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婕;吕旺盛;许亮文;马海燕;董垒;施水平;何建波;陈卫娟
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是性成熟和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为了解北京市郊区初三年级女生青春期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笔者于2004年1月对怀柔区部分初三年级女生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任占田;王邵丽;任蕊 刊期: 2006年第08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师的期望也不断增高,这必将增加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有着巨大的示范性和感染性.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为了解苏州地区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笔者对苏州地区城市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杨鲁静;徐勇;陈凯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儿童慢性疲劳综合征(childre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CFS)是儿童不能维持日常生活和到校学习的主要原因.
作者:武丽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高教园区大学生对环境的满意度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为高校建设的策划和构建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级抽样方法对杭州市高教园区880名大学生进行关于学习、生活、就医、安全保障、交通、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环境变化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 42.7%的大学生对于高教园区的学习环境表示满意.大多数大学生对高教园区的交通环境、社会实践环境和安全保障环境不满意.40.5%的大学生希望尽快改善班车路线少、车次少、价格贵的交通状况.结论 高教园区的交通环境迫切需要改善,以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作者:刘婷婕;吕旺盛;许亮文;马海燕;董垒;施水平;何建波;陈卫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目前已上升到27.2%,估计全国有近1.3亿人患高血压[1].高血压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医疗、社会和经济负担,使高血压已由单纯的个人病痛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笔者进行了此次调查,旨在了解病人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需求情况,以便有目的地加强教育,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作者:杨俊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性科学研究的发展,大学生的性健康问题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由于性生理成熟的提前和性观念的不断变化,青少年已成为性病/艾滋病的易感人群.开展性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自身的需要,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需要.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及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互动的、立体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学校的共同作用,开展正规的、系统的、科学的性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洁身自爱,自重自律,避免婚前性行为,从而促进性行为的健康发展,并成为抵御性病艾滋病的生力军.
作者:吴扬;尹铁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近年来,儿童肥胖的流行病学报道越来越多,其全球流行趋势已引起高度关注[1].但是,相关报道中存在诸多技术问题,如筛查标准不统一、界值点五花八门、样本缺乏人群代表性等,给准确掌握不同国家、群体的肥胖流行现状带来困难[2].
作者:季成叶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安徽省0~14岁儿童伤害发生原因及其分布特征,为伤害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期间首次就诊于安徽省10个市(县)33家监测点医院的0~14儿童伤害病人为研究对象,由接诊医护人员询问调查对象,填写统一的调查表.结果 共调查0~14岁儿童伤害病例6 103人,男女性别比值为2.21.伤害原因以跌落(41.86%)、刺伤(18.78%)、交通事故(16.24%)和钝器击打(11.65%)为主.男性跌落、钝器击打和溺水等伤害构成高于女性,女性交通事故、烧烫伤和中毒的构成则大于男性;城市除刺伤和中毒外,其他伤害原因构成均高于农村;交通事故(96.9%)多发生在公路/街道,跌落(50.7%和31.5%)和钝器击打(42.5%和34.5%)多发生于家里和学校.溺水、窒息/上吊和中毒等引起伤害程度较重.影响伤害程度的因素为伤害原因、性质和伤害发生时的地点.结论 儿童伤害以发生跌落和交通事故为主.开展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已迫在眉捷.
作者:贾尚春;谢建嵘;谢文琴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杭州市大中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观念以及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制定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杭州市高中学生1 185名和大学生3 200名,在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 高中生和大学生对HIV/AIDS的基本知识测试得分分别为89.9分和96.5分,高中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及大学生.但高中生有关艾滋病的正确观念测试得分比大学生高,前者得分为85.4分,后者为79.5分,而且健康教育干预后,前者得分为92.1分,后者为85.2分,表明中学生容易接受正确的观念.从几项主要知识掌握情况以及重要观念的定性对比分析表明,高中生知晓率在78.9%~100.0%之间,中位数为94.5%;大学生在89.4%~100.0%之间,中位数为95.9%.几项重要观念的正确持有率,高中生在15.3%~100.0%之间,中位数为80.9%;大学生在44.8%~97.3%之间,中位数为67.9%.结论 在高中阶段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其重要性和成效性好于大学阶段,应高度重视高中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作者:赵刚;吴南屏;吴灵娇;冯磊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据2005年UNAIDS统计,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已达4 030万人,2005年新感染的人数为490万,因艾滋病而死亡的人数达310万.
作者:杨柳清;熊万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篮球运动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参与人数远超过其他项目,是一项运动强度大、对抗激烈的身体接触型体育项目[1-2].为探寻大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的损伤特点、规律及预防措施,笔者对兰州市7所高校篮球选项班的大学生进行了运动损伤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慧芳;杨建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职高专在校学生1 154万人,占到高等教育总数的61%.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口身体素质,推进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科学、规范地开展,笔者提出制定高职学生健康促进的体育策略.
作者:冯海成;崔海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青岛市中小学生被动吸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和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青岛市1 785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青岛市儿童被动吸烟率为50.7%.其中市区为53.1%,郊区为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0,P<0.05).与儿童被动吸烟负相关的因素有:父母经常不让其他人在孩子面前吸烟,如果有人在家里当着孩子面吸烟,孩子会采取措施(离开、打开窗户、要求他们不要吸烟).孩子曾经主动提出过不让其他人在自己面前吸烟的要求.结论 应采取适当措施降低儿童被动吸烟率,以提高儿童身体素质.
作者:纪锋颖;刘志红;朱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高职学生性行为和艾滋病认知的现状,为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某地4所高职院校学生4 873名,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学生性行为发生情况;对5 280名学生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后进行艾滋病认知情况调查.结果 高职学生近50%有过恋爱经历;边缘性行为发生比例男生为48.1%,女生为34.3%;性行为发生率男生为14.4%,女生为3.0%;有性行为的女生中有6.7%有过人流经历;高职学生AIDS知识和对AIDS的态度经健康教育之后均有所改善(P值均<0.01).结论 高职高专学生性态度趋于开放,性行为现况令人担忧;对艾滋病知识了解不够全面,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孙静;刘畅;李萌轶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疾病[1-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为一种DNA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经空气传播[3].2003年12月4日广东省东莞市某私立托幼机构发生水痘爆发流行,现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古展东;邓冰锋;廖安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合肥工业大学教职工高血压的患病情况,为制定高血压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合肥工业大学1 662名教职工的健康体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校教职工2004年高血压患病率为27.80%,高于第4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结果.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70岁以上为发病高峰;男性教职工患病率高于女性.结论 该校教职工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应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制定相应防治对策.
作者:刘平;张丽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青春期性教育已成必然趋势.面对举步维艰的性教育,心理工作者正在试图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青少年现状的性教育途径,以尽快获取经验并用于指导青春期性教育实践.
作者:魏彦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2004年12月20日至2005年3月13日,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生突发一起以发热、头痛,继而出现神志不清、皮肤淤血点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作者:姜道英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人格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1],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包含着人格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而人格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对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雪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药品知识掌握现状,为指导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对某学院不同专业一~三年级62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多数学生对不良反应认识不足,对常见药物知识的正确回答率为59.36%,不良用药行为率为26.07%.男、女生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生及不同年级学生不良用药行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在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加强药品知识教育,以改变大学生的不良用药习惯和不良就医行为.
作者:偰志平;王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