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小学生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经修订的儿童社交焦虑、儿童孤独感量表,对成都市随机抽取的三、四、六年级小学生200名进行测查.结果 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只有学业成绩在儿童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得分上存在主效应.学业成绩不同的学生在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生的社交焦虑与孤独感显著高于优生和中等生,中等生社交焦虑低,优生孤独感低.结论 差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和心理健康应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作者:张妍;吕培瑶;刘志强;赵凌燕;许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城乡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抑郁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CES-D)对湖州市城乡中小学教师664名进行测查.结果 城、乡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乡村教师高于城市教师.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感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为小学教师高于中学教师.中小学教师有抑郁症状的较多,占20.5%.抑郁得分存在学历、职称和性别之间的差异.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抑郁得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存在城乡、中学和小学差异,部分中小学教师存在抑郁症状,抑郁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关.
作者:王玲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温州市12~16岁托养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情况,为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帮助.方法 根据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对温州地区4 540名12~16岁学生采用自制问卷和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托养儿童占调查总数的37.00%.托养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9.17%,高于非托养普通儿童的11.47%(χ2=21.67,P<0.01).结论 温州市12~16岁托养儿童行为问题比较严重,其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关注.
作者:宫本宏;王晓敏;蒋爱云;倪飞龙;李长瑾;戴王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特征及其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促进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4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高职大学生自我的灵活性得分显著高于本科大学生;总分和各因子分的性别和专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总分及其分量表得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 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和谐,而消极应对对自我和谐存在不利影响.
作者:李志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开发适合测量研究生心理压力的问卷,为高学历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提供合理的工具.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重庆市3所高校抽取硕士研究生210名,用自编预试问卷对其施测,对其中的200名有效被试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生心理压力问卷由8个维度构成,即专业发展、论文要求、担忧未来、经济和相貌、人际孤单、环境和心境糟糕、身体健康、学习任务等,问卷的α系数为0.905,各分量表的α系数在0.621~0.832之间,其效度较好.结论 《研究生心理压力问卷》的信、效度较好.
作者:陈江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高中生自我概念具体维度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为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沧州市469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自我概念影响不同.对于不同性别高中生而言,自我概念总分、自我认同、自我满意和自我行动主要受同性别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的积极影响和异性别父母的过干涉、过保护和拒绝否认因子的消极影响.结论 高中生自我概念主要受父母教养方式中同性别父母正向因子的积极影响和异性别父母负向因子的消极影响.
作者:汪启荣;胡希俊;李怀珍;张中兴;王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游戏性体育活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方法 将小学五年级学生202名(其中男生98名,女生104名)随机分为游戏组和非游戏组进行现场实验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测定小学生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收回有效问卷185份.结果 游戏组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明显降低,非游戏组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明显上升;游戏组高得分人群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明显降低.结论 游戏性体育活动有利于维护和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小学生作用尤为突出.
作者:龚高昌;符明秋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历年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国上网人数约6 800万,其中18~35岁的占66.6% ,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占55.2%[1].一方面网络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娱乐需求,使他们能快捷便利地沟通信息,大限度地共享资源;但另一方面,在改变大学生学习交流方式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某些负面影响.为探讨综合院校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及上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笔者进行了此次调查.
作者:李辉;张涛;崔军;张莉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网络成瘾者互联网使用方式的特点以及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防制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1 784名本科生为被试,采用网络成瘾问卷、感觉寻求问卷、症状自评量表为研究工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7%,低年级男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时间缺少规律性,时间总量多、花费高;网络成瘾大学生在强迫、抑郁、人际敏感、睡眠和饮食4个指标上已经呈阳性反应,并具有更高的去抑制化程度.结论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高校应指导大学生正确、适度上网.
