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振旺;季成叶
目的了解儿童多动症(ADHD)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nners教师问卷对1 502名6~11岁儿童进行ADHD筛查,共筛查出74例具有多动倾向的儿童作为病例组,选择与病例组儿童的年龄、性别、年级和智力水平相同的74例作为对照组.对ADHD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DHD的患病率为4.93%.其中男生患病率为7.76%,女生患病率为1.92%,差异有显著性(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母关系不良和教养方式不当(P<0.05)是ADHD的危险因素.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及父母关系与ADHD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张迪;陈容;顾国家;王容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为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福建省712名农村中学生进行测查,使用SPSS¨.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6.01%的农村中学生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女生心理健康水平差于男生,强迫、人际敏感、偏执、抑郁、焦虑和恐怖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家庭的矛盾性、亲密度和娱乐性是影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家庭环境因素.结论改善家庭的心理环境是提高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作者:王东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大学生青春期健康知、信、行和健康教育需求现状,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同伴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暨南大学在校学生1 700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绝大多数与青春期相关的知识正确率在80%以上,但对手淫看法正确的学生只有48.22%;90%以上赞成大学期间谈恋爱,85.96%不赞成婚前性行为,但有51.72%的学生认为可以考虑恋爱对象提出的性行为要求;性行为的报告率为13.91%,男生明显多于女生(x2=56.65,P=0.000),港澳台生源明显多于广东和内地生源(x2=54.14,P=0 000);75%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其所需教育内容依次为异性交往技巧(94.14%),恋爱、婚姻与家庭(82.72%),性病、艾滋病的防治(72.49%),性心理障碍(71.37%)以及生殖生理(62.01%)等.结论虽然该校大学生对青春健康知识掌握较好,但与之相比他们对相关问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还存在不少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今后开展健康教育的关键.
作者:范存欣;马绍斌;李新平;罗石宏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河南省周口市属缺碘地区,1995年以来,由于全民普食碘盐,1997年该市监测结果显示,碘盐、儿童甲状腺肿大检出率和尿碘水平3项指标均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标准,并于2000年通过了碘缺乏病防治达标验收.近几年来,各地先后报道了随着碘摄入量的增加,甲状腺病的发生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对碘摄入量敏感的群体,儿童甲状腺病的发病是否与成人一样,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
作者:李新庄;马占凯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大学生剧烈运动后突发昏厥的相关因素,以便为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跑步距离、环境温度、运动员能量状况与昏厥发生的关系等方面着手,对1994~2002年间发生运动性昏厥患者118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随着跑步距离的增加、环境温度升高、运动员能量不足,昏厥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运动后昏厥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运动耗能耗氧增加,副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回心血量急剧下降,脑部缺血而引起.结论平时应加强锻炼,避免能量不足及高温下剧烈运动.
作者:张衣国 刊期: 2005年第09期
2003年8月27日,河北省唐山市某县一所高中学校陆续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的学生,先后共有69名学生发病.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报道如下.
作者:米涵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小学生家庭环境、个性及社交焦虑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意义,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版、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节选的家庭环境量表对257名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测查.结果小学生的某些个性因子与常模差异有显著性.在不同类型的家庭环境下,小学生个性因子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小学生的社交焦虑与其个性密切相关,而个性发展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结论小学生家庭环境、个性及社交焦虑存在相关关系,小学教育应加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健全的人格,同时家长也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作者:陈莉;付春江;李文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宁德市畲、汉族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指导学生合理膳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2年宁德市7所中小学校畲、汉族学生10260名进行营养状况分析.结果宁德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为31.03%,营养过剩率为8.65%.汉族学生营养过剩率显著高于畲族学生.畲族男、女生营养状况差异无显著性;汉族男生营养不良率低于女生,而营养过剩率高于女生.城区学生营养不良率低于乡镇,营养过剩率则高于乡镇;中学生营养不良率高于小学生,营养过剩率则相反.结论加强健康教育及膳食指导,推广营养配餐,城市普及饮用奶、农村推广饮用豆奶等综合方法是改善学生营养状况的有效措施.
作者:薛朝红;邱丛;黄靖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为了解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同时也为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杭州第十四中学1997与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监测,报道如下.
作者:俞霁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了解钦州市儿童少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以便为有效防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钦州市1994~2003年儿童少年乙脑疫情资料及爆发流行的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 a来,钦州市儿童少年乙脑共发病47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74/10万.1999年发生爆发流行,发病265例,发病率为24.09/10万,其余年份呈散发状态;男性病例多于女性,集中在农村的学龄前散居儿童,流行年和散发年均以每年6月为高峰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结论将接种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是降低乙脑发病的一项有力措施.
