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虎;季成叶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称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问题.儿童ADHD的患病率国外报道为5%~10%,国内为1.3%~13.4%[1].有研究指出,50%的ADHD儿童伴有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低下[2].这种学习困难与智力的关系及其原因一直为研究者们所关注.本研究通过探讨多动倾向儿童与正常儿童智商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ADHD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陈容;张迪;李宏革;顾国家;李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亲子沟通与价值观的现状及其相互关系,为家庭教育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 将河南省不同类型高校大一至大三学生按年级分层,随机抽取若干班级中的全部学生,共计1 074名,采用亲子沟通模式问卷和价值观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女大学生的亲子沟通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生在亲子沟通类型上保护型多(29.4%),而女生更多的属于多元型(32.4%).大学生在价值观的二阶因子权威意志取向和一阶因子冒险求成、承认权威、求知好奇、自我中心上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亲子沟通类型大学生价值观各个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亲子沟通类型与价值观密切相关.
作者:魏俊彪;孙红亮;张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重庆三峡库区中学生肺结核防治知识需求情况,探索具有成本-效益优势的中学生肺结核病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半结构式定性访谈的方法,通过目的 抽样,对重庆三峡库区乡镇中学学生64名进行了小组访谈,对学校健康教育相关知情人士共14名分别进行了个人深入访谈与关键人物访谈.结果 中学生肺结核防治意识淡薄,知识缺乏,相关健康态度与行为有待规范.学校对于结核病相关的健康教育严重缺乏.结论 重庆三峡库区中学生对肺结核防治知识有迫切需要.应加强针对中学生的结核病健康教育,以提高其结核病防治知识与意识,规范其健康态度与行为.
作者:黄睿睿;王宏;汪洋;肖潇;曾缓;张专;刘晓雪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医学化学是医学院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然而多数文科学生由于化学基础知识较差,对学习医学化学产生较大的恐惧心理.学习上的压力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以及身心健康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处理不当,就会演变成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患,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1].因此,作为化学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帮助学生减轻课业负担和解决心理压力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唐玲;李乐庆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参与式生活技能教育模式在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中的适宜性与有效性,为相关健康促进工作及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对河南省某县104名受艾滋病影响的中学生进行以普及艾滋病知识、建立关爱态度、提高自尊与自信水平为目标的参与式生活技能教育干预,另105名学生为对照,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学生艾滋病知识、关爱态度、自尊量表(SES)、个人评价问卷(PEI)得分与对照组基线水平一致;干预后,干预组上述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内,干预后男生自尊与自信水平均显著低于女生.结论 参与式生活技能教育干预模式对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是有效、可行的,男生在干预过程中应被给予更多关注.
作者:何忠虎;季成叶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发展性心理辅导对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为学生心理辅导提供依据.方法 在浙江省省级某重点中学高三平行班中随机选取2个班作为实验班,2个班作为对照班,对实验班进行为期1年左右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结果 实验班在辅导前后考试焦虑变化显著,焦虑水平明显下降;辅导后实验班学业成绩提高,但考试焦虑的变化对学业成绩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发展性辅导中学习策略的辅助性策略会显著地影响考试焦虑.结论 发展性心理辅导对降低高三学生的考试焦虑是积极有效的,其中重视加强对辅助性策略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将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状态,提高其学业成绩.
作者:冯冬怡;何金晶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2005-2007年上海市松江区中小学生和幼托儿童传染病发病情况,为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07年上海市松江区报告的中小学生和幼托儿童传染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7年该区中小学生和幼托儿童累计报告传染病病例为2 769 例和1 201例;发病数前5位病种依次为水痘、手足口病、流腮、猩红热、感染性腹泻;病例主要分布于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相对集中的城区街道;可自主活动幼托儿童和小学生为主要发病群体;男、女性别比为1.39∶ 1;发病季节主要集中于5-6月、11-12月.结论 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应以防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经接触传播传染病为重点,让更多中小学生和幼托儿童接受自费疫苗接种;同时加强对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传染病的规范管理和监督力度.
作者:春雅丽;张清慧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小学生心健康水平及干预实验研究效果,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2所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学生及其家长分别进行为期1 a的实验干预,干预后进行复测.结果 干预后,除自责倾向外,实验组MHT各项因子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组心理问题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除孤独倾向、冲动倾向外,其他因子检出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干预措施对预防和控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减轻或改善其心理压力具有显著的作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者:蓝琼丽;马梁红;田昕;黄福文;陈意曼;赵芳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采用综合措施对农村中小学生运动伤害的干预效果,为降低农村学校青少年运动伤害提供依据.方法 在广东省一个二类农村地区中,选取县城城镇辖区内所有中小学校2006年度的小学三~五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全体学生8 647名为研究对象,推行综合干预措施1 a后,采取同一判断标准作干预前后自身对比的方式进行评价.结果 学生知识得分干预后提高了24.7%,知晓率提高了88.5%,女生(25.8%,90.4%)均比男生(23.9%,86.7%)明显;但随着学段的上升,学生知识知晓率提高的幅度呈明显减少趋势 (小学生138.7%,初中生99.3%,高中生64.6%).行为得分干预后提高了55.5%,男生(87.6%)比女生(38.6%)明显,以初中生(100.1%)提升的幅度大.运动伤害发生率干预后下降了97.6%,女生(146.0%)比男生(78.9%)明显,以初中生(131.9%)下降的幅度大.结论 推行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农村中小学生学校运动伤害的发生.
