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典敏;白小勤;任兵;李慧艳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较敏感的时期,其心理困惑主要涉及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恋爱等4个方面.而由于师专理科类学生取消统招统分待遇,就业面较为狭窄,表现出的心理卫生问题更为复杂和严重.师范专科学校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需要关注.为此,笔者对泰州师专不同年级理科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进行了评定.
作者:仲稳山;沈红兵;于晓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军校学员的孤独感状况,为提高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水平和进行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对某军校一~三年级155名学员孤独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一~三年级军校学员孤独感得分分别为(43.37±8.53),(46.64±7.79),(45.81±7.75)分,差异无显著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得分分别为(44.31±8.02)和(46.10±8.23)分,差异亦无显著性;但城市、乡镇学员间孤独感得分差异存在显著性(F=3.87,P<0.05).结论军校学员孤独感明显高于地方高校学生,要加强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田彬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从出生到5岁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城区与城市郊区间经济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儿童体格发育水平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营养不良率呈不断下降趋势.为了解常熟市5岁以下婴幼儿营养状况,笔者采用Z评分法(也称标准单位法)[1]于2001年对常熟市11个城镇5岁以下婴幼儿的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作者:张明芝;朱虹;杨永生;王玉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农村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农村幼儿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幼儿教育工作者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甘肃省291名农村幼儿家长进行调查.结果甘肃省农村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男孩在性格缺陷、社会适应不良、行为障碍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女孩多,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性格缺陷、行为障碍问题多.影响农村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主要是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抚养人、夫妻关系、家庭对孩子的期望水平等因素.结论农村幼儿的心理健康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家长的重视,父母应重视家庭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郑名;辛宏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中小学大规模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为科学预防接种提供依据.方法在筛查的基础上,对乙型肝炎5项指标全阴性的中小学生接种乙肝疫苗,0.5 a后评价其免疫效果.结果筛查13 731名中小学生中,HBsAg阳性携带率为3.85%,抗-HBs阳性率为50.02%,5项指标全阴性率为46.13%.对5项全阴者6 250人接种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0.5 a后,中、小学生抗-HBs阳转率分别为23.5%,20.7%;乡镇、市区小学生阳转率分别为25.5%,19.2%.结论小学生仍然处在乙肝感染高危状态,在市区中学和乡镇小学对学生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大规模接种的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范珊荣;李勇;杜丽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应对策略的关系,以便为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和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应对策略问卷,对中小学教师367名进行调查.结果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策略中的忍耐策略、积极评价策略、自我调控策略、回避策略、幻想策略和接受责任策略对职业倦怠的情绪疲惫维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积极评价策略、接受责任策略、计划解决策略和忍耐策略对职业倦怠的少成就感维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忍耐策略、积极评价策略、接受责任策略和自我调控策略对职业倦怠的去个人化维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职业压力应对策略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作者:徐富明;安连义;牛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学校食堂是一种特殊的食品加工经营场所,其加工经营的食品是否卫生安全,不但关系着师生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影响教学秩序及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全国曾多次发生学生集体用餐食物中毒事件,宁海县学校食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卫生安全隐患,如一些学校领导对食堂卫生管理的认识不到位,从业人员卫生意识淡薄,食堂基本卫生设施简陋,功能布局不够合理等.针对这一情况,宁海县卫生局在教育部门的配合下,开展食堂卫生调研.
作者:王平;王莉微;胡为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为了解杭州市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探索中小学生生长发育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为开展学校卫生及中小学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余杭区疾病控制中心对所在辖区内的6所中小学校学生的身高、体重及营养状况进行了连续3学年监测评价,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项橘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大学生结核病知晓情况,以便为高校学生预防结核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某市10所高校,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14个院系的二~四年级本科在校学生1 638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结核病的病源、传染源、传播途径、药物预防及其危害的知晓率低于50%.大学生担心的是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并表现出对结核病的恐慌.获得结核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宣传画、书籍、杂志(66.5%).结论大学生的结核病相关知识、信念和卫生行为与其文化知识水平不相符,在大学生中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所表现的良好愿望和态度,是结核病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保证.
