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健;董柏青;黄运能;邓群;吴国祯;欧远荣;梁大斌
目的 探讨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女性青春期性征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女性青春期发育提供依据.方法 以学校登记为基础,募集6~18岁女性双生子180对,其中单卵双生(MZ)132对,二卵双生(DZ) 48对,按Tanner标准进行青春发育分期,询问有无月经初潮及月经初潮年龄.结果 乳房开始发育的年龄为9~12岁,阴毛开始发育的年龄集中在9~13岁,月经初潮年龄多集中在11~13岁.月经初潮、性征发育一致率均为MZ>DZ,月经初潮的遗传指数为0.71,乳房和阴毛发育的遗传指数分别为0.34,0.45.月经初潮年龄的组内相关系数MZ>DZ(P<0.001),偶内均方MZ<DZ(P<0.001).遗传度为0.78.结论 月经初潮的发生受遗传因素的作用较大,月经初潮年龄也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而乳房、阴毛等女性第二性征的发育水平在时间上的表达则受环境因素的作用较大.
作者:李红娟;季成叶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西安市医学专科学校学生网络成瘾现状,探索网络成瘾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网络成瘾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西安市2所医学专科学校一~二年级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12名医学专科生中,网络成瘾者69名,网络成瘾率为9.69%.网络成瘾率男生高于女生,城镇来源学生高于农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二年级学生网络成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网络成瘾学生与非成瘾学生上网主要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网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家庭月收入高、单亲家庭、不民主的教育方式、与父母交流少可能是网瘾的危险因素.结论 网络成瘾的发生与性别、生源、上网目的及家庭因素有关,应针对不同危险因素采取预防干预措施.
作者:高飞;李宇飞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医科大学生的主要营养问题,以便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420名医科大学生进行5 d膳食称重调查和体格检查,并从中随机抽取190人进行营养生化指标检查.结果 调查人群每天各类食物摄取量偏低;能量、核黄素和钙摄入不足,硫胺素和维生素C摄取严重不足;蛋白质质量较好;视黄醇和铁的摄取量充足但食物来源较差;中餐能量不足而晚餐能量偏高.尿负荷试验和尿钙排出量测定,大学生体内硫胺素、核黄素、维生素C和钙水平较低,女生贫血率为11.1%.结论 应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学生膳食结构,特别增加奶类和蔬菜水果摄入量;女生应注意血红素铁的补充.
作者:唐咏梅;宁鸿珍;刘英莉;王海娟;刘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编制中学生集体效能感量表,为今后实证研究提供可靠的工具.方法 在漳州某中学166名学生中施测初步编制的85项集体效能项目,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进行项目筛选和因子提取;在609名学生中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出4个学生集体效能感因子,即对班级正向联合力的感知和评估、对成员自我效能的感知和评估、对优秀成员效能的感知和评估、对班级负向联合力的感知和评估,4个因子共解释了62.04%的总方差.4个因子构成该量表的模型拟合良好.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72,3个月后的重测信度为0.587,5个月后的重测信度为0.564.结论 《中学生集体效能感量表》的信度、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作者:陈顺森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医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现况及需求,评价健康教育讲座的干预效果.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医学低年级学生,集中研究对象,由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后分别填写事先统一设计的相同问卷,统计分析有关数据,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研究对象对基本知识及传播途径、个人防病态度及行为意向的正确认知均有所提高(P值均<0.05).医学生有较强的公共卫生意识,但部分观念和态度没有改变.结论 健康教育讲座对在校医学生具有适应性、有效性,但仍存在局限性.
作者:裴泓波;李莹;杨坚;苏峰;贺琴;徐吉哲;刘立荣;胡晓斌;屈燕;殷小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视力低下是学生常见病之一,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其防治的主要对象是针对假性近视.为了解学生假性近视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笔者对2005年对来珠海市学校卫生保健所矫治的视力低下的学生随机抽取779人进行假性近视的筛选,报道如下.
作者:张锐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扬州市中小学生肥胖和饮食行为,为预防中小学生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扬州市4所中小学校的1 080名学生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同时以问卷的形式对该人群饮食行为进行调查.结果 学生肥胖率为9.44%,城市为10.92%,农村为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生肥胖率分别为16.99%和14.16%.超重和肥胖的学生都具有进餐速度快和常吃高能量食品的习惯;超重学生有暴饮暴食和喜欢吃甜食的行为特点,低年龄组表现明显.结论 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注重家庭环境,有利于中小学生肥胖的预防.
作者:钱晓勤;霍金芝;陶佩生;徐济达;冯向明;何日;周红霞;黄立民;程金霞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心理因素对大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影响及心理干预对FD的治疗作用,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诊断为FD的蚌埠医学院在校大学生62例,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心理干预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4周的心理干预,其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对照组仅应用药物治疗.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SCL-90测试.结果 心理干预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症状因子分值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因素在大学生FD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心理干预对治疗大学生FD有效.
