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友莹;王克霞;张荣波;汪宗;胡素霞
目的探讨上海市0~14岁儿童伤害现状及有关预防措施,为开展预防伤害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随机分层整群抽取长宁区0~14岁儿童1 375名,采用家长问卷方式调查0~14岁儿童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伤害发生情况及家长认知水平.结果伤害总报告率为10.47%,其中0~5岁组儿童伤害报告率高;伤害中跌倒坠落伤居首位;儿童家长相关伤害的认知正确回答率在90.6%以上:母亲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对儿童伤害发生有一定影响.结论0~14岁儿童的伤害率较高,在预防儿童伤害的研究中,儿童本身的特点以及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伤害发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作者:徐妙珍;夏庆华;唐传喜;徐建兴;徐慧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通过对<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中甘肃省与全国汉族大学生的数据进行比较,了解甘肃汉族大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的总体状况,为提高甘肃汉族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和促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制定甘肃省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作者:郝招;张正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儿童少年龋病与生长发育的内在联系,为制定口腔保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将山东省7岁和9岁儿童的乳齿龋患情况分为4组(dmf=0,dmf=1~2,dmf=3~4,dmf≥5),将12,14,17岁少年恒齿龋患情况分为4组(DMF=0,DMF=1,DMF=2,DMF≥3),分析不同龋患组儿童少年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BMI指数和血红蛋白的差异.结果7岁和9岁儿童乳齿龋患与发育水平关系密切,乳龋牙数越多,发育水平越低.12,14,17岁恒龋牙数与发育水平无明显关系.结论乳龋患与发育水平关系密切,制定口腔保健规划时要考虑到生长发育这个因素.
作者:张迎修;王淑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山东省城市不同类型学校学生日常饮食行为、体力活动及对体重所持的态度,为卫生和教育部门制定青少年健康教育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中心制定的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对山东省不同类型学校3 235名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吃早餐的学生不到总体的50%,膳食中油炸食品所占比例较大;甜食摄入女生多于男生,初中生饮用甜饮料多于大学生;能坚持体育锻炼的初中、高中和职专学校学生多于大学和大专学生,男生多于女生;课外学习负担以初中生为严重;对自己是否肥胖的关注度均为女生明显多于男生,为减肥而控制体重的职专和高中生所占比例较高.结论应尽快建立儿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网络,统一指标和评价标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作者:杨育林;徐留臣;闫静弋;吕实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调查农村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来源与健康教育需求,为农村中学生开展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适宜方法.方法随机抽取金华市金东区农村4所中学3 717名学生,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来源与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农村中学生经广播电视获得防治艾滋病知识的占57.73%,从家长和学校课堂获得的仅为2.15%与5.03%;中学生赞成课外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占62.55%.针对提出的6种健康教育形式无明显偏向.结论农村中学开展健康教育形式要多种并存,时间短、内容精的效果较好.
作者:郑海鸥;郑寿贵;郑伟;黄礼兰;王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中学教师原因不确定感对其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影响,探索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方法采用自填问卷集体调查方式,对山西省临汾市7所中学308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中学教师自我原因不确定感对其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都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决定系数分别为8.1%和13.0%.结论中学教师的自我原因不确定感对其焦虑水平有显著影响.
