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本淳;孟宪鹏;吕书红;张继彬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东城区学生的营养餐认知及对不同供餐单位的满意度,为促进营养餐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北京市东城区7所中小学各年级在校就餐的学生2 782名,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由保健所人员组织学生统一在班上填写.结果 学生营养餐的知晓率较低,其中小学生的知晓率高于中学生.中小学生对营养餐的满意度较低(14.87%),其中对送餐公司营养餐的不满意率明显高于校办食堂.学生午餐剩饭菜情况十分普遍,饭菜不好吃是主要原因.结论 学生缺乏营养餐知识是推进营养餐进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应加强对营养餐制作单位的管理,不断提高饭菜质量,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保证学生每天摄入足够均衡的营养素,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潘勇平;高爱钰;陈海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近年来,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空腹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一项重要参数,因此,对学校教职工定期体检,检测空腹血糖,及时发现血糖异常人群,并研究血糖异常与血脂、血压的相互关系,便于尽早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利于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的防治.为此,笔者于2005年对江西农业大学1 356名教职工的空腹血糖及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
作者:刘楠;李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杭州市学校食品安全现状,为制订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办法提供依据.方法 以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杭州市大专院校、中学、小学及幼儿园共1 050所进行现况调查.结果 有82.76%的学校实行主管校长负责制,68.95%的学校制定了食物中毒防制措施,81.26%的学校食堂持有卫生许可证,74.95%的学校食堂食品仓库符合卫生要求,66.50%的学校副食品店有食品索证制度,农村学校自备水的水质细菌指标合格率为55.6%.大中专院校的食品安全综合情况优于中小学及幼托机构.结论 部分学校自身的管理组织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措施未落实到位,食品及原料索证把关不严,存在无卫生许可证生产经营现象.
作者:和蓉;吕胜平;李小仙;吴奇志;倪大中;潜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广西近年发生于学校的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为预防与控制学校肠道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广西2001-2004年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学校爆发疫情的调查处理报告和资料,对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并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64起爆发疫情中伤寒副伤寒35起、细菌性痢疾15起、感染性腹泻14起,共报告病例5 795例.疫情多发于乡镇和城乡结合部的寄宿学校(82.81%),以春、秋季节尤其是秋季开学为高发,传播途径以水型为主(65.63%).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首例与疫情报告时间间隔、病例隔离措施、病种和传播途径影响疫情处理效果.结论 农村学校以水型传播为主的细菌性肠道传染病是当前广西学校卫生工作的突出问题;疫情报告是否及时、病例隔离措施是否落实是影响疫情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
作者:林玫;龚健;李翠云;董柏青;王鸣柳;梁大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青春发育期体重正常儿童青少年非脂肪组织指数(FFMI)和脂肪组织指数(FMI)随年龄变化特点及其性别差异,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7~15岁体重正常儿童180名,每性别、年龄组约10名,采用双能量X线吸收法(DEXA)测定身体成分,根据公式FFMI(kg·m-2)=FFM(kg)/身高(m)2,FMI(kg·m-2)=FM(kg)/身高(m)2计算FFMI和FMI.结果 7~15岁男、女生FFMI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生青春期FFMI增长加速,且增加总量是女生的2倍;7~15岁男生FMI先增后降,女生一直呈上升趋势,女生FMI增加总量是男生的2倍.男生身高与FMI相关性差,11~15岁与FFMI呈显著正相关;女生身高7~10岁与FMI呈显著正相关,9~10岁与FFMI呈显著正相关(P<0.05).男、女生BMI与FMI均呈显著正相关,男生相关系数大于女生;13~15岁男生和7~15岁女生BMI与FFMI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男生BMI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主要来自FFMI的增加,尤其是青春期男生;而女生BMI的增长同时来自FFMI和FMI的增加.
作者:冯宁;马军;张世伟;潘勇平;黄永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不同体重与高血脂、脂肪肝及其相关疾病的关系,为及早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奠定基础.方法 对北京大学医学部离退休人员762名进行健康体检,按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比较各组间高血脂、脂肪肝及其相关疾病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除糖尿病外,不同体重组的高血脂、脂肪肝和高血压检出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脂肪肝外,不同年龄组的超重、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及糖尿病检出率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重、肥胖与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和糖尿病存在相关关系,亟需采取早期、有效的措施控制超重和肥胖倾向.
作者:阮晶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血铅水平与无机元素含量的关系,为预防儿童铅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血铅及锌、铁、钙、镁、铜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9~12岁组儿童铅中毒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铅中毒组儿童锌、铁、钙缺乏率均高于血铅正常组(P值均<0.05),血铅水平与锌含量相关系数为-0.43,呈中度负相关;与铁含量相关系数为-0.11,呈轻度负相关;与钙含量相关系数为-0.27,呈轻度负相关.结论 铅中毒与锌、铁、钙缺乏有协同出现的趋势,且铅中毒儿童较血铅正常儿童更易存在无机元素缺乏.
