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起水源污染引起的学校细菌性痢疾爆发流行

徐兴洪;蓝丽芳;石观平;陈晓耕;叶英姿

关键词:痢疾, 细菌, 水污染, 疾病爆发流行
摘要:2005年10月26日上午,浙江省某镇中心小学学生出现发热、头痛、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截止11月3日共有报告病例44例.经调查,确认为一起饮用水源污染引起的细菌性痢疾爆发疫情.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儿少卫生学科研应面向学校卫生工作实际需要

    我国儿少卫生学与新中国的发展相伴随,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学科建设风雨历程.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奋力拼搏,至今已发展成集教学、科研、学校卫生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理论基础坚实,应用前景广阔,队伍阵容可观的预防医学主干学科之一.作为应用学科,儿少卫生学的任务是研究儿童少年的身体与学习、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提出卫生学要求、卫生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育的目的.本学科的主要内容有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学校常见病流行病学、学习生活和学习环境卫生、体育锻炼、儿童营养、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及健康教育等.可见,本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目标、内容与学校卫生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者:刘宝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肥胖和血压偏高7~9岁儿童的生长发育及体质特点

    目的 分析肥胖和血压偏高儿童的生长发育和体质特点,为开展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 777名7~9岁儿童分为肥胖血压偏高组、肥胖血压正常组、不肥胖血压偏高组和不肥胖血压正常组,比较其生长发育和体质状况.结果 肥胖检出率为9.11%(男12.65%,女5.63%),血压偏高检出率为26.29%(男28.07%,女24.54%).肥胖血压偏高检出率为4.43%,肥胖血压正常检出率为4.68%;不肥胖血压偏高检出率为21.86%,不肥胖血压正常检出率为69.04%.肥胖和血压偏高儿童形态发育水平较高,肺功能和运动素质较差.结论 成年病的一级预防应从学龄儿童开始,肥胖和血压偏高儿童应作为一级预防的重点人群.

    作者:张迎修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专业学生踝关节扭伤情况分析

    踝关节扭伤是十分常见的运动损伤,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为了解体育专业学生踝关节扭伤的发生规律和特点,预防体育专业学生踝关节扭伤,更好地促进伤后的功能恢复,笔者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专业学生踝关节扭伤情况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刘晓光;黄进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兰州大学医学新生自尊及控制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

    目的 了解医学新生自尊、控制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征,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兰州某大学2005级医学新生700名进行自尊量表(SES)、心理控制源(IPC)、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 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5.08%,主要症状为强迫、人际敏感和抑郁;男生与女生在自尊、控制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可以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区分为高危-不成熟型和普通-不成熟型.结论 不同自尊、控制水平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同.较高自尊和控制水平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好;而较低自尊和控制水平的新生,心理问题更严重.

    作者:陈学彬;付海荣;秦晓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学生家庭功能筛检和健康促进的探讨

    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区,其主体是学生.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出现心理、社会方面的健康问题逐年增多[1].为探讨新生家庭功能筛检的意义和健康促进的效果,笔者以部分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测评量表[2](APGAR问卷)1 a内分别进行3次家庭功能筛检,通过家庭功能构成比的变化,探讨家庭功能筛检和健康促进的意义.

    作者:韦文洁;蓝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江苏省高校学生卫生服务利用与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短短几年就实现了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2005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506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1].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1 562万人,居世界第一.在高校扩招背景下,高校学生卫生服务需求与医疗保障状况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为此,南京医科大学有关专家组成课题组,于2005年5-7月进行了江苏省高校学生卫生服务需求与医疗保障现状专题调研.

    作者:冷明祥;胡月;王兴东;王鹏飞;冀明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山西省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

    目的 了解山西省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身高标准体重法和Broca改良公式,应用现场测试、问卷调查和24 h回顾法对山西省3个贫困县10~15岁中小学生3 501名进行调查.结果 学生营养不良率为37.17%;学生和家长饮食行为较差、营养意识薄弱、营养知识缺乏,但学习知识的态度较好;膳食结构不平衡,质量较差,多以粮谷类为主.结论 应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对贫困地区学生和家长营养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

    作者:白彩琴;王斐;刘晓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西安市学龄儿童睡眠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西安市学龄儿童睡眠状况,为针对性地开展学龄儿童睡眠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西安市小学生2 037名,采用修订后的《学龄儿童家庭社会环境与睡眠健康问卷》对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结果 西安市学龄儿童睡眠障碍总检出率为33.9%,其中前3位为失眠(57.3%)、说梦话(15.3%)、打鼾(11.9%).学龄儿童的睡眠时间随年级升高而逐渐减少(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睡前饮用咖啡、长期或近期服用药物、扁桃体炎或腺样体肥大、孩子非独立卧房、更换照养人、入睡需要安慰物、常感鼻堵塞或通气不畅等为儿童睡眠障碍的危险性因素.结论 西安市学龄儿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障碍的检出率较高,主要影响因素为学业繁重、学校及家庭施加压力过大等.

    作者:雷晓梅;杨玉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医学新生家庭环境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目的 探讨医学新生的家庭环境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医科大学新生655名进行调查.结果 家庭环境除了亲密度因子外,其余因子与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家庭环境因素中亲密度、知识性、成功性和娱乐性对积极应对影响较大,而组织性、控制性和道德宗教对消极应对影响较明显.结论 家庭环境与子女的应对方式关系密切,应注意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其积极的应对方式.

