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肝损害临床分析

齐晓艳;高润平;金清龙

关键词:合征出血热, 肝损害, with renal syndrome, 自然疫源性疾病, 病毒性肝炎, 毛细血管, 汉坦病毒, 功能特征, 高发地区, 病人, 病理特点, 泛嗜性, 发生率, 组织, 损伤, 人体, 器官, 患者, 报告
摘要:我国是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高发地区,近3年每年发病人数达1.5-2.5万人,占全世界发病人数的90%[1].HFRS是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HV对人体全身的组织、器官呈泛嗜性,以全身毛细血管广泛损伤为基本病理特点.在HFRS患者中肝损害发生率高,且与其它病毒性肝炎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本文就2005年1月-2007年6月我院收治的920例HFRS就其肝功能特征报告如下.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和生殖相关抗体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 了解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RSA)和正常妊娠妇女血清中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浓度及与5种生殖相关抗体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测定RSA患者及正常早、中、晚妊娠期妇女血清中MBL的含量,同时检测RSA患者血清中抗弓形虫抗体(ATAb)、抗人巨细胞病毒抗体(HCMV-IgM)、抗精子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和抗心磷脂抗体(ACL).结果 RSA组(n=51)、对照组(n=55)、正常早孕(n=32)、中孕(n=34)和晚孕(n=28)妇女组的血清MBL浓度分别为1.40±0.63 mg/L,2.03±0.89 mg/L,2.47±0.85 mg/L,2.73±1.07 mg/L和3.22±1.08 mg/L.RSA组血清MBL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t=4.15,P<0.01).正常妊娠妇女血清MBL浓度随妊娠时间逐渐增高,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RSA组血清中4种生殖相关抗体(ATAb、ASA、EMAb和ACL)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RSA组MBL浓度<1.0 mg/L者27.5%(14/51),抗体总阳性率为85.7%(12/14)显著高于MBL浓度≥1.0 mg/L患者的抗体阳性率32.4%(12/37)(P<0.01).结论 部分RSA患者血清MBL浓度降低与免疫调理功能缺陷和感染率增加有关,这可促使发生RSA.

    作者:张金蓉;王艾丽;党洁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垂体腺瘤手术前后内分泌激素测定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手术对垂体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手术前后激素水平的动态监测对评估肿瘤手术切除程度及对临床综合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对2000年-2007年在我院接受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垂体腺瘤患者153例手术前后的垂体激素水平进行动态监测. 结果术后3天内PRL和GH的下降与肿瘤的切除程度呈明显的相关性,行全切手术的病例术后1天血清PRL和GH均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行次全切除病例术后1天血清PRL和GH值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天至3个月的动态检测发现,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故可以用术后3天内的垂体激素水平反映手术疗效.结论 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垂体腺瘤患者术前高激素水平状态,手术治疗有着肯定的治疗价值;垂体激素水平的动态监测可以作为评估肿瘤手术切除程度,肿瘤复发的重要指标,对垂体瘤的综合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洪发;马程远;别黎;蔡柳松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自然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分析

    目的 研究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B-EGF)在早孕人工流产(正常早孕)及早孕自然流产(早期流产)绒毛组织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探讨HB-EGF在早期流产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连接法检测正常早孕妇女及早期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HB-EGF的表达.结果 正常早孕组与自然流产组绒毛组织内均有HB-EGF表达,各组HB-EGF均表达于绒毛组织滋养细胞细胞膜和细胞浆内.灰度测定与对照组比较,自然流产组绒毛组织内HB-EGF表达明显减弱(t=2.48,P=0.02).结论 绒毛组织产生的HB-EGF在正常早孕及自然流产患者绒毛的表达有明显差异,自然流产绒毛组织内HB-EGF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早孕,HB-EGF在自然流产的发病及病理生理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绒毛组织滋养细胞内HB-EGF的减少有可能是发生自然流产的原因之一.

    作者:李巍;岳瑛;李杰;鲍俊兰;丁丽秀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MRI对腰椎间盘突出微小游离髓核的诊断意义探讨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腰腿痛的主要病因,MRI及CT是明确诊断及责任节段的首选辅助检查,但是对于微小的(≤5毫米)游离脱垂型的腰椎间盘突出,CT检查常常漏诊[1、2],在MRI 出现以前,主要靠有创的椎管造影来明确诊断和治疗.随着MRI技术的普及,诊断率逐渐提高,此类疾病确诊率明显提高.但是,由于MRI成像质量及扫描和读片水平的限制仍然存在漏诊问题[3].