作者:冯晓黎;梅松丽;李兆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东城区学生的营养餐认知及对不同供餐单位的满意度,为促进营养餐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北京市东城区7所中小学各年级在校就餐的学生2 782名,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由保健所人员组织学生统一在班上填写.结果 学生营养餐的知晓率较低,其中小学生的知晓率高于中学生.中小学生对营养餐的满意度较低(14.87%),其中对送餐公司营养餐的不满意率明显高于校办食堂.学生午餐剩饭菜情况十分普遍,饭菜不好吃是主要原因.结论 学生缺乏营养餐知识是推进营养餐进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应加强对营养餐制作单位的管理,不断提高饭菜质量,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保证学生每天摄入足够均衡的营养素,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潘勇平;高爱钰;陈海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控制大学生上网健康负效应的有效策略和方法,评价干预的近期效果.方法 抽取某高校二年级14个班学生806名,按专业分层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干预组开展了8个月的干预活动,于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研究的各项指标上,对照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干预后明显改善(P<0.05);上网率及网络成瘾的检出率分别由95.3%和9.4%降至91.7%和2.7%,经常通宵上网的人数比例由6.0%降至2.9%,上网期间休息和愿意改变不良上网行为的人数比例分别由24.9%和81.0%增至32.4%和86.8%,每周上网费用、上网时间、上网频率均有下降,生理、心理、社会负效应分和负效应总分亦降低.结论 采取干预措施可改变大学生的不良上网行为和态度,能在近期有效降低上网带来的健康负效应.
作者:张金沙;周顺祥;马维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广东省城市青少年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东省5个城市初中、高中、职业技术学校、大学共20 574名学生进行青少年危险行为问卷调查,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69.1%的学生有步行乱穿马路行为,37.3%的学生有骑车违反交通规则行为,10.3%的学生到非游泳区游泳,4.4%的学生因打架接受过治疗.伤害危险行为报告率男生高于女生,经济较差地区学生比好的地区高,初中、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比高中、大学高,普通中学学生比重点中学高.结论 青少年伤害危险行为有性别、年龄的特点和地区差异,应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建议开展学校健康促进活动,共同促进伤害的预防与控制.
作者:聂少萍;李海康;许燕君;马文军;徐浩锋;李剑森;许小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高校离退休与在职教职工和学生对健康教育内容与方式的需求,为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分别从某高校离退休人员、在职教职工和学生中随机抽取370,410和255人,采用电话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健康教育需求程度、健康教育内容需求和健康教育方式需求调查.结果 85.4%的被调查者对健康教育存在需求,对健康教育有迫切需求的比例高达57.9%,但不同类别群体对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校不同类别群体对健康教育需求存在内容与方式的差异,提示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潘银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青岛市中小学校教师对儿童被动吸烟的知识、态度与行为,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按地理位置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青岛市9所小学和7所中学共1 10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95.0%的教师认为被动吸烟会对健康造成危害,98.7%的教师认为被动吸烟会对儿童的健康造成危害.与教师保护学生免受被动吸烟能力有关的因素为教师的教育程度和是否为班主任.结论 青岛市广大中小学教师已认识到被动吸烟对儿童及成人的危害.
作者:逄增昌;纪锋颖;李泽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深圳市学龄前儿童溺爱行为现况及其流行特征,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深圳市龙岗区23所幼儿园3 826名3~6岁幼儿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儿童溺爱行为检出率为79.1%,其中经常出现溺爱行为的检出率为11.8%;年龄、带养人、父母籍贯、家庭类型、父亲学历、父亲陪伴时间、母亲孕期疾病不同的儿童溺爱行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期住院天数及4个月内喂养情况不同的儿童溺爱行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溺爱行为较为普遍,与带养人、地域文化、父亲学历及父亲陪伴时间、母亲孕期健康及儿童健康状况、非母乳喂养等有关.
作者:任路忠;刘贵敏;邓顺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昆山市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现况,为学校安全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昆山市小学五、六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学生共1 198名,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安全知识现况调查.结果 学生火灾知识和急救常识的平均得分分别为13.73和10.75分,正确率分别为72.3%和71.7%.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安全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安全知识水平不同,应分别采取相应的安全知识教育,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作者:张瑾;朱士新;谢云龙;程和健;薛黎坚;徐勇;朱虹;易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不同教育模式在开展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教育效果,以选择佳的教育方法.方法 随机抽取某医学院校学生887人,分为专家讲座、同伴教育和自我教育3组,分别实施3种不同的教育方法.结果 3种教育方法均取得明显成效(P<0.01).总体上,同伴教育优,专家讲座其次,自我教育后;同伴教育与专家讲座、自我教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教育方法的教育效果在男、女生中的排序同上.在女生中,同伴教育明显优于专家讲座和自我教育(P<0.05);在男生中,3种教育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教育方法均取得明显成效,但同伴教育优,专家讲座其次,自我教育后.
