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丽芬
目的:探讨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维持治疗的影响。方法将66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33例)对照组(33例)。2组均采用帕罗西汀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合并认知行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8、12周HAMD评分和治疗前治疗后3、6、9个月自动思维问卷(ATQ)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4、8、12周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6、9个月ATO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抑郁剂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对维持治疗亦有明显影响。
作者:杨永春;汪正华;周海丽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关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信息化管理情况。方法采用条形码技术,给每一个手术器械包唯一条形码标识,从而到达预警、监控、安全、追溯的效果。结果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信息化管理后,定岗定位、实时监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工作质量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服务大众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结论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医院各科室的重点,传统的消毒供应中心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医院的需求,改变传统,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有效地提高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势在必行。
作者:陈艳;谭思源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分析头颈CTA联合ABCD2评分对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脑梗死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根据ABCD2评分将92例患者按危险性分组,观察各组脑梗死发生概率。应用CTA对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进行评估,按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将其分组,探讨脑血管狭窄程度与患者脑梗死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结果ABCD2评分越高短期脑梗死发生率越高(P<0.05)。与狭窄超过50%组相比,狭窄不足50%组7 d内卒中及脑梗死发生率更低(P<0.01)。结论 ABCD2评分对预测脑梗死发生概率具有重要意义。合并中度或重度脑血管狭窄TIA患者并发脑梗死的概率更高。
作者:郭福东;赵伟丽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探讨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临床治疗。方法本次选择50例难治性大出血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妇产科2009年1月-2014年1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宫腔填塞(对照组,n=25)治疗与髂内动脉及子宫动脉结扎(观察组,n=25)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阴道流血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宫切除率为4%,明显低于对照组20%,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髂内动脉结扎手术及子宫动脉结扎手术治疗难治性大出血,可取得显著效果,降低并发症率,保障手术成功实施,提高患者存活,使子宫切除率降低,改善和优化患者生存质量,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陈莎莎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分析讨论颈源性头痛患者采用颈部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泵入镇痛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做回顾性分析。42例患者全部经CT引导之下进行颈部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泵入镇痛药物治疗30 d,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包括疼痛的程度、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等方面。结果治疗前,42例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98±1.05)分,治疗后为(1.06±0.73)分,患者VAS评分对比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有41例患者服用止痛药物,40例睡眠不佳,治疗后28 d分别为6例和5例,治疗前后服用止痛药物及睡眠不佳的患者例数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治疗后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治疗前(P<0.05)。结论颈源性头痛患者采用颈部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泵入镇痛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等方面,其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晓峰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比较臭氧联合射频靶点热凝术与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为患者提供佳治疗方法作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观察组行臭氧联合射频靶点热凝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优良率比较χ2=0.0000(P=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7 d、3个月、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比较分别为t=9.7544(P=0.0000)、t=11.6537(P=0.0000)、t=12.1268(P=0.0000),术后3、6个月观察组ODI评分比较分别为t=7.7634(P=0.0000)、t=15.5503(P=0.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臭氧联合射频靶点热凝术与经皮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优良率无明显的差异,但臭氧联合射频靶点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更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椎间盘的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蒋海波 刊期: 2014年第30期
传染病作为当前为主要的危险类疾病,我们需提高警觉对传染性疾病进行有效防控。主要是因为传染疾病具有危害性高、难以治疗、多发且分布广泛等特点,因此,综合性医院需要进行疾病防控工作的严密部署,有针对性的对传染病进行控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建立起传染病防控体系,为实现对传染病的控制而不断努力。本文主要针对综合性医院在传染病预防以及控制体系建立上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来实现对传染病有效控制研究。
作者:王永江;马春媚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分析医院医疗业务收入的季节变化规律,为医院有效调度医疗资源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找到季节指数。结果医院医疗业务收入季节性明显。1~2月、5月、10月为淡季,4月、7~9月、12月为旺季。结论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能准确反映医院医疗业务收入的季节变化规律,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费杨华;韩嘉;黄成光 刊期: 2014年第30期
临床路径是医疗保险制度实施以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新举措,为医院管理的实施和效果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本文针对临床路径建立的背景、实施的基本内容、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展望进行了论述,对临床路径在医院管理中的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作者:王学义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分析全麻手术病人苏醒期的躁动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全麻手术患者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苏醒期的躁动原因,总结护理措施。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中有168名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苏醒期躁动,占总数的16.8%。导致躁动的原因主要是疼痛,共计69例,占总数的41.07%,气管导管刺激,共计44例,占总数的26.19%,尿管刺激,共计28例,占总数的16.67%。同时,躁动发生率与手术类型、麻醉方式、催醒药有着密切的联系,发生率高的手术类型为耳鼻喉手术,共计56例,占总数的46.67%,其次为胸外科手术,共计40例,占总数的40.40%,应用药物催醒的患者中有65例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占总数的28.26%,而不用催醒药中有103例患者发生躁动,躁动发生率为13.38%,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麻手术病人苏醒期的躁动原因主要包括疼痛、气管导管刺激、尿管刺激,同时与患者的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是否应用催醒药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加强患者的临床护理,及时对全麻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做好干预措施,降低躁动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的度过麻醉复苏期。