    作者:丁军;刘鹏;赵继红;高忠礼;杨海山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辽宁省乙肝病毒免疫学标志物与DNA含量检测的分析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学标志物常见模式与HBV DNA含量检测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25例辽宁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采用ELISA方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学标志物检测,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HBV DNA含量.结果 各组之间DNA含量有差异(P<0.001).大三阳组患者血清HBV DNA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除HBsAg(+)、HBeAb(+)、HBcAb-IgM(+)组(P=0.232)以外的其他各组(P<0.001).HBeAg阳性和HBV DNA阳性有较高的相关性(P<0.001).各组之间ALT含量无差异,而ALP、GGT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 辽宁地区各模式分组中大三阳组患者HBV DNA的阳性检出率及HBV DNA的平均含量高,HBeAg检测和DNA定量检测两者呈正相关,HBV DNA含量与肝功能的损坏程度可能相关.

    作者:董西华;吕丹;周立平;赵连爽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长春地区献血者RH Del血清学检测

    Rh血型D抗原是引起严重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红细胞抗原.D抗原有多种变异体,如弱D型、部分D型、D放散型(Del)等.Del红细胞膜D抗原非常弱,常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测定为阴性,只有通过敏感的吸收放散技术才能检出.Del在不同民族中表型频率差别较大.目前,全国大部分血站提供给临床的RhD阴性血液,都没有检测Del或用PCR方法检测RhD基因及Del基因型,因此对RhDel血液的继续研究就显得由为重要.

    作者:于晓丽;刘玉洁;门小菲;赵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心肌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及CK-MB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应用价值的比较分析

    目的 探讨新一代心肌肌钙蛋白T(cTnT) 、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合理、科学选用心肌损伤标志物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使用Elecsys2010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Abbott 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及日立HITACHI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同时对2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1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及23例非AMI患者的血清心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及CK-MB进行检测,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并对AMI组和UA组各指标作对比分析.结果 cTnT、cTnI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灵敏度一致(P>0.05),而均高于CK-MB(P<0.01),三者阳性率分别为82.6%、95.7%、43.5%,UA组中上述3指标阳性率分别为22.2%、38.9%和11.1%,明显低于AMI组(P<0.01).结论 心肌肌钙蛋白I和肌钙蛋白T在AMI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灵敏度和较强特异性,可较好地用于AMI与UA的早期诊断与鉴别,两者临床使用价值基本一致,而均优于传统心肌酶CKMB;但在AMI早期,cTnI水平变化幅度比cTnT大,显示出较高的敏感性.

    作者:冯品宁;刘敏;崔颖鹏;叶曼曼;张式鸿;姜傥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时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急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已确诊的患儿65例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后的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同时测定50例健康儿童以上的血小板参数作为对照组.治疗前与对照组及与治疗后分别进行比较.并对血小板与血小板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ITP患儿治疗前PLT明显低于对照组,而PDW、MPV、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P<0.001),治疗后PLT上升,PDW、MPV、P-LCR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2)ITP轻、中、重度患儿随病情加重PLT进行性下降,而PDW、MPV、P-LCR进行性增大,但极重度患儿MPV反而变小.(3)PLT与MPV呈负相关(P<0.001).MPV与PDW、MPV与P-LCR、PDW与P-LCR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动态观察有助于ITP的鉴别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观察.

    作者:张素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N-末端脑钠肽在心源性与气道炎性疾病致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脑利钠肽N端前体肽(Nt-proBNP)在呼吸困难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RIA)分别测定健康人18名及46例呼吸困难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其中心源性呼吸困难组(CDG)25名和气道炎性疾病组(AIDG)21名,并检测心脏超声、血气分析等指标,然后分别检测其与Nt-proBNP相关性.结果 CDG组和 AIDG组血浆Nt-proBN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DG组血浆Nt-proBNP显著高于AIDG 组,P<0.01;左室射血分数与Nt-BNP呈负相关(r=-0.662,P=0.000);左室舒张末内径与Nt-BNP呈正相关(r=0.633,P=0.000);左房前后径与Nt-BNP呈正相关(r=0.491,P=0.000).在AIDG患者中Nt-proBNP水平在氧分压正常组、轻度低氧血症组、中度低氧血症组、重度低氧血症组为逐渐升高,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血浆Nt-proBNP对心源性与气道炎性疾病致呼吸困难有鉴别诊断价值.由于这种标志物在急性不稳定心衰病人明显增高,有希望成为评价心功能的重要补充指标,成为一项常规检查.

