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容;张迪;顾国家;刘莉
合江县地处四川盆地,总人口约84万,为农业县.农村中小学校师生约6万人,在校期间师生生活饮用水的来源形式多样.为了解该县农村中小学校自备饮用水卫生质量,笔者于2005年8-12月进行了卫生学检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亢跃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海淀区2所大学的1 138名在校学生,从饮食和锻炼行为、故意和非故意伤害行为、网络成瘾和赌博等成瘾性行为、吸烟饮酒和吸毒等物质成瘾行为以及性行为5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4.4%的大学生没有足够的体育锻炼;14.8%的大学生考虑过自杀;94.3%的大学生使用互联网,34.4%的大学生上网时间超过自己的预想;16.7%的大学生有吸烟行为,2.6%的大学生曾经使用过毒品等成瘾性物质;11.4%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结论 北京市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不容忽视,迫切需要开展各种健康促进活动.
作者:翟蕾;孙冰洁;王晓智;张莉;申跃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2006年3月,河北省职工医学院东校区发生了一起麻疹爆发流行,现将此次爆发经过报道如下.
作者:邬雪山;袁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不同营养状况青少年胰岛素抵抗状况,为早期预防胰岛素抵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北京市东城区选择初中三年级学生935名,进行身体测量、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指标的测定.结果 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中学生胰岛素抵抗指标FINS(空腹胰岛素),HOMA-IR(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IAI(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BMI(体质指数)的升高,FINS,HOMR-IA,IAI绝对值逐渐升高.结论 青少年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存在一定相关性.超重和肥胖青少年已经出现胰岛素抵抗的现象,应重视并积极防治.
作者:王海俊;马军;阿布都艾尼·吾布力;尹遵栋;徐轶群;潘勇平;高爱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2006年6月14-18日,宁波市江北区某中学发生52例以发热、头晕、腹痛、腹泻等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疫情,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为一起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多因素引起的爆发疫情,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元国平;姜桂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伤害是大多数国家儿童青少年致伤、致死、致残主要的原因[1].在我国,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伤害呈上升趋势[2],成为5~19岁人群主要的致死原因.该文通过对江苏省苏州、徐州、南通、泰州17所学校初中和高中年级学生的伤害情况分析,为预防与控制伤害提供依据.
作者:袁宝君;戴月;史祖民;潘晓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1995-2005年韶关市中小学生贫血患病及防治情况,为进一步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和<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工作技术规范(试行)>,对韶关市6所监测点校部分在校中小学生进行监测.结果 1995,2000和2005年韶关市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分别为7.9%,4.7%和7.3%,不同年度、不同性别、不同学习阶段学生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韶关市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状况波动不小,需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防治.
作者:杨继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南方地区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的区域性差异,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南方地区进行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分别从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和西南区抽取江苏、广东、湖北和贵州4个省的农村和城市,7~18岁中小学生6 708名为研究对象.结果 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和西南区的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状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城市学生生活质量状况除其他维度外,均为西南区>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农村学生除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概念、生活便利性和运动能力外,均为南部沿海区>西南区>南中部区.结论 南方地区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水平不平衡,应根据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等特点分别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吴汉荣;曾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进食被污染的食物后,一般8~24h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的可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等,也可引起心内膜炎.近年来,由食物传播的Lm在人群和动物中已引起多次爆发流行,也引起世界各国食品卫生界的高度重视,20世纪90年代WHO将其列为食源性四大致病菌之一.
