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明;龙新华;司马康
儿童良好的个性及健全心理的形成,与家庭环境、父母教育等因素存在密切联系[1,2].但近年来,由于地区及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中青年外出寻找非农工作,其子女主要由亲属抚养.这些数量逐年增加、成长环境发生改变而又缺乏父母直接关爱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为此,笔者进行了调查.
作者:田小兵;杨正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与智商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之间的关系,为诊治儿童智商和ADH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DSM-IV诊断标准确定ADHD病例60名,按年龄、性别1∶1匹配正常对照组儿童,应用听觉oddball模式诱发事件相关电位(ERP),采用韦克斯勒学龄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WISC-CR)法进行智能测定,应用SAS统计软件对2组儿童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DHD组事件相关电位计数正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P2、N2、P3潜伏期显著延长;N1P2峰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2次记录P3波重复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智商,包括总智商(FIQ)、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P2、N2、P3潜伏期与FIQ、PIQ呈显著负相关;N1P2峰峰值与FIQ、VIQ呈显著正相关.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PIQ、VIQ对ADHD的直接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且N1P2峰峰值与VIQ之间明确地有着交互作用.结论支持ADHD是由于额前区执行功能不成熟的病因学说.
作者:王改青;王慧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心理健康是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中学教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在判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时,主要以学生在校的行为凭自己的感性经验来下结论,而不是从人的心理的各个维度严格地去区分心理健康和不健康[1].当前许多中学教师对学生行为表现的归类还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对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是否该作心理健康层面上的分析,认识上分歧很大.因此,通过对中学教师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观的调查研究,可以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
作者:陈树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高学历学生心理素质欠佳的问题愈来愈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为此,笔者于2002年5月进行了本次调查.
作者:孙艳平;吴谅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为了解河南省参加高考学生的健康状况及高考体检合格率的发展变化趋势,特对该省2001年普通高校招生体检考生的体检结果及郑州等地1996年以来的高考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
作者:杨汴生;何健;钟娅;李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个性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为了解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学生个性特征发展规律,同时也为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0年9~12月对江苏省有代表性的5个城市10~15岁的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
作者:冯一星;杨建文;张敬平;董美华;孔庆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伤害住院青少年的主要伤害类型,为预防青少年伤害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兰州市2所综合性医院1994~2001年青少年伤害住院病历1 828份,对不同伤害类型进行分析.结果青少年伤害住院病人以他杀、交通事故多,分别为27.74%,25.55%.交通事故平均住院时间为22.6 d,意外跌落为18.5 d,二者均高于平均住院时间17.38 d.交通事故和意外跌落治愈率分别为73.88%,70.60%,均低于80.42%的平均水平;病死率分别为4.50%,4.12%,均高于2.24%的平均水平.结论青少年伤害住院病人以他杀、交通事故多,交通事故和意外跌落危害大.
作者:胡晓斌;白亚娜;屈燕;赵迟;裴鸿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为了解江门市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现状,我们于2001年10~11月对江门市区25所幼儿园的1 915名儿童进行了体质测试.现对体质测试中有关生理机能指标分析如下.
作者:彭晓珊;梁翠媚;张淑琨;关欲晓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杭州市儿童气质类型分布及特点,从而做到在抚养和教育中因材施教.方法采用<3~7岁儿童气质量表>家长评定问卷(PTQ),对杭州市6所幼儿园549例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儿童中,难养型占11.29%,易养型占8.01%,启动缓慢型占6.38%,中间偏难养型占17.85%,中间偏易养型占56.47%.不同年龄儿童气质类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性,其中难养型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启动缓慢型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不同性别、地区、入托形式儿童气质类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不同气质类型儿童智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学龄前儿童气质类型分布有年龄差异,重视学龄前儿童教育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发育.
作者:徐韦;陈灵;朱云霞;沈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自我保健是21世纪健康趋势,是实现人人健康的有效措施.心理自我保健是自我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知识、态度、行为(KAP)水平高低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江苏省大中小学生心理自我保健KAP水平,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制定心理自我保健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对全省具有代表性的5个城市和地区的80所学校大中小学生进行了相关内容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建文;冯一星;张敬平;董美华;孔庆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2002年11月至2003年5月,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我国华南、华北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流行,造成数千人感染,340余人死亡,并迅速蔓延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于2003年5月9日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并开始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为今后进一步防制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我国人民带来的危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
作者:袁长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学习不良学生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家庭环境量表(FES)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96名学习不良初中生和102名学习一般初中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结果学习不良学生存在一定的抑郁症状,且主要影响因素有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和父母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结论学习不良学生处在相对不良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应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作者:李艳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近年来,为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各高校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对于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实践来看,由于我国高校特别是理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加之受多方因素的影响,致使理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盛鹏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对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的影响,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制定和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方法 2000年4~5月对北京2所普通高校27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自填式、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有38.8%的学生曾收到过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收到过处方组的学生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和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不歧视态度得分均明显高于未收到处方组;但对待婚前性交行为态度得分,收到处方组与没有收到处方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向大学生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是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一种可行的、有效的方式,应该在大学和中学推广这一方法.
作者:陈晶琦;张芯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特大洪灾对受灾医专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维护和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遭受特大洪灾的医专学生109名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与同期医专学生的各因子分比较.根据受灾学生家庭经济损失程度不同分组,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受灾医专学生各因子分均高于同期医专学生水平,差异有显著性;随着受灾学生家庭经济损失程度的加重,受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下降程度增加.结论特大洪灾后,受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下降明显,并且心理健康损伤程度与受灾学生家庭经济损失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李洁;林杰;王晓;王俊杰;周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维生素是人体内重要的营养素,一旦缺乏即会导致机体的生理生化改变,甚至造成病理改变,出现临床上典型的缺乏病.关于维生素营养水平的调查,大、中、小学生和幼儿园的调查报道很多[1,2],而中专生的日常生活及管理既不同于大学生,也不同于中学生,有它的独特性.现将郑州铁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近几届学生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营养状况,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胡玮;赵长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健身健美操对身体机能的影响已有报道[1].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健身健美操锻炼前后女大学生体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肺活量等指标和心理状态的变化,探讨健身健美操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为大学生健身健美操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依据.
作者:涂相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超过1 000万,而大约有50%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1].显然,对青少年进行健康教育是开展艾滋病(AIDS)预防活动的重要环节.为此,射阳县于2001年9月对部分学校的中学生就艾滋病知识(K)、态度(A)、行为(P)进行了调查,以便更好地为开展预防AIDS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孙家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信息存储、加工、传递的方式,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越来越频繁的人与互联网的交互作用中,个体的心理状况,甚至人格特征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以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近来,国内外新闻媒体陆续报道由网络成瘾引发的心理障碍个案,心理门诊中因为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情绪障碍、家庭矛盾、社会适应问题的来访者也日渐增多.怎样尽可能地减少网络对个体心理的负面影响,使网络真正成为提高个体活动效率、丰富个体精神生活的有益媒介,有关的研究迫在眉睫.
作者:张朝;于宗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为了解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高、体重的增长是否影响其营养状况的变化,笔者对锦州铁路6所小学同一年级的学生6 a营养状况变化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静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