    作者:杨利;侯松萍;孙启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导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1例伴文献复习

    我们收治1例先天性心脏血管起源异常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类型青年患者,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白欧;尚佩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青壮年冠心病患者糖耐量检测的意义

    为了解青壮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葡萄糖耐量异常情况,我们对2004年1月-2006年2月收住我院的52例青壮年冠心病患者和56例正常体检青壮年进行前瞻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辉;杨青;文莉;陈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血脂水平对冠心病危险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多项血脂的变化及相互关系,以探索血脂水平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观察194例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及123例健康查体者血脂水平,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A2(ApoA2)、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C2(ApoC2)、载脂蛋白C3(ApoC3),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清TG、Lp(a)水平高于正常人群(P<0.01),ApoA1、ApoA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群,(P<0.01).在女性观察对象中,疾病组ApoB、 ApoC2、ApoC3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在男性中差异无统计学意.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ApoC2、CH、Lip(a)、年龄、TG、性别是本研究对象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脂水平的监测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尹秋霞;陈英剑;胡成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窄谱中波紫外线对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8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对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探讨治疗机制.方法 应用窄德国全身谱中波紫外线光疗机(舱),治疗35例寻常性斑块状银屑病患者,每周照射3次,连续治疗9周为1疗程.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对35例寻常性斑块状银屑患者血清TNF-α及IL-8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5.7%;治疗前患者血清TNF-α(1.07±0.15 ng/ml)及IL-8(412.56±77.37 pg/ml)水平较健康志愿者TNF-α(0.31±0.07 ng/ml),IL-8(76.03±20.75 pg/ml)水平高,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TNF-α(0.42±0.08 ng/ml)及IL-8(86.87±24.94 pg/ml)水平仍高于较健康志愿者,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前、后比较:NB-UVB照射后血清TNF-α及IL-8 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 NB-UVB治疗寻常斑块状银屑病疗效高,不良反应少;NB-UVB对寻常银屑病(斑块状)患者血清TNF-α及IL-8水平有抑制作用.

    作者:修志民;刘杰;何勇;刘静平;白亚菲;吉晓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慢性肝病与肝癌患者性激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性激素变化与慢性肝病、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免分析法对128例慢性肝病(慢性肝炎92例、肝炎肝硬化23例、肝硬化并发肝癌13例血清中睾酮(T)、雌二醇(E2)和催乳素(PRL)等进行了测定.结果 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化、肝硬化并发肝癌各组血清T含量明显低于慢性肝炎轻度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E2含量与慢性肝病、肝癌及正常对照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随着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肝癌进展,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化、肝硬化并发肝癌各组血清E2/T、E2/PRL水平明显高于慢性肝炎轻度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P<0.01).结论 慢性肝病T水平降低及E2、PRL水平升高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关.

    作者:陈永胜;关丽;邱冰;段立伟;田月丽;李东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5.1-2007.9住院的UAP 患者46例,按照冠脉狭窄程度累计积分法分为轻度狭窄组(n=14)、中度狭窄组(n=14)和重度狭窄组(n=18),健康对照组5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测量窦性心率震荡的参数TO、TS.结果 UAP 患者TO较对照组显著升高,TS较正常对照组患者显著降低,冠脉狭窄程度越重窦性心率震荡减弱越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冠脉狭窄程度与TO正相关,与TS负相关.结论 HRT可作为检测UAP患者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和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尤其是迷走神经反射功能受损,以及判断UAP患者冠脉狭窄严重程度的有用参考指标.