作者:聂少萍;马文军;徐浩锋;宋秀玲;许燕君;李海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云南省不同民族青少年的焦虑流行现状,为西部学校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SAS量表对云南省7个民族10~18岁的青少年4 711名进行测查.结果 云南省7个民族青少年焦虑状况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少数民族青少年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汉族,其严重程度排序为佤族>傣族>哈尼族>纳西族>白族>傈僳族>汉族(F=91.38,P<0.01).15岁年龄组青少年焦虑情绪报告率高(59.1%).结论 云南省少数民族青少年心理健康令人担忧,采取综合社区干预势在必行.
作者:胡金连;张河川;宋精玲;郭思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浙江省中学生应激源状况减负7 a前后的变化情况,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评估2007年浙江省中学生的应激源状况,并与7 a前所测浙江省7所中学学生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减负后,除初一、初二年级外,其他各年级学生的压力都有所减轻;女生的身心压力增加.减负后,属于教师压力的2个条目退出主要应激事件的前10位,属于自我身心压力的2个条目进入前10位.除自我身心压力外,其他各类压力在不同年级间存在差异,各项压力都以初二年级高.各年级学生占前3位的都是学习压力、身心压力和朋友压力.学习压力虽然仍居应激源的第1位,但除了初一、初二年级外都有下降.结论 减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学生压力减轻工作可以从学习、个性培养、人际关系等方面着手.
作者:邓翌超;张德玄;陈树林;祝一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关系攻击行为是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同伴关系从而伤害他人的行为[1].与身体攻击造成的后果一样,关系攻击导致的心理和社会适应困难也是广泛且稳定的[2].目前,随着社会对校园暴力和攻击行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学校发生的关系攻击行为也不容忽视.本研究旨在调查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状况,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并为营造积极、安全、尊重的学校文化提供参考.
作者:谭雪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掌握江西省青少年被动吸烟暴露情况及其对吸烟和被动吸烟的知信行情况,为开展控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在南昌、景德镇和井冈山3个监测城市8所学校采用匿名问卷方式对800名大、中、小学生吸烟和被动吸烟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被调查学生的总体尝试吸烟率为27.8%,男生为40.9%,女生为11.7%.学生尝试吸第一口烟时的年龄7岁及以下组占21.2%,8~15岁组占49.1%.调查前30 d内,12.2%的学生有吸烟行为.调查前7 d内,66.6%的学生遭受被动吸烟的危害.结论 青少年是被动吸烟的主要受害人群.应针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阶段性划分教育重点人群,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全方位入手,为青少年创立一个无烟环境.
作者:郭丽娟;李艾;金锦扬;徐菲;郑伟;张渝;杨富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徐苏恩教授是我国儿少卫生和健康教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主要创始人和杰出的医学教育家.1907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1924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经过3年预科和5年本科的学习,于1932年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目睹旧中国卫生落后,国民体质衰弱和疾病流行的现状,他毅然放弃临床医疗工作,立志从事公共卫生,并以此为终生职业.1933年,由洛氏基金会资助赴美留学并于1935年获得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
作者:汪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等院校贫困生的血糖及血红蛋白含量,为贫困生的管理和营养健康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某高等院校贫困生246名和非贫困生120名,采用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氰化高铁法测血红蛋白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贫困生的血糖均值为4.16 mmol/L,低血糖症人数占42.68%;血红蛋白均值为123.58 g/L,贫血率为33.32%.非贫困生的血糖均值为5.25 mmol/L,低血糖症人数占24.17%;血红蛋白均值为140.62 g/L,贫血率为16.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贫困生的血糖和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偏低,低血糖率和贫血率明显偏高.
作者:冀贞友;徐芸;牛文;王文房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他们产生了恋爱和婚姻的需要.2005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废除了在校大学生不准结婚的规定,从而使得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显得更加迫切.因此,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婚恋心理特点和影响因素,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胡松年;程海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和生活技能教育需求,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展学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北京市农民工子弟学校471名学生与公立学校44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于公立学校学生,一般知识的知晓率仅为56.7%;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态度比公立学校学生宽容,但对不良诱惑的拒绝能力低于公立学校学生;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对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需求虽高于公立学校学生,但对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要素的认识模糊.结论 在农民工子弟中应及时、广泛、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作者:齐晓萍;马迎华;王凤清;王超;丁素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徐汇区中小学生2002-2006年常见病患病情况及变化规律,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上海市徐汇区2002-2006年监测点中小学生健康监测资料,对学生视力不良、龋齿、营养不良、肥胖、贫血的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学生常见病检出率依次为视力不良(60.68%)、龋齿(26.32%)、营养不良(17.79%)、肥胖(15.38%)、贫血(6.75%).不同年份学生常见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学生常见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5年来均处于常见病的首位,且仍呈上升趋势;贫血检出率一直处于常见病的低位,且呈不断下降趋势.结论 学生贫血防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视力不良、龋齿、营养不良和肥胖防治成效一般.
作者:徐蔚琦;顾海雁;杨帆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校教学建筑、环境噪声、室内微小气候、采光、照明等环境质量以及黑板、课桌椅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为了解中山市中小学校教室的卫生状况,笔者于2007和2008年高考前分别对中山市的中小学校进行了环境卫生监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伦发;郭艳;林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安徽省医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探索适合医学生的自杀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我管理式的调查方法,以安徽省3所本科医学院校一、二年级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大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为1.43%,女生为1.91%,男生为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6.42%,女生为18.49%,男生为1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家庭功能障碍、抑郁和焦虑是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女性、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功能障碍、生活质量差、抑郁、焦虑和对专业不满意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 学校、家庭和心理因素是产生自杀相关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效的自杀干预措施应针对这些因素来制定.
作者:曹红院;孙业桓;姚应水;周纯先;杨林胜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