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东北地区12岁儿童口腔健康知识与行为调查

程敏;王瑞;宋为真;刘东玲

关键词:口腔卫生, 健康知识, 态度, 实践, 口腔疾病, 儿童
摘要:目的 了解东北地区12岁儿童口腔健康知识、行为现状,为东北地区口腔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信息支持.方法 按照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对东北9个城市、9个农村地区部分12岁学生进行集体自答式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 1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2岁学生每天刷牙率为74.7%,城市高于农村(P<0.01),女生高于男生(P<0.01).每天进食含糖食品的比例为62.1%,城乡之间、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口腔卫生知识及含氟牙膏知晓率偏低;获取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途径主要通过媒体;过去12个月口腔科就诊率为54.2%,农村(60.8%)高于城市(47.2%)(P<0.01),就诊的主要原因是急慢性牙痛和其他口腔问题绝大部分12岁学生对自己的牙齿、牙龈和口腔卫生状况表示满意.大部分学生认为定期口腔检查非常必要,但实际接收定期检查的学生只占1/3.结论 学生口腔保健的基本知识尚不普及.应加强口腔保健知识特别是有效刷牙的宣传教育,促进儿童尤其是农村儿童建立口腔健康行为.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改善父母教养方式、促进个体心理和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某高校568名大学二年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 大学生自我和谐总体呈现负偏态分布,其中高分组、中间组、低分组所占比例分别是30.99%,62.32%,6.69%;大学生自我和谐总分为(94.60±12.39)分.大学生自我和谐总分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负相关(P值均<0.01),与父母教养方式所有其他因子呈正相关(P<0.01或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独生子女、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等4个因素是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的危险因素.结论 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父母应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接受与支持子女,避免过度干涉与保护.

    作者:孟秀红;何成森;邢超;陶芳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北京市儿童家长对汽车安全座椅的认知与干预研究

    目的 评价北京3~8岁儿童家长对汽车儿童安全座椅的认知与关注程度,为预防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从海淀区、昌平区抽取71名儿童家长,在小组讨论、播放儿童乘车安全宣传片(DVD)、儿童加高座椅使用说明/现场演示的基础上,免费发放儿童安全座椅.6周后通过电话回访评估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情况.结果 52.1%的参与者年龄集中在31~35岁,93.0%的儿童与家长在过去3个月内几乎每天共同乘车或者1周几次;87.1%的情况下由父母决定孩子坐在什么位置;84.5%的儿童从未使用过儿童加高座椅.6周后电话回访62人,98%的儿童几乎每天乘车出行,其中98%使用安全座椅,97%的家长打算在接下去的6个月内继续使用安全座椅.儿童家长对儿童安全座椅的评价中,87.1%的人认为其大的优势是安全,56.1%的家长认为其大的劣势为不舒服.45.2%的家长认为应该对不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家长进行罚款.结论 在中国推行汽车儿童安全座椅,预防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是可行的.

    作者:曹若湘;张睿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复原力和生活事件对邯郸高职高专大学生抑郁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复原力、生活事件对高职高专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为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复原力量表、生活事件量表以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邯郸404名高职高专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高职高专大学生复原力与生活事件、抑郁状态都呈显著负相关(P<0.01),生活事件和抑郁状态呈显著正相关(P<0.01);复原力显著负向预测高职高专大学生的抑郁水平,而生活事件则显著正向预测抑郁水平,复原力和生活事件能够解释抑郁状态总变异的44%;复原力在生活事件与学生抑郁间有显著调节作用.结论 可通过提高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复原力水平来缓解生活事件带给学生的不良情绪体验,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王秀希;高玉红;刘卫洁;谢巧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广州市中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中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选取广州市城区完全中学1所,农村初中、高中各1所,共调查在校学生1639名,以<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为调查工具,所得资料采用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独立样本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 学生亚健康状况高危检出率为10.9%,其中躯体亚健康高危检出率为13.4%,心理亚健康高危检出率为10.1%.女生、独生子女更易处于亚健康状态,15~16岁是亚健康的高发年龄段,城乡学生之间、高初中生之间亚健康状况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广州市中学生亚健康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独生子女、小时候父亲的陪伴、学习压力、生活干扰、吃早餐的频率、每天睡眠时间、患重大疾病、性格内向、体型及朋友个数等.结论 广州市中学生亚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学生的健康水平.

    作者:彭子文;麦锦城;何燕嫦;邹煜伟;杨溶辉;陶芳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从化市寄宿制学校学生膳食相关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广州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膳食状况及其相关行为,为制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定性调查和定量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从化市28所寄宿制学校共3892名中小学生的膳食及营养知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学生平均每月膳食费用为143元;在被凋查的寄宿生中,9.3%需要领取政府发放的贫困补贴;学校膳食中奶、蛋、豆类等副食品的供应量较少;学生不吃奶、蛋、豆类食品的比例较高,寄宿生高于非寄宿生;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较低.结论 应加大农村地区学校食堂及学生膳食投入,普及营养基本知识,建立完善学生营养状况网络,改善农村学校学生营养状况.