作者:丁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青少年近视已成为近年来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及早发现青少年近视,以往多主张用阿托品散瞳验光以明确诊断[1].但由于阿托品散瞳作用维持时间长,且副作用较多,致使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及家长不易接受,往往推迟验光检查,延误了配镜矫正.美多丽是一种短效睫状肌麻痹药物,为探讨其对青少年近视散瞳验光作用,笔者于2000年起对青少年近视用美多丽与阿托品散瞳验光80例(160眼)进行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延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西安市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及趋势,以便为儿童生长发育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儿童体格检测方法测量身高、体重、坐高和胸围4项指标.运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与1985年同类资料进行纵向比较.结果 1998年西安市学龄前儿童身体形态发育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同一年龄各指标均值以城市男童为高,乡村男童和城市女童居中,乡村女童低.13 a纵向比较发现,西安市城乡学龄前儿童在13 a中均呈现生长发育长期增长趋势,乡村儿童的增长幅度超过城市儿童.结论在今后的儿童保健工作中,应重点关注农村儿童,尤其是农村女童,这对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维清;侯如兰;马晶昕;郭晓燕;高红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健康教育是实现心身健康的有效的途径之一.心身健康是一种基本的素质,是从事学习、工作和成就一切事业的先决条件.高校要培养出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就必须建立大学生健康教育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
作者:何泽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考试对每个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由于过分紧张,个别学生容易产生考前焦虑心理.在日常门诊中,南京工程学院每年5月下旬~6月下旬(考试阶段)因失眠而前来就诊的学生较多,且以工科类学生多见,男生所占比例较大.患者有头晕、头痛、四肢乏力、食欲不振、面容消瘦、体重减轻等症状.
作者:张桂萍;王敏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高等职业学院学生性观念和婚恋观现状,为高等职业学院学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永州高等职业学院大学生1 741名进行调查.结果 89.5%的学生不赞同在校期间恋爱,64.6%的学生认为应对在校恋爱的同学进行正确引导.在择偶条件上,80.0%以上的学生特别重视诚实守信、受过良好教育、身体健康和富有感情.在性观念上,78.1%的学生认为贞操至关重要,48.2%的学生赞同婚前性行为,30.7%的学生赞同婚外性行为.结论高等职业学院的大专学生大多有正确婚恋观和性观念.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性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
作者:付显亮;王中军;李津津;胡宏章;杨定姣;陈仕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卫生部于1996年制订、下发了<全国加速控制麻疹指南>,对全国的麻疹控制工作提出了分类指导原则.从1999年起在全国脊髓灰质炎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麻疹监测系统,为评价加速控制麻疹工作提供了条件,也为今后可能开展的消除麻疹工作做了准备.
作者:易剑飞;翁弟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在学校易引起爆发流行.2003年5月吴江市同里中学发生一起风疹爆发疫情,现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徐鞍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某市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结核病患病状况,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3所高校1 732名学生,采用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和症状问卷调查,对PPD试验≥15 mm者及有咳嗽、咳痰≥2周,胸闷、胸痛、低热、体重下降,咯血或血痰3项中1项或1项以上者,再行胸部X线透视,胸透异常者再做胸部摄片及痰结核菌检查.结果受检的1 723名大学生结核病患病率为2.79%,其中女生为3.75%,男生为2.54%,差异无显著性.大学一~四年级学生结核病患病率分别为2.89%,1.79%,4.20%,差异无显著性.发现结核菌涂片阳性者3例,结核菌涂片阳性率为0.17%.结论高校大学生的结核病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是结核病控制的重点人群.
作者:史清明;倪进发;陶芳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对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及性行为的影响,为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3年9月对辽宁省1所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353名进行自填式、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有36.3%的学生在学校(从小学到大学)曾听过预防艾滋病方面的课或讲座.与没有听过课的学生比较,听过课学生的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和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歧视态度得分明显较高.婚前性交行为,听过课与没听过课的学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总的看来,相当部分的被调查大学生仍缺少基本的预防艾滋病知识.结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可提高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促进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歧视态度的形成,且未导致学生性交行为的增加.在中学和大学,应迅速普及预防艾滋病教育.
作者:陈晶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在大西北的祁连山中,聚居着一个稀有、也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裕固族,其90%聚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为了提高裕固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及早发现该民族学生各种心理疾病,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笔者于2002年7月对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裕固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作者:欧阳林;陈宗武;石岩;余志琪;张雁鸿;马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为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试工具,以当地汉族中学生为对照组,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研究方法,调查福建省部分畲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汉畲族中学生在抑郁、恐怖等因子中差异均有显著性,与对照组不同,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存在显著性.结论畲族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汉族学生.应针对畲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和干预工作.
作者:白丽英;叶一舵;王东宇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