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VEGF在卵巢癌腹水形成及盆腹腔转移中作用机制的探讨

李海霞;马晓艳;刘超;夏阳;高洪文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卵巢肿瘤, 腹水, 转移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卵巢癌患者卵巢癌组织、大网及腹膜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Flt-1蛋白表达情况、血管生成情况,探讨VEGF在卵巢癌腹水形成及盆腹腔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43例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进行初治的卵巢癌患者的卵巢、大网、腹膜等组织中VEGF、Flt-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血管生成情况.结果 1.在卵巢癌患者卵巢组织中,晚期患者、腹水量>500 ml、有盆腹腔转移者VEGF及其受体Flt-1表达阳性率分别高于早期患者、腹水量<500 ml、无盆腹腔转移者(P<0.05);卵巢癌患者卵巢组织中VEGF及Flt-1的表达阳性率高于良性肿瘤和正常对照组患者的卵巢组织(P<0.05).盆腹腔有转移的卵巢癌患者卵巢组织中,MVD及淋巴细胞VEGF表达的阳性率高于无转移的卵巢癌患者的卵巢组织(P<0.05);在卵巢癌患者中,表达VEGF的细胞有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细胞;而良性卵巢肿瘤和对照组中主要为血管内皮细胞;在三种患者组织中,表达Flt-1的细胞主要是血管内皮细胞,部分癌细胞也分泌Flt-1.2.在卵巢癌盆腹腔转移灶中,卵巢癌腹膜组织和大网膜组织有癌转移灶者VEGF及Flt-1表达阳性率高于无癌转移灶者(P<0.05);结论①卵巢癌患者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细胞均可表达VEGF;②癌细胞一方面自身分泌VEGF,另一方面使周围细胞肿瘤化,使其具有分泌VEGF的功能,从而利于实现卵巢癌的局部浸润、扩散和转移.③VEGF被分泌至盆腹腔中后,在癌细胞种植部位促进新生血管生成,进而形成大量腹水,并促进盆腹腔及远处转移.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间接原位PCR诊断弓形虫淋巴结炎

    目的 研究弓形虫淋巴结炎的病理诊断.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间接原位PCR技术,检测71例病理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切片中的弓形虫.结果 在71例中应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间接原位PCR技术检测,弓形虫阳性病例分别为17例(23.94%)、35例(49.30%)、41例(57.75%),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05).结论 病理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例中,部份为漏诊的弓形虫淋巴结炎病例.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间接原位PCR均能显示淋巴结组织切片中的弓形虫,但弓形虫检测结果阳性率依次为间接原位PCR、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

    作者:卢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冠心病室壁运动异常诊断的研究

    目的 采用定量组织成像(QTVI)技术分析室壁的运动速度指标,评价其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研究对象为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80例,按CAG结果分为无狭窄组(正常人组)、单支狭窄组、多支狭窄组,比较侧壁、室间隔、下壁、前壁的基底部及中间部8个点的Vs、Ve、Va峰值速度,并对三组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单支狭窄组与无狭窄组病人的Vs、Ve峰值速度之间无显著差异,多支狭窄组各组值均较低且有显著差异(P<0.05),而Va的峰值速度在三组间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QTVI技术能准确测定心肌局部运动速度,对无创诊断冠心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艳艳;王辉;马晓梅;孙志霞;刘敏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两种检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方法的比较

    目的 银染法与半定量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临床肺炎克雷伯菌株生物膜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比较.方法 对经Vitek-2鉴定的150株临床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进行生物膜形成实验,分别经银染和结晶紫染色,再随机挑选20株进行扫描电镜检测.结果 150株肺炎克雷伯菌中银染法生物膜检出率为38.7%.其敏感性为83%,特异性100%.半定量结晶紫染色法10株菌中生物膜检出率为45%.其敏感性100%,特异性79%.两种方法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银染法和半定量结晶紫染色法均可用于生物膜的检测.

    作者:杨朵;张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慢性肝病与肝癌患者性激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性激素变化与慢性肝病、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免分析法对128例慢性肝病(慢性肝炎92例、肝炎肝硬化23例、肝硬化并发肝癌13例血清中睾酮(T)、雌二醇(E2)和催乳素(PRL)等进行了测定.结果 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化、肝硬化并发肝癌各组血清T含量明显低于慢性肝炎轻度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E2含量与慢性肝病、肝癌及正常对照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随着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肝癌进展,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化、肝硬化并发肝癌各组血清E2/T、E2/PRL水平明显高于慢性肝炎轻度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P<0.01).结论 慢性肝病T水平降低及E2、PRL水平升高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关.

