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翌超;张德玄;陈树林;祝一虹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他们产生了恋爱和婚姻的需要.2005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废除了在校大学生不准结婚的规定,从而使得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显得更加迫切.因此,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婚恋心理特点和影响因素,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胡松年;程海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安徽省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探讨大学生锻炼态度与体质健康的关系.方法 采用张力为教授的锻炼态度量表,对安徽省10所大学的1 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男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生参加锻炼的行为态度和目标态度只与肺活量有一定的相关性;而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及行为控制感与所有的体质指标都有相关性,其中在肺活量和立定跳远2方面存在显著相关.结论 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与体育锻炼的态度有明显的相关性,体育锻炼态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次数和运动的强度.
作者:张苏;李克勤;高艳;陈新民;张静;刘霖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浙江省中学生应激源状况减负7 a前后的变化情况,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评估2007年浙江省中学生的应激源状况,并与7 a前所测浙江省7所中学学生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减负后,除初一、初二年级外,其他各年级学生的压力都有所减轻;女生的身心压力增加.减负后,属于教师压力的2个条目退出主要应激事件的前10位,属于自我身心压力的2个条目进入前10位.除自我身心压力外,其他各类压力在不同年级间存在差异,各项压力都以初二年级高.各年级学生占前3位的都是学习压力、身心压力和朋友压力.学习压力虽然仍居应激源的第1位,但除了初一、初二年级外都有下降.结论 减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学生压力减轻工作可以从学习、个性培养、人际关系等方面着手.
作者:邓翌超;张德玄;陈树林;祝一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学业成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某高校200名优秀生和200名落后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优秀生SCL-90各因子均值均低于落后生,除强迫症状、恐怖外,其余各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的偏爱被试2个因素外,其余因素优秀生与落后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的惩罚、严厉外,所有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与SCL-90的不同因子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结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
作者:曾凡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个体心理干预和学校干预对改善小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从遵义市随机抽取415名学生,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连续18个月的心理干预和学校干预,并于干预前后采用提高学习能力因素诊断测验(FAT)对全体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测试.结果 干预前后,实验组学生在校的学习方法、在家的学习方法的得分和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健康、与教师的关系、家庭环境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学生前测和后测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个体心理干预对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显著作用,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应从多方面结合进行.
作者:谢琴红;杨映萍;彭娟;潘贵书;钟康;王佳秋;张大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小学生心健康水平及干预实验研究效果,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2所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学生及其家长分别进行为期1 a的实验干预,干预后进行复测.结果 干预后,除自责倾向外,实验组MHT各项因子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组心理问题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除孤独倾向、冲动倾向外,其他因子检出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干预措施对预防和控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减轻或改善其心理压力具有显著的作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者:蓝琼丽;马梁红;田昕;黄福文;陈意曼;赵芳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校教学建筑、环境噪声、室内微小气候、采光、照明等环境质量以及黑板、课桌椅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为了解中山市中小学校教室的卫生状况,笔者于2007和2008年高考前分别对中山市的中小学校进行了环境卫生监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伦发;郭艳;林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户外自行车运动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探索有效的方法.方法 采用情绪状态量表(POMS)对36名参加户外自行车运动的大学生在运动前后进行5次测试,并选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为辅助测量工具,研究大学生运动前、中、后的情绪改变情况.结果 参加户外自行车运动后,各组大学生消极情绪状态分值显著降低,积极情绪状态分值显著升高,参加运动前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短期效应为主,长期效应不明显.结论 户外自行车运动在短时期内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情绪,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者:叶盛;周云连;方洁;董晓红;姜建华;沈志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2008年8月18日,黎平县某中学发生一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波及该校初一~初三24个班,受威胁人口1 505人,经黎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学校及时调查处理,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杨科;姜永全;罗永平;杨军;杨正培;王明卫;鲁黔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泰安市在校学生的附红细胞体感染情况,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血涂片、镜检的方法检测泰安市不同类型在校学生331名.结果 所检学生附红细胞体总感染率为15.40%,不同学段学生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89,P<0.01),不同性别学生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5 ,P>0.05).与家畜有接触史学生感染率高于无接触史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泰安市在校学生附红细胞体感染率较高,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韩子强;赵晓辉;于爱莲;李栋;李晓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中小学校开展以预防乙肝、菌痢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为主的健康教育效果,以减少中小学生相关传染病的发生.方法 在天津市红桥区中、小学抽取生源师资水平接近的10所项目学校和4所对照学校,对四~九年级学生进行基线调查,随后对10所项目学校进行干预,另外4所学校作为对照,并于1个月后再次采用同一试卷评估.结果 开展学生健康促进活动后,学生腹泻患病率从干预前的6.6%下降到干预后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14,P<0.05);腹泻伴发热由1.8%下降到干预后的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7,P<0.05);干预后学生饭前洗手形成率从干预前的73.4%上升到干预后的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652,P<0.05).结论 学校是学生获取健康知识的佳途径.家庭、学校密切合作,共同督促是干预学生不良行为及控制学校传染病暴发的关键.
