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河北省部分大学新生血清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检测结果

罗强;刘华;骆鹏;邵月萍;李英琴;常占英;赵铁军;贾天军;张庶民

关键词:甘露聚糖类, 血液化学分析, 学生
摘要: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 binding lectin,MBL)又称甘露聚糖结合蛋白(mannan-binding protein,MBP), 为一种血清C型凝集素,具有胶原样结构,能选择性识别甘露聚糖等糖基,在机体的免疫防御和监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血浆MBL水平低下或缺失可引起机体调理吞噬功能低下,从而导致各种病原体的反复感染,并且与多种疾病的发生相关.国外资料显示MBL基因缺陷致血清MBL低下发生率在普通人群中高达5%~7%,但不同种族、地域、年龄段血清中MBL水平波动范围大.为了解河北地区大学生血清MBL水平,笔者对此进行了测定,现分析报道如下.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青春发育期儿童非脂肪组织和脂肪组织指数变化分析

    目的 分析青春发育期体重正常儿童青少年非脂肪组织指数(FFMI)和脂肪组织指数(FMI)随年龄变化特点及其性别差异,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7~15岁体重正常儿童180名,每性别、年龄组约10名,采用双能量X线吸收法(DEXA)测定身体成分,根据公式FFMI(kg·m-2)=FFM(kg)/身高(m)2,FMI(kg·m-2)=FM(kg)/身高(m)2计算FFMI和FMI.结果 7~15岁男、女生FFMI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生青春期FFMI增长加速,且增加总量是女生的2倍;7~15岁男生FMI先增后降,女生一直呈上升趋势,女生FMI增加总量是男生的2倍.男生身高与FMI相关性差,11~15岁与FFMI呈显著正相关;女生身高7~10岁与FMI呈显著正相关,9~10岁与FFMI呈显著正相关(P<0.05).男、女生BMI与FMI均呈显著正相关,男生相关系数大于女生;13~15岁男生和7~15岁女生BMI与FFMI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男生BMI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主要来自FFMI的增加,尤其是青春期男生;而女生BMI的增长同时来自FFMI和FMI的增加.

    作者:冯宁;马军;张世伟;潘勇平;黄永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海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学生2001-2005年营养状况

    学生的营养不良与肥胖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营养不良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学习,甚至影响其一生的身体健康,且青少年期肥胖亦是成年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潜在成因.为了解海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海师附中)学生营养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更好地做好防治工作,笔者用身高标准体重等级评价方法,对2001-2005年该校学生健康检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运;蒙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进展

    当前,心理行为问题已经成为儿童青少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在发达国家3~15岁儿童少年中发生持久、且影响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占5%~15%.在发展中国家,估计也相差不多.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状况也不容乐观,据估计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 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作者:徐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高中生自我概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高中生自我概念具体维度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为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沧州市469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自我概念影响不同.对于不同性别高中生而言,自我概念总分、自我认同、自我满意和自我行动主要受同性别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的积极影响和异性别父母的过干涉、过保护和拒绝否认因子的消极影响.结论 高中生自我概念主要受父母教养方式中同性别父母正向因子的积极影响和异性别父母负向因子的消极影响.

    作者:汪启荣;胡希俊;李怀珍;张中兴;王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北京大学医学部离退休人员超重肥胖及相关疾病分析

    目的 分析不同体重与高血脂、脂肪肝及其相关疾病的关系,为及早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奠定基础.方法 对北京大学医学部离退休人员762名进行健康体检,按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比较各组间高血脂、脂肪肝及其相关疾病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除糖尿病外,不同体重组的高血脂、脂肪肝和高血压检出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脂肪肝外,不同年龄组的超重、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及糖尿病检出率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重、肥胖与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和糖尿病存在相关关系,亟需采取早期、有效的措施控制超重和肥胖倾向.

    作者:阮晶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青岛市教师对儿童被动吸烟的认知现状

    目的 了解青岛市中小学校教师对儿童被动吸烟的知识、态度与行为,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按地理位置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青岛市9所小学和7所中学共1 10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95.0%的教师认为被动吸烟会对健康造成危害,98.7%的教师认为被动吸烟会对儿童的健康造成危害.与教师保护学生免受被动吸烟能力有关的因素为教师的教育程度和是否为班主任.结论 青岛市广大中小学教师已认识到被动吸烟对儿童及成人的危害.

    作者:逄增昌;纪锋颖;李泽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抑郁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城乡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抑郁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CES-D)对湖州市城乡中小学教师664名进行测查.结果 城、乡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乡村教师高于城市教师.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感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为小学教师高于中学教师.中小学教师有抑郁症状的较多,占20.5%.抑郁得分存在学历、职称和性别之间的差异.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抑郁得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存在城乡、中学和小学差异,部分中小学教师存在抑郁症状,抑郁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关.

    作者:王玲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多媒体教学在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对大学生进行艾滋病教育的有效方式,为研究适合我国高校的艾滋病教育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承德市592名大学生进行艾滋病课堂教学,并在教育前后配合问卷调查,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教育后,大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显著提高,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在若干种教育形式中,以多媒体课堂教学受大学生欢迎.讨论 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大学生进行艾滋病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的欢迎.