作者:姜明杰;李彩云;高洁;高群;卢国际;王翠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学生因病住院是影响学习生活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学生住院疾病的构成情况,以便为高校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笔者对四川大学江安医院住院学生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卢晶晶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浙江省大学生的性行为发生状况,为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对浙江省10所高校75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手淫、性梦、性幻想、性爱抚、性交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生性行为发生率高于女生;理科生手淫、性梦、性幻想发生率高于文科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调查的各项性行为中,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学生婚前性交的发生率为16.6%,初次发生性交年龄为(18.48±2.71)岁.结论 应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作者:乐学裙;肖万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长期饮用高氟水对儿童血清骨钙素和降钙素含量的影响,为儿童氟斑牙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水氟浓度选择高氟区和对照区,随机抽取8~12岁儿童88名进行健康体检,其中高氟区儿童62名,对照区26名.检查氟斑牙患病情况;采集空腹静脉血,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骨钙素(BGP)和降钙素(CT)水平.结果 高氟区儿童血清BGP含量为(6.77±3.87)ng/L,对照区为(3.78±1.80)n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氟区儿童血清CT含量为(492.00±526.70)ng/L,对照区为(948.57±747.23)n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氟区氟斑牙患者、非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血清BGP水平和C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氟区氟斑牙患者与非患者BGP及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饮高氟水会影响儿童骨代谢.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高氟区居民饮用水的氟含量.
作者:马晓英;刘洋;朱静媛;李世宏;程学敏;崔留欣;巴月 刊期: 2007年第03期
2006年4月28日,杭州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接到投诉举报:某幼儿园有多名儿童不同程度出现脸部灼痛、眼角膜灼伤、不停流泪及怕见光等症状.杭州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立即对此次事件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小仙;倪大中;吕胜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时期,也是一些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某些行为习惯的形成将会给他们一生的健康带来影响.为掌握嘉定区青少年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状况,为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4年12月6-10日对嘉定区5所不同类型的学校开展了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一英;陈玉强;吴兴珠;王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中学生的情绪和行为能力现状,探索能够有效评价中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评估工具.方法 采用优势与劣势问卷和情商问卷,对北京市东城区8所中学1211名学生进行情绪和行为问题调查.结果 6.3%的学生行为劣势得分处在危险/问题范围.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中学生的情绪和行为能力得分不同,女生情感症状问题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品行问题和同伴问题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初中生品行问题和同伴问题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生,高中生的情感和过度活跃问题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无论性别还是年级,只有约50%的中学生情商总分处于正常范围内.中学生行为劣势与情商水平呈负相关,行为优势与情商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有所不同,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有所侧重.
作者:王超;马迎华;潘勇平;高爱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近几年来,各地报道学校传染病疫情与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增多的趋势.为了解湖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现对该市2004-2005年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朱新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孤独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多少和质量好坏的感受[1].有研究者明确指出引起孤独感的2种人格特征:一是在社交时对他人和自己给予严厉的、苛刻的评价;二是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从而无法与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2].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生理发育均处于一个不稳定时期,尤其是女生,其生理变化和自我心理状态变化相互影响.
作者:范虹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为教育部门修订相关政策,完善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全国26个省(市),采用阶段整群抽样共调查中小学校153所,接受调查学生8008名,家长8008名,教师771名.结果 学生、家长、教师对学校提供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求顺位有所不同,并对学校健康教育的开展方式存在一定的选择倾向.结论 学校健康教育内容框架的形成必须与学生的整体健康需求以及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学生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应进一步探讨学校健康教育适宜的课程载体,以便为学生提供系统、可操作、实用的健康知识、技能和实践.
作者:余小鸣;张芯;石晓燕;周绍英;杨土保;王书梅;朱广荣;柴海鹰;张兵;王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的自我意识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青少年抑郁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及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重性抑郁障碍(MDD)青少年56例和对照组60名的自我意识水平和家庭环境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DD组低自我意识的发生率(67.9%)显著高于对照组(26.7%)(P<0.01),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幸福与满足的得分低于对照组,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MDD组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低于对照组,矛盾性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1).结论 青少年MDD患者存在自我意识水平降低和家庭环境不良.
作者:洪珊珊;金华;贾佳;周颖;王晨阳;柯晓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伤害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2].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其自身特点,是伤害的高发人群.笔者通过对上海市杨浦区部分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了解相关方面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小学生伤害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作者:王颖丽;夏倩;黄惠敏;林沪江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