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平
目的了解不同民族小学生伤害常见类型及其危险因素,为预防伤害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问卷调查法,对百色市1 155名不同民族小学生2002年2月至2003年1月伤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百色市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39.13%,男生明显高于女生(χ2=15.813,P=0.000);不同年龄组学生伤害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61.327,P=0.000),其中五六年级小学生发生率高(54.41%);壮族、瑶族、其他民族学生伤害发生率均高于汉族学生,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8.108,P=0.044).前5位伤害类型依次为跌伤(16.19%)、碰伤(7.10%)、刀割伤(4.16%)、动物咬伤(2.94%)和硬物击伤(1.39%).结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面临伤害的严峻挑战,应积极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减少伤害的发生.
作者:谭盛葵;吴琪俊;马迎教;蒙仕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抑郁症的检出率高达18%~36%[1],可能与遗传、生化、心理、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多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笔者通过中西医配合心理治疗的方法,对49名患抑郁症的大学生进行了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玉芝;张永茹;张艳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调查农村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来源与健康教育需求,为农村中学生开展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适宜方法.方法随机抽取金华市金东区农村4所中学3 717名学生,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来源与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农村中学生经广播电视获得防治艾滋病知识的占57.73%,从家长和学校课堂获得的仅为2.15%与5.03%;中学生赞成课外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占62.55%.针对提出的6种健康教育形式无明显偏向.结论农村中学开展健康教育形式要多种并存,时间短、内容精的效果较好.
作者:郑海鸥;郑寿贵;郑伟;黄礼兰;王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学生足的非对称性,为鞋的设计提供形态依据,为体质人类学研究积累资料.方法采用国际通用足的测量方法,测量319名(男156人,女163人)辽宁籍大学生的足部15项形态指标.结果足部15项形态指标均以非对称性多见,并且左侧较长的占多数.第1趾足长左侧>右侧和左侧<右侧的平均值男生为4.5 mm和3.8mm,女生为4.4mm和3.9mm.第1趾足长Ⅰ型、Ⅱ型和Ⅲ型的比率男生分别为54.5%,29.5%和16.0%,女生分别为47.2%,30.7%和22.1%.结论大学生足的形态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作者:李岩;徐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通过对<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中甘肃省与全国汉族大学生的数据进行比较,了解甘肃汉族大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的总体状况,为提高甘肃汉族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和促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制定甘肃省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作者:郝招;张正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1985~2004学年上海普陀区中小学生伤害的发生情况,为中小学生伤害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普陀区1985~2004学年中小学卫生保健教师填写并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中小学生伤害个案登记表》,并进行分析.结果小学生的伤害发生率逐年下降,进入21世纪后又呈上升趋势;中学生伤害发生率近5 a也有明显上升趋势,2003学年达高峰;伤害事故的性质以非体育性为主,发生的场所以校内为主.结论应在学校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保护能力,降低伤害的发生率.
作者:贝品联;史扬;李水静;徐镶怀;王雅娟;李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经济发达的穗港澳地区大学生急救知识水平,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普及急救知识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半开放式问卷对穗港澳三地大学生1 721名进行调查.结果三地大学生急救电话号码知晓率为80.71%;急救知识平均得分为(49.70±13.86)分,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年级越高,得分越高;培训经历、学习欲望、地区差异以及母亲文化程度对学生得分均有影响.结论大学生急救知识水平急需提高,普及的任务刻不容缓.
作者:覃思;王声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山东省城市不同类型学校学生日常饮食行为、体力活动及对体重所持的态度,为卫生和教育部门制定青少年健康教育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中心制定的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对山东省不同类型学校3 235名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吃早餐的学生不到总体的50%,膳食中油炸食品所占比例较大;甜食摄入女生多于男生,初中生饮用甜饮料多于大学生;能坚持体育锻炼的初中、高中和职专学校学生多于大学和大专学生,男生多于女生;课外学习负担以初中生为严重;对自己是否肥胖的关注度均为女生明显多于男生,为减肥而控制体重的职专和高中生所占比例较高.结论应尽快建立儿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网络,统一指标和评价标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作者:杨育林;徐留臣;闫静弋;吕实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沈阳市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情况,为制定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沈阳市9所不同专业一、二年级大学生3 018名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平均得分为(24.83±4.09)分(满分为33分),大学生对艾滋病及病人的态度平均得分为(5.41±1.13)分(满分为7分).医学专业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平均得分(25.98±3.44)明显高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24.48±4.21,P<0.01).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来源为电视(76.3%)>书籍(56.4%)>专门宣传(46.9%)>广播(46.2%)>课堂教育(25.1%)>同学介绍(22.5%)>其他(10.7%).沈阳市大学生有异性朋友的比例为31.5%,有过性行为的比例为6.2%.结论沈阳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还很欠缺.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越多,其对待艾滋病及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就越积极.