作者:周长虹;匡桂芳;蒋玉红;辛晓昱;贺莉娜;衡中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带状疱疹是水痘或疱疹病毒侵犯外胚层结构及感觉神经系统组织引发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胸背部、面部和腰部,常沿肋间神经分布,发病时局部疼痛,可伴有轻度发热,病程一般为2~3周,病愈后不再复发.笔者应用黄连解毒汤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患者4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建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深圳市学龄前儿童溺爱行为现况及其流行特征,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深圳市龙岗区23所幼儿园3 826名3~6岁幼儿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儿童溺爱行为检出率为79.1%,其中经常出现溺爱行为的检出率为11.8%;年龄、带养人、父母籍贯、家庭类型、父亲学历、父亲陪伴时间、母亲孕期疾病不同的儿童溺爱行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期住院天数及4个月内喂养情况不同的儿童溺爱行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溺爱行为较为普遍,与带养人、地域文化、父亲学历及父亲陪伴时间、母亲孕期健康及儿童健康状况、非母乳喂养等有关.
作者:任路忠;刘贵敏;邓顺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由于生活习惯不同,不同民族身体健康状况也会存在一定差异.笔者从2002年延边大学新生体检资料中,选出朝鲜族和汉族学生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以掌握朝鲜族与汉族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及其差异,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作者:尹凤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不同教育模式在开展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教育效果,以选择佳的教育方法.方法 随机抽取某医学院校学生887人,分为专家讲座、同伴教育和自我教育3组,分别实施3种不同的教育方法.结果 3种教育方法均取得明显成效(P<0.01).总体上,同伴教育优,专家讲座其次,自我教育后;同伴教育与专家讲座、自我教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教育方法的教育效果在男、女生中的排序同上.在女生中,同伴教育明显优于专家讲座和自我教育(P<0.05);在男生中,3种教育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教育方法均取得明显成效,但同伴教育优,专家讲座其次,自我教育后.
作者:刘建东;张少华;曹月霞;苏丽环;许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对大学生进行艾滋病教育的有效方式,为研究适合我国高校的艾滋病教育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承德市592名大学生进行艾滋病课堂教学,并在教育前后配合问卷调查,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教育后,大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显著提高,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在若干种教育形式中,以多媒体课堂教学受大学生欢迎.讨论 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大学生进行艾滋病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的欢迎.
作者:肖丽君;赵恩宏;刘立新;郭亚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开发适合测量研究生心理压力的问卷,为高学历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提供合理的工具.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重庆市3所高校抽取硕士研究生210名,用自编预试问卷对其施测,对其中的200名有效被试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生心理压力问卷由8个维度构成,即专业发展、论文要求、担忧未来、经济和相貌、人际孤单、环境和心境糟糕、身体健康、学习任务等,问卷的α系数为0.905,各分量表的α系数在0.621~0.832之间,其效度较好.结论 《研究生心理压力问卷》的信、效度较好.
作者:陈江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据疫情资料显示,镇江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感流行强度总体相对较弱,没有出现过较大的爆发流行.2004年8月31日-9月20日,经病原学证实的甲3型流感在镇江市丹徒区黄墟镇中心小学出现爆发疫情.为了解其发病特点并指导今后的流感防治工作,现将疫情处理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袁兆虎;夏红卫;李世荣;张明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评估南京、深圳和温州部分健康促进中学创建1 a后学生健康相关知识、态度、行为,以便指导当地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工作.方法 在每个城市正在创建健康促进学校的中学中随机抽取1所学校,对所抽取学校初中二年级2个班的学生采用统一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共调查学生271名.结果 3所城市学生的健康理念和健康相关知识、态度、行为以及健康状况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3所城市的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均已初见成效,但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针对存在的差距予以改进.
作者:田本淳;孟宪鹏;吕书红;张继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心血管疾病早期常无症状,发生缓慢,其危险因素自儿童期或青壮年期就长期存在,终导致成年期或老年期发病和死亡.Bogalusa心脏研究从儿童期开始调查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进一步明确生命早期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起到指导性的作用,终促进人群的健康老年化.
作者:何春燕;陶芳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某市中小学生膳食营养状况,为膳食营养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5 d称重法和发放膳食调查表的方法对某市寄宿和非寄宿生171人进行膳食调查.结果 中、小学寄宿和非寄宿生钙、视黄醇和核黄素摄入量低于RNI标准,尤其是钙摄入量偏低,均低于RNI的50%以下.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中学寄宿生脂肪产能比达30.8%,略高于推荐标准范围,而中学非寄宿生和小学生供能比均较适宜.中学寄宿与非寄宿生血清钙缺乏检出率分别为6.52%和2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39%和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学寄宿与非寄宿生血清钙缺乏检出率分别为73.91%和78.95%.结论 中小学生营养素的摄入不均衡,钙、视黄醇、核黄素缺乏,应调整膳食结构,增加动物性食物、乳及乳制品、有色蔬菜及含钙丰富食物的摄入量.
作者:陈姜;赵一波;张德甫;胡巧云;娄晓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温州市12~16岁托养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情况,为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帮助.方法 根据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对温州地区4 540名12~16岁学生采用自制问卷和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托养儿童占调查总数的37.00%.托养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9.17%,高于非托养普通儿童的11.47%(χ2=21.67,P<0.01).结论 温州市12~16岁托养儿童行为问题比较严重,其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关注.
作者:宫本宏;王晓敏;蒋爱云;倪飞龙;李长瑾;戴王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贫血是儿童少年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对学生的身体和智力发育都有不良的影响.为掌握宛城区农村中学生贫血现状,宛城区卫生防疫站于2005年4月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徐志香;陈小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学生的营养不良与肥胖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营养不良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学习,甚至影响其一生的身体健康,且青少年期肥胖亦是成年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潜在成因.为了解海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海师附中)学生营养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更好地做好防治工作,笔者用身高标准体重等级评价方法,对2001-2005年该校学生健康检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运;蒙冲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