    作者:姜轶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江苏省大学生健康状况与医疗保障需求调查

    目的 调查江苏省高校学生健康状况与医疗保障需求,为高校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江苏省内6所高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收集个人一般情况、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医疗保险意愿等方面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各所高校均存在一定数量的贫困学生;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大部分学生对校医院不满意;学生调查前2周内患病率为23.42%,住院率为4.11%;性别、不良生活习惯及每天锻炼时间对学生2周内患病率影响显著;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均年收入、年级、是否购买商业保险及自付医疗费用对参保意愿影响显著.结论 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有待提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改革和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

    作者:吉莹;周绿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江苏省2008年与2005年青少年吸烟行为比较

    目的 了解江苏省2008年与2005年青少年吸烟行为并进行比较,探讨青少年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方法 2008年选取江苏省南京、苏州、扬州、徐州、盐城的城乡大中学生33213名进行吸烟行为问卷调查,并与2005年江苏省调查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2008年与2005年相比,青少年吸烟率有所上升;13岁吸烟率呈下降趋势;近期吸烟率上升;不同类型学校青少年吸烟率上升;不同年级青少年吸烟率中学呈上升趋势,大四吸烟率下降;城乡青少年吸烟率呈上升趋势;随着母亲的下降,其子女吸烟率呈上升趋势;学习成绩越好,青少年吸烟率越低.结论 应通过学校和家庭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提高认知水平并积极参与戒烟行动.

    作者:辛崇萍;戴寿桂;孙中友;徐晓红;苗万卿;张晓月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中学生惧怕否定评价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对其自尊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学生惧怕否定评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自尊的影响,为提高中学生的自尊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惧怕否定评价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量表,对泸州市2所中学480名中学生进行测定.结果 城镇和农村的中学生自尊水平都较高,且城镇中学生自尊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父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和高中的中学生自尊得分显著低于父亲文化程度为大学的中学生.惧怕否定评价、生活事件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其他5个维度与自尊有显著负相关;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3个维度与自尊有显著正相关.支持利用、学习压力、主观支持、惧怕否定评价对自尊有预测作用.结论 应给中学生更多的肯定评价和社会支持,减少其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以提高其自尊水平.

    作者:周仁会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广州市某中学学生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调查

    目的 了解中学生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知晓现状,指导学校开展风险沟通和健康教育工作.方法 自制问卷调查表,对某校高一、高二年级所有学生进行自填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对勤洗手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知晓率高,为93.67%,其中饭前洗手者占89.54%,便后洗手者占85.76%;多通风、打喷嚏掩住口鼻的知晓率分别为83.50%和80.33%;34.00%及31.67%的学生将消除积水、灭鼠蚁作为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措施.64.00%的学生在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后选择去医院就医,52.84%选择在家休息,43.89%选择主动向教师申报病情,但超过10%的学生选择带病坚持上课.56.15%的学生一直关注甲型H1N1流感疫情变化情况.76.67%的学生感到当前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没有影响到本人及家庭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结论 学校应尽快开展甲型H1N1流感的风险沟通和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学生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作者:沙国霞;蔡苏媚;徐建敏;郝爱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大学新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期望[1].大学阶段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其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家庭是首要、基本的文化环境.是个体早接受教化的场所,对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新生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自评与人际信任的关联程度,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郭秀丽;姜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温州市小学生立体视觉异常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小学生立体视觉异常状况及其对近视、远视、屈光参差、弱视、斜视等的影响,为小学生视觉普查项目的 确定提供参考.方法 对温州市2933名小学生进行TNO立体视图的检查、裸眼远视力、眼位检查、散瞳后电脑验光、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结果 立体视异常在正常人群以及近视、远视、混合散光、弱视、斜视、其他眼病患者中的患病率分别为7.37%,13.12%,57.49%,51.43%,83.87%,93.10%,88.89%,立体视异常在屈光参差1~2D,2.25D以上组中的患病率分别为52.83%和87.5%.结论 在小学生的视觉普查中增加立体视项目,有利于提高对近视、远视、屈光参差、弱视、斜视检出准确率.

    作者:黄小明;苏炎峰;陈洁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广西全州县寄宿制学生伤寒副伤寒综合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农村中小学校伤寒副伤寒综合干预效果.为校区伤寒副伤寒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全州县城乡寄宿中小学20所作为干预学校,18所为对照学校;对干预学校采取健康教育和饮水消毒综合干预措施.对照学校不进行任何干预.干预前、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学生伤寒副伤寒认知、态度、行为的变化和终干预结果,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干预学校学生伤寒副伤寒知识知晓率、正确态度和卫生行为形成率较干预前以及对照学校均有明显提高,干预期间干预学校学生伤寒副伤寒累积发病率(0.39‰)显著低于对照学校(2.53‰)(P<0.01).干预措施对学生发生伤寒副伤寒的保护率为84.58%.结论 综合干预能够明显改善学生卫生行为及大幅度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是有效防制措施.

