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凤;孙晶;吴曼;刘树军;娄岩;王杨威
妊娠是妇女的特有的一段生理过程,由于胚胎及胎儿生长的需要,孕妇体内各系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检测临产孕妇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时间(TT)四项指标,可了解临产孕妇体内凝血状况,预防和治疗产中、产后异常出血及防治DIC发生有重要意义.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艳;金映川;王阳;怀淑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笔者尝试在心电图实习课教学过程中应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AL) 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自主学习精神和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刘晓红;刘福贤;刘立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子宫肉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应用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回顾性分析78例子宫肉瘤临床及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78例子宫肉瘤中癌肉瘤35例(44.9%)、平滑肌肉瘤25例(32.1%)、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6例(20.5%)、腺肉瘤2例(2.6%).(2)35例癌肉瘤,患者年龄16 -75岁,平均年龄57.3岁.肿瘤多位于宫腔内(27例,77.1%).肉瘤成分中含有同源性成分32例(91.4%),含有异源性成分3例(8.6%).病理分期以I期多(21例,60%).(3)25例子宫平滑肌肉瘤,患者年龄31- 61岁,平均年龄46.2岁,肿瘤位于宫腔9例(36%),肿瘤位于肌壁间7例(28%),病理分期I期多(17例,68%).(4)16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年龄25-59岁,平均年龄48.9岁,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2例,年龄28-56岁,平均年龄42.3岁,未分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4例,年龄52-58岁,平均年龄54.7岁,6例宫腔内肿瘤伴有肌壁内浸润(37.5%),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病理分期I期多(11例,68.8%).(5)2例子宫腺肉瘤,1例患者年龄40岁,肿瘤位于子宫腔内,病理分期为I期,另1例患者年龄35岁,肿瘤位于宫颈,病理分期为II期.结论 78例子宫肉瘤中以癌肉瘤常见,发病年龄较大,其次为子宫平滑肌肉瘤,临床表现以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要的症状,病理分期以I期多见.
作者:张亚男;姚敏;曲珊珊;何洋洋;张莲;高洪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近几年来,随着肿瘤疾病诊疗技术的提高,临床广泛使用放化疗、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及侵袭性诊疗,使得肿瘤患者机体受到损伤,抵抗力下降,极易引起各种感染.由于大多数患者临床感染症状不典型,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困难.因此调查临床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现对我院2009年分离病原菌情况和耐药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孙洪华;马维娜;野丽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缺血修饰白蛋白作为心肌缺血的早期标志物,已逐渐被临床医生接受.由于血清白蛋白存在于血循环中,并非是心肌缺血所特有,在非心肌缺血时,IMA也可升高.IMA作为氧化应激的标志物,可以检出机体任何缺血事件[1].因此我们对T2DM和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了IMA的检测,探讨T2DM患者早期检测IMA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茉莉;韦小民;华正祥;张秀琴;武英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人体的纤溶系统中,纤溶酶的转化主要依赖于血浆游离的t-PA 和PAI的活性.t-PA 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能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同时特异性的结合于纤维蛋白凝块上,加强纤溶效应.PAI 是t-PA 的抑制物,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与血小板等均能合成PAI.血小板是PAI重要的储存库.正常情况下t-PA与PAI21 处在动态平衡状态,两者对人体纤溶系统的调节起着保护血管的完整性和畅通血管通道的作用,一旦其平衡失调,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许多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t-PA 和PAI21 活性有明显改变,而对于不同梗死面积t-PA、PAI是否随之改变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的t-PA、PAI测定,了解其与脑梗死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t-PA、PAI是否对临床脑梗死患者的梗死面积大小有评估作用以及对治疗的指导作用.头颅核磁共振弥散像,能精确呈现急性梗死灶部位及大小,排除陈旧病灶干扰,以其为依据,准确度大大提高.分别研究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以及梗死组之间差异,了解三者与急性脑梗死以及梗死面积之间的关系.
作者:纪蒙;胡文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我国汉族人群是IgA肾病的高发人群,IgA肾病易感性和预后与遗传因素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受到肾脏病学者的广泛关注.IgA肾病是在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沉积为主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在我国约占原发肾小球疾病的,其发生、发展与免疫调节紊乱关系密切,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常见病因之一.一个突出的事实是,不同的IgA肾病病人即使具有大体相同的临床表现,但给予同样的治疗方法后其临床疗效和预后却不尽相同.因此推测IgA肾病除了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还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GFβ) 作为重要的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的细胞因子之一,日益受到国内外肾病学者的重视.