作者:王启之;许华山;刘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一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疾病同时存在的现象,包括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或2型糖尿病、高血压、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脂血症(低HDL-胆固醇血症和/或高三酰甘油血症)、肥胖、高尿酸血症、微量蛋白尿、血液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原增加)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综合征在我国已呈流行趋势,并影响我国约1/5的人群,其直接后果是造成冠状动脉疾病和中风的发病率增加至少30%.有研究证实[1-3],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及其病理发展过程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发生.因此,儿童代谢综合征及其疾病群,如肥胖、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等早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蛋白质和糖类摄入增加,加上膳食结构不合理、体力活动量减少等原因,使儿童青少年肥胖有不断增多的趋势.为了解百色市右江区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状况,为营养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现将2004年右江区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黄素珍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静安区学生伤害发生的特点及流行趋势,为干预学生发生伤害提供依据.方法 统计分析静安区2003-2004学年学生伤害的个案调查表.结果 2003-2004学年静安区学生伤害年报告发生率为464.52/10万,年报告死亡率为9.14/10万;伤害类型以碰撞、跌落为主,分别占62.99%和15.75%;伤害性质以外伤、骨折多见,分别占44.49%和33.46%;伤害部位以上肢、下肢、头面部为主,分别占38.19%,30.31%和27.56%;伤害时间以课间休息、上课、放学后为主,分别占43.31%,24.41%和17.72%;伤害场所以学校为主,占76.77%;伤害原因以非体育性的不慎为主.结论 上海市静安区学生伤害发生率较其他地区低,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加强学生安全卫生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学生伤害的关键所在.
作者:郭亚文;周祖华;周月芳;刘洪雷;张泓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7~15岁体重正常和肥胖儿童身体成分及其随年龄变化趋势,以便为肥胖儿童体重控制效果的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选择7~15岁体重正常和肥胖儿童356名,不同性别各年龄组儿童约10名,采用DEXA法测定身体成分.结果 肥胖儿童身体成分中的脂肪组织和去脂肪组织实测值均高于体重正常儿童(P值均<0.05).肥胖儿童脂肪组织和去脂肪组织在四肢和躯干分布的差异较体重正常儿童小.肥胖儿童腹部脂肪百分比和臀部脂肪百分比的比值高于体重正常儿童,肥胖男生该比值除8岁组外均超过1,而肥胖女生仅有9岁和13岁组该比值超过1.结论 肥胖儿童脂肪组织与去脂肪组织含量、比例和分布与体重正常儿童存在差异.在进行儿童体重控制中,需要考虑儿童身体成分特点和年龄趋势.
作者:马军;冯宁;张世伟;潘勇平;黄永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湖南省城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该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对2 013名学生进行测量、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 贫困学生的总体平均分、各因子平均分以及中度症状的比例均高于非贫困学生.贫困生心理健康量表平均分与非贫困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贫困学生更需要心理卫生服务.
作者:肖汉仕;苏林雁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合理营养不仅可以保证学生机体正常生长发育、预防疾病、促进健康,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1].为了解白银市聋哑学校学生的营养状况,以便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营养水平,笔者于2005年3月对该校学生的膳食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努尔阿米娜·米吉提;贾坤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高中学生人际间暴力的现状、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为有效防控校园暴力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586名珠海市职业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学生在12个月内,有286人遭受人际间暴力,总发生率为48.81%,其中语言暴力占44.82%,躯体暴力占38.22%,性暴力占16.96%.年龄相仿的同校男生是主要的施暴者,其次为教职工;校外是主要的施暴场所,其次是校内;主要的施暴原因是无缘无故即兴所为,其次与恋爱有关;暴力事件对学生的影响从无到身心健康严重受损均存在.报复是主要的应对方式.同学是主要的倾诉对象.男生、学习差、本地户口、家庭结构不完整、激惹他人是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 珠海市职业高中学生人际间暴力问题严重,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预防和控制.
作者:覃思;王声湧;戴文灿;梁小冬;陈琦;朱克京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对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影响,为采取预防措施措施依据.方法 对238名拥有移动电话和95名无移动电话的医学生进行调查.以问卷的方式对其一般情况、移动电话的使用情况、睡眠质量、网络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每日使用移动电话次数和失眠呈正相关(OR=1.92,P<0.05),每日使用短信的次数和服药、睡眠中易惊醒均呈正相关(OR=2.70,3.40,P值均<0.05).结论 使用移动电话对医学生的睡眠质量可能有不良影响.
作者:戴伏英;王雁冰;吉秀亮;邢玉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规定,符合婚姻条件的大学生可以在校结婚,从而使规定更具有人文关怀,大学生也可以享受更多的权利.为了解大学生对《管理规定》中校内婚姻的认知和态度,笔者采用自编问卷,对大连大学43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作者:逯越;罗学娅;陈国卫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口腔溃疡是口腔科常见病之一,以粘膜破损、充血和疼痛为特点.其病因尚不明确,主要与微生物感染、精神神经因素、消化系统疾病、遗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免疫功能紊乱等有关[1].此病可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笔者应用思密达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慧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人们的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状态.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增进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作者:鞠凤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每天是否吃早餐以及早餐的质量对他们智力和体格的健康发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解中学生早餐行为状况,以便开展早餐膳食营养健康教育,并有目地的采取措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提高学习效率,笔者于2006年3月对昌吉州第一中学学生早餐行为现状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毕慎华;吴隽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