    作者:郑菊;尤华;吴雁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两种方法联合检测风湿性疾病中ANCA的临床意义

    目的 评价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试脸(ELISA)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IIF和ELISA方法联合对120例风湿性疾病患者的血清进行ANCA检测.结果 在120例检验标本中C-ANCA阳性与PR3-ANCA阳性是一一对应的;而在37例SLE患者中,有7例P-ANCA阳性,1例a-ANCA阳性,1例C-ANCA阳性,MPO-ANCA阳性者6例,PR3-ANCA阳性者1例;在31例RA中4例P-ANCA阳性,而5例MPO-ANCA阳性.结论 IIF法一般情况下可作为临床常规检测ANCA的筛选试验,ELISA法可作为特异ANCA确证试验,但在血管炎中ELISA方法是必须的,仅靠IIF法有可能引起ANCA的漏检.二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ANCA的检出率,减少ANCA的误诊率.

    作者:李贵玲;郑岚;谢风;周劲松;李威;刘鹏;宋丽娜;何成彦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血小板参数及GMP-140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及GMP-140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方法 对5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及其参数、GMP-140的测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Ⅱ型糖尿病患者中血小板、平均血小板容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及大血小板比率均有显著性变化(MPV分别为12.11±1.21 fl和11.07±0.96 fl,PLT分别为182±54×109/L和225±59,P-LCR分别为41.25±9.55%和32.14±8.77%,PDW分别为17.06±4.26 fl和14.85±3.12 fl,P均<0.01),GMP-140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29.1±9.8 ng/ml和9.3±6.7 ng/ml,P<0.01),GMP-140含量与MPV为正相关关系(r=0.59,P<0.01).结论 血小板参数及GMP-140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有显著性改变,提示糖尿病患者存在着血小板活化及凝血活性增高的现象,血小板活性改变在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及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吴纯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一种检验申请与标本采集的复合式条形码系统介绍

    条形码(barcode)是由一组不同宽度、不同反射率的条和空按规定的编码规则组合起来,用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图形信息技术,可利用光电扫描阅读设备识读并实现数据自动输入计算机的特殊编号,其具有识别速度快、准确性高、可靠性强的特点[1].

    作者:武永康;王兰兰;张子彤;徐航艇;王林豪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VEGF在卵巢癌腹水形成及盆腹腔转移中作用机制的探讨

    目的 通过检测卵巢癌患者卵巢癌组织、大网及腹膜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Flt-1蛋白表达情况、血管生成情况,探讨VEGF在卵巢癌腹水形成及盆腹腔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43例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进行初治的卵巢癌患者的卵巢、大网、腹膜等组织中VEGF、Flt-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血管生成情况.结果 1.在卵巢癌患者卵巢组织中,晚期患者、腹水量>500 ml、有盆腹腔转移者VEGF及其受体Flt-1表达阳性率分别高于早期患者、腹水量<500 ml、无盆腹腔转移者(P<0.05);卵巢癌患者卵巢组织中VEGF及Flt-1的表达阳性率高于良性肿瘤和正常对照组患者的卵巢组织(P<0.05).盆腹腔有转移的卵巢癌患者卵巢组织中,MVD及淋巴细胞VEGF表达的阳性率高于无转移的卵巢癌患者的卵巢组织(P<0.05);在卵巢癌患者中,表达VEGF的细胞有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细胞;而良性卵巢肿瘤和对照组中主要为血管内皮细胞;在三种患者组织中,表达Flt-1的细胞主要是血管内皮细胞,部分癌细胞也分泌Flt-1.2.在卵巢癌盆腹腔转移灶中,卵巢癌腹膜组织和大网膜组织有癌转移灶者VEGF及Flt-1表达阳性率高于无癌转移灶者(P<0.05);结论①卵巢癌患者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细胞均可表达VEGF;②癌细胞一方面自身分泌VEGF,另一方面使周围细胞肿瘤化,使其具有分泌VEGF的功能,从而利于实现卵巢癌的局部浸润、扩散和转移.③VEGF被分泌至盆腹腔中后,在癌细胞种植部位促进新生血管生成,进而形成大量腹水,并促进盆腹腔及远处转移.

    作者:李海霞;马晓艳;刘超;夏阳;高洪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研究

    目的 了解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脂连素、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评价其在NAFL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经B超及病史诊断为NAFLD患者132例与健康体检者157例,对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进行检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AFLD观察组血清FBG、ALT、AST水平升高(P<0.05),FINS、TNFα及HOMA-IR明显升高(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下降(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与HOMA-IR、TNFα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9,-0.61,P均<0.01).结论 NAFLD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升高.

    作者:方继伟;尹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