    作者:陈永胜;关丽;邱冰;段立伟;田月丽;李东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N-末端脑钠肽在心源性与气道炎性疾病致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脑利钠肽N端前体肽(Nt-proBNP)在呼吸困难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RIA)分别测定健康人18名及46例呼吸困难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其中心源性呼吸困难组(CDG)25名和气道炎性疾病组(AIDG)21名,并检测心脏超声、血气分析等指标,然后分别检测其与Nt-proBNP相关性.结果 CDG组和 AIDG组血浆Nt-proBN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DG组血浆Nt-proBNP显著高于AIDG 组,P<0.01;左室射血分数与Nt-BNP呈负相关(r=-0.662,P=0.000);左室舒张末内径与Nt-BNP呈正相关(r=0.633,P=0.000);左房前后径与Nt-BNP呈正相关(r=0.491,P=0.000).在AIDG患者中Nt-proBNP水平在氧分压正常组、轻度低氧血症组、中度低氧血症组、重度低氧血症组为逐渐升高,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血浆Nt-proBNP对心源性与气道炎性疾病致呼吸困难有鉴别诊断价值.由于这种标志物在急性不稳定心衰病人明显增高,有希望成为评价心功能的重要补充指标,成为一项常规检查.

    作者:杨利;侯松萍;孙启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99mTC-MIBI灌注断层显像与动态心电图联合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目的 探讨99mTC-MIBI灌注断层显像(ECT)与动态心电图联合检查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所有病人均做ECG、Holter、9mTC-MIBI灌注断层显像检查、心肌酶和心肌肌钙蛋白的检测,比较各项指标的阳性率.结果 显示动态心电图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心电图,9mTC-MIBI灌注断层显像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心肌肌钙蛋白或心肌酶.9mTC-MIBI灌注断层显像与动态心电图联合检查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单用9mTC-MIBI灌注断层显像或Holter.结论 联合应用9mTC-MIBI灌注断层显像与动态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尤其是不典型病例.

    作者:国志;翟淑波;魏永康;孙景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垂体腺瘤手术前后内分泌激素测定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手术对垂体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手术前后激素水平的动态监测对评估肿瘤手术切除程度及对临床综合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对2000年-2007年在我院接受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垂体腺瘤患者153例手术前后的垂体激素水平进行动态监测. 结果术后3天内PRL和GH的下降与肿瘤的切除程度呈明显的相关性,行全切手术的病例术后1天血清PRL和GH均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行次全切除病例术后1天血清PRL和GH值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天至3个月的动态检测发现,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故可以用术后3天内的垂体激素水平反映手术疗效.结论 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垂体腺瘤患者术前高激素水平状态,手术治疗有着肯定的治疗价值;垂体激素水平的动态监测可以作为评估肿瘤手术切除程度,肿瘤复发的重要指标,对垂体瘤的综合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洪发;马程远;别黎;蔡柳松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胃液稳定微泡试验的临床应用

    目的 应用胃液稳定微泡实验(stable microbubble test,SMT)早期诊断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方法 选取39例肺透明膜病患儿作为试验组,另选取羊水吸入综合征23例和湿肺17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抽取胃液做SMT,比较SMT在各组中的阳性率,并计算SMT在早期诊断早产儿HMD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示值、阴性预示值.结果 SMT在HMD中的阳性率为92.3%(36/39),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SMT早期诊断HMD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示值和阴性预示值分别为:92.3%(36/39)、87.5%(35/40)、87.8%(36/41)、92.1%(35/38).结论 SMT操用简便、结果快速、成本低,敏感度高,特异性好,能早期诊断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对是否选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和录;刘镇平;窦宇红;吴雄君;韩杰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氨茶碱对T淋巴细胞自噬、凋亡调控的观察

