前期编制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初步量表对2 0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从信度、效度及人口社会学因素方面对量表考评修订.结果 大学生总的健康生活方式重测信度为0.708,分半信度为0.865,Cronbach's α系数为0.898;条目与所属维度相关系数较大,而与其他维度相关系数较小;因子分析提取9个因子,各因子均有一定解释能力,但结构与量表理论设想稍有差别;总分在家庭月收入、父母亲文化程度、入学前居住地和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而在性别和年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根据结果调整修订,可形成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正式版.
作者:王冬;许宏;吴娴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三明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布特点,为制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三明市2004-200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9年三明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7起;以传染病为主,占报告起数的98.51%,其中呼吸道传染病占报告事件数的97.01%.事件数前3位依次为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流行性感冒.事件发生高峰为3-4月和10-11月;事件主要集中在乡村学校,以乡村小学发生率高,占55.22%.结论 应加强农村学校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作者:蔡和宋;黄帆;曾伶;蒋东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1990年,由国家教委、卫生部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标志着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起步;1992年国家教委、卫生部、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联合颁布实施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是我国第一部国家级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指南.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至今已20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现今的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等诸方面是否能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必将影响国家的综合国力,因此,现阶段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迫切与必要的.现就健康教育现状与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性与对策探讨如下.
作者:王征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2010年5月13日19:20,北京市某医院报告当天下午有10例头晕、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本文以对该事件的调查为背景,运用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并结合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推断本次事件的致病因子、可疑餐次及可疑食物,为调查和应对类似食物中毒事件提供借鉴.
作者:刘玉茹;李娜;马会来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烟草对我国青少年健康的不良影响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事实.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吸烟人数不断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而绝大多数烟民吸烟习惯是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1].因此,如何有效控制青少年吸烟意义深远.目前,预防青少年吸烟项目主要分为以学校为基础的干预、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及多部门联合干预.其中以学校为基础的干预在国内外应用为广泛,然而这类研究的设计在如研究对象的选择、对照的设立、干预的措施及强度、干预持续时间及评价指标等方面的不一致,导致以学校为基础的青少年控烟干预效果也不尽相同.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以学校为基础的控烟干预项目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近期和远期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青少年控烟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吕莹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一种负性情绪,适度焦虑可增加学习效率,但是持续或过度焦虑不仅降低学习功能,而且严重损害学生的心身健康.焦虑作为一种弥漫性的负性情绪,很容易给日常行为方式带来影响,高焦虑个体在不良情绪支配下往往采用更多的消极行为方式,不仅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加重焦虑情绪,而低焦虑个体则更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1].有研究发现焦虑水平、自尊人格及应对方式存在相互关联,高焦虑个体不仅消极应对方式增加,往往还伴随显著的低自尊水平[2].成就动机是推动个体改变自我、追求理想自我的一种重要内驱力,不仅与自尊自信等人格特点密切相关,而且对应对方式也有预测价值[3].本研究拟探讨焦虑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机制,即成就动机的中介调节作用,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薛朝霞;魏曙光;荆雷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笔者从事学校卫生工作15 a来,对眼保健操有深刻的认识与体会.眼保健操是根据祖国医学中的推拿法和经络穴位,再结合医疗体育综合而成的一种按摩疗法,是预防近视的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对青少年的假性近视,可以使视力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对已形成近视的,可防止加深.为全面阐述眼睛保健操的理论基础,笔者翻阅中医经典著作,试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来阐释一下相关的作用原理.
作者:邱延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