作者:孙珉丹;陈志;冯野;王飞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过敏性紫癜是儿科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的小血管炎,除皮肤的紫癜外,可以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其中肾脏受累,引起紫癜肾炎常见,同时也成为病情迁延不愈的主要因素.紫癜肾炎常发生在病程第2~8周,但其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预见,目前还不清楚.尿NAG是一种溶酶体水解酶,主要存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是肾小管受损的标志物,我们就过敏性紫癜患儿在出现紫癜性肾炎前的临床表现、皮肤紫癜持续的时间、关节症状出现与否、消化道出血存在与否及尿常规检查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进行了检测,现总结如下.
作者:夏沫;王吉;张思瑾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其中肾脏是常受累的器官.SLE患儿早期可有60%-80%肾脏受累,起病2年内可有90%出现肾脏损害[1],肾脏损害与SLE患儿的预后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研究小儿狼疮性肾炎(LN) 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现对我科自2000年4月-2010年9月间经临床确诊的25例小儿LN患者临床及部分病理资料(11例行肾活检并有完整的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景凤;孙晶;吴曼;刘树军;娄岩;王杨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自身免疫系统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是在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机体的自身免疫应答失控,反应过度,直接或间接破坏自身组织,并引起相应器官病变或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自身免疫的发生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了针对自身成分的自身抗体(autoantibody)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autoreactive T lymphocyte),又称为致敏T淋巴细胞(以下简称致敏T细胞),并与相应的自身成分产生免疫应答.机体有时在正常时也有极微弱的自身免疫应答产生,微弱的免疫应答无明显的组织细胞受损,也无临床表现.只有当自身免疫应答达到一定强度时,机体组织细胞才发生病例损害,表现出一些列临床症状,引起疾病.
作者:林志红;金涌;白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瞬时弹性扫描仪测定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硬度值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10例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瞬时弹性扫描仪进行检测,根据ALT情况分为3组,观察肝弹性值及各个血清学指标有无明显差异.结果 经统计学检查,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A、B、C三组在肝弹性值、ALT、AST、TBIL水平上均有明显差异,A、B两组与C在 ALP指标上均有明显差异,而三组在GGT及PLT水平检测未见明显差异.三组分别进行前后两次成组比较,发现A组在所关注的指标中均无差异.B组在肝弹性值、ALT、AST指标有所差异.C组在肝弹性值、ALT、AST、TBIL指标有所差异.B、C两组LSM与ALT呈显著相关性.随ALT下降此2组LSM绝大部分逐渐降至肝硬化界值17KPa以下.结论 当患者ALT升高程度在2倍以上时肝弹性值会受到影响,在10倍以上升高时影响更为明显.当ALT明显升高时,动态观察LSM会更准确的判定肝纤维化的程度.
作者:李冰;张健;韩萍;邵清;纪冬;陈国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MDCT)在主动脉缩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54例主动脉缩窄患者,男性107例,女性47例,年龄20天-60岁,平均3.3岁,均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77例经手术证实CoA病例中,超声心动图检查55例明确诊断,5例诊断可疑,17例漏诊,准确率为77.9%(60/77),MDCT均明确诊断,准确率为100%(77/77).154例主动脉缩窄患者中,单纯型44例(28.6%),复杂婴儿型95例(61.7%),复杂不典型型15例(9.7%);其中局限性缩窄91例(59.1%),管性缩窄63例(40.9%),3种类型的CoA在年龄分布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K-W统计值为22.9,P<0.001).MDCT测量窄处内径与主肺动脉水平升主动脉内径比值R为0.29±0.13.结论 CTA能够全面显示主动脉缩窄的类型、范围程度及伴随畸形,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作者:王小红;亓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生存素(Survivin)、Ki-67核抗原在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6例宫颈癌,7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28例,CINⅡ23例,CINⅢ27例)及12例正常宫颈组织中Survivin、Ki-67的表达水平.结果 Survivin、Ki-67核抗原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及宫颈癌中的表达依次递增,Ki-67核抗原的表达随Survivin表达增加而上升,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Survivin、Ki-67核抗原在宫颈癌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凋亡抑制和增殖能力增强有关.