    目的 观察氨茶碱对正常小鼠脾T淋巴细胞自噬及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 30只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对照组及不同浓度氨茶碱组,分别予不同浓度氨茶碱灌胃、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干预10天,分离小鼠脾T淋巴细胞,以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其自噬及凋亡变化.结果 ①各浓度氨茶碱组小鼠脾T淋巴细胞自噬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下降,P<0.05.②25 mg/kg浓度氨茶碱组小鼠脾T淋巴细胞凋亡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所上升,P<0.05,其余浓度组则无显著差异.结论 氨茶碱体内干预可诱导小鼠脾T淋巴细胞自噬率下降,凋亡率增加,表明氨茶碱可能通过T淋巴细胞的不同程序性死亡方式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作者:叶于阗;郑晓滨;周文英;黄瑾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血小板参数及GMP-140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及GMP-140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方法 对5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及其参数、GMP-140的测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Ⅱ型糖尿病患者中血小板、平均血小板容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及大血小板比率均有显著性变化(MPV分别为12.11±1.21 fl和11.07±0.96 fl,PLT分别为182±54×109/L和225±59,P-LCR分别为41.25±9.55%和32.14±8.77%,PDW分别为17.06±4.26 fl和14.85±3.12 fl,P均<0.01),GMP-140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29.1±9.8 ng/ml和9.3±6.7 ng/ml,P<0.01),GMP-140含量与MPV为正相关关系(r=0.59,P<0.01).结论 血小板参数及GMP-140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有显著性改变,提示糖尿病患者存在着血小板活化及凝血活性增高的现象,血小板活性改变在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及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吴纯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长春地区献血者RH Del血清学检测

    Rh血型D抗原是引起严重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红细胞抗原.D抗原有多种变异体,如弱D型、部分D型、D放散型(Del)等.Del红细胞膜D抗原非常弱,常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测定为阴性,只有通过敏感的吸收放散技术才能检出.Del在不同民族中表型频率差别较大.目前,全国大部分血站提供给临床的RhD阴性血液,都没有检测Del或用PCR方法检测RhD基因及Del基因型,因此对RhDel血液的继续研究就显得由为重要.

    作者:于晓丽;刘玉洁;门小菲;赵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乙肝病毒前S1抗原和e抗原联合检测同HBV复制关系的探讨

    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蛋白(PreS1)由S基因的前S1区编码,PreS1含有数个能影响HBsAg分泌的调节序列,其特定氨基酸序列可参与HBV感染靶细胞的过程[1].而机体对PreS1免疫应答可为清除肝细胞内HBV及阻止病毒侵入肝细胞提供重要的防御作用.本文以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荧光定量PCR法(FQ-PCR)定量测定HBV DNA,以此作为病毒复制和传染的直接依据,来探讨HBV感染者PreS1作为病毒复制标志物的意义.

    作者:赵娟;谭延国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吉林省先天性耳聋散发病例GJB2基因的突变分析

    目的 探讨吉林省先天性耳聋散发病例GJB2基因的突变状况.方法 抽取静脉血,应用酚-氯仿抽提法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GJB2基因的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是否有异常带型.结果 扩增的PCR 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表明均获得了约为724 bp的特异扩增条带,41例NSHI患者中GJB2基因的PCR扩增产物无呈异常带型者.结论 吉林省内先天性耳聋散发病例中GJB2基因的突变频率较低,可能低于国内其他地区.

    作者:金慧;张桂茹;王晓明;张宝林;陈金霞;孙乐;王海茹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5.1-2007.9住院的UAP 患者46例,按照冠脉狭窄程度累计积分法分为轻度狭窄组(n=14)、中度狭窄组(n=14)和重度狭窄组(n=18),健康对照组5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测量窦性心率震荡的参数TO、TS.结果 UAP 患者TO较对照组显著升高,TS较正常对照组患者显著降低,冠脉狭窄程度越重窦性心率震荡减弱越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冠脉狭窄程度与TO正相关,与TS负相关.结论 HRT可作为检测UAP患者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和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尤其是迷走神经反射功能受损,以及判断UAP患者冠脉狭窄严重程度的有用参考指标.

    作者:郑菊;尤华;吴雁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时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急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已确诊的患儿65例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后的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同时测定50例健康儿童以上的血小板参数作为对照组.治疗前与对照组及与治疗后分别进行比较.并对血小板与血小板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ITP患儿治疗前PLT明显低于对照组,而PDW、MPV、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P<0.001),治疗后PLT上升,PDW、MPV、P-LCR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2)ITP轻、中、重度患儿随病情加重PLT进行性下降,而PDW、MPV、P-LCR进行性增大,但极重度患儿MPV反而变小.(3)PLT与MPV呈负相关(P<0.001).MPV与PDW、MPV与P-LCR、PDW与P-LCR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动态观察有助于ITP的鉴别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观察.