作者:腾学敏;张惠晶;杨秀英;冯蕾;张军;卢侠冰;刘正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参与式生活技能教育模式在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中的适宜性与有效性,为相关健康促进工作及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对河南省某县104名受艾滋病影响的中学生进行以普及艾滋病知识、建立关爱态度、提高自尊与自信水平为目标的参与式生活技能教育干预,另105名学生为对照,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学生艾滋病知识、关爱态度、自尊量表(SES)、个人评价问卷(PEI)得分与对照组基线水平一致;干预后,干预组上述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内,干预后男生自尊与自信水平均显著低于女生.结论 参与式生活技能教育干预模式对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是有效、可行的,男生在干预过程中应被给予更多关注.
作者:何忠虎;季成叶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发展性心理辅导对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为学生心理辅导提供依据.方法 在浙江省省级某重点中学高三平行班中随机选取2个班作为实验班,2个班作为对照班,对实验班进行为期1年左右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结果 实验班在辅导前后考试焦虑变化显著,焦虑水平明显下降;辅导后实验班学业成绩提高,但考试焦虑的变化对学业成绩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发展性辅导中学习策略的辅助性策略会显著地影响考试焦虑.结论 发展性心理辅导对降低高三学生的考试焦虑是积极有效的,其中重视加强对辅助性策略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将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状态,提高其学业成绩.
作者:冯冬怡;何金晶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不但影响其生长发育,而且对其成年期以后的身体健康和体质均有深远的影响.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评价不同群体学生的营养状况,尤其是不同年份的变化趋势,能够为制定相应的营养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身高标准体重是目前筛查和评价群体学生营养状况较为理想的方法[1].
作者:张敏红;许丽芬;罗炳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和生活技能教育需求,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展学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北京市农民工子弟学校471名学生与公立学校44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于公立学校学生,一般知识的知晓率仅为56.7%;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态度比公立学校学生宽容,但对不良诱惑的拒绝能力低于公立学校学生;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对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需求虽高于公立学校学生,但对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要素的认识模糊.结论 在农民工子弟中应及时、广泛、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作者:齐晓萍;马迎华;王凤清;王超;丁素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关系攻击行为是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同伴关系从而伤害他人的行为[1].与身体攻击造成的后果一样,关系攻击导致的心理和社会适应困难也是广泛且稳定的[2].目前,随着社会对校园暴力和攻击行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学校发生的关系攻击行为也不容忽视.本研究旨在调查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状况,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并为营造积极、安全、尊重的学校文化提供参考.
作者:谭雪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亲子沟通与价值观的现状及其相互关系,为家庭教育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 将河南省不同类型高校大一至大三学生按年级分层,随机抽取若干班级中的全部学生,共计1 074名,采用亲子沟通模式问卷和价值观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女大学生的亲子沟通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生在亲子沟通类型上保护型多(29.4%),而女生更多的属于多元型(32.4%).大学生在价值观的二阶因子权威意志取向和一阶因子冒险求成、承认权威、求知好奇、自我中心上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亲子沟通类型大学生价值观各个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亲子沟通类型与价值观密切相关.
作者:魏俊彪;孙红亮;张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徐汇区中小学生2002-2006年常见病患病情况及变化规律,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上海市徐汇区2002-2006年监测点中小学生健康监测资料,对学生视力不良、龋齿、营养不良、肥胖、贫血的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学生常见病检出率依次为视力不良(60.68%)、龋齿(26.32%)、营养不良(17.79%)、肥胖(15.38%)、贫血(6.75%).不同年份学生常见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学生常见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5年来均处于常见病的首位,且仍呈上升趋势;贫血检出率一直处于常见病的低位,且呈不断下降趋势.结论 学生贫血防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视力不良、龋齿、营养不良和肥胖防治成效一般.
作者:徐蔚琦;顾海雁;杨帆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连平县农村地区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倾向发生情况,为制定农村地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连平县元善镇小学三~六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全体学生共9 732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自填问卷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倾向发生率为50.2%,男、女生分别为55.0%和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83,P<0.01);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发生率分别为57.5%,55.8%,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14,P<0.01).男生遭受肢体暴力、言语性暴力、强索性暴力、排挤性暴力和性暴力倾向的发生率分别为35.9%,42.5%,9.6%,14.6%和17.0%;女生为26.8%,33.6%,4.3%,11.7%和9.8%,男生均高于女生.施暴者主要是同班同学(33.4%)和同级同学(19.7%),其次是社会青年/流氓(14.9%).51.5%的校园暴力倾向发生在校内,暴力发生常见的时间是课间休息(35.7%)和上放学路上(22.9%).暴力发生后,82.6%的学生会产生低落情绪,33.2%有身体受伤,33.9%会以暴力解决问题.结论 农村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倾向的发生率较高,对学生存在不良影响.应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作者:蔡秋茂;马文军;徐浩锋;聂少萍;宋秀玲;许燕君;许晓君;李海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成就目标是指成就行为的目的,具有认知(如对于情景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特征[1].成就目标定向就是成就行为的目的在这些特征上的稳定趋向.近年来,Elliot等[2]提出了将成绩-掌握和接近-回避的区别相交叉的2×2成就目标结构,即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作者:全莉娟;徐圆圆;姚本先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