作者:刘建东;张少华;曹月霞;苏丽环;许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蚌埠市初三年级学生危险行为现状,为采取干预措施保护青少年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蚌埠市14所中学19个班的初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获有效问卷935份.对其伤害行为、吸烟行为、饮酒和药物使用行为、性行为、饮食行为、锻炼行为和上网行为进行调查.结果 4.3%的学生从不遵守或很少遵守交通规则,23.0%的学生有打架行为,2.7%的学生曾离家出走,20.6%的学生曾考虑过自杀,18.1%的学生曾经吸烟,64.1%的学生曾经饮酒,有1.4%的学生曾使用过摇头丸;1.2%的学生曾发生过性行为,但只有0.4%的性行为者每次性行为都使用安全套;30.9%的学生认为自己稍胖或很胖,54.0%和75.7%的学生每天吃水果和蔬菜次数≥1次,58.6%的学生每天喝牛奶≥1杯,72.2%的学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参加校内外运动队的学生分别占17.2%和5.0%,9.1%的学生调查前1周上网≥3 d.结论 多数伤害行为、吸烟行为、饮酒和药物使用行为、性行为、锻炼行为和上网行为男生高于女生.
作者:李杭建;张建军;董永超;朱明军;乔国维;龚庆春;孔繁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大冶市中学师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及需求情况,为制定社区健康教育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大冶市初二和高二年级学生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对教师采用方便样本个人/小组访谈的方法进行定性研究.结果 608名中学生对艾滋病传播和非传播途径共8个问题回答正确率均在90.00%以上,但全部答对者只有304人,占50.00%;男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答对率高于女生.中学生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电视(83.39%)、教师(76.32%)和报纸杂志(65.30%).大部分教师对艾滋病知识有所了解,但普遍未参加过专业培训.结论 中学师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认知尚不够全面深入,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待深入开展.
作者:叶晟;黄咸月 刊期: 2006年第11期
AIDS自发现以来,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世界各地蔓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是其他任何一种疾病都无法相比的[1].由于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及特异性疫苗,宣传教育等行为干预是目前公认有效的预防艾滋病手段[2].我国艾滋病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已5 a余,能否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已到了关键时期.因此,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预防AIDS 的健康教育尤其重要.为了解高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以便探讨和制定高校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规划和适宜的教育模式,笔者于2005年进行了相关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蕾;钱跃升;张晓菲;孟宪鹏;廖玫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自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艾滋病已不再是西方国家独有的社会恐惧症,它将成为影响世界各国的社会问题,给各个国家的军事、运动、法律带来冲击[1].
作者:赵建玲;陈萍;李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评估南京、深圳和温州部分健康促进中学创建1 a后学生健康相关知识、态度、行为,以便指导当地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工作.方法 在每个城市正在创建健康促进学校的中学中随机抽取1所学校,对所抽取学校初中二年级2个班的学生采用统一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共调查学生271名.结果 3所城市学生的健康理念和健康相关知识、态度、行为以及健康状况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3所城市的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均已初见成效,但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针对存在的差距予以改进.
作者:田本淳;孟宪鹏;吕书红;张继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宁波市中学生家长对伤害的知识、信念和行为情况,为伤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宁波市4所中学,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4 401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93.2%的家长听说过伤害,且伤害知晓率城市家长高于农村家长,父辈明显高于祖辈.82.0%的家长认为伤害对孩子的影响很大,95.9%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各种安全教育,97.0%的家长认为学校应该开设预防伤害的知识教育.城市和农村分别有71.3%和68.3%的家长认为有必要给孩子投伤害保险.家长们认为学生容易发生伤害的类型是跌伤和车祸.结论 在制定中小学生伤害的预防干预措施时, 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作者:许国章;王仁元;叶众;谢亚莉;张涛;应焱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3~6岁儿童忽视状况,探讨影响儿童忽视的相关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和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广州市城区9所幼儿园的957名3~6岁儿童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广州市城区儿童忽视发生率为11.1%.影响儿童忽视发生率的主要因素有母亲的文化程度和儿童是否为独生子女;影响儿童忽视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有母亲的文化程度、孩子由父亲或母亲照顾、是否独生子女及儿童的性别.结论 广州市城区儿童被忽视现象较为严重.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孩子的父亲还是母亲照顾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与儿童忽视的关系较为密切.
