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友莹;王克霞;张荣波;汪宗;胡素霞
目的了解幼儿与其家长饮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家庭营养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合肥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3 450名幼儿进行3 d膳食问卷调查.结果家长饮食行为与幼儿饮食行为有一定的相关性(r=0.206~0.642),但随着行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食用的不同食物间存在相关关系.家长与儿童在早餐食物、零食和喜爱的食物之间存在正相关,而在家长不喜爱食物和儿童食用食物之间存在负相关.结论幼儿饮食行为与家长饮食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干预措施.
作者:孙文杰;高永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农村小学生伤害发生原因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农村小学生伤害的健康促进提供方向和指导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嘉兴市3 385名农村小学生进行伤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嘉兴市农村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24.38%,居前3位的是跌伤、动物咬伤、运动创伤,其发生率分别为31.2%,10.8%和9.6%.伤害发生原因有25种,居前3位是玩耍、运动、骑车,分别占19.2%,19.1%和11.2%;伤害程度中,中、重度伤占20.3%;平均每位学生每年因伤害支出的医疗费用为25.49元.结论嘉兴市农村小学生伤害发生是多因素的,要采取多部门合作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预防.
作者:俞慧芳;陈中文;周哲华;胡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家庭环境与儿童期性虐待发生的关系,为儿童期性虐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学院18岁以上的701名女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生活在重组家庭中的儿童性虐待的报告率高于核心家庭,父、母亲经常在家庭中使用暴力、有不良嗜好、体弱多病、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之间、父母与祖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是性虐待发生的危险因素;女童也是性虐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家庭环境在儿童期性虐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段亚平;李长山;孙言平;孙殿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沈阳市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情况,为制定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沈阳市9所不同专业一、二年级大学生3 018名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平均得分为(24.83±4.09)分(满分为33分),大学生对艾滋病及病人的态度平均得分为(5.41±1.13)分(满分为7分).医学专业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平均得分(25.98±3.44)明显高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24.48±4.21,P<0.01).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来源为电视(76.3%)>书籍(56.4%)>专门宣传(46.9%)>广播(46.2%)>课堂教育(25.1%)>同学介绍(22.5%)>其他(10.7%).沈阳市大学生有异性朋友的比例为31.5%,有过性行为的比例为6.2%.结论沈阳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还很欠缺.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越多,其对待艾滋病及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就越积极.
作者:关喆;白春玉;张迪;陈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调查农村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来源与健康教育需求,为农村中学生开展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适宜方法.方法随机抽取金华市金东区农村4所中学3 717名学生,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来源与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农村中学生经广播电视获得防治艾滋病知识的占57.73%,从家长和学校课堂获得的仅为2.15%与5.03%;中学生赞成课外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占62.55%.针对提出的6种健康教育形式无明显偏向.结论农村中学开展健康教育形式要多种并存,时间短、内容精的效果较好.
作者:郑海鸥;郑寿贵;郑伟;黄礼兰;王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校园安全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无庸讳言的问题,青少年的伤害高发,接二连三发生在中小学校的群死群伤和暴力事件令人担忧.现代社会中的伤害隐患日益增多,全球范围的伤害高发给居民,特别是妇女、儿童的生命和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作者:王声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与态度,为大学生的食品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1 01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4.0%的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有不同程度的了解;40.1%的学生认为转基因食品营养价值更高;39.9%的学生认为转基因食品有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等作用;34.0%的学生认为转基因食品中含有的细菌与病毒等基因会对人体有害;63.5%的学生赞成在中国推出转基因食品,并希望加快发展速度;75.7%的学生认为应制定完善的管理法规,并给转基因食品贴上明确的标签.结论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缺乏认知,应加强对大学生转基因食品知识的教育.
作者:蔡玲;林汉生;杨丽;夏苏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不同民族小学生伤害常见类型及其危险因素,为预防伤害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问卷调查法,对百色市1 155名不同民族小学生2002年2月至2003年1月伤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百色市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39.13%,男生明显高于女生(χ2=15.813,P=0.000);不同年龄组学生伤害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61.327,P=0.000),其中五六年级小学生发生率高(54.41%);壮族、瑶族、其他民族学生伤害发生率均高于汉族学生,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8.108,P=0.044).前5位伤害类型依次为跌伤(16.19%)、碰伤(7.10%)、刀割伤(4.16%)、动物咬伤(2.94%)和硬物击伤(1.39%).结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面临伤害的严峻挑战,应积极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减少伤害的发生.