    作者:张素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窄谱中波紫外线对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8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对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探讨治疗机制.方法 应用窄德国全身谱中波紫外线光疗机(舱),治疗35例寻常性斑块状银屑病患者,每周照射3次,连续治疗9周为1疗程.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对35例寻常性斑块状银屑患者血清TNF-α及IL-8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5.7%;治疗前患者血清TNF-α(1.07±0.15 ng/ml)及IL-8(412.56±77.37 pg/ml)水平较健康志愿者TNF-α(0.31±0.07 ng/ml),IL-8(76.03±20.75 pg/ml)水平高,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TNF-α(0.42±0.08 ng/ml)及IL-8(86.87±24.94 pg/ml)水平仍高于较健康志愿者,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前、后比较:NB-UVB照射后血清TNF-α及IL-8 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 NB-UVB治疗寻常斑块状银屑病疗效高,不良反应少;NB-UVB对寻常银屑病(斑块状)患者血清TNF-α及IL-8水平有抑制作用.

    作者:修志民;刘杰;何勇;刘静平;白亚菲;吉晓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两种方法联合检测风湿性疾病中ANCA的临床意义

    目的 评价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试脸(ELISA)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IIF和ELISA方法联合对120例风湿性疾病患者的血清进行ANCA检测.结果 在120例检验标本中C-ANCA阳性与PR3-ANCA阳性是一一对应的;而在37例SLE患者中,有7例P-ANCA阳性,1例a-ANCA阳性,1例C-ANCA阳性,MPO-ANCA阳性者6例,PR3-ANCA阳性者1例;在31例RA中4例P-ANCA阳性,而5例MPO-ANCA阳性.结论 IIF法一般情况下可作为临床常规检测ANCA的筛选试验,ELISA法可作为特异ANCA确证试验,但在血管炎中ELISA方法是必须的,仅靠IIF法有可能引起ANCA的漏检.二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ANCA的检出率,减少ANCA的误诊率.

    作者:李贵玲;郑岚;谢风;周劲松;李威;刘鹏;宋丽娜;何成彦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在渗出性胸水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 利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综合分析多个临床常规检查结果,探索诊断渗出性胸水良、恶性质的简便方法.方法 收集首次就诊时发现渗出性胸水的236例病例资料,对可能有助于诊断的性别、年龄、有无发热、有无异常包块、有无5年以上吸烟史以及胸水中CEA水平等6个指标分别进行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变量分析显示年龄、异常包块、吸烟史和胸水CEA具有统计学差别,但诊断价值有限.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史、异常包块和胸水CEA水平是恶性胸水的预测指标.异常包块的预测能力强(OR=10.5,95%可信区间7.8-12.4).对没有异常包块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和胸水CEA水平仍然是有意义的预测指标.结论 利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综合分析性别、年龄、异常包块、吸烟史及胸水CEA等常规临床指标,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郑晓滨;叶于阗;邬伟明;黄瑾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血浆脑钠肽在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作为心脏功能的标志物,正在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BNP在调解心血管自身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具有利钠、利尿、降压及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作用.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浓度升高[1].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BNP浓度对心力衰竭诊断价值.

    作者:王晓红;王玉敏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自然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分析

    目的 研究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B-EGF)在早孕人工流产(正常早孕)及早孕自然流产(早期流产)绒毛组织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探讨HB-EGF在早期流产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连接法检测正常早孕妇女及早期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HB-EGF的表达.结果 正常早孕组与自然流产组绒毛组织内均有HB-EGF表达,各组HB-EGF均表达于绒毛组织滋养细胞细胞膜和细胞浆内.灰度测定与对照组比较,自然流产组绒毛组织内HB-EGF表达明显减弱(t=2.48,P=0.02).结论 绒毛组织产生的HB-EGF在正常早孕及自然流产患者绒毛的表达有明显差异,自然流产绒毛组织内HB-EGF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早孕,HB-EGF在自然流产的发病及病理生理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绒毛组织滋养细胞内HB-EGF的减少有可能是发生自然流产的原因之一.

    作者:李巍;岳瑛;李杰;鲍俊兰;丁丽秀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