作者:张东枚;郑海英;邹宇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对大学生进行艾滋病教育的有效方式,为研究适合我国高校的艾滋病教育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承德市592名大学生进行艾滋病课堂教学,并在教育前后配合问卷调查,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教育后,大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显著提高,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在若干种教育形式中,以多媒体课堂教学受大学生欢迎.讨论 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大学生进行艾滋病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的欢迎.
作者:肖丽君;赵恩宏;刘立新;郭亚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包头市恋爱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及性行为状况,为该地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1 513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恋爱大学生581名,非恋爱大学生932名.采用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 恋爱大学生性知识水平略高于非恋爱大学生,但整体正确认知率仅在50%左右.恋爱大学生性观念、态度超前、开放,其性行为发生率为13.77%;男女恋爱学生分别达到19.93%和8.00%,均高于非恋爱大学生.结论 恋爱大学生群体是易出现生殖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应以性知识传播、行为指导和服务相结合.
作者:霍建勋;关明杰;杨翠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据疫情资料显示,镇江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感流行强度总体相对较弱,没有出现过较大的爆发流行.2004年8月31日-9月20日,经病原学证实的甲3型流感在镇江市丹徒区黄墟镇中心小学出现爆发疫情.为了解其发病特点并指导今后的流感防治工作,现将疫情处理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袁兆虎;夏红卫;李世荣;张明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肥胖学生血脂变化的特点,为肥胖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88名肥胖和88名对照组学生进行血脂检查,并分析血脂与体重、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 肥胖学生存在血脂紊乱的占47.73%、胆固醇(TC)异常的占29.55%、三酰甘油(TG)异常的占19.3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异常的占19.3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异常的占5.68%,对照组学生分别占15.91%,1.14%,5.68%,2.27%,9.09%.其中血脂,TC,TG,LDL-C 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组和对照组的HDL-C均数分别为1.28,1.46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学生中,血脂异常的检出率随着体质量增加而上升.结论 肥胖学生存在明显的血脂紊乱,表现为高TC,TG,LDL-C,而且血脂紊乱与体质量有关.
作者:郭亚文;周祖华;徐大麟;姜庆五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血铅水平与无机元素含量的关系,为预防儿童铅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血铅及锌、铁、钙、镁、铜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9~12岁组儿童铅中毒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铅中毒组儿童锌、铁、钙缺乏率均高于血铅正常组(P值均<0.05),血铅水平与锌含量相关系数为-0.43,呈中度负相关;与铁含量相关系数为-0.11,呈轻度负相关;与钙含量相关系数为-0.27,呈轻度负相关.结论 铅中毒与锌、铁、钙缺乏有协同出现的趋势,且铅中毒儿童较血铅正常儿童更易存在无机元素缺乏.
作者:周长虹;匡桂芳;蒋玉红;辛晓昱;贺莉娜;衡中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广西近年发生于学校的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为预防与控制学校肠道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广西2001-2004年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学校爆发疫情的调查处理报告和资料,对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并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64起爆发疫情中伤寒副伤寒35起、细菌性痢疾15起、感染性腹泻14起,共报告病例5 795例.疫情多发于乡镇和城乡结合部的寄宿学校(82.81%),以春、秋季节尤其是秋季开学为高发,传播途径以水型为主(65.63%).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首例与疫情报告时间间隔、病例隔离措施、病种和传播途径影响疫情处理效果.结论 农村学校以水型传播为主的细菌性肠道传染病是当前广西学校卫生工作的突出问题;疫情报告是否及时、病例隔离措施是否落实是影响疫情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
作者:林玫;龚健;李翠云;董柏青;王鸣柳;梁大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山西省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的膳食营养特点,为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180名10~15岁的中小学生,采用24 h回顾法结合逐个询问的方法,记录连续3 d的食物种类和数量.结果 学生谷类摄入量占推荐量的97.6%~131.5%,肉类、蛋类摄入量较少,不到推荐量的50%;学生的蛋白质和能量摄入量在推荐量的底线;蛋白质89.3%来自谷类,3.0%来自豆类,7.7%来自动物性食物.结论 应加大山西贫困地区学生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同时增加早餐的摄入,或增加课间营养餐.