    作者:李永红;杨进;林玫;廖和壮;唐昌新;马小磊;房天喜;董柏青;张静;孙军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青春期双生子行为发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约有1300万双生子[1],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其生长发育、人格发展过程及心理健康状况等都有不同于独生子女、普通的多个子女的特征[2].青春期是青少年心身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情绪问题和人格障碍发生的高危阶段[3].为了解双生子这一特殊人群心理行为发育现况及影响因素,笔者于2007年9月-2008年4月对济宁市148对青春期双生子进行了调查.

    作者:王文军;张璟;李晶;孔庆胜;宋烨;随桂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邯郸市338名男大学生吸烟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为世界上大烟草生产、消费国,中国有超过3.5亿的吸烟者,每年死于烟草相关疾病者超过100万[1].近年来,青少年吸烟人数显著增加,烟民队伍日趋年轻化,校园内的吸烟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学校和社会问题[2].有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与新生吸烟率分别为42.57%和19.65%[3],表明大部分学生开始吸烟始于大学阶段,并且吸烟人数随年级升高而增加[4].为了找到大学生吸烟原因,为预防和控制大学生吸烟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邯郸市某高校338名男大学生的吸烟状况采用自拟问卷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

    作者:左慧敏;李秀梅;苗树梁;张新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青海省627名学龄前儿童贫血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青海省6岁以下儿童的贫血情况,为预防和控制儿童贫血提供依据.方法 现场抽样采集民和、湟中2县4个乡村627名儿童的血样,用氰化高铁法(HICN)测定血红蛋白值,用国家儿童贫血标准评价贫血状况.结果 男、女童贫血率分别为17.60%和15.38%,总贫血率为16.59%.不同年龄组及男、女童贫血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岁组儿童贫血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少数民族儿童贫血率高于汉族儿童.结论 青海省6岁以下儿童存在贫血问题.应对家长开展儿童喂养辅食添加营养知识宣教,调整儿童饮食结构,降低贫血发生率.

    作者:周浩武;郭晚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广东省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情况及其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目的 探讨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情况与气质类型的关系.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情况问卷与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广东省7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粘液-抑郁质的大学生每月发送手机短信的条数少,胆汁质的大学生每月发送短信的条数多;粘液-抑郁质的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少,粘液质的大学生使用的时间多;多血-粘液质对手机的依赖性相对较低,而胆汁质的依赖性则相对较大;不同气质类型的大学生每月发送手机短信的条数和使用手机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对于手机依赖程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手机短信使用的频率与时间的长短与使用者气质类型有关系.

    作者:黄靖茵;刘江美;胡燕红;张珊;陈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东北地区12岁儿童口腔健康知识与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东北地区12岁儿童口腔健康知识、行为现状,为东北地区口腔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信息支持.方法 按照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对东北9个城市、9个农村地区部分12岁学生进行集体自答式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 1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2岁学生每天刷牙率为74.7%,城市高于农村(P<0.01),女生高于男生(P<0.01).每天进食含糖食品的比例为62.1%,城乡之间、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口腔卫生知识及含氟牙膏知晓率偏低;获取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途径主要通过媒体;过去12个月口腔科就诊率为54.2%,农村(60.8%)高于城市(47.2%)(P<0.01),就诊的主要原因是急慢性牙痛和其他口腔问题绝大部分12岁学生对自己的牙齿、牙龈和口腔卫生状况表示满意.大部分学生认为定期口腔检查非常必要,但实际接收定期检查的学生只占1/3.结论 学生口腔保健的基本知识尚不普及.应加强口腔保健知识特别是有效刷牙的宣传教育,促进儿童尤其是农村儿童建立口腔健康行为.

    作者:程敏;王瑞;宋为真;刘东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青少年危机脆弱性自我压弹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目的 探讨青少年危机脆弱性、自我压弹力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广州市3所中学653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危机脆弱性测验问卷、自我压弹量表为工具进行调查.结果 危机脆弱性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自我压弹力与心理健康中除强迫症状、偏执、心理不平衡外的因子及总分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危机脆弱性与自我压弹力呈显著的负相关.危机脆弱性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预测率为14.3%.结论 青少年危机脆弱性、自我压弹力对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

    作者:周虹;聂衍刚;张萍萍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邢台市高中学生结核菌感染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邢台市高中学生结核菌感染现状,为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邢台市9所中学(2所重点中学、1所普通中学)高中部10594名学生进行结核菌素(PPD)试验,对PPD试验强阳性的学生进行胸透和X线摄片检查,并对胸片异常者做痰抗酸杆菌涂片检查.结果 PPD试验阳性率重点高中(4.18%)高于普通高中学生(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点高中学生肺结核检出率(646.06/10万)高于普通高中学生(369.63/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广泛开展预防结核病的健康教育,定期进行PPD筛检,以便有效控制中学生结核病发生.

    作者:尹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农村388名小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分析

    目的 了解农村小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为农村小学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于2009年4月对河南某农村地区388名四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小学生知道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性交及母婴传播的分别有22.9%,20.1%,34.3%,知道一起吃饭、在同一教室上课、咳嗽打喷嚏不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分别有15.7%,17.3%,12.4%;89.4%的学生回答想了解预防艾滋病知识;30.6%的学生回答玩过废弃的注射器.结论 农村小学生缺乏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应重视农村小学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杜晓娜;陈晶琦;张曼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