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刷牙儿童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徐儿;刘宣文

关键词:行为疗法, 病例报告[文献类型], 儿童
摘要:行为矫正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1-3],在许多领域被广泛使用,尤其在儿童的行为塑造和改变上,作用更为显著[4-6].本研究通过对1名12岁没有刷牙习惯的儿童实施行为矫正,来探讨对此类儿童的辅导方法及辅导的有效性,为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帮助.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大学男生首次性行为与关联性行为研究

    目的 了解大学生首次性行为与有关性行为关联情况,探索首次性行为对以后性行为的可能影响.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问卷,对浙江省2所大学所有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对其中1505名报告已经发生性行为并回答了所有有关性行为的男生问卷进行分析.结果 在1505名有性行为的大学男生中,194名(12.9%)首次性行为与非固定性伴发生性关系,而1311名(87.1%)与固定性伴发生性关系.首次性行为是与非固定性伴发生的,在此后的性经历中,更可能有2个和2个以上的性伴侣,更可能与非固定性伴发生性关系,更可能曾经被诊断为性病,更可能曾经在娱乐场所发生性关系.首次性行为时,有1005名男生(66.8%)没有使用安全套.首次性行为没有使用安全套的学生在过去的1a中,更可能从未或者很少使用安全套;更可能在后一次性生活中,没有使用安全套.结论 首次性行为的性伴侣为非固定性伴以及没有使用安全套与今后性病/艾滋病的危险因素有关联.

    作者:马瞧勤;丛黎明;潘晓红;许国章;余飞颖;张丹丹;邹艳;杨介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不刷牙儿童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行为矫正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1-3],在许多领域被广泛使用,尤其在儿童的行为塑造和改变上,作用更为显著[4-6].本研究通过对1名12岁没有刷牙习惯的儿童实施行为矫正,来探讨对此类儿童的辅导方法及辅导的有效性,为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帮助.

    作者:徐儿;刘宣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北京市东城区中学生情绪和行为能力分析

    目的 了解中学生的情绪和行为能力现状,探索能够有效评价中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评估工具.方法 采用优势与劣势问卷和情商问卷,对北京市东城区8所中学1211名学生进行情绪和行为问题调查.结果 6.3%的学生行为劣势得分处在危险/问题范围.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中学生的情绪和行为能力得分不同,女生情感症状问题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品行问题和同伴问题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初中生品行问题和同伴问题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生,高中生的情感和过度活跃问题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无论性别还是年级,只有约50%的中学生情商总分处于正常范围内.中学生行为劣势与情商水平呈负相关,行为优势与情商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有所不同,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有所侧重.

    作者:王超;马迎华;潘勇平;高爱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我国南方地区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状况研究

    目的 比较南方地区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的区域性差异,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南方地区进行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分别从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和西南区抽取江苏、广东、湖北和贵州4个省的农村和城市,7~18岁中小学生6 708名为研究对象.结果 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和西南区的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状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城市学生生活质量状况除其他维度外,均为西南区>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农村学生除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概念、生活便利性和运动能力外,均为南部沿海区>西南区>南中部区.结论 南方地区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水平不平衡,应根据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等特点分别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吴汉荣;曾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健康促进学校预防农村小学生伤害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健康促进学校模式在农村小学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伤害干预活动的效果,为农村小学生伤害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整体健康促进模式开展创建工作,并重点进行伤害干预,于干预前后分别对335和527名学生预防伤害的知信行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干预后学生预防伤害知识及信念评价得分均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前学生安全行为评价得分为43.6分,干预后提高到46.6分(P<0.01).结论 开展健康促进学校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生预防伤害的健康促进与综合干预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俞素芬;金岿立;沈益妹;许凤鸣;陈承元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九江市2001-2005年中小学生营养状况

    随着人们对健康知识认知度的提高,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肥胖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全面了解九江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及发展趋势,以便为指导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及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该市15所小学、12所中学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灵芳;黎哲程;王晖;廖吉;胡海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嘉定区5所中学学生健康相关行为分析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时期,也是一些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某些行为习惯的形成将会给他们一生的健康带来影响.为掌握嘉定区青少年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状况,为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4年12月6-10日对嘉定区5所不同类型的学校开展了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一英;陈玉强;吴兴珠;王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3):学校健康教育需求

    目的 探讨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为教育部门修订相关政策,完善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全国26个省(市),采用阶段整群抽样共调查中小学校153所,接受调查学生8008名,家长8008名,教师771名.结果 学生、家长、教师对学校提供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求顺位有所不同,并对学校健康教育的开展方式存在一定的选择倾向.结论 学校健康教育内容框架的形成必须与学生的整体健康需求以及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学生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应进一步探讨学校健康教育适宜的课程载体,以便为学生提供系统、可操作、实用的健康知识、技能和实践.

