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职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张宇艳;刘瑛;杨咏梅;张惠芳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健康教育, 干预性研究, 知识, 态度, 学生
摘要:目的 评价开展以参与性教学方法为主的同伴教育活动对职校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干预效果,为开展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上海市普陀区1所职校学生261名为干预组,另一所职校学生370名为对照组.干预组开展由学生自己担任教育者的同伴教育活动,对照组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采用定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同伴教育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开展同伴教育后,干预组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答对率组内、组间均明显提高(P值均<0.05),态度有所转变;干预组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反对态度的比例明显上升,愿意与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同班学习的比例由46.74%上升到了62.34%,但行为意向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 同伴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职校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水平,促进态度的转变,但对于行为转变的影响还有待于活动的长期开展.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职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开展以参与性教学方法为主的同伴教育活动对职校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干预效果,为开展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上海市普陀区1所职校学生261名为干预组,另一所职校学生370名为对照组.干预组开展由学生自己担任教育者的同伴教育活动,对照组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采用定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同伴教育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开展同伴教育后,干预组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答对率组内、组间均明显提高(P值均<0.05),态度有所转变;干预组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反对态度的比例明显上升,愿意与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同班学习的比例由46.74%上升到了62.34%,但行为意向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 同伴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职校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水平,促进态度的转变,但对于行为转变的影响还有待于活动的长期开展.

    作者:张宇艳;刘瑛;杨咏梅;张惠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上海市徐汇区2002-2006年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上海市徐汇区中小学生2002-2006年常见病患病情况及变化规律,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上海市徐汇区2002-2006年监测点中小学生健康监测资料,对学生视力不良、龋齿、营养不良、肥胖、贫血的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学生常见病检出率依次为视力不良(60.68%)、龋齿(26.32%)、营养不良(17.79%)、肥胖(15.38%)、贫血(6.75%).不同年份学生常见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学生常见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5年来均处于常见病的首位,且仍呈上升趋势;贫血检出率一直处于常见病的低位,且呈不断下降趋势.结论 学生贫血防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视力不良、龋齿、营养不良和肥胖防治成效一般.

    作者:徐蔚琦;顾海雁;杨帆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发展性心理辅导对高三年级学生考试焦虑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发展性心理辅导对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为学生心理辅导提供依据.方法 在浙江省省级某重点中学高三平行班中随机选取2个班作为实验班,2个班作为对照班,对实验班进行为期1年左右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结果 实验班在辅导前后考试焦虑变化显著,焦虑水平明显下降;辅导后实验班学业成绩提高,但考试焦虑的变化对学业成绩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发展性辅导中学习策略的辅助性策略会显著地影响考试焦虑.结论 发展性心理辅导对降低高三学生的考试焦虑是积极有效的,其中重视加强对辅助性策略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将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状态,提高其学业成绩.

    作者:冯冬怡;何金晶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连平县农村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倾向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连平县农村地区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倾向发生情况,为制定农村地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连平县元善镇小学三~六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全体学生共9 732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自填问卷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倾向发生率为50.2%,男、女生分别为55.0%和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83,P<0.01);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发生率分别为57.5%,55.8%,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14,P<0.01).男生遭受肢体暴力、言语性暴力、强索性暴力、排挤性暴力和性暴力倾向的发生率分别为35.9%,42.5%,9.6%,14.6%和17.0%;女生为26.8%,33.6%,4.3%,11.7%和9.8%,男生均高于女生.施暴者主要是同班同学(33.4%)和同级同学(19.7%),其次是社会青年/流氓(14.9%).51.5%的校园暴力倾向发生在校内,暴力发生常见的时间是课间休息(35.7%)和上放学路上(22.9%).暴力发生后,82.6%的学生会产生低落情绪,33.2%有身体受伤,33.9%会以暴力解决问题.结论 农村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倾向的发生率较高,对学生存在不良影响.应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作者:蔡秋茂;马文军;徐浩锋;聂少萍;宋秀玲;许燕君;许晓君;李海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户外自行车运动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评价