作者:关喆;白春玉;张迪;陈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997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以来,全国已有高职学校459所,在校生781万余人,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仅辽宁省就有高等职业学校58所,在校生15万余人,占普通高校生的34%.为了解高职高专学生健康现状,以便为学校采取干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辽宁省沈阳市高职高专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亚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未成年犯的人格特点,为早期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依据.方法以河北省某少年管教所的218名16~18岁未成年犯为研究组,随机抽取274名16~18岁高中生为对照组,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其进行团体施测.结果与高中生组相比,未成年犯的个性具有神经质(N)分和精神质(P)分高,而掩饰性(L)分低的特点;与不同人群相比,内外向倾(E)分没有统一的趋势.结论未成年犯的人格具有偏离正常人群的倾向.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时,应注意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作者:李俊丽;梅清海;于承良;张国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党和国家一直十分关心青少年一代的体质状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1985,1990,1995,2000年由原国家教委牵头,国家体委、卫生部、民委和科委共同领导,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全国大中小学生体质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
作者:刘志明;周建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校园安全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无庸讳言的问题,青少年的伤害高发,接二连三发生在中小学校的群死群伤和暴力事件令人担忧.现代社会中的伤害隐患日益增多,全球范围的伤害高发给居民,特别是妇女、儿童的生命和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作者:王声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中学教师原因不确定感对其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影响,探索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方法采用自填问卷集体调查方式,对山西省临汾市7所中学308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中学教师自我原因不确定感对其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都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决定系数分别为8.1%和13.0%.结论中学教师的自我原因不确定感对其焦虑水平有显著影响.
作者:尹忠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颇受社会关注,国内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卫生服务机构,而如何有效地采取干预措施是当前高校心理卫生工作者及学校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作者:魏书堂;彭虎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研究发现:一个污染的口腔殖居着300多种微生物种群,不仅是许多慢性疾病危险因素的进入渠道,还是许多传染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1].
作者:徐芳;徐国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青少年视力低下者中85%属于近视[1].我国青少年近视患病率由1998年世界第4位上升到第2位.近视使青少年的注意力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使辨认远处和精细目标的能力下降,从而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2].
作者:冯承芸;邓冰;黄列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枣庄学院学生休退学发生状况,为做好高校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枣庄学院2000~2004年5 a学生休退学情况.结果2000~2004年该校学生休退学率平均为4.59‰,因病休退学率以2004年低,总体呈下降趋势.造成学生休退学的疾病以传染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为主.学生非病休退学率以2004年为高,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应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以降低其休退学率.
作者:隋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与态度,为大学生的食品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1 01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4.0%的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有不同程度的了解;40.1%的学生认为转基因食品营养价值更高;39.9%的学生认为转基因食品有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等作用;34.0%的学生认为转基因食品中含有的细菌与病毒等基因会对人体有害;63.5%的学生赞成在中国推出转基因食品,并希望加快发展速度;75.7%的学生认为应制定完善的管理法规,并给转基因食品贴上明确的标签.结论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缺乏认知,应加强对大学生转基因食品知识的教育.
作者:蔡玲;林汉生;杨丽;夏苏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幼儿与其家长饮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家庭营养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合肥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3 450名幼儿进行3 d膳食问卷调查.结果家长饮食行为与幼儿饮食行为有一定的相关性(r=0.206~0.642),但随着行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食用的不同食物间存在相关关系.家长与儿童在早餐食物、零食和喜爱的食物之间存在正相关,而在家长不喜爱食物和儿童食用食物之间存在负相关.结论幼儿饮食行为与家长饮食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干预措施.
作者:孙文杰;高永清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