    作者:余小鸣;张芯;石晓燕;周绍英;杨土保;王书梅;朱广荣;柴海鹰;张兵;王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新乡医学院学生亚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目的 探讨医科大学学生亚健康现状及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为制订对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新乡医学院784名学生的亚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医学院学生亚健康人群比例较高(70.66%),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长期持续疲劳、记忆力减退、经常感冒、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等.造成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心理负荷压力大、饮食起居不规律、人际关系差、缺乏运动等.结论 应重视医科大学生亚健康问题,及早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作者:傅兰英;凌文杰;郑聪;王培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北京市智力落后学生青春期发育及家庭性教育情况

    目的 了解智力落后学生性发育及家长对其进行性教育的状况,为做好智力落后学生青春期性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区6所培智学校567名学生进行性发育检查,同时对家长进行有关青春期性教育问卷调查.结果 智力落后学生的青春期发育较正常学生晚2~4岁,个体差异较大,21.3%的学生有手淫现象.家长对子女的青春期教育比较简单,仅限于性问题的基本护理等.94.6%的家长支持学校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结论 智力落后学生的青春期发育较特殊,应进行适时、适度、适当的个体化性教育,家长应提高对子女进行性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作者:孙军玲;季成叶;何忠虎;王伟;王莹;李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领悟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领悟社会支持状况,探讨社会支持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关系,为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为调查工具,通过分层整群抽样,对河北师范大学1 196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77.69±12.20)处中等偏下水平.领悟社会支持(62.84±11.78)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社交回避及苦恼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二、三年级学生高于一、四年级学生,没有恋爱学生显著高于恋爱学生,非独生学生显著高于独生学生,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在领悟社会支持方面,男生显著低于女生,二、三年级学生低于一、四年级学生;文科生显著低于理科生,非独生显著高于独生学生;农村学生显著低于城市学生.性别和年级在社交苦恼因子、家内支持因子上均存在交互作用(P=0.026,0.001).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回避及苦恼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大学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领悟社会支持受性别、年级、专业、是否恋爱、是否独生、城乡来源等因素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是影响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个体内部心理因素.

    作者:王艳芝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四川大学学生住院疾病构成情况

    学生因病住院是影响学习生活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学生住院疾病的构成情况,以便为高校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笔者对四川大学江安医院住院学生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卢晶晶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湖州市2004-2005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

    近几年来,各地报道学校传染病疫情与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增多的趋势.为了解湖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现对该市2004-2005年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朱新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

    成就动机是个体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力求达到成功的内在动力,其主要内涵是行为的目的性、主动性和坚持性.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孩子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1].

    作者:龚艺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一起高校麻疹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2006年3月,河北省职工医学院东校区发生了一起麻疹爆发流行,现将此次爆发经过报道如下.

    作者:邬雪山;袁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一起中学生腹泻疫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2006年6月14-18日,宁波市江北区某中学发生52例以发热、头晕、腹痛、腹泻等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疫情,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为一起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多因素引起的爆发疫情,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元国平;姜桂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大学生人际依恋风格特点及其与焦虑情绪的关系

    目的 探索大学生人际依恋风格及其与焦虑情绪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人际依恋风格问卷>、<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对某大学学生854名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在逃避依恋风格上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男生明显高于女生(P<0.01),理科生明显高于文科生(P<0.05).大学生的4种人际依恋风格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有显著相关(P值均<0.01).与低分组相比,逃避依恋和焦虑依恋高分组状态焦虑、特质焦虑较低,而安全依恋和排除依恋高分组状态焦虑、特质焦虑较高.结论 大学生的人际依恋风格与人格有关,而且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李彦章;魏世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上海市大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上海市大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干预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有代表性的32所学校共计12637名大中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 大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总报告率为9.33%,电子游戏成瘾倾向报告率为27.37%,赌博等娱乐活动报告率为14.06%;不同类别学校、不同性别学生使用网络和游戏机等成瘾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分层分析显示,学习成绩相对较好(包括中等)是保护因素,男性、上网时间≥4h/d、电子游戏成瘾、赌博和抑郁情绪等是危险因素.结论 青少年是成瘾行为的高危人群,需要动员教育、卫生以及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开展干预活动.

    作者:彭宁宁;朱佳佩;冯晓刚;周月芳;高根娣;朱蔚;罗春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高氟区儿童血清骨钙素与降钙素含量测定

    目的 探讨长期饮用高氟水对儿童血清骨钙素和降钙素含量的影响,为儿童氟斑牙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水氟浓度选择高氟区和对照区,随机抽取8~12岁儿童88名进行健康体检,其中高氟区儿童62名,对照区26名.检查氟斑牙患病情况;采集空腹静脉血,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骨钙素(BGP)和降钙素(CT)水平.结果 高氟区儿童血清BGP含量为(6.77±3.87)ng/L,对照区为(3.78±1.80)n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氟区儿童血清CT含量为(492.00±526.70)ng/L,对照区为(948.57±747.23)n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氟区氟斑牙患者、非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血清BGP水平和C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氟区氟斑牙患者与非患者BGP及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饮高氟水会影响儿童骨代谢.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高氟区居民饮用水的氟含量.

    作者:马晓英;刘洋;朱静媛;李世宏;程学敏;崔留欣;巴月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北京市培智学校孤独症学生行为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孤独症学生的行为特征,为尽早发现可疑病例、掌握症状特点和调整治疗重点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各区培智学校孤独症学生家长作关于社会人口状况的问卷调查,运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及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评定儿童行为问题和孤独行为.结果 伴随培智学校教学进程,孤独症学生学习问题明显改善,但活动、社交问题进步较缓慢.男生以社交问题为主,女生和较小年龄段以多动突出,较大年龄段表现为敌意、残忍.精神症状如分裂样、强迫和抑郁也有一定发生率.患儿特征性症状和多动障碍在康复过程中都获得一定改善.结论 应根据孤独症学生不同性别、年龄的行为特征,采取相应治疗方案,同时关注孤独症患者的精神症状.

    作者:熊妮娜;季成叶;孙军玲;李勇;王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