作者:田琦;吕胜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即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1].其患病率高且呈逐渐上升趋势,还可能诱发鼻窦炎、中耳炎、哮喘、结膜炎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明确变应原对AR的预防和诊治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主要变应原种类有一定差异.为了解吉林市(地区)AR患者的变应原情况,对我院205例拟诊为AR患者进行常见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 skin prick test,SPT),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晓燕;王琪;郭喜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近年来儿童性早熟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居儿童内分泌疾病第二位,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少儿内分泌疾病.女孩性早熟较男孩高4-5倍.性早熟不仅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并可使乳腺癌的发病率提高[1].性激素水平测定值是儿童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故确定性激素水平的正常值具有重要意义[2].由于儿童体内的性激素水平很低,传统的检测方法很难检测正常儿童的激素水平含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及遗传背景其正常值也有差异很大.迄今为止,国内外很少有关于儿童激素水平含量参考值的报道.
作者:张晓威;王晶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利用mimics重建股骨的三维图像,通过模拟膝关节置换术来确定解剖轴线机械轴线来测量股骨外翻角的一种方法.方法 利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住院患者下肢CTA扫描的扫描数据(35岁 男膝关节无疾病、无畸形的成年人).通过使用mimics软件对其CT图像进行二维阈值分割及切割、数据填充等预处理,获得三维股骨模型,并在二维横断面上找到髓内定位杆的入针点,于此点向股骨近端做一直径为4 mm长度为200 mm的圆柱,通过调整圆柱的方向,找到髓内定位杆的佳位置,可得出进针点及股骨近端该圆柱的中心的三维坐标.将mimics重建的三维模型导入geomagic软件中,通过对股骨的平滑处理,将与髋臼接触的股骨头面拟合成球形,找到该球体的球心三维坐标.使用以上三点的坐标测出其夹角,即外翻角.结果 建立了一种基于CT图像三维重建,准确的获得膝关节轴线的方法.结论 通过此方法可以准确的测出提供术中参考的股骨外翻角,以指导术中截骨,乃至于外翻角术前个体化.
作者:肖建林;刘潼;秦彦国;李学州;刘亮;王晓玲;王金成;高忠礼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逆行示踪是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常用方法之一,常用的示踪剂还有HRP、WGA-HRP、CTB、EB等,其中DiI细胞毒性小,不影响被标记细胞的存活、生长和发育;在组织的液相中不扩散,能特异性的标记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可沿神经纤维进行顺行和逆行扩散;结合状态稳定,能获得持久的染色效果;对神经元没有显著的毒性作用.因此,DiI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领域[1].
作者:邱旭东;赵维彦;路来金;赵世伟;赵炳显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目前终末期肾衰竭应用广泛且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但尿毒症后期的血透患者普遍存在心肌间质纤维化、左室肥厚、冠状动脉储备能力降低等情况.发生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被迫终止透析的情况屡有发生.由于我国经济条件限制,对于不能进行每日短时血液透析(DHD)的患者,我们在透析时给予微量泵泵入异舒吉,以期改善患者的透析质量.
作者:王颜;胡宇华;张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肿瘤增殖活性的检测对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预见其生物学活性,评估预后及选择适当的治疗措施很重要,Ki-67是一种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的核抗原,存在于细胞周期G1 后期、S、G2、M期,是应用广泛的增殖细胞标记之一.CyclinB1已有报道多种肿瘤都出现高表达,促进生长控制的缺失,肿瘤的进展,且不同程度的与其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系[1].有学者认为CyclinB1过表达可能是肿瘤发生中较早的分子事件[2].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脑胶质瘤中的CyclinB1的表达,并与传统的Ki-67指标作相关性分析,探讨它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中的重要意义,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韩影;刁文卓;陈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非发酵的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当中,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也是临床上常见的引起院内感染的条件致病菌,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大于30%[1]且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其耐药性也变得越来越严重,这对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感染带来不少的阻力.因此,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耐药性及流行病学特征,对有效治疗及预防该菌引起的医院感染非常有意义.本文对我院2006年-2009年间分离212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分析.
作者:张冰;滕春燕;张曙东;金玉芬;邓沫;于艳辉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