作者:白彩琴;刘晓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学生的营养不良与肥胖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营养不良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学习,甚至影响其一生的身体健康,且青少年期肥胖亦是成年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潜在成因.为了解海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海师附中)学生营养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更好地做好防治工作,笔者用身高标准体重等级评价方法,对2001-2005年该校学生健康检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运;蒙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某市中小学生膳食营养状况,为膳食营养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5 d称重法和发放膳食调查表的方法对某市寄宿和非寄宿生171人进行膳食调查.结果 中、小学寄宿和非寄宿生钙、视黄醇和核黄素摄入量低于RNI标准,尤其是钙摄入量偏低,均低于RNI的50%以下.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中学寄宿生脂肪产能比达30.8%,略高于推荐标准范围,而中学非寄宿生和小学生供能比均较适宜.中学寄宿与非寄宿生血清钙缺乏检出率分别为6.52%和2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39%和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学寄宿与非寄宿生血清钙缺乏检出率分别为73.91%和78.95%.结论 中小学生营养素的摄入不均衡,钙、视黄醇、核黄素缺乏,应调整膳食结构,增加动物性食物、乳及乳制品、有色蔬菜及含钙丰富食物的摄入量.
作者:陈姜;赵一波;张德甫;胡巧云;娄晓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贫血是儿童少年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对学生的身体和智力发育都有不良的影响.为掌握宛城区农村中学生贫血现状,宛城区卫生防疫站于2005年4月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徐志香;陈小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青春发育期体重正常儿童青少年非脂肪组织指数(FFMI)和脂肪组织指数(FMI)随年龄变化特点及其性别差异,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7~15岁体重正常儿童180名,每性别、年龄组约10名,采用双能量X线吸收法(DEXA)测定身体成分,根据公式FFMI(kg·m-2)=FFM(kg)/身高(m)2,FMI(kg·m-2)=FM(kg)/身高(m)2计算FFMI和FMI.结果 7~15岁男、女生FFMI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生青春期FFMI增长加速,且增加总量是女生的2倍;7~15岁男生FMI先增后降,女生一直呈上升趋势,女生FMI增加总量是男生的2倍.男生身高与FMI相关性差,11~15岁与FFMI呈显著正相关;女生身高7~10岁与FMI呈显著正相关,9~10岁与FFMI呈显著正相关(P<0.05).男、女生BMI与FMI均呈显著正相关,男生相关系数大于女生;13~15岁男生和7~15岁女生BMI与FFMI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男生BMI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主要来自FFMI的增加,尤其是青春期男生;而女生BMI的增长同时来自FFMI和FMI的增加.
作者:冯宁;马军;张世伟;潘勇平;黄永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由于生活习惯不同,不同民族身体健康状况也会存在一定差异.笔者从2002年延边大学新生体检资料中,选出朝鲜族和汉族学生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以掌握朝鲜族与汉族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及其差异,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作者:尹凤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析《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不同测试项目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成绩的影响,论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测试项目的有效性.方法 对重庆市5所高校2003级女生235名进行不同项目的测试,比较成绩的等次.结果 相同的学生选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不同测试项目,其体质健康成绩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测试项目需作深入的研究.
作者:阳亚雄;王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 binding lectin,MBL)又称甘露聚糖结合蛋白(mannan-binding protein,MBP), 为一种血清C型凝集素,具有胶原样结构,能选择性识别甘露聚糖等糖基,在机体的免疫防御和监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血浆MBL水平低下或缺失可引起机体调理吞噬功能低下,从而导致各种病原体的反复感染,并且与多种疾病的发生相关.国外资料显示MBL基因缺陷致血清MBL低下发生率在普通人群中高达5%~7%,但不同种族、地域、年龄段血清中MBL水平波动范围大.为了解河北地区大学生血清MBL水平,笔者对此进行了测定,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罗强;刘华;骆鹏;邵月萍;李英琴;常占英;赵铁军;贾天军;张庶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校医队伍的建设是办好学校的一件大事.校医队伍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儿童青少年卫生保健的水平,并进而影响着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笔者曾对淄博市55所中小学校医的现状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校医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业务水平差、知识更新困难、防保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1].因此,加强对中小学校医的再教育已是当务之急.为进一步了解中小学校医再教育现状,笔者对淄博市部分中小学校医再一次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敦录;刘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认真贯彻《学校食堂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防止学校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笔者于2005年9月对中原油田总部地区30所学校及幼儿园食堂的餐具消毒效果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秀芬;梁永生;崔怀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国家及地方政府已颁布多项法规,强调管理的重要性、责任的严肃性.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和综合性大学多校区化,不少学校学生饮食卫生安全工作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笔者从食源性疾病的起因,讨论了高校饮食卫生安全的职责分工,以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大限度地保障在校大学生身体健康.