作者:张伟;杨惠杰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法在肺叶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肺叶切除术患者12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缩唇呼吸训练组和吹气球呼吸训练组,每组60例,缩唇呼吸训练组采取缩唇呼吸训练法进行锻炼,吹气球呼吸训练组采取吹气球呼吸训练法进行锻炼,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缩唇呼吸训练组肺活量增加低于吹气球呼吸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缩唇呼吸训练组胸肺部并发症、血气分析、自觉症状高于吹气球呼吸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缩唇呼吸训练组住院时间、留床时间均长于吹气球呼吸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呼吸训练,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肺部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赵闯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前我国的健康管理是以健康体检为重点的,对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明确看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以及生活方式造成的疾病差异,从而为规范化研究以及制定合理的健康体检项目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王静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研究调查广汉市18岁以上常住人口高血压糖尿病患病情况。方法本次调查对广汉市18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本辖区居住满6个月)居民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结果在本次调查的3835名居民中,高血压患者732例,高血压的发病率为19.09%,糖尿病患者364例,糖尿病的发病率为9.49%,高血压糖尿病的总患病人数为1096例,患病率为28.58%。结论在市内进行高血压、糖尿病的早期干预,并且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疾病知识的普及度,能够有效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作者:肖昌华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研究分析采取集束护理干预在重症监护室睡眠剥夺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40例重症监护室有睡眠剥夺重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而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集束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PSQI总分情况与在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情况的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PSQI各个评分和总分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的第3周开始睡眠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监护室有睡眠剥夺重症的患者采取集束护理干预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缩短睡眠潜伏期,增加患者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值的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文英花;王润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和经腹部超声早期诊断异位妊娠早期临床价值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妇科2013年2月-2014年5月收治异位妊娠患者165例经阴道和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种超声检查方式临床诊断符合率,胚芽、卵黄囊、胎心、附件区包块、子宫内假孕囊及盆腔积液等超声影像学阳性特征检出率等。结果入选患者经阴道和经腹超声临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73%(120/165),93.94%(155/165);经阴道超声异位妊娠临床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经腹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患者经阴道超声异位妊娠胚芽、卵黄囊、胎心、附件区包块、子宫内假孕囊及盆腔积液等超声影像学阳性特征检出率分别为21.21%,61.21%,32.73%,96.67%,19.39%,95.15%;入选患者经腹超声异位妊娠胚芽、卵黄囊、胎心、附件区包块、子宫内假孕囊及盆腔积液等超声影像学阳性特征检出率分别为4.24%,16.97%,8.48%,80.61%,2.42%,58.79%;经阴道超声异位妊娠影像学阳性特征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经腹部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早期诊断异位妊娠临床符合率和影像学阳性特征检出率均优于经腹超声,可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加以推广。
作者:徐丹凤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观察分析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历资料,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80例,对照组中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取单用干扰素治疗,治疗组中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取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生化应答率、病毒应答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78%,病毒应答率为45%,生化应答率为72%。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78%,病毒应答率为45%,生化应答率为72%,两组间治疗之后的临床症状改善率、病毒应答率以及生化应答率进行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持续应答率为17%,治疗组持续应答率为46%,两组间的持续应答率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尤为显著,不仅仅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疗效增强,同时又有着良好的耐受性,有着一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潘慧;吴美英;魏侠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总结老年大肠癌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为改善老年大肠癌患者的外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老年大肠癌患者治疗经过和治疗结局,总结老年大肠癌患者外科治疗经验。结果本组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28例,并发症发生率17.5%。其中:肺部感染10例(6.25%),切口感染8例(5.00%),切口裂开3例(1.87%),吻合口瘘2例(1.25%),肠梗阻2例(1.25%),心肌梗死2例(1.25%),脑梗死1例(0.63%)。围手术期死亡2例(1.25%),1例死于心肌梗死(0.63%),1例死于脑梗死(0.63%)。患者随访3个月~6年,1、3、5年存活例数122例,107例和83例,存活率分别为76.25%、66.88%、51.88%。结论老年大肠癌患者行手术外科治疗时,需要尽量准确评估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手术宜根治性手术,预防梗阻。术后及时回访对于改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强;李井野;况立革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探讨白三烯受体阻滞剂口服与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RSV感染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炎症水平及复发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RSV感染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30例,以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65例)和试验组(65例),分别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单用和在此基础上加用白三烯受体阻滞剂孟鲁司特钠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及随访复发率等。结果试验组患儿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ECP、IL-8及NO等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试验组患儿各项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患儿3个月内喘息发作率和1年后哮喘发作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三烯受体阻滞剂口服与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用于RSV感染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体征,下调机体炎症水平,并降低复发风险。
作者:赵青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探索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方法新生儿黄疸患儿68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4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是采用组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茵栀黄口服液。观察患儿黄疸消退时间,以及治疗过程中的症状,测量治疗前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DBIL)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日均下降(43.8±11.5)μmol/L,平均4d左右降至正常水平;对照组为(29.4±12.9)μmol/L,平均6 d左右降至正常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黄疸的患儿进行治疗采用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采用蓝光照射的疗效。
作者:满丽娜 刊期: 2014年第30期
目的:探讨早期中心型肺癌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诊断意义,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早期中心型肺癌患者27例采用64排螺旋CT诊断,分析其临床表现及与手术病理结果。结果27例早期中心型肺癌患者中咳嗽26例,占96.30%;胸痛19例,占70.37%;咳痰23例,占85.19%;发热8例,占29.63%;其他15例,占55.56%。27例癌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时,可发现支气管壁有明显的增厚、支气管腔内肿瘤的征象、其中12例患者存在支气管腔阻塞或支气管腔狭窄,2例患者见支气管远端由于阻塞形成粘液栓塞,病灶周围淋巴结肿大以及肺门淋巴结显著肿大。27例早期中心型肺癌患者经64排螺旋CT扫描后,显示支气管腔异常24例(88.89%)、肺炎14例(51.85%)、支气管壁异常22例(81.48%);手术病理诊断显示支气管腔异常25例(92.59%)、肺炎16例(59.26%)、支气管壁异常23例(85.19%)。两种诊断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64排螺旋CT对早期中心型肺癌患者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但需结合临床特点联合其他诊断方法降低误诊和漏诊。
作者:蒋龙 刊期: 2014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