    作者:肖丽君;赵恩宏;刘立新;郭亚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淄博市中小学校医再教育现状调查

    校医队伍的建设是办好学校的一件大事.校医队伍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儿童青少年卫生保健的水平,并进而影响着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笔者曾对淄博市55所中小学校医的现状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校医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业务水平差、知识更新困难、防保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1].因此,加强对中小学校医的再教育已是当务之急.为进一步了解中小学校医再教育现状,笔者对淄博市部分中小学校医再一次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敦录;刘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江西农业大学教职工空腹血糖及相关指标分析

    近年来,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空腹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一项重要参数,因此,对学校教职工定期体检,检测空腹血糖,及时发现血糖异常人群,并研究血糖异常与血脂、血压的相互关系,便于尽早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利于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的防治.为此,笔者于2005年对江西农业大学1 356名教职工的空腹血糖及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

    作者:刘楠;李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大学生是预防艾滋病的生力军

    自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艾滋病已不再是西方国家独有的社会恐惧症,它将成为影响世界各国的社会问题,给各个国家的军事、运动、法律带来冲击[1].

    作者:赵建玲;陈萍;李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延边大学朝鲜族与汉族大学生体检结果分析

    由于生活习惯不同,不同民族身体健康状况也会存在一定差异.笔者从2002年延边大学新生体检资料中,选出朝鲜族和汉族学生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以掌握朝鲜族与汉族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及其差异,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作者:尹凤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食源性疾病起因与高校食堂管理责任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国家及地方政府已颁布多项法规,强调管理的重要性、责任的严肃性.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和综合性大学多校区化,不少学校学生饮食卫生安全工作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笔者从食源性疾病的起因,讨论了高校饮食卫生安全的职责分工,以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大限度地保障在校大学生身体健康.

    作者:周开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不同年级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比较

    AIDS自发现以来,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世界各地蔓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是其他任何一种疾病都无法相比的[1].由于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及特异性疫苗,宣传教育等行为干预是目前公认有效的预防艾滋病手段[2].我国艾滋病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已5 a余,能否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已到了关键时期.因此,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预防AIDS 的健康教育尤其重要.为了解高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以便探讨和制定高校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规划和适宜的教育模式,笔者于2005年进行了相关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蕾;钱跃升;张晓菲;孟宪鹏;廖玫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温州市12~16岁托养儿童行为问题调查

    目的 了解温州市12~16岁托养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情况,为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帮助.方法 根据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对温州地区4 540名12~16岁学生采用自制问卷和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托养儿童占调查总数的37.00%.托养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9.17%,高于非托养普通儿童的11.47%(χ2=21.67,P<0.01).结论 温州市12~16岁托养儿童行为问题比较严重,其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关注.

    作者:宫本宏;王晓敏;蒋爱云;倪飞龙;李长瑾;戴王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广州市3~6岁儿童忽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广州市3~6岁儿童忽视状况,探讨影响儿童忽视的相关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和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广州市城区9所幼儿园的957名3~6岁儿童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广州市城区儿童忽视发生率为11.1%.影响儿童忽视发生率的主要因素有母亲的文化程度和儿童是否为独生子女;影响儿童忽视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有母亲的文化程度、孩子由父亲或母亲照顾、是否独生子女及儿童的性别.结论 广州市城区儿童被忽视现象较为严重.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孩子的父亲还是母亲照顾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与儿童忽视的关系较为密切.

    作者:张东枚;郑海英;邹宇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某高校社区不同人群健康教育需求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高校离退休与在职教职工和学生对健康教育内容与方式的需求,为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分别从某高校离退休人员、在职教职工和学生中随机抽取370,410和255人,采用电话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健康教育需求程度、健康教育内容需求和健康教育方式需求调查.结果 85.4%的被调查者对健康教育存在需求,对健康教育有迫切需求的比例高达57.9%,但不同类别群体对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校不同类别群体对健康教育需求存在内容与方式的差异,提示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潘银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大学生自我和谐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特征及其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促进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4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高职大学生自我的灵活性得分显著高于本科大学生;总分和各因子分的性别和专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总分及其分量表得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 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和谐,而消极应对对自我和谐存在不利影响.

    作者:李志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深圳市龙岗区学龄前儿童溺爱行为现况

    目的 研究深圳市学龄前儿童溺爱行为现况及其流行特征,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深圳市龙岗区23所幼儿园3 826名3~6岁幼儿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儿童溺爱行为检出率为79.1%,其中经常出现溺爱行为的检出率为11.8%;年龄、带养人、父母籍贯、家庭类型、父亲学历、父亲陪伴时间、母亲孕期疾病不同的儿童溺爱行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期住院天数及4个月内喂养情况不同的儿童溺爱行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溺爱行为较为普遍,与带养人、地域文化、父亲学历及父亲陪伴时间、母亲孕期健康及儿童健康状况、非母乳喂养等有关.

    作者:任路忠;刘贵敏;邓顺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心血管疾病生命早期的危险因素:来自Bogalusa心脏研究

    心血管疾病早期常无症状,发生缓慢,其危险因素自儿童期或青壮年期就长期存在,终导致成年期或老年期发病和死亡.Bogalusa心脏研究从儿童期开始调查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进一步明确生命早期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起到指导性的作用,终促进人群的健康老年化.

    作者:何春燕;陶芳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