    作者:付海荣;陈学彬;秦晓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包头市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

    目的 了解包头市各类高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为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包头市医科、工科、师范3类院校1 513名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知、信、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院校大学生掌握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及树立预防艾滋病健康行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医科院校学生优于其他院校学生.结论 不同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时,宜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需求和教育目标制定教育内容和策略.

    作者:霍建勋;杨翠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大学生献血反应73例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个体有偿献血逐步被无偿献血取代,献血者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无偿献血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和公益性,是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因而许多大学生踊跃加入了献血行列.2003年5月至2005年10月,湖州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共有3 562人次参加了无偿献血,其中73名学生在献血过程中发生反应.为探讨有效预防和应对措施,笔者就大学生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沈志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大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需求

    目的 了解我国学生对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中生活技能的需求情况,为今后开展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5所初中、3所高中和2所大学的1 20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无论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生,多数学生都认为这些生活技能要素在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同学段学生对9类技能的认知重要程度不同,初中生认为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重要,高中生认为创造性思维能力重要,大学生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重要.结论 根据学生年龄有所侧重地开展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十分重要.

    作者:马迎华;王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山东大学学生住院疾病构成分析

    目的 了解山东大学在校学生住院疾病构成情况,为大学生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方法(ICD-9),对山东大学2002年3月-2005年12月大学生住院疾病构成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住院疾病主要为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外伤和五官科疾病,位于前3位的依次为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分别占全部住院疾病的22.08%,17.06%和12.84%;因伤害住院的学生所占比例也较高.结论 应采取有效措施,在预防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同时,加强对伤害的防范.

    作者:谢英慧;邱丽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学龄期儿童弱视集体干预治疗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集体干预治疗对学龄期儿童弱视综合治疗效果的影响,为提高弱视儿童视力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将122例弱视患者(164眼)分为2组,弱视综合治疗组69例89眼,集体干预治疗组53例75眼,观察起效时间、顺应性及疗效.结果 1月内起效例数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8,P<0.05),3个月内起效例数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5,P>0.05),集体干预治疗起效时间短于综合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集体干预治疗的顺应性好于综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2,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集体干预治疗的有效率与综合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16,P>0.05);集体干预治疗的治愈率高于综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5,P<0.05).结论 集体干预治疗可以提高学龄期儿童弱视治疗效果,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

    作者:赵勇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北京市朝阳区中学生道路安全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 了解健康促进活动对中学生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干预效果,以便为学校开展预防和控制交通伤害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北京市朝阳区4所中学的1 492名中学生进行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基线调查,在干预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促进活动,比较干预前后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知识得分比干预前上升了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为得分干预后比干预前上升了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听说过交通法的学生比例较干预前上升了8.3个百分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对于交通安全负责者的态度变化不大;干预活动对于交通事故发生率和受伤情况有一定影响,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结论 对中学生进行道路安全知识和行为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交通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作者:杨军;郭向晖;薛春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贵州省4所高校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

    目的 了解贵州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及其态度和行为特征,为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于2005年11-12月对贵州省部分高校1 000名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 贵州大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基本了解,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认知存在误区;被调查学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70%以上来源于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来源于学校健康教育的相对较少;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有强烈需求.结论 应对贵州省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促进科学预防艾滋病行为的形成.

    作者:杨爱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耐力素质发展状况分析

    耐力是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即抗疲劳能力.它和人体心脏功能、神经系统调节功能有很大关系.发展耐力素质对增强体质具有重要意义.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而耐力素质和柔韧性素质在1995年比1985年下降的基础上,又继续进一步大幅度下降[1].我国约90%的少数民族居住在西南地区.为探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耐力素质变化状况,笔者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1985年和2000年体质健康状况调研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徐建波;张天成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江苏省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江苏省初中学生2 625名和高中学生2 495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5.35%,自杀意念的产生与年龄、性别、地区有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可能的危险因素为父亲文化程度高、与父亲交流时间少、家庭成员关系不融洽、自觉学习上有压力、认为父母在学习上施加压力、饮酒、使用过成瘾性药物等.结论 江苏省中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较高,应引起社会与家庭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干预.

    作者:张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沈阳市第三十一中学学生早餐状况

    目的 了解学生早餐行为,为进行合理膳食营养教育提供资料.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沈阳市第三十一中学2 74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有8.23%的学生从不吃早餐,早餐质量达优者只占7.30%;68.57%的学生早餐质量不达标.时间不够和没有食欲为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只有11.20%的学生了解营养早餐应包括哪些内容.结论 学生对早餐不够重视,其营养知识较欠缺,对学生开展合理膳食指导十分必要.

    作者:安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幼儿园教师心理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幼儿教师心理幸福感状况,为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通过分层整群抽样,对河北省11所幼儿园437名教师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已婚教师的总体幸福感、自主幸福感、掌握环境、生活目标、自我接纳幸福感显著高于未婚教师;有子女幼儿教师的自主性和掌握环境幸福感水平高于无子女幼儿教师;幼儿园管理及辅助人员的自主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保育员和教养员;不带班教师的自主幸福感高于带班教师.在自主性因子上,城乡来源与学历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30):农村教师学历越高自主幸福感越低;中专及以下与大专学历教师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本科及以上学历城市教师显著高于农村教师.结论 婚姻、子女、岗位、带班情况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幸福感.

    作者:王艳芝;朱全友;李素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