    目的 探讨户外自行车运动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探索有效的方法.方法 采用情绪状态量表(POMS)对36名参加户外自行车运动的大学生在运动前后进行5次测试,并选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为辅助测量工具,研究大学生运动前、中、后的情绪改变情况.结果 参加户外自行车运动后,各组大学生消极情绪状态分值显著降低,积极情绪状态分值显著升高,参加运动前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短期效应为主,长期效应不明显.结论 户外自行车运动在短时期内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情绪,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者:叶盛;周云连;方洁;董晓红;姜建华;沈志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武汉市新洲区高三学生肺结核患病及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目的 了解武汉市新洲区普通高三学生肺结核患病状况及结核病防治知识掌握现况,为制订学校结核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武汉市新洲区10 917名高三学生进行胸部透视,胸透异影者拍摄数码胸片,对疑诊为肺结核的患者进行PPD试验和痰涂片检查,确诊病例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共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36例,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为329.76/10万,涂阳患病率为54.96/10万;有结核病症状者占75.00%,94.44%的患者为Ⅲ型肺结核;PPD试验阳性率为97.22%,强阳性率为44.44%;现患病例发现率为27.78%,综合医院转诊率为66.67%,结控项目登记率仅为19.44%;患病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正确知晓率为76.23%.结论 该地区高三学生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较高,患病学生具有一定结核病防治知识水平.加强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与防治是结核病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者:王启发;胡永峰;张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多动倾向儿童智商的对比研究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称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问题.儿童ADHD的患病率国外报道为5%~10%,国内为1.3%~13.4%[1].有研究指出,50%的ADHD儿童伴有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低下[2].这种学习困难与智力的关系及其原因一直为研究者们所关注.本研究通过探讨多动倾向儿童与正常儿童智商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ADHD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陈容;张迪;李宏革;顾国家;李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天津市红桥区中小学生常见传染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中小学校开展以预防乙肝、菌痢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为主的健康教育效果,以减少中小学生相关传染病的发生.方法 在天津市红桥区中、小学抽取生源师资水平接近的10所项目学校和4所对照学校,对四~九年级学生进行基线调查,随后对10所项目学校进行干预,另外4所学校作为对照,并于1个月后再次采用同一试卷评估.结果 开展学生健康促进活动后,学生腹泻患病率从干预前的6.6%下降到干预后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14,P<0.05);腹泻伴发热由1.8%下降到干预后的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7,P<0.05);干预后学生饭前洗手形成率从干预前的73.4%上升到干预后的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652,P<0.05).结论 学校是学生获取健康知识的佳途径.家庭、学校密切合作,共同督促是干预学生不良行为及控制学校传染病暴发的关键.

    作者:腾学敏;张惠晶;杨秀英;冯蕾;张军;卢侠冰;刘正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重庆三峡库区中学生肺结核防治知识需求分析

    目的 了解重庆三峡库区中学生肺结核防治知识需求情况,探索具有成本-效益优势的中学生肺结核病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半结构式定性访谈的方法,通过目的 抽样,对重庆三峡库区乡镇中学学生64名进行了小组访谈,对学校健康教育相关知情人士共14名分别进行了个人深入访谈与关键人物访谈.结果 中学生肺结核防治意识淡薄,知识缺乏,相关健康态度与行为有待规范.学校对于结核病相关的健康教育严重缺乏.结论 重庆三峡库区中学生对肺结核防治知识有迫切需要.应加强针对中学生的结核病健康教育,以提高其结核病防治知识与意识,规范其健康态度与行为.

    作者:黄睿睿;王宏;汪洋;肖潇;曾缓;张专;刘晓雪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我国城市小学生行为问题特征与变化趋势研究

    儿童行为问题会直接影响儿童学习的效能、知识技能的获得以及社会适应的良好程度,甚至可能会成为成年期精神疾病及犯罪行为的根源.笔者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13个省市8 076名城市小学生进行行为问题现状调查,以了解我国城市小学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开展小学生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余晓敏;吴汉荣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徐苏恩教授与我国的儿少卫生事业

    徐苏恩教授是我国儿少卫生和健康教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主要创始人和杰出的医学教育家.1907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1924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经过3年预科和5年本科的学习,于1932年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目睹旧中国卫生落后,国民体质衰弱和疾病流行的现状,他毅然放弃临床医疗工作,立志从事公共卫生,并以此为终生职业.1933年,由洛氏基金会资助赴美留学并于1935年获得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

    作者:汪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中山市中小学校教室环境监测结果分析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校教学建筑、环境噪声、室内微小气候、采光、照明等环境质量以及黑板、课桌椅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为了解中山市中小学校教室的卫生状况,笔者于2007和2008年高考前分别对中山市的中小学校进行了环境卫生监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伦发;郭艳;林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柳州市2所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小学生心健康水平及干预实验研究效果,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2所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学生及其家长分别进行为期1 a的实验干预,干预后进行复测.结果 干预后,除自责倾向外,实验组MHT各项因子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组心理问题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除孤独倾向、冲动倾向外,其他因子检出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干预措施对预防和控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减轻或改善其心理压力具有显著的作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者:蓝琼丽;马梁红;田昕;黄福文;陈意曼;赵芳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差异研究