作者:庞耀;黄莹莹;黄秀清;傅朝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中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体育考试和比赛期间,经常会出现拉伤、扭伤、眩晕、胸闷、呼吸困难等急症.多年来笔者在运动性损伤救护工作中,采用针灸疗法对腓肠肌痉挛、拉伤、扭伤、眩晕甚至晕厥的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1996~2004年治疗的68个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许新旺 刊期: 2005年第09期
近年来,学校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因其发病人数多,涉及面广,不仅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还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2003年共发生食物中毒442起,中毒8 867人,死亡122人,其中学校食物中毒占中毒起数的17.65%,占中毒人数的27.78%.因此,对各类学校食物中毒情况进行分析,对于有效控制和减少食物中毒发生,保障学生的饮食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兆勇;唐振柱;黄林;杨娟;方志峰;黄立嵘 刊期: 2005年第09期
自发性气胸是呼吸系统的常见急症之一.现对2002年6月~2004年11月在华东交通大学医院确诊的自发性气胸1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晏亦民 刊期: 2005年第09期
钙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并在机体各种生理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是钙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是个复杂的过程,包括钙的摄入、吸收和排泄,以及吸收的钙被用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程度.本文就钙的生物利用率及其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作者:王晓燕;马冠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为促进消除碘缺乏病(IDD)项目的深入开展,建立消除碘缺乏病健康教育干预模式.方法对1 102名小学二~四年级的学生进行IDD知识调查、甲状腺触诊检查,并整群抽取124名小学生的尿样及家中食盐,进行尿碘和盐碘碘含量测定.结果23.96%的小学生听说过碘缺乏病,其知识知晓率为26.53%,54.08%的小学生不知道碘盐与非碘盐的识别特征;17.42%的家庭食用碘盐方法错误;触诊甲状腺肿大率为14.88%;44.65%的小学生认为家长会听自己的宣传;94.48%的家庭听了孩子的宣传后会照宣传内容去做.结论提高缺碘地区小学生预防碘缺乏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家庭碘盐的正确食用,是提高居民对IDD防治效果的重要方法与手段.
作者:石磊;郑合明;陈秀玲 刊期: 2005年第09期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院校立足于本校实际,开创了具有特色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在高校开展食堂标准化建设,建立标准化高校食堂,是实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关系到高校稳定和教学、科研以及各方面能否得到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作者:杨辉明;陆惠珍 刊期: 2005年第09期
龋病和牙周疾病是中小学生的常见病,据福建省第2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2岁年龄组恒牙患龋率为50.19%,龋均为1.09,软垢指数为3.75,6个区段牙周均健康的人数仅为2.77%,需要口腔卫生教育的为97.19%[1,2].学校的口腔健康教育是改变中小学生对口腔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知、信、行)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学校的领导,他们的口腔健康知、信、行直接影响学校口腔健康教育开展的效果.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小学校长对口腔健康教育的知识、信念、行为及学校口腔健康教育的现状,为中小学校开展口腔预防保健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卢友光;杨闽红;闫福华;张海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了解与小学生单纯性肥胖有关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实施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结合体格检查对吉林市2所小学354名学生进行调查.筛选出单纯性肥胖学生43名,同时选出与肥胖儿童同班、同性别、身高相差在3 cm内,出生年月相差在3个月内,而身高标准体重为正常的学生43名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肥胖组父母至少一方肥胖者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肥胖组的饮食行为问题有:进食速度快,睡前进食,看电视时进食等;运动行为问题有:看电视时间长,每天运动时间少,不喜欢体育运动等.在发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中肥胖组发中铬、铅含量高于对照组.结论遗传和环境因素均与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有关,防治肥胖应从改变不良的饮食和运动行为着手.
作者:姜秀梅;赖亚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广西民族学院医院对大学新生体检,每年检出10%左右的新生为HBsAg阳性患者.这些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学校医院每年专派1名传染科医生和1名护士负责新生乙肝患者的治疗及指导,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干预,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作者:王新荣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广州市中小学生饮食行为和卫生习惯现状,为学生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2004年3~4月,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广州市8所小学四至六年级、9所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学生8 222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生每天吃早餐、午餐、晚餐的比例依次为95.0%,98.9%和97.8%,大部分学生在家里吃饭.早上7:00前吃早餐为多,占58.0%;在1周的饮食中有15.5%的学生每天吃糖果、巧克力等甜品1次以上,有56.1%的学生每天喝牛奶或相同量的奶制品少于1杯(约200 mL),20.9%的学生每天喝含糖碳酸饮料1次以上,有34.5%的学生每天吃蔬菜少于1次,有少部分学生每天吃油炸、腌熏食物1次以上;大多数学生有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的习惯;有38.3%的学生在调查前1周内光顾过街边小摊.结论中小学生是不良饮食行为和卫生习惯预防的重点人群.提倡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矫正不良饮食行为和卫生习惯.
作者:周志衡;王家骥;李亮昌 刊期: 200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