作者:周开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和掌握高等学校内不同经营类型食堂的饮食卫生管理状况,为进一步做好高校饮食卫生管理提供对策.方法 对高校分别由学校经营、承租经营和个体经营的15个食堂或餐厅、40名从业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和评分,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不同经营类型的食堂饮食卫生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经营类型食堂从业人员的卫生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经营类型的食堂饮食卫生管理的各监督环节平均得分不同.结论 高校内学校经营管理的食堂卫生管理较好,承租、个体经营的餐厅或食堂在饮食卫生管理方面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
作者:罗司军;成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杭州市学校食品安全现状,为制订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办法提供依据.方法 以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杭州市大专院校、中学、小学及幼儿园共1 050所进行现况调查.结果 有82.76%的学校实行主管校长负责制,68.95%的学校制定了食物中毒防制措施,81.26%的学校食堂持有卫生许可证,74.95%的学校食堂食品仓库符合卫生要求,66.50%的学校副食品店有食品索证制度,农村学校自备水的水质细菌指标合格率为55.6%.大中专院校的食品安全综合情况优于中小学及幼托机构.结论 部分学校自身的管理组织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措施未落实到位,食品及原料索证把关不严,存在无卫生许可证生产经营现象.
作者:和蓉;吕胜平;李小仙;吴奇志;倪大中;潜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心血管疾病早期常无症状,发生缓慢,其危险因素自儿童期或青壮年期就长期存在,终导致成年期或老年期发病和死亡.Bogalusa心脏研究从儿童期开始调查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进一步明确生命早期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起到指导性的作用,终促进人群的健康老年化.
作者:何春燕;陶芳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我国高校大学生医疗保健体制不健全、不完善,大学生有病不能及时医、大病无力治的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成为制约一些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关部门要建立新型的大学生医疗保健体制,满足大学生基本医疗保健需求,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作者:张建;徐秀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带状疱疹是水痘或疱疹病毒侵犯外胚层结构及感觉神经系统组织引发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胸背部、面部和腰部,常沿肋间神经分布,发病时局部疼痛,可伴有轻度发热,病程一般为2~3周,病愈后不再复发.笔者应用黄连解毒汤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患者4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建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冻疮是机体局部遭受寒冷侵袭引起的组织损伤.寒冷刺激皮肤血管收缩,造成局部皮肤缺血、缺氧,代谢失常,久之血管麻痹,扩张、瘀血,大量血浆渗出,引起局部水肿性红斑,形成水疱,甚至溃烂、灼痒,遇热显著;多发于身体的末梢和暴露部位,如手、足、耳、面颊部,以青年女性多见;患者多具有冻疮素质,每到冬季,老疮处易复发.中医认为,该病多为寒冷侵袭、气滞血瘀引起,当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为治.笔者通过运用甘草与芫花、花椒合用,对67例手足冻疮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包志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近年来,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空腹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一项重要参数,因此,对学校教职工定期体检,检测空腹血糖,及时发现血糖异常人群,并研究血糖异常与血脂、血压的相互关系,便于尽早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利于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的防治.为此,笔者于2005年对江西农业大学1 356名教职工的空腹血糖及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
作者:刘楠;李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不同体重与高血脂、脂肪肝及其相关疾病的关系,为及早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奠定基础.方法 对北京大学医学部离退休人员762名进行健康体检,按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比较各组间高血脂、脂肪肝及其相关疾病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除糖尿病外,不同体重组的高血脂、脂肪肝和高血压检出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脂肪肝外,不同年龄组的超重、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及糖尿病检出率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重、肥胖与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和糖尿病存在相关关系,亟需采取早期、有效的措施控制超重和肥胖倾向.
作者:阮晶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当前,心理行为问题已经成为儿童青少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在发达国家3~15岁儿童少年中发生持久、且影响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占5%~15%.在发展中国家,估计也相差不多.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状况也不容乐观,据估计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 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作者:徐勇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