    成就目标是指成就行为的目的,具有认知(如对于情景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特征[1].成就目标定向就是成就行为的目的在这些特征上的稳定趋向.近年来,Elliot等[2]提出了将成绩-掌握和接近-回避的区别相交叉的2×2成就目标结构,即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作者:全莉娟;徐圆圆;姚本先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大同市初中生健康相关行为现状分析

    目的 了解大同市初中生的健康相关行为现状,为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大同市1所普通中学,采用WHO全球学校学生健康调查(GSHS)问卷,对该中学1 646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1.8%学生通常每天都吃早餐,4.5%的学生家中食物匮乏;在学校,47.9%的学生吃东西前通常不洗手;过去12个月里,21.0%的学生受过严重伤害,26.7%有过连续2周的抑郁;过去30 d中,乘车学生67.3%通常不系安全带,11.4%的学生被给过或被销售过毒品;运动足量的学生仅占32.2%;只有46.7%的家长通常了解学生的业余生活.课堂上接受过健康教育的学生健康行为持有率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的学生(P<0.05).结论 大同市初中生不健康行为率较高,课堂健康教育对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养成作用显著.建议学校与家长紧密配合,开展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行为.

    作者:张巍;高芳;钱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和家庭环境的关系

    目的 了解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状况,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和人格特征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属高校一~四年级4 641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家庭环境量表(FES)分别对抑郁症状、人格特征及家庭环境进行评定.结果 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1.2%.人格中具有敌意倾向、性格内向及情绪不稳定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中不积极参与社交及娱乐活动、家庭关系疏远、矛盾性高以及女生、低年级、来源于农村和学习成绩差均与抑郁症状相关,其中情绪不稳定与抑郁症状关系为密切.结论 安徽省大学生抑郁心理症状检出率较高,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人格特征有利于保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王君;张洪波;王莉娜;胡海利;朱军礼;吴红花;陈琳;张正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小学生伤害回顾性调查中自我报告偏倚分析

    目的 了解小学生伤害回顾性调查中自我报告偏倚的程度,为探寻相对经济且真实的伤害调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南昌市新建县某小学的部分班级小学生1 681名为调查对象,在伤害发生的3 d内受伤学生第1次填写伤害调查表,6个月后第2次填写,对2次填写问卷进行比较.结果 小学生是否受伤害、伤害是有意造成的还是无意造成的、伤害种类、伤害地点和伤害部位共5个问题回答不一致率分别为17.7 %,21.9 %,44.2 %,19.9 %和22.2 %.结论 采用回顾性自我报告方式调查小学生伤害情况存在回忆偏倚.

    作者:姜红英;刘伟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浙江省中学生减负前后应激源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浙江省中学生应激源状况减负7 a前后的变化情况,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评估2007年浙江省中学生的应激源状况,并与7 a前所测浙江省7所中学学生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减负后,除初一、初二年级外,其他各年级学生的压力都有所减轻;女生的身心压力增加.减负后,属于教师压力的2个条目退出主要应激事件的前10位,属于自我身心压力的2个条目进入前10位.除自我身心压力外,其他各类压力在不同年级间存在差异,各项压力都以初二年级高.各年级学生占前3位的都是学习压力、身心压力和朋友压力.学习压力虽然仍居应激源的第1位,但除了初一、初二年级外都有下降.结论 减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学生压力减轻工作可以从学习、个性培养、人际关系等方面着手.

    作者:邓翌超;张德玄;陈树林;祝一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大学生亲子沟通类型与价值观的关系

    目的 探讨大学生亲子沟通与价值观的现状及其相互关系,为家庭教育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 将河南省不同类型高校大一至大三学生按年级分层,随机抽取若干班级中的全部学生,共计1 074名,采用亲子沟通模式问卷和价值观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女大学生的亲子沟通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生在亲子沟通类型上保护型多(29.4%),而女生更多的属于多元型(32.4%).大学生在价值观的二阶因子权威意志取向和一阶因子冒险求成、承认权威、求知好奇、自我中心上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亲子沟通类型大学生价值观各个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亲子沟通类型与价值观密切相关.

    作者:魏俊彪;孙红亮;张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云南省7个民族青少年焦虑流行现状分析

    目的 了解云南省不同民族青少年的焦虑流行现状,为西部学校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SAS量表对云南省7个民族10~18岁的青少年4 711名进行测查.结果 云南省7个民族青少年焦虑状况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少数民族青少年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汉族,其严重程度排序为佤族>傣族>哈尼族>纳西族>白族>傈僳族>汉族(F=91.38,P<0.01).15岁年龄组青少年焦虑情绪报告率高(59.1%).结论 云南省少数民族青少年心理健康令人担忧,采取综合社区干预势在必行.

    作者:胡金连;张河川;宋精玲;郭思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