作者:谭盛葵;吴琪俊;马迎教;蒙仕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山东省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为制定宣传教育方法和重点教育内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利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结果山东省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分别为67.47%,58.57%和52.47%,其中普通大学高,为68.75%;职业技术学校、农村普通初中低,分别为53.33%和47.97%.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知晓率较高,对无偿献血知识、非传播途径、不能预防艾滋病的方法知晓率较低.大中学生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存在较为明显的歧视现象.结论山东省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较低,特别是农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是宣传教育的薄弱环节,应重点加强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应重点加强无偿献血知识、非艾滋病传播的途径和不能预防艾滋病的方法等内容,减少歧视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作者:闫静弋;徐留臣;杨育林;魏霞;席庆兰;张迎修;毕振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枣庄学院学生休退学发生状况,为做好高校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枣庄学院2000~2004年5 a学生休退学情况.结果2000~2004年该校学生休退学率平均为4.59‰,因病休退学率以2004年低,总体呈下降趋势.造成学生休退学的疾病以传染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为主.学生非病休退学率以2004年为高,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应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以降低其休退学率.
作者:隋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研究发现:一个污染的口腔殖居着300多种微生物种群,不仅是许多慢性疾病危险因素的进入渠道,还是许多传染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1].
作者:徐芳;徐国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增强机制,进一步为压力管理干预实践提供依据.方法对372名大学生进行问题解决评价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以及前摄性应对量表调查.结果采用AMOS进行路径分析,结果显示一般自我效能、前摄性应对、反省性应对和支持寻求对问题解决能力的3个因素(问题解决信心、趋近-回避风格、问题控制)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结论增强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应当考虑到不同的作用机制,采用前摄性效能增强策略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
作者:骆宏;许百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学生自尊发展的特点以及不同社交类型中学生的自尊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方法采用Coopersmith自尊问卷和同伴提名法,对中学生自尊与社交类型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中学生自尊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种社交类型中学生在总体自尊、一般自我、同伴关系、学业成就得分上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被拒绝型与其他社交类型在亲子关系得分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学生自尊仍处在发展阶段.亲子关系在自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社交类型仅仅是影响中学生自尊发展的一个因素.
作者:蒋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城乡学龄儿童个性特征及其差异,为儿童个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版)对哈尔滨市城乡7~12岁的学龄儿童共1 789名进行个性测试与评价.结果城乡学龄儿童个性类型特征分布有明显差异,城市儿童外向和倾向外向类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儿童,而农村儿童内向和倾向内向类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儿童.结论城乡学龄儿童个性特征明显不同,城市儿童个性特征多倾向于外向,而农村儿童多倾向内向.
作者:武丽杰;刘爱书;李志贤;夏薇;孙彩虹;陈素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医学生营养知识、营养状况、饮食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为相关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同济医学院329名大学生,采用体质量指数评价学生现时营养状况,同时对营养知识及饮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营养不良率为21.28%,低于全国大学生的平均水平;超重和肥胖率为2.12%.医学生有较强的健康意识,营养知识处于良好水平,但仍然存在不吃早餐等不良饮食行为.营养知识、营养状况、饮食行为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结论应从加强营养教育和提高学校餐饮质量等方面着手,以进一步改善医学生的营养状况.
作者:武颂文;杨年红;王重建;许明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50%以上成人幽门螺杆菌(H.pylori,Hp)相关疾病患者,其Hp感染是在儿童期获得,绝大多数儿童均有短暂或持续存在的Hp感染,感染的高发年龄在10岁左右.
作者:胡友莹;王克霞;张荣波;汪宗;胡素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别特质分布的特点,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对399名理科、文科和医科一至三年级学生的性别特质分布进行问卷测试.结果男女大学生有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4种性别特质类型.医科大学生年级间的未分化性度取向及文科大学生年级间双性化、未分化性度取向的构成比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文科三年级大学生双性化比例高,未分化比例低.结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有利于改变其性度取向,改善其心理品质.
作者:任伯绪;张晓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党和国家一直十分关心青少年一代的体质状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1985,1990,1995,2000年由原国家教委牵头,国家体委、卫生部、民委和科委共同领导,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全国大中小学生体质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
作者:刘志明;周建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校食堂的卫生安全尤为重要.为全面提高滕州市中学食堂卫生质量,切实预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探讨城区与农村中学食堂的差别,笔者于2005年4月对滕州市城乡中学食堂的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赵曰华;杨冠山;裴宝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将来就业会产生长期的影响,因此,评价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满意度和感受,对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身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晓忠;周恒忠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