作者:尹忠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颇受社会关注,国内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卫生服务机构,而如何有效地采取干预措施是当前高校心理卫生工作者及学校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作者:魏书堂;彭虎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校园安全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无庸讳言的问题,青少年的伤害高发,接二连三发生在中小学校的群死群伤和暴力事件令人担忧.现代社会中的伤害隐患日益增多,全球范围的伤害高发给居民,特别是妇女、儿童的生命和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作者:王声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抑郁症的检出率高达18%~36%[1],可能与遗传、生化、心理、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多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笔者通过中西医配合心理治疗的方法,对49名患抑郁症的大学生进行了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玉芝;张永茹;张艳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高考学生体检是国家高等教育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笔者对海淀区1999~2004年高考学生体检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掌握海淀区高考学生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升学、专业选择的身体因素等方面的变化趋势,为今后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作者:李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卫校职教生的吸烟习惯及危险因素,为学校控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益阳卫校职教3个专业共51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医疗、卫生保健专业学生吸烟率分别为36.9%和48.8%,高于护士生的6.8%;男生吸烟率为69.7%,高于女生的6.8%.吸烟与烟草相关疾病知识贫乏、在校表现欠佳、不健康心理、家庭影响、伙伴影响等相关联(P<0.05).结论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职教生吸烟现象普遍,拒烟能力低.应采取应对措施,提高学生控烟能力.
作者:杜兆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2005年5月30日,滨州市某大学发生一起在校大学生进食凉皮致300人食物中毒事件,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建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997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以来,全国已有高职学校459所,在校生781万余人,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仅辽宁省就有高等职业学校58所,在校生15万余人,占普通高校生的34%.为了解高职高专学生健康现状,以便为学校采取干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辽宁省沈阳市高职高专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亚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50%以上成人幽门螺杆菌(H.pylori,Hp)相关疾病患者,其Hp感染是在儿童期获得,绝大多数儿童均有短暂或持续存在的Hp感染,感染的高发年龄在10岁左右.
作者:胡友莹;王克霞;张荣波;汪宗;胡素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蚌埠市高中生危险行为的变化情况,为采取干预措施保护青少年健康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蚌埠市10所中学60个班级的3 251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获有效问卷3 044份.对其意外伤害行为、吸烟、饮酒和药物使用、性行为、饮食行为、锻炼行为和上网情况进行调查,并与2002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3%的学生从不或很少遵守交通规则,13.2%的学生有打架行为,4.1%的学生曾离家出走,1.5%的学生曾有过自杀行为,被老师体罚过的学生占43.0%;23.4%学生曾经吸烟;72.0%的学生曾经饮酒;11.2%的学生曾去过迪厅或舞厅跳舞;有1.2%的学生曾使用过摇头丸;2.4%的学生曾发生过性行为;34.6%的学生认为自己稍胖或很胖;41.9%和69.3%的学生每天吃水果和蔬菜次数≥1次,47.6%的学生每天喝牛奶≥1杯;40.7%的学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12.1%的学生调查前1周上网≥3 d.多数意外伤害行为、吸烟、饮酒和药物使用、性行为、锻炼行为和上网行为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结论多数吸烟、药物使用、性行为、上网行为发生率2004年高于2002年,而意外伤害行为和锻炼行为发生率2004年低于2002年.
作者:张建军;李杭建;董永超;朱明军;乔国维;龚庆春;孔繁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1985~2004学年上海普陀区中小学生伤害的发生情况,为中小学生伤害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普陀区1985~2004学年中小学卫生保健教师填写并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中小学生伤害个案登记表》,并进行分析.结果小学生的伤害发生率逐年下降,进入21世纪后又呈上升趋势;中学生伤害发生率近5 a也有明显上升趋势,2003学年达高峰;伤害事故的性质以非体育性为主,发生的场所以校内为主.结论应在学校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保护能力,降低伤害的发生率.
作者:贝品联;史扬;李水静;徐镶怀;王雅娟;李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将来就业会产生长期的影响,因此,评价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满意度和感受,对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身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晓忠;周恒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研究发现:一个污染的口腔殖居着300多种微生物种群,不仅是许多慢性疾病危险因素的进入渠道,还是许多传染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1].
作者:徐芳;徐国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概述儿童认知发展属于心理发展或心理发育范畴.心理发展指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期间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程.
作者:静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自杀是指个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自愿地(而不是被别人所逼迫)采取伤害、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据估计,全世界每天有1 000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者则是它的8~10倍[1].我国自杀率为2310万,在世界上是自杀率比较高的国家,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
作者:夏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